一.行业现状
古建筑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然而,受自然风化、结构老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古建筑面临倾斜、开裂、坍塌等安全隐患。传统人工监测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且难以及时发现隐患。通过部署倾角传感器与智能化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古建筑结构状态的24小时实时监测,结合多维度数据分析与预警机制,为古建筑保护提供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技术支撑。
二.倾角监控系统
2.1系统总功能
本系统专为古建筑安全监测设计,集成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多模式无线传输、智能云平台及可视化终端,实时监测古建筑结构倾斜状态,并通过智能分析提前预警潜在风险。系统由以下模块构成:
倾角传感器:实时采集古建筑关键部位倾斜数据(X/Y/Z三轴)。
无线传输模块:支持LoRa/LoRaWAN(低功耗长距离)、Cat1(4G/5G广域覆盖)、光纤网络(高带宽场景)。
报警终端:本地实时显示监测数据与预警信息。
云平台:数据存储、分析、可视化及远程管理。
移动端APP:随时随地查看监测状态与接收预警通知。
以下是这一套系统的框图:
部署方式:
1. 传感器部署
关键监测点定位:
结构脆弱部位:梁柱连接处、地基、承重墙、屋顶桁架等。
易倾斜区域:塔楼尖顶、飞檐翘角、砖石接缝等。
环境敏感区域:地下水位变化处、风化严重的砖石表面。
安装方式:
非侵入式固定:采用磁吸、粘合或轻型支架安装,避免破坏古建筑原貌。
隐蔽性设计:传感器外壳颜色与建筑材质匹配,或嵌入装饰结构中。
2. 供电方案
太阳能供电:在光照充足区域部署太阳能板,搭配储能电池(续航≥3年)。
电池供电:选用低功耗传感器(如HYS07),支持超长待机。
外接电源:对重点监测区域(如室内)就近取电,需符合文物保护用电规范。
2.2无线传输
针对古建筑分布广、环境复杂的特点,系统支持三种无线传输技术:
LoRa/LoRaWAN:适用于偏远地区,传输距离可达5-15公里,功耗极低,适合无市电供应的古建筑。
Cat1(4G/5G):覆盖范围广,适合城镇区域古建筑的实时数据传输。
光纤网络:用于重点保护建筑的高带宽需求场景,确保数据零延迟传输。
2.3云平台
2.3.1平台概述
本物联网平台是专为无线倾角传感器设计的综合性管理系统,支持Wi-Fi、LoRa/LoRaWAN和Cat1三种通信协议的设备接入,实现对各类倾角传感器的统一监控、数据管理和智能预警。
2.3.2核心功能
- 多协议设备接入
支持Wi-Fi、LoRa/LoRaWAN、Cat1等多种通信协议的倾角传感器接入
自动识别设备类型和通信协议
提供标准化的设备接入接口
- 实时数据监测
接收并解析传感器上报的倾斜角度数据(X/Y/Z三轴)
实时显示设备状态和倾斜数据
提供2D/3D可视化展示界面
支持历史数据查询和回放
- 智能报警管理
可设置多级倾斜报警阈值
支持短信、邮件、APP推送等多种报警通知方式
报警信息分级处理机制
报警记录存储和查询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注册、配置和分组管理
设备状态监控(在线/离线)
远程参数配置和固件升级
设备维护记录管理
- 数据分析与报表
倾斜趋势分析
设备健康状态评估
自定义报表生成
数据导出功能
2.3.3技术特点
- 多协议支持
Wi-Fi设备:通过MQTT/HTTP协议接入
LoRaWAN设备:通过LoRa网关接入
Cat1设备:通过蜂窝网络接入
- 高可靠性设计
数据加密传输
断网缓存机制
负载均衡设计
- 灵活的部署方案
支持云端部署和本地化部署
提供标准API接口
2.3.4用户价值
统一管理:多种通信协议的设备统一管理平台
实时预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降低成本:减少人工巡检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决策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的设备健康评估
2.3.5系统架构
设备层:各类无线倾角传感器
通信层:Wi-Fi/LoRaWAN/Cat1网络
平台层:数据接收、处理、存储和分析
应用层:Web管理端、移动APP、API接口
2.4三轴高精度倾角仪
HYS07倾角传感器,具有高精度、低功耗、稳定性强等特点,能够实时监测物体的倾斜状态,并通过LoRa/LoRaWAN/Cat1/WIFI网络实时上报数据至云端平台,便于用户远程监控和管理。该款产品采用金属外壳,搭载大容量电池,可选外接电源,同时具备智能报警功能,支持TCP、UDP、MQTT等多种协议,内置SD卡,支持断网自动补发数据功能,可广泛应用于楼宇建筑、地质勘查、铁塔监测、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行业。
接口名称 | 规格 | 说明 |
供电 | DC9~36V | 宽压供电 |
RS485 | 1路 | 标准MODBUS |
LORA | 天线外置 | 支持LORA/LORAWAN |
外壳 | CNC | IP67(防喷洒) |
安装 | 螺丝固定 | |
倾角精度 | ±0.01° | |
倾角分辨率 | 0.005° | |
倾角检测范围 | ||
开关量输出 | 开关量输出,负载电流1A,最大电压60V | 应用于无平台场景,外接一个声光报警器的应用 |
2.5报警终端
报警终端用于对多个倾角传感器进行统一管理。它能同时将多个倾传感器显示在屏幕上。
项目 | 参数 | 备注 | |
显示功能 | 显示屏种类 | TFT真彩色 | |
显示分辨率 | 1024X600 | ||
触控种类 | 高精度电容屏 | ||
传感器显示数量 | 支持多种显示风格,可以全屏显示一个,也可以是2个,最大可以同时显示16个 | ||
显示尺寸 | 10.1寸 | ||
系统功能 | 实时数据 | 能在屏幕上用多种方式将传感器实时数据显示出来 | |
历史数据 | 能存储超过一年的历史数据,可以方便的通过触控控屏将历史数据显示出来 | ||
操控方式 | 直接用手在屏幕上操作,可以对显示进行放大缩小 | ||
支持传感感器种类类 | 支持温湿度,温度,PM2.5/PM10,TVOC,甲醛,CO2等多种传感器数据 | ||
数据上传 | 10/100M以太网和3G/4G/5G | 默认不支持5G | |
通讯协议 | 本地支持LORA,LORAW WAN对接传感器, 远程支持MQTT对接云平台。 | ||
本地无线 | 支持LORA无线通讯,频段为31MHZ~915MHZ | 无线通讯为选配件,默认的频段为470MHZ | |
产品规格 | 工作温度 | -30℃~65℃ | |
工作湿度 | 5%RH~90%RH | ||
认证 | CE/FCC | ||
电源 | 6V~12V |
三、方案价值
文化传承保障:实时预警结构异常,避免珍贵文化遗产损毁。
运维成本降低:减少80%人工巡检频次,延长古建筑生命周期。
科学决策支持:基于数据分析制定精准维护方案,符合《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规范》。
合规性:满足国家文物局《不可移动文物监测导则》要求。
四、适用场景:
木结构古建筑(如寺庙、塔楼)
木结构古建筑因其独特的榫卯结构和天然材料特性,易受虫蛀、潮湿变形及地震影响,导致构件松动或整体倾斜。本方案通过部署高精度倾角传感器与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梁柱倾斜角度、木材含水率及环境温湿度变化,结合LoRaWAN低功耗传输,确保偏远地区数据稳定回传。云平台基于历史数据构建结构健康模型,智能分析榫卯节点位移趋势,预警潜在断裂风险。例如,某千年木塔安装本系统后,成功识别出顶层檐角0.3°倾斜异常,及时加固避免坍塌,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数字防线”。
砖石古建筑(如城墙、陵墓)
砖石古建筑长期面临风化剥落、地基沉降及温差应力等问题,传统检测难以量化细微裂缝扩展。本方案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与微应变传感器,精准捕捉墙体倾斜、裂缝宽度及基础沉降数据,通过光纤网络实现毫米级精度传输。云平台融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标注裂缝形态并预测扩展路径,同时结合气象数据评估冻融循环影响。以某明代城墙为例,系统监测到局部墙体年沉降量超5mm,触发预警后采取灌浆加固,有效延缓结构劣化,为砖石文物提供“全天候守护”。
历史街区整体监测
历史街区建筑群密度高、年代跨度大,环境振动与地下水位变化易引发连锁结构风险。本方案通过分布式倾角传感器网络与振动监测仪,实时采集建筑倾斜、地面微震及地下水数据,利用5G+边缘计算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基于GIS地图呈现街区整体安全态势,智能识别“高危建筑”并模拟倒塌影响范围。例如,某江南古镇部署后,系统发现河道旁三栋清末民居因地下水位上涨倾斜加剧,及时疏散居民并启动加固工程,实现“片区联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