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2025年的钟声响起,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已经接近尾声。曾经憧憬又迷茫的秋招,已经跌跌撞撞地落下了帷幕,大学六年的点滴积累,最终交出了一份让我感恩的答卷。
犹记得高中时,我憧憬着进入大学后能够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高考结束后,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计算机专业,并且不接受调剂。我笃定地认为计算机就是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承蒙上天眷顾,我踩着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得偿所愿。开学前的暑假我雄心勃勃地购买了CSAPP、算法导论等砖头一样的专业书籍,结果沉迷在火影忍者和王者荣耀里,到现在也没有怎么看过。
大一辅导员在进行新生教育时让我们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上自己大学四年的目标,我满怀希望的写下”希望自己能参加ICPC比赛“。这个愿望在大二上就得到了实现,却也在大二上就草草画上了句号。在ACM校队期间的期待、喜悦、痛苦、迷茫构成了我大学生活的底色,我接触到了算法竞赛这个浩瀚的世界,也挣扎痛苦于自己的弱小。我不想思考,也不敢努力,因为我害怕即使努力了也被大牛们虐得体无完肤的痛苦。
当我主动离开了ACM校队后,我反倒从容起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了黑马程序员的Linux系统编程和网络编程,读了一遍《C++ Primer》,尝试与好友一起做一些Leetcode题目——虽然这些题目在ACMer眼里可能都是水题。跟着学校的课程要求以及在中南大学可视化实验室的一些工作任务中,我也学习了一些其他感兴趣的知识,像Java面向对象,Python数据处理,Web前后端,D3数据可视化,嵌入式开发等等,兜兜转转还是觉得自己最喜欢C++。于是又在网上找一些C++相关的技术栈,发现服务器编程好像比较有意思,阅读了游双大佬的《Linux高性能服务器编程》、陈硕大佬的《Linux多线程服务端编程》,阅读了muduo网络库的源码。同时也看了一些侯捷老师的C++课程,简单阅读了一点大名鼎鼎的《Effective C++》、《深度探索C++对象模型》、《Effective Modern C++》,对C++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了一下设计模式,以及Qt框架等。
大三时挣扎于保研,为了刷水课的成绩,各种卷那些没有意义的任务。参加了很多我觉得没意思的竞赛,丑陋地拿到了一些国家一等奖,不过最后发现好像没有这些竞赛也能读研。大四下想出去实习,结果遇到了22年互联网寒冬,挂在了字节基础架构实习的HR面,一度让我非常灰心。
读研后侥幸参加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得到了华科和腾讯校企联培的机会,本来以为是做游戏引擎开发的工作,兴冲冲地学了GAMES101课程和OpenGL后又被通知转岗到操作系统团队,做了一些看起来好像很重要但实际上没人在乎的工作。实习期间用了一些Go、React、docker,不过更多是用Python和bash写脚本。学习了一些MIT6.824课程,实现了看起来很厉害实际就是很厉害的Raft算法。开始用bazel构建自己的项目,还参与了开源网络库libhv的bazel构建工作,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六年多的时光一晃而逝,最近常常在想,如果刚踏入大学的我能够对计算机领域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能够有一个像现在的我一样的前辈指点,那我肯定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算法竞赛,如果当时我能够摆正心态,接触到现在这么多优秀的学习资料,采用更科学的训练方法,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得更远。
转念一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过的路,当时的我也只不过是一个迷茫的孩子,他已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努力,去探索,我不应太过苛责。现在的我,拿到了自己感兴趣的offer,即将正式踏入职场开启职业生涯,这不正像六年前,那个准备踏上大学校园的我吗。或许六年后的我,同样会遗憾自己没有做的更好,没能达到更高的层次,没能走的更长远,但如果我能始终保持热爱,保持思考,那就没有什么遗憾的。
我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而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