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类型和目标
企业泛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和供给决策的基本单位
企业是一个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性组织
经济学通常假定: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所有者的目标)
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企业也可追求其他目标(销售收入最大化,经理人个人收入最大化)
经济学在研究企业时,重点关注的是企业追逐利润的行为,即生产决策。
企业生产决策需要考察的问题:
- 生产技术: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实用方法(服装生产:手工剪裁缝制 or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流水线生产)
- 成本约束:劳动、资本和其他投入的价格
- 投入要素选择:给定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企业需要决定各种要素投入多少。
生产函数概述
生产
生产:企业把各种投入要素转换为产出的一个过程。
生产要素 (factors of production):生产过程的投入品。
劳动(L)、资本(K)、土地(自然资源,N)、企业家才能(E)
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本质上刻画的是企业的生产技术。( 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技术下,产出数量不同)
生产函数的性质
- 投入和产出都是流量;
流量:统计的是一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数量
存量:存量统计的是在某个时间点上流量的余额。
-
是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得出的,每一个生产函数就代表企业的一种生产技术;
-
产出量是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即实现了技术效率
-
对于既定的投入,产出越大,代表技术越先进.
短期和长期
短期: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的时期。(一个月之内,钢铁厂可调整工人数量,但无法调整生产设备的数量)
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长期和短期之间并无一个明确的时间区分,视具体情况而定
生产函数的例子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不同生产要素按固定比例搭配,
两种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 产量取决于较少的生产要素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 生产函数):考虑了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可能
A是技术水平(生产率),L是劳动投入量,K是资本投入量
α、β是两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即产出弹性系数。
短期生产函数
出于简化,假定企业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以变动
资本投入量保持不变,劳动投入数量可随时调整
总产量(TP):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AP):每单位投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产出
在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数量的不断增加,总产量逐渐增加,但增加的速度会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给定,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可变投入在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将递减。
注意要点:
- 技术保持不变(农业生产中的杂交水稻技术)
- 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比如,机器数量不变)
- 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递减,边际产量最初会有一个递增的区间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普遍存在(1958-1960年大跃进的荒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劳动的边际产量先增加后递减,平均产量先增加后递减
当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递增
当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递减
当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
边际产量>0,总产量递增
边际产量=0,总产量最大
边际产量<0, 总产量递减
技术进步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抵消效应
随着技术进步,增加劳动投入量,边际产量在长期不一定会下降;即使存在报酬递减,但如
果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也可能会提高。
长期生产函数
从长期角度看,资本与劳动投入均可变
用等产量线分析资本与劳动的不同组合。
等产量线及其性质
等产量线(Isoquants):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能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可能的投入组合所构成的曲线。
通常假定只有两种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要素的投入在长期也服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等产量曲线说明了相同产出下投入要素不同组合的灵活性。
生产决策中通过劳动与资本的替代,达到收益最大或成本最小的目的。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存在边际报酬递减。
等产量线的性质:
有无数条,每一条都代表一个产量
较高位的等产量曲线代表较高的产量
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
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要素之间可以替代;企业在合理的投入区内选择要素使用量(理性的企业不可能选择向右上方倾斜的等产量线上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要素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弱)
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种要素投入减少一单位,另一种要素投入需要增加的数量。
MRTS就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原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经济学中的成本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承认什么“客观成本”。
事物不会有成本,只有行为(或决策)才有成本,并且成本总是和具体的人相关。
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边际成本:在现有的基础上多做一点所能增加的额外成本,将来的成本。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性人在决策时不会考虑沉没成本,因为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
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Accounting Cost):会计账户上记录着的企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支出。
经济成本(Economic Cost):经济学中用机会成本来衡量的企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企业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可能得到的最大价值。
企业的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包括两部分:
- 显性成本:购买原材料的费用,支付工人的报酬,支付的厂房租金、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等等(直接引起货币支出,即:会计成本)
- 隐性成本:没有直接引起货币支出
经济成本中包含了企业经营的正常利润。
由于人们一般把成本直接理解为显性成本,因而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成本低估了企业经营的真实成本。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已经发生的、不能收回的成本( 企业已经支付且无法收回的广告费,你丢的钱包,自助餐厅的门票)
理性人在决策时不会考虑沉没成本,因为不会影响未来的选择机会。( 覆水难收、 “不要为洒了的牛奶而哭泣)
等成本线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 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企业花费相同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生产扩展曲线
企业的生产扩展曲线:在生产要素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成本或者产量增加,按照企业的所有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描绘出来的一条曲线。
曲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生产要素组合必然是企业在相应产量或者成本下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
曲线上每一点,都是在某一个特定的产量水平(比如Q1)下,生产成本最低(记为C1) 的要素组合。
理性的企业一定会选择以这个要素组合进行生产, 因此当产量为Q1时,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是C1
由扩展曲线可得到企业的生产成本C和产量Q间的关系,也就是企业的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的概念
不变成本(Fixed Cost):不随产量水平变动而变动的一种成本,只有退出生产才能取消。厂房、机器设备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随产量水平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员工工资、原材料费用。
总成本(total cost):包括固定和可变成本在内的生产总成本。
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由生产额外一单位产出而引起的增量成本。
平均总成本( Average Total Cost ):企业的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平均不变成本(Average Fixed Cost):固定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平均可变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可变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边际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成本曲线
MC曲线与ATC曲线和AVC曲线相交,且分别交于它们的最低点
边际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类似于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短期边际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以及平均成本曲线AC则都呈现出先递减后增加的U形。
长期成本函数
长期总成本(LTC)
长期平均成本(LAC)
长期边际成本(LMC)
在产期当中,企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因为没有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