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关策进】阅读笔记慢慢写

csdn注释格式和typora不一样,居然给全放后面去了

1 随文摘录

1.0 禅关策进序

1.0.1 原文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1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2私越度者。无所售3其奸。而关之不易透。亦已久矣。

予初出家。得一帙4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5。自叙其参学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6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7。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8。将安用之。虽然9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10。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11。水未穷。山未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春日云栖袾宏识

禅关策进

后学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1.0.2 翻译

禅宗为何要设置“关”?道本身没有内外之分,没有出入之别。但人们修道,却有迷和悟的分别。因此,禅宗的大德高僧设立“关卡”,不得不根据时机开启或关闭,慎重地管理关卡的“钥匙”,严格审查,以使那些言行不一、私自越界的人无法施展他们的欺诈手段。而这些“关卡”,很早以前就已经不易通过了。

我刚出家时,偶然在市坊间得到一本书,名为《禅门佛祖纲目》。书中记录了许多古代高僧,自己叙述他们初次参学时的困难、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辛苦次第,以及最终豁然开悟的经历。我对这些内容非常仰慕,心中产生了学习的愿望。但后来这本书在别处再也没见过,于是我继续阅读了《五灯会元》等各类禅宗语录和杂传,不论是僧人还是俗人,只要是真正参禅、悟道的人,都被我纳入了最初的那本书中。我删去繁杂的内容,保留精要,并将这些内容汇集成编,改名为《禅关策进》。

平时居家时,我将这书放在桌案上,出行时则随身携带。一旦翻阅此书,我的心志就受到激励,精神焕发,修行的动力自然而然地鞭策我不断前进。

有人说:“这本书是为那些尚未通过关卡的人而设的,已经通过关卡的人早已离去了,又有什么用呢?”然而,关卡之外还有更高的关卡。那些假托修行、侥幸暂时脱离困境的人,往往会满足于小有成就,这样的人被称为“增上慢人”(即自以为修行有所成就而骄傲的人)。但真正的修行者要不断前行,直到山穷水尽,手持警策,迅速前进,冲破最后的深奥关卡,才能最终放下参禅,回归本性,这还不算晚。

1.0.3 全书逻辑

诸祖法语。今不取向上玄谈。唯取做工夫吃紧处。又节其要略。以便时时省览。激励身心。次二诸祖苦功。后集诸经引证。俱仿此。

翻译:历代祖师的法语,现在我并不取那些高深的玄学讨论,只选择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切实用功的紧要部分。我还对这些要点进行简略整理,方便随时阅读和反省,以激励自身的身心修行。接着,我又汇集了各位祖师们在修行中的辛勤努力,并在后面附上各类经典的引用和证明,所有这些编纂工作都是按照这一方式进行的。

即: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诸祖法语,诸祖苦功,诸经引证;

1.1 筠州黄檗运禅师示众12

1.1.1 原文

预前若打不彻13,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14。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15。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学口头三昧16,说禅说道,呵佛骂祖,到这里都用不著。只管瞒人,争知今日自瞒了也。劝尔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这些关棙子17,甚是容易。自是尔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了又难。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18。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19,守个无字。日久岁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磨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阙到这里,说甚阎罗老子,千圣20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评曰,此后代提公案,看话头21之始也。然不必执定无字,或无字,或万法,或须弥山,或死了烧了等,或参究念佛,随守一则,以悟为期。所疑不同,悟则无二。

1.1.2 翻译

如果你以前没有彻底参透,到腊月三十日(比喻生命的最后时刻)来临时,肯定会心乱如麻。有些外道,只要看到有人在修行用功,就冷笑讥讽,认为“居然还有这些念头在”。我且问你,若忽然到了临终的时候,你将拿什么来对抗生死?必须是在平时就做好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这样就省了许多力气。不要等到临渴才掘井,那时手忙脚乱都来不及了。前路茫茫,像瞎子乱撞一样,真是苦啊,真是苦啊。平时只学些口头禅,说禅说道,呵斥佛祖,这些到了那一刻都没用。你一直在欺瞒他人,又怎知今日连自己也欺瞒了呢?劝你们这些修行的兄弟们,趁着身体还健康的时候,搞明白自己的修行。那些修行的“关卡”和障碍其实很容易突破,只是你不愿意下决心去做工夫,却总是说“难了又难”。如果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就来看一个公案吧。僧问赵州禅师:“狗子(狗)也有佛性吗?”赵州答:“无。”你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来看这个“无”字,白天参、夜晚参,行、住、坐、卧时,穿衣、吃饭时,甚至大便小便时,时时刻刻都观照,集中精神,守住这个“无”字。时间久了,日积月累,心与“无”字合为一体。忽然之间,心花怒放,悟得佛祖的心机。那时你就不会被天下老和尚的舌头欺瞒了,就可以开怀大笑。达摩西来,原本就是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不过是一场败阙(指无聊的形式)。到了这里,说什么阎罗王,千圣也奈何不了你。不信这道理真有如此奇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做事最怕遇到用心人。

评注:这段公案是后世禅宗中“提公案,看话头”的开端。然而,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无”字,可以是“无”字、可以是“万法”、可以是“须弥山”、可以是“死了烧了”等,或是参究念佛。只要守住其中一个,以悟道为目标。所疑各不相同,但悟道则无二。

1.2 赵州谂禅师示众22

1.2.1 原文

汝但究理坐看23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老僧四十年不杂用心,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

1.3 玄沙备禅师示众24

1.3.1 原文

夫学般若菩萨25,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根机迟钝,直须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如丧考妣26相似。恁么急切27,更得人荷挟28,克骨究实,不妨亦得觏29去。

1.4 鹅湖大义禅师垂诫30

1.4.1 原文

莫只忘形与死心31,此个难医病最深。直须提起吹毛利,要剖西来第一义32。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33。渠是谁。若人静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34

1.4.2 翻译

不要只是遗忘了外在的形相或舍弃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病根最难治且最深。必须提起像吹毛利刃般锋利的智慧,来剖析“西来第一义”(指佛法的根本意义)。睁大眼睛,扬起眉头,反复思量这个“渠”(这个东西)。这个“渠”究竟是谁?如果一个人静坐而不下功夫参究,不知道何年才能悟得心空的真理。


  1. 指的是禅宗中的大德高僧、具有深厚智慧的人。 ↩︎

  2. 言行不一 ↩︎

  3. 出售,此处为施展 ↩︎

  4. zhì 指书籍 ↩︎

  5. 对德高望重的前辈或长者的尊称 ↩︎

  6. 指《五灯会元》 ↩︎

  7. (zī):指穿黑色僧衣的僧人,缁衣是僧人穿的衣服,因此“缁”泛指僧侣。(sù):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多穿素色衣物,因此“素”泛指世俗之人。 ↩︎

  8. 早已离去了,走远了 ↩︎

  9. "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表示转折),而是常常用作承接上文,表示“如此”、“这样”或“即使如此”的意思。 ↩︎

  10. 指的是鸡叫的声音,在古代鸡叫常与夜晚、黎明相关。鸡鸣常常象征着夜晚即将过去、天亮即将到来,可能与躲避或逃亡时的时机选择有关。这里的“鸡声”可能象征借助鸡叫声掩盖行动,或借着天亮前后这一时机脱身。 ↩︎

  11. “增上慢人”是佛教用语,在佛教中,“增上慢”指的是一种错误的自我认知和傲慢心理。增上:在佛教中是一个褒义词,指的是提升、进步或高尚的意思。:傲慢、骄傲的意思。 ↩︎

  12. 是禅宗的一则公案(即禅宗故事),涉及禅师教化众人的行为或言论。让我们逐步解释一下其中的要素:筠(yún)州:古代地名,现今位于江西省境内。在此指的是黄檗运禅师所在的地方,筠州是他弘法的地点之一。黄檗运禅师:黄檗(huáng bò)是禅宗著名的高僧。他全名为黄檗希运禅师,是唐代禅宗的重要人物,属于临济宗的祖师之一。他的思想与教学在禅宗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精神中有很大影响。黄檗禅师强调“无心”的修行方法,即摒弃一切执着和妄想。示众:意思是对大众(僧众)进行教示或开示。这通常是在禅宗寺院中,禅师对弟子或听众进行教导或传法的一种场合,禅师可能通过言语、行为,甚至看似反常的方式来启发弟子 ↩︎

  13. 预前:这里的意思是“事先、提前”,特指死了之前 :在禅宗语境中,常指修行、参禅或悟道。“打彻”就是指彻底参透、彻底悟道。如果修行人“打不彻”,意味着他没有彻底参透禅理或没有彻底觉悟。 ↩︎

  14. 管取:包管 热乱:拆分理解,就是又燥热又混乱 ↩︎

  15. "居然还有这些念头在” ↩︎

  16. 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也作"三摩提""三摩地"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

  17. 关棙子,禅宗用语。原意为门闩(shuān),喻指事物的紧要关键之处。此指参禅得悟的要诀。《景德传灯录》卷九:“如四祖下牛头大师,横说竖说,未知向上关棙子。” ↩︎

  18. 禅宗用来启发悟境的典故或故事,是禅师常用的教导方式。此处提到的公案“赵州狗子”是禅宗中著名的公案之一。 ↩︎

  19. 分开看,指猛烈,在禅宗中,常用来形容一种快速、直接、不拖泥带水的行动或思维状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执着”或“投入”的意思,指的是对某事物强烈的关注或沉迷。精彩:字面意思是光彩夺目、出色的状态,但在禅宗的语境中,“精彩”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它可以指世俗的、引人注目的现象或事物,也可以指内心产生的各种妄念或执著。看地方吧,这里看来是褒义词 ↩︎

  20. 字面意思是指“千位圣人”,在这里指的是历代的佛、菩萨或其他觉悟的圣人。在佛教传统中,圣人们代表智慧与觉悟,是修行者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

  21. 提公案,看话头:禅宗修行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参究公案中的关键语句(话头)来启发悟道。比如"万法"“须弥山”"死了烧了"都是话头. ↩︎

  22. 赵州谂(shěn,深谏,规劝)禅师(778—897),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属临济宗一派,法号从谂,世称赵州古佛。他以其平实而深刻的言行和机锋广为人知,尤其是在禅宗的公案与典故中,留下了许多深远影响的示众言论。1. 赵州“吃茶去”公案有一僧人问赵州:“未曾有事时如何?”(即指尚未悟道时如何修行?) 赵州答:“吃茶去。” 另一僧人也问:“悟道之后如何?” 赵州同样回答:“吃茶去。2. 赵州“狗子无佛性”公案有僧人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吗?” 赵州答:“无。” ↩︎

  23. 静坐参禅几十年。禅宗修行强调的是长时间的坚持和专注。 ↩︎

  24. 玄沙备禅师(835—908),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禅宗大师,属于曹洞宗,他以言辞犀利、直指人心的示众著称。玄沙备禅师的教法重视通过直接的开示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启发学人去体悟佛理,打破对经典和逻辑思维的执着,从而进入“无门关”的境界。1. 玄沙的“孤峰独宿”公案玄沙备曾对僧众开示:“你们不识‘孤峰独宿’,就是将来到了这样寂寥境地时,又将如何?”2. 玄沙的“高峰顶上”开示一次,玄沙备开示说:“当你到了高峰顶上,仍然是阔步前行,不肯回头。” ↩︎

  25. 般若指的是佛教中的智慧,般若菩萨即指修行智慧、追求佛法智慧的修行者,通常指那些学佛法大智慧的人。佛学中,开悟者即成菩萨 ↩︎

  26. kǎo bǐ,语出《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

  27. 急切:形容修行者迫切地想要突破困境、解脱生死。看来佛学也不排斥急切啊,和我的模型有点矛盾了 ↩︎

  28. 意思是得到他人的帮助或支持,在修行道路上,有时需要善知识或师长的指导和提携。 ↩︎

  29. 克骨:字面上是“深入骨髓”的意思,表示彻底、深入。究实:追求事物的真实,探究事物的本质。克骨究实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本本质 觏(gòu)”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相遇、碰见”的意思。常用的词语如“觏面”就是“见面”的意思。在这里,它指的是遇到、接触,此处指遇见真理 ↩︎

  30. 鹅湖大义禅师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师,属于临济宗一系。他的禅风继承了临济宗的机锋和明快风格.垂诫”在这里指的是禅师对弟子或大众的训诫和警示,通常是劝告修行者警惕一些容易误入的歧途,保持正确的修行态度。 "机锋"指意思是佛教禅宗名词,指机警犀利的话语,也指话语里的锋芒。这份垂诫看来是取自大义的《坐禅铭》一文 ↩︎

  31. 忘形与死心:这里的“忘形”指的是对外在形相的放弃,而“死心”指的是舍弃主观的意识和思虑。禅宗修行过程中,不单单要求超越形相和意识的束缚,更要深入佛法的真谛。 ↩︎

  32. 吹毛利是把思想比作刀锋. 西来第一义出自一个很流行的公案(即禅宗故事)与话头 祖师西来意,字面意思是达摩来中国的原因,其实指达摩的根本思想是什么.(佛学常见的区别了) ↩︎

  33. 比喻,就是真的渠,当个话头即可 ↩︎

  34. 心空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指的是空性智慧,悟得心空即是领悟到一切事物皆为空无本质,超越执著。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