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以下两项存货,使用S+3计价方式。
(1) 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
(2) 集团内购销的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
1.计价方式S+3的说明
S是指日常存货日常收发,以标准成本计价,乘以收发数量计算存货金额变动;3是指启用SAP物料分类账功能,进行成本差异分摊。对于入库:存货金额分为两笔:一笔是按标准成本计算的金额,一笔是成本差异;对于出库,日常只记录一笔,按标准成本计算出库。期末运行物料分类账后,将期初差异+入库差异汇总后,在出库数量、期末库存数量上分摊并过账。这样:出库成本就是两张凭证,一张日常凭证是标准成本,一张期末凭证是成本差异。两张凭证相加,就是实际成本。
如果S+3换成财务会计中的计价方式是:月末一次加权平均!
2.计价方式V+2的说明
V是指日常存货日常收发实时移动平均计价。即每做一次收发都会计算一次移动平均单价。每一次入库重新更新移动平均单价,大家能够理解。出库,为什么也会重新计算移动平均价?举个例子,A物料库存数量3个,库存成本金额1元,这时移动平均单价是 333.33元/1000个。出库领用一个,计算领用金额为0.33元,领用后库存数量2个,库存成本金额0.67元,重新计算的移动平均单价是 335.00元/1000个。可以看到,因为出库金额只保留两位小数,导致出库也会影响价格变化。
3.物料分类账是什么功能,有什么作用?
学过财务会计的还记得成本计算方法中,有一种叫产品法成本核算。物料分类账就是产品法成本核算。即:按每一个物料的发收存核算实际成本。生产订单核算的是每个工单的生产成本;委外加工采购订单核算的是委外生产成本;网络工单核算的是项目工单成本;采购订单核算的是采购成本。大型企业的存货可能存在多个来源方式,可能是自制生产+委外加工+采购+集团兄弟公司调拨+…,汇总多个来源的同一物料成本之后,面对出库,也有多个去向:生产领用、部门领用、销售出库、样品出库、集团内销售…,然后还有期末库存。这时完整核算一个物料的成本,就需要物料分类账了。
物料分类账主要以下以作用:
① 按每个物料计算差异、分摊差异;实际成本 = 标准成本 + 差异;
② 计算每个物料实际成本,每批出库实际成本、期末实际成本;
③ 还原半成品、产成本的料工费组件;
④ 启用多重评估时,同时计算三套成本:法人成本、集团成本、利润中心成本;
⑤ 启用多重评估时,还原存货中,法人成本含多少集团内未实现毛利;
⑥ 启用多重评估时,还原存货中,集团成本的料工费成本组件;
⑦ 出具完整存货收发存报表,期初、期末与总账科目一分不差,收发数量金额与凭证一分不差;
⑧ 启用多重评估时,还可以出具集团版收发存报表、利润中心版收发存报表;
⑨ 启用多重评估时,同一笔销售收入毛利分析时,可以匹配法人成本、集团成本、利润中心成本来分析三个视角的毛利;
4.为什么不能使用V+2计价?
①原材料不能使用V价
1.1 原材料每一笔采购入库,都是按采购订单价格暂估入库,不是最终采购结算价格;采购订单价格,有一些时浮动价,即:按市场价为基础浮动,入库时按一个预定价暂估,期末结算时才能确定价格。原材料有品质有瑕疵、有杂质、含量不稳定、交货延迟、外观不良 等让步接收后,采购结算时通常会扣款。另外企业采购可能涉及阶梯价,达到阶梯价的哪个层级,需要期末结算时才知道。还有采购返利、还有采购过程中的计划外费用(运费、仓储、去杂质、去毛刺)。这几种差异都时事后才确定,入库时、领用时还不能确定。
1.2 原材料还可能来自集团采购,集团内销售方的成本,需要期末成本结算后才确定。启用三重评估时,平时集团内采购的原材料集团成本也不能真实还原。
②自制生产的半成品、产成品,不能使用V价
2.1 生产订单中投入的只有原材料实际领用数量;但不是全部材料实际使用数量。胶水、焊锡丝、螺丝、胶条等材料,日常只有标准消耗,需要等到期末车间现场盘点后才能确定当月消耗,还要将差异分摊。
2.2 生产订单报工时,使用的工、费作业价格,都是计划作业价格。因为生产车间的工资、办公、水电、折旧等,月底才能确定。且当月车间生产效率,能提供多作业量,能生产多少个订单,都需要在月底确定。
2.3 有人会问,生产按计件工资,人工费用不是可以确定吗?我的回复是:只是部分确定。生产线直接人员的工资计件计算,但不是全部:还有全勤奖、绩效奖、年假、职工脱岗培训、社保、公积金… 这些也是人工费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精确到每件产品。
③V+2计价后,物料分类账中,看不到成本料工费组件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