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SI参考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RM).通常简称为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有7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低三层统称通信子网 , 是为联网而附加的通信设备,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高三层统称资源子网,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等功能。传输层承上启下。
(1)物理层
物理层的传输单位是比特,功能是在物理介质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物理层主要定义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的物理与逻辑连接方法。
物理层接口标准很多,如EIA-232C、ELA/TIARS-449、CCITT的X21等。
1)通信链路与通信结点的连接需要一些电路接口,物理层规定了这些接口的一些参数,如机械形状和尺寸、交换电路的数量和排列等,例如笔记本电脑上的网线接口。
2)物理层规定了通信链路上所传输的信号的意义和电气特征。例如,若规定信号X代表数字0,则当结点传输0时就发出信号,而当结点接收到信号时就知道收到的是0。
注意,传输信息所用的一些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光缆、无线信道等)并不在物理层协议之内,而在物理层协议下面。因此,有人将物理介质当作第0层。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这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链路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来的DP分组封装成帧,并且可靠地传输到相邻结点的网络层。主要作用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因为外界噪声的干扰,所以原始的物理连接在传输比特流时可能发生错误。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