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 含义 -----计算机网络


表示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对于带宽的概念,比较形象的一个比喻是高速公路。单位时间内能够在线路上传送的数据量,常用的单位是bps(bit per second)。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1章 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在教材1.2.1节提到这种新型计算机网络必须满足的要求有一条是“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但因特网的网络层使用IP协议,它只能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那么这里有没有什么矛盾?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在教材的1.4.1节有这样一段话:人们愿意将“带宽”作为数字信道的“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说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5.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穆尔定律? 问题1-19:局域网、广域网和公用网、专用网有什么关系? 问题1-20:信道的利用率是否越高越好? 问题1-21:怎样理解教材图1-8所示的椭圆形表示的各种服务提供者?这些ISP都在具体的什么位置? 问题1-22:在计算机网络的结点是指主机还是指路由器? 问题1-23:ISO与OSI有何不同? 问题1-24:我们常听说“要增加政府机构办事的透明度”。意思是:政府机关的许多办事程序和步骤应当向群众公开,让大家看得见。而计算机网络所讨论的透明传输,是指比特流看不见电路的存在。这样看来,两种“透明”的意思很不一样。应当怎样理解? 问题1-25:怎样才能知道哪些RFC文档已经成为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草案或建议标准)? 问题1-26:怎样知道一个RFC文档是否被改为陈旧的? 第2章 物理层 问题2-1:“规程”、“协议”和 “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9:教材的表2-4的OC和STS有什么区别?例如OC-3和STS-3的数据率是一样的,为什么要使用两种表示方法?有的文献还使用如OC-3C的表示方法,这有区别吗? 问题2-10:ATM是异步传递方式。是否ATM方式与同步通信完全无关?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问题3-1:在1999年4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第2版)的1.3.2节有这样的话: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这样,数据链路层就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在2003年出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对数据链路层就改变了这种提法。在1.5.3节有这样的话: “控制信息还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到所收到的帧有无差错。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然后采取下面两种方法之一:或者不作任何其他的处理;或者由数据链路层通知对方重传这一帧,直到正确无误地收到此帧为止。” 可见,如果选择前一种方法,即不作任何其他的处理,那么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就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问题3-3:既然现在因特网使用得最多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数据链路层一章还要讲授保证可靠传输的停止等待协议呢? 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 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 问题3-6:为什么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总是需要的? 问题3-7:在教材的3.3.3节提到“发送窗口用来对发送端进行流量控制”。但在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在数据传输时提高对信道的利用率。那么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发送窗口的作用? 问题3-8:在关于数据链路层工作原理的叙述,经常会见到两个不同的名词——“丢失”和“丢弃”。它们有区别吗? 问题3-9:停止等待协议的确认帧如果没有序号会出现什么问题? 问题3-10:在停止等待协议,A发送的数据帧有差错,被B的CRC检验器静悄悄地丢弃了。如果A进行超时重传后,但又连续出错,重传的数据帧又被B的CRC检验器丢弃。这样,B总是收不到A发送的数据帧。这种情况是否说明停止等待协议这时不能正常工作? 问题3-11:在连续ARQ协议,如果A向B发送数据帧而B只向A发送确认帧(即假定B没有数据帧向A发送),那么这两种帧的序号序列各有什么特点? 问题3-12:在连续ARQ协议,如果B收到A发送的数据帧的序号没有落在B的接收窗口,B就应当丢弃这个序号不对的帧。如果B这时不向A发送任何信息而一直静悄悄地等待正确序号的数据帧的到来,那么这种策略是否可行? 问题3-13:在问题3-12,如果B发送的确认帧在传输过程总是出错,那么A也是一直重复发送DATA0到DATA6这7个数据帧。在这种情况下,连续ARQ协议还正确吗? 问题3-14:能否归纳一下连续ARQ协议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和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问题3-15:在许多有关网络技术的书籍或文献,经常会看到“应答”、“回答”、“响应”和“确认”等术语。这些术语的意思都一样吗? 问题3-16:连续ARQ协议的图3-6在第2次印刷时改变了。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变? 问题3-17:接收端对收到的帧进行CRC检验后,若发现有差错就丢弃这个帧。是用户(人)下命令丢弃,还是高层软件下命令丢弃? 问题3-18:在[MINGCI94],flow control的标准译名是“流控制”。为什么我们的教材不使用这个译名,而使用“流量控制”这样的译名? 第4章 局域网 问题4-1: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CSMA/CD。频分复用FDM才使用载波。以太网有没有使用频分复用? 问题4-2:在以太网,不同的传输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时延吗? 问题4-3:在以太网发生了碰撞是否说明这时出现了某种故障? 问题4-4:从什么地方可以查阅到以太网帧格式的“类型”字段是怎样分配的? 问题4-5:是什么原因使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问题4-6:在双绞线以太网,其连接导线只需要两对线: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但现在的标准是使用RJ-45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8根针脚,一共可连接4对线。这是否有些浪费?是否可以不使用RJ-45而使用RJ-11? 问题4-7:RJ-45连接器对8根针脚的编号有什么规定? 问题4-8:剥开5类线的外塑料保护套管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4对双绞线。哪一根线应当连接到哪一个针脚呢? 问题4-9:将5类线电缆与RJ-45插头连接起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问题4-10:不用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能否将两台计算机用带有RJ-45插头的5类线电缆直接连接起来? 问题4-11: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STP安装以太网是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4-12:如果将已有的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试问原来使用的连接导线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问题4-13:使用5类线的10BASE-T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是100 m。但听到有人说,他使用10BASE-T以太网传送数据的距离达到180 m。这可能吗? 问题4-14:粗缆以太网有一个单独的收发器。细缆以太网和双绞线以太网有没有收发器?如果有,都在什么地方? 问题4-15:什么叫做“星形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总线(bus-in-a-box)”? 问题4-16: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站点之间的距离太大,那么由于信号传输时会衰减得很多因而无法对信号进行可靠的接收。试问:如果我们设法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那么是否就可以提高以太网的通信距离? 问题4-17:一个大学能否就使用一个很大的局域网而不使用许多相互连接的较小的局域网? 问题4-18:一个10 Mb/s以太网若工作在全双工状态,那么其数据率是发送和接收各为5 Mb/s还是发送和接收各为10 Mb/s? 问题4-19:一个单个的以太网上所使用的网桥数目有没有上限? 问题4-20:当我们在PC机插上以太网的网卡后,是否还必须编制以太网所需的MAC协议的程序? 问题4-21:使用网络分析软件可以分析出所捕获到的每一个帧的首部各个字段的值。但是有时却无法找出LLC帧首部的各字段的值。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4-22:整个的IEEE 802委员会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工作组? 问题4-23:在一些文献和教材,可以见到关于以太网的“前同步码”(preamble)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8个字节。另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7个字节,而在前同步码后面还有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of-Frame Delimiter)。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问题4-24:802.3标准共包含有多少种协议? 问题4-25:在802.3标准有没有对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制定出标准呢? 问题4-26:在以太网,有没有可能在发送了512 bit(64 B)以后才发生碰撞? 问题4-27:在有的文献会见到runt和jabber这两个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问题4-28:当局域网刚刚问世时,总线形的以太网被认为可靠性比星形结构的网络好。但现在以太网又回到了星形结构,使用集线器作为交换结点。那么以前的看法是否有些不正确? 问题4-29:什么是10 Mb/s以太网的5-4-3规则? 第5章 广域网 问题5-1:广域网在地理上覆盖的范围较大,那么能不能说“凡是在地理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就是广域网”? 问题5-2:在广域网的结点交换机是否就是路由器? 问题5-3:为什么路由选择功能不放在第5章广域网详细讨论,而是推后到第6章(网络互连)才深入讨论? 问题5-4:为什么ATM信元的有效载荷规定为48字节? 问题5-5:异步传递方式ATM和同步传输有什么关系? 问题5-6:是否SDH/SONET只能为ATM使用? 问题5-7:在ATM发送端或接收端的传输汇聚子层TC能否辨认出不同的虚通路VC? 问题5-8:按照分层原理,下层不检查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首部。在ATM,在传输汇聚子层TC上面的是ATM层。那么TC子层是否也不检查ATM信元的首部? 问题5-9:ATM使用的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定长分组——信元)。那么,ATM是否提供了可靠交付的服务呢? 问题5-10:ATM在刚刚问世时,曾被各界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不少人认为ATM将是未来宽带网的重要基石。但很多年已经过去了,ATM始终不能成为宽带网的核心技术。那么对ATM的批评主要有哪些? 问题5-11:“不可靠的交付”(unreliable delivery)和“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是一样的意思吗? 第6章 网络互连 问题6-1:存在多种异构网络对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多种异构网络? 问题6-2:“IP网关”和“IP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6-3:“互连网”和“互联网”有没有区别? 问题6-4:在文献有时会见到对等连网(peer-to-peer networking),这是什么意思? 问题6-5:在一个互连网,能否使用一个很大的交换机(switch)来代替互连网很多的路由器? 问题6-6:为什么IP地址又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6-7:有的文献上使用“虚拟分组”(virtual packet)这一名词。虚拟分组是什么意思? 问题6-8:如下图所示。五个网络用四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有两个端口)互连起来。能否改变这种连接方法,使用一个具有五个端口的路由器将这五个网络互连起来? 问题6-9: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问题6-10:网络前缀是指网络号字段(net-id)前面的几个类别比特还是指整个的网络号字段? 问题6-11:有的书(如[COME01])将IP地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大部分,它们和网络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6-12:IP地址的前缀和后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问题6-13: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即IP数据报不是定长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6-14:IP地址的各种类别的地址所拥有的地址数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问题6-15:在IP地址,为什么使用最前面的一个或几个比特来表示地址的类别? 问题6-16:全1的IP地址是否是向整个因特网进行广播的一种地址? 问题6-17:IP协议有分片的功能,但广域网的分组则不必分片。这是为什么? 问题6-18:路由表只给出到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下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再给出再下一跳的路由器的IP地址,最后才能到达目的网络进行直接交付。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6-19: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问题6-20:主机在接收一个广播帧或多播帧时其CPU所要做的事情有何区别? 问题6-21:有的路由器在和广域网相连时,在该路由器的广域网接口处并没有硬件地址,这怎样解释? 问题6-22:IP地址和电话号码相比时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6-23:“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都有哪些含义? 问题6-24:假定在一个局域网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问题6-25:有人将ARP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在IP层,这样对吗? 问题6-26:一个主机要向另一个主机发送IP数据报。是否使用ARP就可以得到该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然后直接用这个硬件地址将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 问题6-27:在因特网最常见的分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6-28: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6-29:IP数据报的首部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典型的IP数据报首部是多长? 问题6-30:IP数据报在传输的过程,其首部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题6-31:当路由器利用IP数据报首部的“首部检验和”字段检测出在传输过程出现了差错时,就简单地将其丢弃。为什么不发送一个ICMP报文给源主机呢? 问题6-32:RIP协议的好处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稳定。有的书上介绍“触发更新”、“分离范围”和“毒性逆转”。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要点? 问题6-33: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 问题6-34: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问题6-35:教材的图6-19的B类网络145.13.0.0在划分子网时,所给出的三个子网号是怎样得出的? 问题6-36:“交换(switching)”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问题6-37:路由器到底有没有运输层?如果有,似乎就和“运输层只存在与分组交换网外面的主机”相矛盾。如果没有,那么路由选择协议RIP又怎样能够使用UDP来传送呢? 第7章 运输层 问题7-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问题7-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问题7-3:端口(port)和插口(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7-4:一个插口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插口相连? 问题7-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7-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问题7-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地址呢? 问题7-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问题7-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问题7-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延RTT? 问题7-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7.4.5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延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问题7-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 问题7-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7-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问题7-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问题7-16:对于拥塞避免是否也能够用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的报文段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问题7-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问题7-18:假定在一个互连网,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问题7-19:进行TCP通信的一方收到了确认号为4001的报文段。这是否表示对方已经收到了4000个字节的数据,而期望接收编号为4001的数据字节?还是否表示对方已经收到了4001个字节的数据,而期望接收编号为4001的数据字节? 问题7-20:在7.4.7节的注释①提到的“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的译名不太准确,那么有没有这个术语的标准译名呢?? 问题7-21:有的资料上把TCP连接说成是“虚连接”。这样说正确吗? 问题7-22:教材说运输层的熟知端口号可以在[RFC 1700]查找到。但有的资料却说应当在网上查找。究竟哪种说法正确? 问题7-23:在TCP报文段,如果是没有数据的确认报文段,其序号字段应当填入什么号码? 第8章 应用层 问题8-1:我们经常说“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 问题8-2:能否用你的PC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计算机同时和5个计算机进行通信? 问题8-3:因特网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和电信网的电话通信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问题8-4: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必须是惟一的吗? 问题8-5:在因特网通过域名系统查找某个主机的IP地址,和在电话系统通过114查号台查找某个单位的电话号码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8-6:一个单位的DNS服务器可以采用集式的一个DNS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多个DNS服务器。哪一种方案更好些? 问题8-7:对同一个域名向DNS服务器发出好几次的DNS请求报文后,每一次得到IP地址都不一样。这可能吗? 问题8-8:当使用56 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数据下载的速率远远小于56 kb/s。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8-9:ARP和DNS是否有些相似?它们有何区别? 问题8-10:“网关”和“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8-11:我们常在文献上看到“远程登录”这样的名词。它的英文名字应当是remote log-in还是Telnet? 问题8-12:电话通信和电子邮件通信是使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吗? 问题8-13:在电子邮件,“信封”、“内容”、“首部”、“主体”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8-14:能否更加细致地介绍一下base64编码? 问题8-15:能否归纳一下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 问题8-16:HTTP 1.1协议比起HTTP 1.0协议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问题8-17:抽象语法、传送语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数据类型、编码以及编码规则的区别又是什么? 问题8-18:为什么SNMP还必须有SMI和MIB两个构件才能工作? 问题8-19:SNMP现已发展到第三个版本SNMPv3。是否前两个版本SNMPv1和SNMPv2现在已经不使用了呢? 第9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问题9-1:请仔细说明本教材置换密码的例子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密钥为CIPHER,而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our,加密时明文的空格去除)。 问题9-2:拒绝服务DOS (Denial Of Service)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OS)这两种攻击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9-3:报文的保密性和报文的完整性有何不同?保密性和完整性能否只要其的一个而不要另一个? 问题9-4:常规密钥体制与公开密钥体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9-5:能否举一个实际的RSA加密和解密的例子? 问题9-6:要进一步理解RSA密码体制的原理,需要知道哪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 问题9-7:怎样证明第9章RSA密码体制的解码公式(9-8)? 问题9-8:RSA加密能否被认为是保证安全的? 问题9-9:报文摘要并不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网络安全的措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将报文进行加密不是更好一些吗? 问题9-10:在防火墙技术的分组过滤器工作在哪一个层次? 第10章 因特网的演进 问题10-1:本章叫做“因特网的演进”。这是否意味着前面几章讨论的因特网协议都不存在因特网演进的问题,而只有本章讨论的内容才属于“因特网的演进”的范围? 问题10-2:为什么说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 问题10-3:IP协议是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是因特网的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IP协议。那么IP协议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10-4: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和时延抖动(delay jitter)有什么区别? 问题10-5:能否简单归纳一下,为了适应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目前对因特网应如何演进,都有哪三种主要观点? 问题10-6:在教材第10章的图10-2的缓存(其作用是将非恒定速率的分组变为恒定速率的分组)是否就是在运输层的接收缓存? 问题10-7:假定在教材第10章图10-14对应于三种分组流的权重分别为0.5,0.25和0.25,并且所有的分组流都有大量分组在缓存。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对于轮流服务的情况,被服务的顺序是1 2 3 1 2 3 1 2 3…)? 问题10-8:假定在问题10-7,只有第一类和第二类分组流有大量分组在缓存,而第三类分组流目前暂时没有分组在缓存。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问题10-9:三网融合是目的吗?
常见问题目录 本光盘的使用方法:点击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链接到该问题的答案。所有文件都是用WORD打开的。在点击所要看的问题时,请同时按住Control键(Ctrl)。 第1章 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有这样的说法:习惯上,人们都将网络的“带宽”作为网络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7.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摩尔定律? 第2章 物理层 问题2-1:“规程”、“协议”和 “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位同步(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问题3-1:旧版的《计算机网络》认为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数据链路层可以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最近新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和第5版)对数据链路层的提法就改变了。数据链路层的传输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问题3-3:为什么旧的版本教材在数据链路层一章讲授可靠传输,但现在新的版本教材则取消了可靠传输? 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 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 问题3-6:为什么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总是需要的? 问题3-7: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CSMA/CD。频分复用FDM才使用载波。以太网有没有使用频分复用? 问题3-8:在以太网,不同的传输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时延吗? 问题3-9:在以太网发生了碰撞是否说明这时出现了某种故障? 问题3-10:从什么地方可以查阅到以太网帧格式的“类型”字段是怎样分配的? 问题3-11:是什么原因使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问题3-12:在双绞线以太网,其连接导线只需要两对线: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但现在的标准是使用RJ-45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8根针脚,一共可连接4对线。这是否有些浪费?是否可以不使用RJ-45而使用RJ-11? 问题3-13:RJ-45连接器对8根针脚的编号有什么规定? 问题3-14:剥开5类线的外塑料保护套管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4对双绞线。哪一根线应当连接到哪一个针脚呢? 问题3-15:将5类线电缆与RJ-45插头连接起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问题3-16:不用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能否将两台计算机用带有RJ-45插头的5类线电缆直接连接起来? 问题3-17: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STP安装以太网是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3-18:如果将已有的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试问原来使用的连接导线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问题3-19:使用5类线的10BASE-T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是100 m。但听到有人说,他使用10BASE-T以太网传送数据的距离达到180 m。这可能吗? 问题3-20:粗缆以太网有一个单独的收发器。细缆以太网和双绞线以太网有没有收发器?如果有,都在什么地方? 问题3-21:什么叫做“星形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总线(bus-in-a-box)”? 问题3-22: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站点之间的距离太大,那么由于信号传输时会衰减得很多因而无法对信号进行可靠的接收。试问:如果我们设法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那么是否就可以提高以太网的通信距离? 问题3-23:一个大学能否就使用一个很大的局域网而不使用许多相互连接的较小的局域网? 问题3-24:一个10 Mb/s以太网若工作在全双工状态,那么其数据率是发送和接收各为5 Mb/s还是发送和接收各为10 Mb/s? 问题3-25:一个单个的以太网上所使用的网桥数目有没有上限? 问题3-26:当我们在PC机插上以太网的适配器(网卡)后,是否还必须编制以太网所需的MAC协议的程序? 问题3-27:使用网络分析软件可以分析出所捕获到的每一个帧的首部各个字段的值。但是有时却无法找出LLC帧首部的各字段的值。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3-28:整个的IEEE 802委员会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工作组? 问题3-29:在一些文献和教材,可以见到关于以太网的“前同步码”(preamble)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8个字节。另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7个字节,而在前同步码后面还有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of-Frame Delimiter)。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问题3-30:802.3标准共包含有多少种协议? 问题3-31:在802.3标准有没有对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制定出标准呢? 问题3-32:在以太网,有没有可能在发送了512 bit(64 B)以后才发生碰撞? 问题3-33:在有的文献会见到runt和jabber这两个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问题3-34:当局域网刚刚问世时,总线形的以太网被认为可靠性比星形结构的网络好。但现在以太网又回到了星形结构,使用集线器作为交换结点。那么以前的看法是否有些不正确? 第4章 网络层 问题4-1:存在多种异构网络对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多种异构网络? 问题4-2:“IP网关”和“IP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4-3:“互连网”和“互联网”有没有区别? 问题4-4:在文献有时会见到对等连网(peer-to-peer networking),这是什么意思? 问题4-5:在一个互联网,能否使用一个很大的交换机(switch)来代替互联网很多的路由器? 问题4-6:为什么IP地址又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4-7:有的文献上使用“虚拟分组”(virtual packet)这一名词。虚拟分组是什么意思? 问题4-8:如下图所示。五个网络用四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有两个端口)互连起来。能否改变这种连接方法,使用一个具有五个端口的路由器将这五个网络互连起来? 问题4-9: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问题4-10:网络前缀是指网络号字段(net-id)前面的几个类别位还是指整个的网络号字段? 问题4-11:有的书(如[COME06])将IP地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大部分,它们和网络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4-12:IP地址的前缀和后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问题4-13: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即IP数据报不是定长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4-14:IP地址的各种类别的地址所拥有的地址数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问题4-15:在IP地址,为什么使用最前面的一个或几个比特来表示地址的类别? 问题4-16:全1的IP地址是否是向整个因特网进行广播的一种地址? 问题4-17:IP协议有分片的功能,但广域网的分组则不必分片。这是为什么? 问题4-18:路由表只给出到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下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再给出再下一跳的路由器的IP地址,最后才能到达目的网络进行直接交付。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4-19: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问题4-20:主机在接收一个广播帧或多播帧时其CPU所要做的事情有何区别? 问题4-21:有的路由器在和广域网相连时,在该路由器的广域网接口处并没有硬件地址,这怎样解释? 问题4-22:IP地址和电话号码相比时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4-23:“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都有哪些含义? 问题4-24:假定在一个局域网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问题4-25:有人将ARP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在IP层,这样对吗? 问题4-26:一个主机要向另一个主机发送IP数据报。是否使用ARP就可以得到该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然后直接用这个硬件地址将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 问题4-27:在因特网最常见的分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8: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9:IP数据报的首部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典型的IP数据报首部是多长? 问题4-30:IP数据报在传输的过程,其首部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题4-31:当路由器利用IP数据报首部的“首部检验和”字段检测出在传输过程出现了差错时,就简单地将其丢弃。为什么不发送一个ICMP报文给源主机呢? 问题4-32:RIP协议的好处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稳定。有的书上介绍“触发更新”、“分离范围”和“毒性逆转”。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要点? 问题4-33: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 问题4-34: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问题4-35:教材的图4-19的B类网络145.13.0.0在划分子网时,所给出的三个子网号是怎样得出的? 问题4-36:“交换(switching)”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问题4-37:为什么生存时间TTL原来用秒作为单位而现在TTL却表示数据报在网络所能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 第5章 运输层 问题5-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问题5-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问题5-3: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5-4:一个套接字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套接字相连? 问题5-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5-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问题5-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地址呢? 问题5-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问题5-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问题5-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问题5-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5.6.3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间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问题5-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 问题5-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5-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问题5-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问题5-16:对于拥塞避免是否也能够用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的报文段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问题5-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问题5-18:假定在一个互联网,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问题5-19:TCP是通信协议还是软件? 问题5-20:在计算TCP的往返时间RTT的公式,本教材过去的版本是取 = 7/8。但现在的新版本是取 = 1/8。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第6章 应用层 问题6-1:我们经常说“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 问题6-2:能否用你的PC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计算机同时和5个计算机进行通信? 问题6-3:因特网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和电信网的电话通信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问题6-4: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必须是唯一的吗? 问题6-5:在因特网通过域名系统查找某个主机的IP地址,和在电话系统通过114查号台查找某个单位的电话号码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6-6:一个单位的DNS服务器可以采用集式的一个DNS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多个DNS服务器。哪一种方案更好些? 问题6-7:对同一个域名向DNS服务器发出好几次的DNS请求报文后,每一次得到IP地址都不一样。这可能吗? 问题6-8:当使用56 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数据下载的速率远远小于56 kb/s。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6-9:ARP和DNS是否有些相似?它们有何区别? 问题6-10:“网关”和“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6-11:我们常在文献上看到“远程登录”这样的名词。它的英文名字应当是remote log-in还是Telnet? 问题6-12:电话通信和电子邮件通信是使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吗? 问题6-13:在电子邮件,“信封”、“内容”、“首部”、“主体”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6-14:能否更加细致地介绍一下base64编码? 问题6-15:能否归纳一下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 问题6-16:HTTP 1.1协议比起HTTP 1.0协议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问题6-17:抽象语法、传送语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数据类型、编码以及编码规则的区别又是什么?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问题7-1:用一个例子说明置换密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假定密钥为CIPHER,而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our,加密时明文的空格去除。 问题7-2:拒绝服务DOS (Denial Of Service)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OS)这两种攻击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7-3:报文的保密性和报文的完整性有何不同?保密性和完整性能否只要其的一个而不要另一个? 问题7-4:常规密钥体制与公钥体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7-5:能否举一个实际的RSA加密和解密的例子? 问题7-6:要进一步理解RSA密码体制的原理,需要知道哪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 问题7-7:怎样证明RSA密码体制的解码公式? 问题7-8:RSA加密能否被认为是保证安全的? 问题7-9:报文摘要并不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网络安全的措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将报文进行加密不是更好一些吗? 问题7-10:不重数(nonce)是否就是随机数? 问题7-11:在防火墙技术的分组过滤器工作在哪一个层次? 第8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问题8-1:为什么说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 问题8-2:IP协议是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是因特网的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IP协议。那么IP协议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8-3: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和时延抖动(delay jitter)有什么区别? 问题8-4:能否简单归纳一下,为了适应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目前对因特网应如何演进,都有哪三种主要观点? 问题8-5:在教材第8章的图8-2的缓存(其作用是将非恒定速率的分组变为恒定速率的分组)是否就是在运输层的接收缓存? 问题8-6:假定在教材第8章图8-19对应于三种分组流的权重分别为0.5,0.25和0.25,并且所有的分组流都有大量分组在缓存。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对于轮流服务的情况,被服务的顺序是1 2 3 1 2 3 1 2 3…)? 问题8-7:假定在问题8-6,只有第一类和第二类分组流有大量分组在缓存,而第三类分组流目前暂时没有分组在缓存。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第9章 无线网络(略) 第10章 下一代因特网 问题10-1:本章叫做“下一代因特网”。这是否意味着前面几章讨论的因特网协议都属于传统的因特网,而只有本章讨论的内容才涉及到因特网的一些新的演进? 问题10-2:三网融合是目的吗? 有关广域网WAN的问题 问题WAN-1:广域网在地理上覆盖的范围较大,那么能不能说“凡是在地理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就是广域网”? 问题WAN-2:在广域网的结点交换机是否就是路由器? 问题WAN-3:为什么在第5版的《计算机网络》取消了“广域网”这一章? 问题WAN-4:为什么ATM信元的有效载荷规定为48字节? 问题WAN-5:异步传递方式ATM和同步传输有什么关系? 问题WAN-6:是否SDH/SONET只能为ATM使用? 问题WAN-7:在ATM发送端或接收端的传输汇聚子层TC能否辨认出不同的虚通路VC? 问题WAN-8:按照分层原理,下层不检查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首部。在ATM,在传输汇聚子层TC上面的是ATM层。那么TC子层是否也不检查ATM信元的首部?
Serv-U File Server 是最好用的 FTP 服务器之一了。Serv-U™ – Windows平台的FTP服务器软件Serv-U 是目前众多的 FTP 服务器软件之一。通过使用Serv-U,用户能够将任何一台PC 设置成一个FTP 服务器,这样,用户或其他使用者就能够使用FTP 协议,通过在同一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与FTP 服务器连接,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创建,和删除等。 Serv-U File Server 15.1 文版 这里提到的FTP 协议是专门被用来规定计算机之间进行文件传输的标准和规则,正是因为有了像FTP 这样的专门协议,才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使用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文件进行相互传递。 Serv-U File Server 功能 符合Windows 标准的用户界面友好亲切,易于掌握。 支持实时的多用户连接,支持匿名用户的访问; 通过限制同一时间最大的用户访问人数确保PC的正常运转。 安全性能出众。在目录和文件层次都可以设置安全防范措施。 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设置,支持分组管理数量众多的用户。 可以基于IP对用户授予或拒绝访问权限。 支持文件上传和下载过程的断点续传。 支持拥有多个IP 地址的多宿主站点。 能够设置上传和下载的比率,硬盘空间配额,网络使用带宽等,从而能够保证用户有限的资源不被大量的FTP访问用户所消耗。 可作为系统服务后台运行。 可自用设置在用户登录或退出时的显示信息,支持具有UNIX 风格的外部链接。 Serv-U File Server 架设 用Serv-U架设个人FTP,其实并没有技术难度。Serv-U支持所有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设定多个FTP服务器,可以限定登录用户的权限、登录目录及服务器空间大小,功能非常完善。以下以Serv-U汉化版为例,讲架设个人FTP的具体步骤。 首先下载安装Serv-U,运行,将出现“设置向导”窗口,跟随着这个向导的指引,进行操作。 1. 设置Serv-U的IP地址与域名 一路单击“下一步”跳过系统提示信息,来到“您的IP地址”窗口(如图1),这里要求输入本机的IP地址。 如果你的电脑有固定的IP地址,那就直接输入;如果你只有动态IP(例如拨号用户),那该处请留空,Serv-U在运行时会自动确定你的IP地址。 下一步,进行“域名”设定。这个域名只是用来标识该FTP域,没有特殊的含义,比如输入“ftp.wxxi520.com”。 接下来的“系统服务”选项必须选“是”,这样当你的电脑一启动,服务器也会跟着开始运行。 2.设置匿名登录 匿名访问就是允许用户以Anonymous为用户名,无需特定密码即可连接服务器并拷贝文件。如果你不想让陌生人随意进入你的FTP服务器,或想成立VIP会员区,就应该在“匿名账号”窗口选“否”,这样就只有经过你许可的用户才能登录该FTP。鉴于匿名登录尚有一定的实用需求。 之后就要为匿名账户指定FTP上传或下载的主目录,这是匿名用户登录到你的FTP服务器后看到的目录。设定后,向导还会继续询问你是否将匿名用户锁定于此目录,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选“是”。这样匿名登录的用户将只能访问你指定的主目录及以下的各级子目录,而不能访问上级目录,便于保证硬盘上其他文件的安全。 3.创建新账户 除了匿名用户,一般还需要建立有密码的专用账号,也就是说可以让指定用户以专门的账号和密码访问你的服务器,这样做适用于实行会员制下载或只让好友访问。在“命名的账号”窗口将“创建命名的账号吗”选为“是”,进入“账号名称”设置,填入你制定的账号名称,而后在“账号密码”窗口输入该账号的密码。 单击“下一步”,会要求你指定FTP主目录,并询问是否将用户锁定于主目录,选“是”,作用与匿名账户设定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紧接着要设置该账户的远程管理员权限,分为“无权限”、“组管理员”、“域管理员”、“只读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五种选项,每项的权限各不相同,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至此,我们已拥有了一个域——ftp.wxxi520.com及两个用户——Anonymous和wxxi520。点击“完成”退出向导,稍等片刻Serv-U软件主界面将自动弹出,还需要在此进行一些管理员设置。 4.管理员设置 每个Serv-U引擎都能用来运行多个虚拟的FTP服务器,而虚拟的FTP服务器就称为“域”。 对FTP服务器来说,建立多个域是非常有用的,每个域都有各自的用户、组和相关的设置。以下就是管理器界面上必要的各项设置。 首先点击窗体左方的“本地服务器”,勾选右边的“自动开始(系统服务)”。 选择左方的“域→活动”,这里记载了该域下所有用户的活动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监控数据。 “域→组”:在此可自建一些用户组,把各类用户归到相应的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