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今天又吵了一架,确切的说,我是又和别人进行了一场辩论,只不过语气太直白罢了。
其实在很多人的我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甚至表现的还有点高冷,但是与别人吵架与否似乎也与此无关。
我说的吵架与传统的吵架有差别:无脏话,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在吵架中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达到彼此的知识、认知层面的提升,或是接受对方的观点。
这样的吵架可以每天有,但是有条件。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
首先,需要诤友。
友直在我理解就是诤友。
诤友之间的交流都是发自于内心,说出的话即是内心的想法,他不会因为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刻意的将自己的话雕琢,让人听着顺耳。
诤友的话大有“良药苦口”之意,可以医自己的“病”,出发点事好的。
其次友谅,即不生气
如果一吵架就气的不轻,那就是真的吵架了,以后断是不会再来往了。
这个吵架的结果是过后想一想这个人说的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至少他的认知可以弥补自己认知的不足。
认识到这一点了,过后找个机会巴巴的递个梯子给他,然后他就下了。
下次遇到问题了,意见不一致,还继续吵。
友多闻,即知识面广
吵架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双方的知识输出就像一个跷跷板,如果知识储备不在一个数量级,那也是吵不起来的。
我说三国,你最起码得知道曹操,我说到当归你最起码得知道白勺,否则就不在一个频道上,这个架也没有吵的必要了。
很多时候,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吵架还挑人。
其实除了上面的几个条件以外,还需要感情恰到好处。
那个恰到好处是什么呢?
就是两个人既不是恋人、夫妻、兄弟姐妹,因为这样的关系,一方肯定是让着一方,这个架吵不起来。
但是还要足够熟悉,如果陌生,那个吵架的势是起不来的,再者,万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戳到对方的伤口了,那是一种罪过。
几个爱吵架的朋友,各有特色。
有“我就是为你好,反正你认为怎么样,我就要把我的观点输出给你,你自己过后想想,你就知道我对了。”
有“我就是气你,就不让你占上风,就不惯着你,管你怎么样,但是我拧得特别清,你有问题了,我真的很上心,角色转换极快。”
有“我就是据理力争,你的观点是对的,但是我也不错,步步紧逼,寸步不让,然后会反思,你的哪些观点是对的,我需要汲取的。”
我自己呢,对于吵架我就是生不起来气,情绪表达了,表达能力锻炼了,知识面拓展了,感情更近了……嘿嘿。乐得其所。
其实吵架是一种三观的输出,也是彼此增进了解的途径,遇见高友了还能拓展知识面,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吵的起来的。
李白有一首诗我特别喜欢: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种尽兴时无所顾忌,各自自在的恬适友情,也是存在于可以“吵架”的朋友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