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物理连接上讲,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结点组成。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数据处理,通信链路和网络结点提供通信功能。

按逻辑功能划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就是各个计算机系统,主要负责网络中的信息处理,向网络提供能够共享的各种可用资源。资源子网主要包括各种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数据库信息资源等。

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就是由通信线路和负责通信控制处理的设备构成的通信网络。通信子网主要负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任务,以实现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通信子网主要包括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网络控制机、网间连接器、中继器、集线器、网卡、传输介质等通信设备和网络通信协议、通信控制软件等。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网络通信协议

在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中,为了使网络中的计算机能够有条不紊的、正确的传递、交换数据、识别信息,必须制定一套网络中的计算机在进行数据交换时都要遵循的规则、约定和标准。这些规则、约定和标准的集合就是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 语法:指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确定通信双方采用的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2. 语义:由通信过程的说明构成,它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对发布请求、执行动作、以及返回应答予以,并确定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3. 时序:即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传输的顺序
层次结构与层间接口

分解是解决复杂问题处理难度的一种基本方法。为了降低网络协议设计的难度,简化其复杂性,大多数的网络都是按照分层的方式来组织的。通过分层,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了若干个较为简单的层次,每个层次要解决自己的关键问题,从而使整个问题以层次结构的形式表示出来。各层次之间要通过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种连接关系称为层间接口。不同网络分层的数量、各层的内容和功能都不尽相同。

计算机网络模型的层次结构有以下优点:

  1.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降低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2.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层都不受影响。
  3. 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 易于实现和维护。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
  5.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每一层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务都有了精确地说明,便于标准化。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网络通信协议的集合。它是对构成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计算机网络本身所必须实现的功能的一组定义、规定和说明。目前公认和应用最多的网络体系结构是 OSI/RM 和 TCP/IP

OSI/RM 参考模型

OSI/RM 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于 1984 年提出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Model,简称 OSI)。OSI/RM 定义了异种机联网标准的框架结构,它将整个网络的通信功能分解为 7 个层次,包括归于通信子网的低 3 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归于资源子网的高 3 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以及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传输层;各层均有相应的通信协议。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主要功能为定义了网络的物理结构,传输的电磁标准,Bit 流的编码及传递的时间原则,如分时复用及分频复用。决定了网络连接类型(端到端或多端连接)及物理拓扑结构。这一层主要负责实际的信号传输。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在两个主机上建立数据链路连接,向物理层传输数据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使之无差错并合理的传输。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主要负责路由,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阻塞控制等功能。
  4. 传输层(Transfer Layer):最关键的一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务。它屏蔽了下层的数据通信细节,让用户及应用程序不需要考虑实际的通信方法。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主要负责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即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管理数据的交换。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通信信号的表示方法,进行不同格式之间的翻译,并负责数据的加密、解密,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保持应用程序之间建立连接所需要的数据记录,为用户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两台计算机中两个进程之间进行通信时,应用数据会依次通过 OSI 模型中的各层,并由各层进行相应的标识。例如,在发送数据时,被发送的应用数据会首先在应用层上被封装应用层头部信息,然后提交给表示层;被封装应用层头部后的数据在表示层同样被封装表示层的头部信息,继续提交给会话层;以此类推。信息接收的过程则与之相反,接收到的数据在较底层上进行处理并去掉相应的标识信息后,依次传递到较高的层,OSI 七层模型中应用数据在发送接收过程内在各层的封装解封过程如上图所示。

两台计算机中两个进程之间进行通信的过程与邮政通信的过程十分相似。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也类似于邮政系统中邮寄的信件。

人们平常写信时,都有个约定,这就是信件的格式和内容。首先,写信时必须采用双方都能读懂的语言文字和文体。这样,对方收到信后,才可以看懂信中的内容,知道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等。信写好之后,必须将信封装并交由邮局寄发,这样寄信人和邮局之间也要有约定。寄信人必须写明收信人地址、姓名,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信息并加贴邮票。邮局收到信后,首先进行信件的分拣和分类,然后分别交付有关运输部门进行运输,如航空、铁路或公路运输部门等。这时,邮局和运输部门也有约定,如到站地点、时间、包裹形式等。信件运送到目的地后进行相反的过程,最终将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收信人依照约定的格式才能读懂信件。在整个邮寄过程中,不同的单位、个人各自承担自身的角色,并始终向他的上一级环节提供一定的服务。

相对于计算机网络环境而言,用户进程对应于收寄信人,计算机中进行通信的进程(也可以是专门的通信处理机)对应于邮局,通信设施对应于运输部门。为了减少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复杂性,按功能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功能层,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网络中同等层之间的通信规则就是该层使用的协议,如有关第 N 层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就是第 N 层的协议。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 3 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服务说明某一层为上一层提供一些什么功能,接口说明上一层如何使用下层的服务,而协议涉及如何实现本层的服务。

TCP/IP 参考模型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对 OSI 模型进行了简化和改进。TCP/IP 采用 4 层模型,从上到下依次是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其中的网际层和传输层是 TCP/IP 的核心,而网络接口层和应用层提供相应的 TCP/IP 接口,使得各种物理网络和各种应用程序均纳入到 TCP/IP 环境中。

以 TCP/IP 为基础组建的 Internet 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TCP/IP 采用开放式策略,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它不是国际标准,但因为使用时间长,范围广,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该结构简洁、实用,是异种计算机网络互联的重要协议,已经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工业标准。TCP/IP 与 OSI 参考模型对照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应用层:应用层协议负责将网络传输的对象转换成人们能够识别的信息。各种应用层协议如远程登陆(Telnet)、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域名解析服务(DNS)等。
  2.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主要功能是信息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传输层提供 TCP 协议和用户数据包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并保证发送数据的可靠性,UDP 是一个非连接、高效服务的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适用于简单交互场合。
  3. 网际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网际层主要处理数据报和路由,其核心是 IP 协议。IP 协议是无连接的协议,不能保证数据报传输的可靠性。
  4. 网络接口层:负责与物理网络的连接。它包含所有的现行网络访问标准,如以太网、令牌环、帧中继、ATM 等。

数据通信基础

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在特定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数据传输技术,以实现在长距离的通信终端(计算机—计算机、计算机—数据终端、数据终端—数据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在通信过程中,数据以信号的形式出现。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形式。

一个通信系统必须具备信源、传输媒体、信宿 3 个基本要素。信源是信息的发源地,传输媒体是信息传输过程中承载信息的媒体,信宿是接受信息的目的地。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代数据通信系统实际上指的就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两个子系统。但在一般情况下,数据通信指的就是数据传输子系统,并不关心端、结点上的数据处理内容。一个典型的数据通信系统包含通信结点(计算机、远程终端)、通信收发设备和数据传输线路几个部分。

信道

在传输介质电路中,信道表示向某一方向上传送信息的媒体。信道按照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按照使用权限可分为专用信道和公用信道;按照传输信号的种类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信道和电路不同,信道一般都是用来表示向某个方向传送数据的媒体,一个信道可以看成是电路的逻辑部分,而一条电路至少包含一条发送信道或一条接收信道。

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衡量带宽的指标可以使用比特率。比特率描述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即每秒可传输的二进制有效位数,单位为 bps

数据交换技术

通信子网中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称之为数据交换技术,因网络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也称为线路交换,这是一种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一条专用通信通道即一条实际的物理信道的数据交换方式。这种通信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电路连接建立阶段、传输数据阶段和拆除电路连接阶段电话系统就采用这种方法,打电话者拿起听筒拨通对方的号码,在电话交换机中的开关就把两个号码对应的线路端点连接起来,同两部电话机各自与交换机的连线一起构成一条专用通信通道,供打电话的双方使用,双方通话不受任何干预。通话完毕挂机,交换机内的连线被拆除。

这种方式使用的设备及操作简单,特别适合于交互式通信以及远距离成批处理,建立一次连接就可以传送大量数据。缺点是线路的利用率较低,而通道在连接期间是专用的,即使没有数据传送,其他用户也不能使用。

报文交换

在这种方式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不需建立专用通道,传输的数据被分割成一定大小的报文。报文是一种数据逻辑结构,即把要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地址、出发地地址等有关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等待发送的数据块。通信网络中每个结点为其相连的每条链路准备一个队列缓冲区,该结点需要发送的报文以及从网络上传送来需要转发的报文按照去向不同送入各个缓冲区排队,当一条链路空闲时,就从相应的缓冲区中取出一条报文发送到下一个结点,下一结点再进行转发,直至报文到达接收端。

这种交换方式有很多优点:如线路利用率较高;收发双方不需同时工作,当接收方忙碌时整个网络都可以作为它的缓冲;网络中流量增大时,报文被缓冲导致延时增加,但不会引起阻塞;根据报文的长短或其他特征可以给报文建立优先级,使得一些短的、重要的报文优先传递。它的缺点是延时长,不宜用于实时通信或交互通信。

报文分组交换

报文分组交换汲取了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同时又使两者缺点最少。报文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的工作方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分组交换限制了所传输的数据的长度,一般为一千位到几千位,称为包(Packets)。报文分组交换将大的数据块按限定的大小分割成一个个分组,为每个分组加上有关地址信息以及分组序号组成一个个的数据包,系统根据分组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利用网络系统中数据传输的路径算法选择路由,确定分组的下一个结点并将分组发送到所确定的结点,分组数据被一步步传下去,直到目的计算机。到达目的地的分组数据根据分组序号再被重新装配起来。

分组交换方式不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线路,系统可以根据网络当前的状况为各个数据包选择不同的传输路径。这如同有 6 个人分乘两辆出租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到某一目的地,乘客乘坐的出租车可以看做一个分组,乘客的目的地就是分组的目的地址信息,出租车行驶的路线可能不同,驾驶员可以根据路况选择一条相对较近或到达时间较快的行驶路线,这种路径的选择相当于数据传输中的路由选择。6 个出租车乘客在目的地的会合就类似于分组数据在目的地被重新装配。

各种数据交换方式各有其特点,对于实时性强的交互式传输,电路交换最合适,不宜采用报文方式;对于网络中较轻的或间歇式负载,电路交换方式较合算;对于中等或稍重的负载,数据包方式有较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与软件

网络硬件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工作站、外设等,如果要进行网络互联,还需要网桥、路由器、网关以及网间互联线路等。根据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的不同,还需要集线器(Hub)等。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满足特定应用要求的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主体设备
服务器

服务器是一种高性能计算机,具有固定的地址,作为网络的结点,能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来协调网络用户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的灵魂。服务器主要有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终端服务器、磁盘服务器和域名服务器等,其中文件服务器是最为重要的服务器。

工作站

工作站是一种高档的微型计算机,通常配有高分辨率的大屏幕显示器及容量很大的内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并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和高性能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以及联网功能。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作站在退出网络后,就可以作为一台普通微机使用,用来处理本地事务,一旦联网就可以使用服务器提供的各项网络服务。

外设

外设主要是指网络上可供网络用户共享的外部设备。通常,网络上的共享外设包括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调制解调器等。

网络设配器

网络适配器是网络系统中的一种关键硬件,又称网卡。用于实现联网计算机和网络电缆之间的物理连接,为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提供一条物理通道,并通过这条通道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网络互联设备

为了将两个物理网络连接在一起,需要采用特殊的网络互联设备。这些设备根据其作用和工作原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经常用到的互联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继器

中继器(Repeater)又称转发器,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对电缆上传输的数据信号进行放大和再生,工作于 OSI 参考模型的物理层上。使用中继器可以将两段或两段以上结构相同的局域网连接起来,扩大局域网的范围。

集线器

集线器(Hub)也具有网络互联的功能,它与中继器一样都工作于 OSI 参考模型的物理层。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结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结点上。集线器的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网络集线器有一个访问部件接口 AUI,通过它可以实现不同介质的以太网的互联。如双绞线以太网与光纤以太网的互联,同轴电缆以太网与双绞线或者光纤以太网的互联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桥

网桥(Bridge)是一种工作在 OSI 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的存储转发设备,用于连接两个同类型的网络,并对网络数据的流通进行管理。网桥不但能扩展网络的距离或范围,而且可提高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它与中继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解析收发的数据,并决定是否向网络的其他段转发。网桥还可以用来互联不同物理介质的网络。例如,可以在网桥一端连接光缆,另一端连接同轴电缆。而中继器只能用于互联结构相同的网段。

路由器

路由是指把信息从信息源通过网络传递到目的地的活动,它发生在 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在路由过程中,至少经过一个中间结点。

路由器(Router)是在网桥的基础上增加了路径选择功能的设备,可以在网络层实现多个网络间的互联。它主要用于实现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间的互联,如环型局域网和总线型局域网之间的互联。路由器不仅具有网桥的所有功能,还具有路径的选择功能,可以为不同网络之间的用户提供最佳的通信路径。用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多个网络,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实体地位不变。

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结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目前交换机已经逐步取代了集线器和网桥,并增强了路由选择功能。交换和路由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 OSI 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网络层。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交换机为两点间提供“独享通路”,而集线器上连接的所有点“共享通路”。树形拓扑结构下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常见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关

网关(Gateway)是网络层以上的互联设备的总称,是最高级别的网络互联。网关用于连接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网关不仅需要具有路由器的全部功能,而且要进行由于网络操作系统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同协议之间的转换。网关能针对某一种特定的应用,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如用于电子邮件的网关,用于远程终端仿真的网关等各种用途的网关。网关通常是一台运行专门的网关软件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软件系统

网络软件是实现网络功能不可缺少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通信软件和协议软件。

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类、Unix类、Linux类、NetWare类

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网络会议、QQ等

协议软件:目前在局域网上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有两种:NetBEUI、TCP/IP

Internet 基础

Internet 链接方式

要想使用 Internet,必须首先使用自己的主机或终端1通过某种方式与 Internet 进行连接。所谓 Internet 连接实际上只要与已经在 Internet 上的某一主机进行连接就可以了。一旦完成 这种连接过程也就与整个 Internet 接通了,这是 Internet 的优点之一。Internet 的连接方式主 要有 3 种:主机方式、网络方式和仿真终端方式。

主机方式

采用主机方式入网的计算机都有一个 NIC(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统一分配的动态 IP 地址。用户计算机通过自己的软件实现 Internet 上的各种服务,如 WWW 浏览、E-mail、FTP、Telnet 等。例如,当用户以拨号方式(PPP)上网时可动态分配到一个临时 IP 地址。采用主机方式入网是大多数用户采用的上网方式。

网络方式

网络方式指的是用户通过自己所在的局域网连接到 Internet 的一种入网方式。当用户所在的局域网连接到 Internet 时,该局域网上的所有用户也就可以连接到 Internet 上了。采用网络方式入网的用户计算机分配有一个惟一的静态 IP 地址。校园网中的用户多采用这种方式。

仿真终端方式

仿真终端方式入网的计算机只能是网络上某台 UNIX 主机的仿真终端。终端用户没有 IP 地址,只能利用主机上提供的软件来享用 Internet 服务。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入网,都必须在当地找一家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例如 CHINANET、CERNET 等。ISP 是上网用户与 Internet 之间的桥梁,选择 ISP 要从数据传输率、收费标准和 ISP 提供的服务种类等多方面考虑。用户将从 ISP 处获得入网用户名、注册密码、电话号码等信息。

网络地址

在庞大而复杂的 Internet 中,不同网络终端间要进行通讯和交流,那么就要给每个终端都要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便在网络中能够被识别和找到。网络地址就是一种标识符,用于标记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IP地址

在任何一个物理网络中,对其内部每台计算机进行寻址所使用的地址称为物理地址。物理地址通常固化在网卡的 ROM 中,也称为 MAC 地址。每块网卡都有一个惟一的 MAC 地址,通常用 6 个字节来表示。如“52-54-AB-22-40-87”(十六进制) ,其中包含了厂商代码和产品序号。

在 Internet 上为每台计算机指定的地址称为 IP 地址。它是 IP 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格式的地址。每一个 IP 地址在 Internet 上是惟一的,是运行 TCP/IP 协议的惟一标识。

物理地址对应于实际的信号传输过程,而 IP 地址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地址。

在 Windows XP 中,选择“开始”|“运行”命令,打开“运行”对话框,输入命令“cmd”回车,打开 Windows 的命令行窗口,在命令行窗口内键盘输入“ipconfig /all”命令后回车,可以查看当前计算机上网卡的状态,包括它的物理地址和 IP 地址。

格式

TCP/IP 协议规定:IP 地址(IPv4)由 32 位二进制数组成,每 8 位二进制数(1B)为一段,共分四段(4B),每段对应一个 0~255 的十进制数,各段之间用点号分隔。

IP 地址格式为:XXX.XXX.XXX.XXX。例如,192.168.15.109,这种格式的地址被称为点分十进制地址。

类型

IP 地址采用分层结构,由“网络地址+主机地址”组成。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分为 A、 B、C、D、E 五种类型,如下图所示。其中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为基本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类 IP 地址

一个 A 类 IP 地址是指,在 IP 地址的四段号码中,第一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三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 IP 地址的话,A 类 IP 地址就由 1 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3 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也就是最大只有 01111111)。A 类 IP 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 7 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 24 位。第一字节对应的十进制范围是 0~127,由于地址 0 和 127 有特殊的用途,因此有效地址范围是 1~126,即有 126 个 A 类网络。A 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少,可以用于主机数达 1600 多万台的大型网络(根据主机地址计算)

B 类 IP 地址

B 类 IP 地址,前两段为网络号码,后两段为本地计算机号码,网络地址的最高两位必须是“10”(最小是10000000)。B 类 IP 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 14 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 16 位,第一字节地址范围在 128~191 之间,B 类网络地址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所能容纳的计算机数为 6 万多台。

C 类 IP 地址

前三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一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 IP 地址的话,C 类 IP 地址就由 3 字节的网络地址和 1 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三位必须是“110”(11000000)。C 类 IP 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 21 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 8 位,第一字节地址范围在 192~223 之间。C 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多,适用于小规模的局域网络,每个网络最多只能包含 254 台计算机。

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subnet mask)又叫网络掩码、地址掩码、子网络遮罩,它是一种用来指明一个 IP 地址的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的位掩码,也是一个 32 位的模式。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 IP 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的作用是识别子网和判别主机属于哪一个网络,其设置规则是:IP 地址中表示网络地址部分中的那些位,子网掩码的对应位设置为 1,对应主机地址部分的那些位设置为 0

例如,山东财政学院的地址 210.44.128.101,属于 C 类,网络地址共 3B,它默认的子网掩码是 255.255.255.0。同理,A 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0.0.0,B 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 255.255.0.0。

域名系统

IP 地址对计算机等机器设备来说很容易识别和理解,但对于人类来说就变得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nternet 引入了一种字符型的主机命名机制——域名地址系统,用来标记主机。

域名系统

域名系统由域名空间划分、域名管理、地址转换三部分组成。TCP/IP 采用分层次结构方法命名域名,将名字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只管自己的内容。

一个命名系统,以及按命名规则产生的名字管理和名字与 IP 地址的对应方法称为域名系统。典型的域名结构为:

主机名.单位名.机构名.国家名

例如,oa.sdfi.edu.cn 域名表示中国(cn)教育机构(edu)山东财政学院(sdfi)校园网上的一台主机(oa)。

Internet 上几乎每一个子域都设有域名服务器,服务器中包含有该子域的全体域名和地址信息。Internet 每台主机上都有地址转换请求程序,负责域名与 IP 地址的转换。域名和 IP 地址之间的转换工作称为域名解析。通过域名解析(DNS)系统,凡是在域名空间中有定义的域名都可以转换成 IP 地址,反之,IP 地址也可以转换成域名。

顶级域名

顶级域名分为区域名和类型名两类。区域名用两个字母表示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如 cn 表示中国,hk 表示香港等。常用顶级类型域名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中国互联网域名体系

中国互联网络正式注册并运行的顶级域名是 CN。在顶级域名之下,我国的二级域名又分为类型域名和行政区域名两类。类型域名共 6 个,见下图。行政区域名有 34 个,分别对应于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般采用两个字符的汉语拼音表示。例如,bj(北京市)、sh(上海市)、sd(山东省)、hk(香港特别行政区)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P 地址与域名管理

为了确保 IP 地址与域名在 Internet 上的惟一性,IP 地址统一由各级网络信息中心(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NIC)分配。NIC 面向服务和用户,在其管辖范围内设置各类服务器。

国际级的 NIC 中的 InterNIC 负责美国及其他地区的 IP 地址的分配,RIPENIC 负责欧洲地区的 IP 地址的分配,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大学的 APNIC 负责亚太地区 IP 地址的分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负责中国境内的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和 IP 地址分配,并协助政府实施对中国互联网络的管理。网址为:http://www.cnnic.net.cn。


  1. 人与机器交互的接口,计算机 = 主机 + 终端 终端 = 输入设备 + 输出设备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