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测量规则固体的密度;
2.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实验仪器和用具
杠杆天平、直尺、杯子、已知质量的物体、规则固体和不规则固体等。
实验原理
单位体积的物体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密度。若一物体质量为m,体积为V,则其密度为
对于规则物体,可以直接通过测量物体质量、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对于不规则物体,利用静力称衡法计算其密度。
实验内容
1.自制杠杆天平
2.测规则物体密度
(1)被测规则物体为:三阶魔方
(2)使用自制天平,称出规则物体的质量(约为9枚第五套1元硬币的质量) m = 9*6.05g =0.05445kg
(3)用直尺测量规则物体的几何尺寸,计算其体积V= 5.6cm*5.6cm*5.6cm=0.000175616
(4)计算该规则物体的密度ρ=m/V=310.1kg/
3.用静力称衡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1)被测不规则物体为:玩具小车
(2)称出物体在空气中的质量(约为3枚第五套1元硬币加1枚1角硬币的质量)m1=3*6.05g+1*1.15g=0.01930kg
(3)细线系住不规则物体,将不规则物体全部浸没再水中,将细线挂在自制天平上,测出不规则物体在水中的质量(约为2枚第五套1元硬币的质量) m2=2*6.05g=0.01210kg
(4)计算该规则物体的密度2.681×
kg/
思考题
1.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时,静力称衡法是否适用?为什么?
不适用。密度小于水会漂浮在水面上,无法测量物体在水中的质量
2.把物体刚刚没入水中进行测固体的质量好,还是没入水中多一点好?实际测一下有什么影响?
不论刚刚没入水中还是没入水中多一些,排开水的体积没有变化,说明m2没有变化,所以不影响实验结果。实验中,选择一长一短两根拴物体的绳子,用短的一根称物体刚刚浸没水中的质量,长的一根称物体全部浸没水中的质量。得到m2结果相同。
3.根据实验原理和过程,分析引起误差的因素,至少写出3条。
①在称量物体质量时,交换待测物体与已知质量物体前,要重新调平天平,否则造成误差
②已知质量的物体的实际质量有误差,比如本实验中选用的一元硬币,尽管选择的制造年代相近,但质量可能存在略微差别
③选用做天平的木棍(筷子)一头大一头小,放在水平的瓶盖上,虽然很容易平衡,但是天平两端在测量质量时,有可能会因为筷子的质量分布不均而产生误差
4.根据实验数据做分析,并对本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作简要论述。
由于“水的密度:1000kg/ < 不规则物体密度:2681kg/
”,实验结果符合实际。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制作天平时,一开始选定的材料不够好,天平中木棍下的瓶盖应该换成其他更细的东西支撑,这样避免天平在平衡过程中,瓶盖给木棍的支持力对实验产生的影响,应该会使实验更准确。实验过程中,天平放置的地方要水平。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两次质量时,应该先测量在空气中的质量,再测量在水中的,顺序不能够颠倒,否则会有附着在不规则物体上的水的质量,导致数据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