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的原理及配置
续上篇的单臂路由,本篇讲解一下rip协议的相关原理及配置,虽然现在很少用到rip协议,但作为一个初学者,很有必要了解与学习,也利于我们思考和考证。
什么是RIP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也就是16跳不可达。RIP应用于OSI网络七层模型的应用层。各厂家定义的管理距离(AD,即优先级)如下:华为定义的优先级是100,思科定义的优先级是120。
RIP的原理
RIP封装在:UDP520
计算度量值的方式:使用跳数,RIP支持最大跳数为16跳,15跳为最大跳数,16跳为不可达。这也是RIP不优的地方,使用跳数来评判一条链路的好坏,明显是不全面的。注意这里的跳数是指经过多少台路由设备,就会在原本的跳数上+1。
V1版路由更新用是的广播方式。RIP-V2协议使用组播的方式向其他宣告RIP-V2的路由器发出更新报文,它使用的组播地址是保留的D类地址2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