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6-7:SVD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

原文地址1:https://www.face2ai.com/Math-Linear-Algebra-Chapter-6-7转载请标明出处

Abstract: 本文介绍SVD,奇异值分解,应该可以算是本章最后的高潮部分了,也是在机器学习中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变换,我们经常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比如联合贝叶斯,PCA等常规操作,本文还有两个线性代数的应用,在图像压缩上,以及互联网搜索上。
Keywords: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JPEG2000,Eigenvalues,Eigenvectors

SVD分解

今天的废话关于学习知识,最近看到一种说法,我觉的非常的形象,有个大神(是谁我忘了),他说已知的知识像一个圆圈,而自己能感受的未知就是紧邻圆圈,圆外部的区域,当你知道的知识越来越多,圆圈不断扩大,圆周也随之扩大,所以你会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那么就会更努力的去学习,所以越有知识的人越谦逊,尤其是对待知识上,尊重知识,探索未知领域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根本动力。

奇异值分解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熟悉的名字,如果不学习线性代数,直接机器学习,可能最先接触的就是SVD,所以我记得在写上个系列的博客的时候(CSDN,图像处理算法)就说到过SVD,当时还调侃了下百度,每次搜SVD出来的都是一把枪(报告政府,这个枪是穿越火线里面的,没超过1.7J)

这张分解图是我无意中发现的,ak47的发明人说过,如果一把枪,零件已经精简到最少了,那么这个才是精品,类似的意思上篇博客也说过,矩阵变换到最简单的形式,能够体现出其最重要的性质。
SVD,奇异值分解,与QR,LU, S Λ S − 1 S\Lambda S^{-1} SΛS1 等变换类似,其经过变换后会得到一个结构特异性质非凡的矩阵,SVD分解的结果和形式与对角化都非常相似,只是在形式和思路上更复杂,或者说如果说Jordan 是矩阵的对角化的扩展,因为有些矩阵特征向量不完全,那么SVD也是对角化的扩展,因为有些矩阵并不是方的。
所以SVD也是对角化,并且拥有比 A = S Λ S − 1 A=S\Lambda S^{-1} A=SΛS1 更完美的性质,但却是也复杂了一些, A = S Λ S − 1 A=S\Lambda S^{-1} A=SΛS1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完善:

  1. S中特征向量一般不是正交的,除非A是对称矩阵
  2. A并不是总有足够的特征值,这个是Jordan解决的问题,多个特征值相等,其对应于一个特征向量的时候,Jordan可以写成一块一块的对角矩阵
  3. A必须是方的方的方的

Singular Vectors作为eigenvectors 的替代品,可以完美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作为代价,我们的计算过程会变得复杂,并且Singular Vectors有两组, u u u v v v

u u u 对应的是 A A T AA^T AAT 的特征向量,因为 A A T AA^T AAT 对称,所以 u u u 们可以选择相互正交的一组。
同理 v v v 对应 A T A A^TA ATA 的特征向量,因为 A T A A^TA ATA 对称,所以 v v v 们也可以选择相互正交的一组。
这里注意是选择,因为你也可以选择不正交的,但是不正交的可能就会很麻烦了。

铺垫的差不多 ,然后我们有下面的这条重要性质,为什么会成立后面有证明,现在就告诉你SVD究竟是个啥子鬼:
A v 1 = σ 1 u 1 A v 2 = σ 2 u 2 ⋮ A v n = σ n u n Av_1=\sigma_1u_1\\ Av_2=\sigma_2u_2\\ \vdots\\ Av_n=\sigma_nu_n\\ Av1=σ1u1Av2=σ2u2Avn=σnun

v 1 , … , v n v_1,\dots,v_n v1,,vn A T A A^TA ATA 的特征向量,所以 v v v 是矩阵A的Row Space
u 1 , … , u n u_1,\dots,u_n u1,,un A A T AA^T AAT 的特征向量,所以 u u u 是矩阵A的Column Space
σ 1 , … , σ n \sigma_1,\dots,\sigma_n σ1,,σn 全部为正数,称为矩阵A的奇异值。

然后下面我们把 u u u v v v 组合成矩阵 U U U V V V ,那么根据对称矩阵的性质, U T U = I U^TU=I UTU=I 同理 V T V = I V^TV=I VTV=I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组合一下:

A V = U Σ A [ v 1 … v r ] = [ u 1 … u r ] [ σ 1 ⋱ σ r ] AV=U\Sigma \\ A \begin{bmatrix} &&\\ v_1&\dots&v_r\\ &&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 u_1&\dots&u_r\\ &&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sigma_1&&\\ &\ddots&\\ &&\sigma_r \end{bmatrix} AV=UΣAv1vr=u1urσ1σr

矩阵形式就是这样喽,没什么解释的,就是上面计算的组合形式,但是注意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参数, r r r 没错,就是矩阵的rank,这里rank表示了矩阵A的Singular Values的数量,所以上面计算从规模上是:
( m × n ) ( n × r ) = ( m × r ) ( r × r ) m × r = m × r (m\times n)(n\times r)=(m\times r)(r\times r)\\ m\times r=m\times r (m×n)(n×r)=(m×r)(r×r)m×r=m×r
从矩阵相乘的规模上也能看出等式没有问题,但是这个r有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Singular vector有r组,但是这样与原始矩阵形状差的有点多,那么就补一补,虽然补的都是没用的,但是也算是整齐划一了,首先 Σ \Sigma Σ 中缺少的只能补0 ,所以对应的V就只能补A的Nullspace了,因为这样 A V AV AV 的补充部分是0,同理,为了配合V,U添加的是left nullspace,并且这些添加的无用值也要选择orthonormal的,以保证 U T U = I U^TU=I UTU=I V T V = I V^TV=I VTV=I

其实这里隐藏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四个空间的那课,矩阵的rowspace和nullspace正交column space与left nullspace正交,而V本来是A的行空间正交基,那么添加的一定是Nullspace中的正交基,以保证矩阵正交,所以完美结合,(如果忘了四个空间点击查看

所以更一般化的表示:
A V = U Σ A [ v 1 … v n ] = [ u 1 … u m ] [ σ 1 ⋱ σ r ] AV=U\Sigma \\ A \begin{bmatrix} &&\\ v_1&\dots&v_n\\ &&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 u_1&\dots&u_m\\ &&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sigma_1&&&\\ &\ddots&&\\ &&\sigma_r&\\ &&& \end{bmatrix} AV=UΣAv1vn=u1umσ1σr
规模上是,注意 Σ \Sigma Σ 不是方阵:
( m × n ) ( n × n ) = ( m × m ) ( m × n ) m × n = m × n (m\times n)(n\times n)=(m\times m)(m\times n)\\ m\times n=m\times n (m×n)(n×n)=(m×m)(m×n)m×n=m×n
Σ \Sigma Σ 被填充成立 m × n m\times n m×n 通过在矩阵中加入0来实现,新的矩阵U和V依旧满足 V T V = I V^TV=I VTV=I以及 U T U = I U^TU=I UTU=I

那么我们的A就可以分解了
A V = U Σ f o r :    V V T = I s o : A = U Σ V T S V D     i s : A = u 1 σ 1 v 1 T + ⋯ + u r σ r v r T AV=U\Sigma\\ for:\;VV^T=I\\ so:\\ A=U\Sigma V^T\\ SVD\,\,\, is:\\ A=u_1\sigma_1 v_1^T+\dots+u_r\sigma_r v_r^T AV=UΣfor:VVT=Iso:A=UΣVTSVDis:A=u1σ1v1T++urσrvrT
其中 u u u m × 1 m\times 1 m×1 v T v^T vT 1 × n 1\times n 1×n 的,所以A是 m × n m\times n m×n 的没有问题,并且所有 u i σ r v i T u_i\sigma_r v_i^T uiσrviT d的rank都是1,这就是Sigular Values Decomposition了,这里反复的验证规模的原因是因为A不是方阵,所以,在做乘法的时候要非常小心矩阵规模。那个小的只有r个有用值的SVD我们叫他reduced SVD(其实我觉得这个更有实际意义,毕竟这里面才有最重要的信息,新增的那些最后奇异值都是0了,也就没有啥作用了)可以表示为:
A = U r Σ r V r T A=U_r\Sigma_r V_r^T A=UrΣrVrT
写了这么多,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Singular是怎么计算出来的,那么我们先给出结论,后面继续证明:
σ i 2 = λ i \sigma_i^2=\lambda_i σi2=λi
其中 λ i \lambda_i λi A T A A^TA ATA A A T AA^T AAT 的特征值。
那么要问 A T A A^TA ATA A A T AA^T AAT 拥有相同的特征值,为什么?
这个我真没想明白怎么证明,所以这个地方算个坑,会了再回来填

然后我们得到Singular Values后,我们把他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写成上面SVD的形式:
σ 1 ≥ σ 2 ≥ σ 3 ⋯ ≥ σ n \sigma_1 \geq \sigma_2 \geq \sigma_3 \dots \geq \sigma_n σ1σ2σ3σn

下面举个小🌰 :
什么时候SVD和对角化相等?
当A是半正定或者正定矩阵的时候, S = U S=U S=U 并且 S T = V T S^T=V^T ST=VT 此时 Λ = Σ \Lambda=\Sigma Λ=Σ ,因为正定矩阵特征值为正,而且是对称的,所以 U = V = Q U=V=Q U=V=Q

下面介绍一个应用,大应用,为什么我会把这个应用写出来呢?因为他和图像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实践一下,还是从感性上认识一下SVD,然后再理论上完整的证明一下。

图像压缩 (Image Compression)

在介绍SVD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问题:图像的存储空间,一个图像假如是512x512的大小,灰度图像,每个像素占一个字节的话,这张图片那么会占据硬盘262144个字节,也就260多k个字节,如果按照23帧每秒,十秒钟大概要60兆,一分钟大概3.6G,在想想这个尺寸这么小,我们看的一般都是720P的,这样算的话硬盘根本不够用,一个东京热以后就再也不能一本道了,所以必须要压缩一下子,怎么压缩呢,这里介绍下JPEG的一个大致思路,就是矩阵分解:
A = u 1 σ 1 v 1 T + ⋯ + u r σ r v r T A = σ 1 u 1 v 1 T + ⋯ + σ r u r v r T A = σ 1 S 1 + ⋯ + σ r S r w h e r e :   S i = u i v i T A=u_1\sigma_1 v_1^T+\dots+u_r\sigma_r v_r^T\\ A=\sigma_1 u_1 v_1^T+\dots+\sigma_r u_r v_r^T\\ A=\sigma_1 S_1+\dots+\sigma_r S_r\\ where:\,S_i=u_i v_i^T A=u1σ1v1T++urσrvrTA=σ1u1v1T++σrurvrTA=σ1S1++σrSrwhere:Si=uiviT
这样就是按照singular的大小,给所有singular vector排序,奇异值越大证明这个奇异值向量对原始数据影响越大,所以这两奇异向量组成的这个基就越重要,当然要提前加进去,所以我们如果选择一部分奇异值和奇异向量,比如 N = 100 N=100 N=100 也就是200个奇异向量和100个奇异值,那么一共是 200 × 512 + 100 = 102500 200\times 512+100=102500 200×512+100=102500 比原来的260k减少了一半,如果用的更少那么减少的更多,当然图像质量也就有所损失了,写了个python程序,可以观察一下:
使用多组S来还原原始数据,使用S越多还原度越高,但需要的存储空间就越大,S就是上面 u i v i u_iv_i uivi的结果,可以看做图像的一个切片,视频中第一幅为原图,第二幅为若干张S相加得到的结果,最后一张是他们之间的差,我们可以暂时理解为压缩误差。

视频演示地址http://player.youku.com/embed/XMzE5NTIyNjQ4MA==

代码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numpy import linalg
import copy
N=500
image=cv2.imread('lena.jpg',0)
cv2.imshow('src',image)
U,Sigma,V=linalg.svd(image)
sigma_size=len(Sigma)
image_s=[]
waittime=0
for i in range(N):

    if i>sigma_size:
        break
    image_s.append(U[:,i].reshape(len(U[:,i]),1)*V[i]*Sigma[i])
    if i>0:
        image_s[i]+=image_s[i-1]
    print 'total: ',i,' Singular Value'
    show_image=copy.deepcopy(np.uint8(image_s[i]))
    font = cv2.FONT_HERSHEY_TRIPLEX
    cv2.putText(show_image, `i`, (10, 500), font, 4, (255, 255, 0), 1, False)
    cv2.imshow('Compression',show_image)
    cv2.imshow('Different',np.uint8(image-image_s[i]))
    cv2.waitKey(waittime)
    waittime=100

上面公式中每个S都是一个rank=1的矩阵,如果两个这样的矩阵相加,rank就变成了2,n个相加就是rank=n,所以SVD分解后再组合有点像切片,每一片都是有规律的,同样的道理,SVD换成小波,那就有了JPEG2000,小波的基矩阵也是满足一些特殊性质的,后面可能会将,但是不确定,所以数据压缩可以理解为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两个向量相乘,能够得到一个矩阵,这个矩阵组成了基础的片,然后多个片加权求和就得到了还原数据。
SVD的应用应该非常多这里就写了一个,比较重要直观的,下面还是要继续研究原理。

基和SVD(The Bases and the SVD)

书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和推到过程,老爷子还是走的启发式套路,我们来从基开始看,假设一个矩阵A是个2x2的矩阵,这样比较好计算,并且A是非奇异矩阵,也就是A可逆,rank=2,span成整个 ℜ 2 \Re^2 2 空间,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两个向量正交的单位向量 v 1 , v 2 v_1,v_2 v1,v2 满足 u 1 = A v 1 ∣ A v 1 ∣ , u 2 = A v 2 ∣ A v 2 ∣ u_1=\frac{Av_1}{|Av_1|},u_2=\frac{Av_2}{|Av_2|} u1=Av1Av1,u2=Av2Av2 使得 u 2 u_2 u2 u 1 u_1 u1 正交,并且是单位向量,那么就有:
A [ v 1 v 2 ] = [ A v 1 A v 2 ] = [ ∣ A v 1 ∣ ⋅ u 1 ∣ A v 2 ∣ ⋅ u 2 ] = [ u 1 u 2 ] [ ∣ A v 1 ∣ ∣ A v 2 ∣ ] A V = U Σ A \begin{bmatrix}v_1&v_2\end{bmatrix}= \begin{bmatrix}Av_1&Av_2\end{bmatrix}= \begin{bmatrix}|Av_1|\cdot u_1&|Av_2|\cdot u_2\end{bmatrix}= \begin{bmatrix}u_1&u_2\end{bmatrix} \begin{bmatrix}|Av_1|&\\&|Av_2|\end{bmatrix}\\ AV=U\Sigma A[v1v2]=[Av1Av2]=[Av1u1Av2u2]=[u1u2][Av1Av2]AV=UΣ
总结下,这个构造基的过程是瞄准了目标去的,也就是说目标就是类似于构造 A x = α y Ax=\alpha y Ax=αy 形状的一种形式,但是x和y要满足不同的关系,如果相等那么就是特征值,如果不相等就可以构造出多组相互正交形成奇异值,并且通过上面的构造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奇异值等于缩放u到单位向量的缩放比例 ∣ A v ∣ |Av| Av
其实可以用一种更直观的方法解答SVD的存在:
假设对任意矩阵A存在分解 A = U Σ V T A=U\Sigma V^T A=UΣVT 并且其中 U T U = I U^TU=I UTU=I V T V = I V^TV=I VTV=I 那么我们要证明U和V的存在即可:
A T A = ( U Σ V T ) T ( U Σ V T ) A T A = V Σ ( U T U ) Σ V T A T A = V Σ 2 V T A^TA=(U\Sigma V^T)^T(U\Sigma V^T)\\ A^TA=V\Sigma (U^TU) \Sigma V^T\\ A^TA=V\Sigma^2 V^T ATA=(UΣVT)T(UΣVT)ATA=VΣ(UTU)ΣVTATA=VΣ2VT
虽然A不是对称的,但因为 A T A A^TA ATA 是对称矩阵,存在正交矩阵Q使得 A T A = Q Λ Q T A^TA=Q\Lambda Q^T ATA=QΛQT,那么这时候的V就是 A T A A^TA ATA 的Q这个是没问题的,至于 λ i = σ i 2 ≥ 0 \lambda_i=\sigma_i^2 \geq 0 λi=σi20 成立的原因是 A T A A^TA ATA 是个正定矩阵(A中各列线性无关),或者半正定矩阵(A中各列线性相关),所以其特征值 λ \lambda λ 必然非负数,所以根号后能得到奇异值,根据 A v i = σ u i Av_i=\sigma u_i Avi=σui 可以求出剩下的 u i u_i ui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方法,实际上的数值计算过程中可以避免 A T A A^TA ATA 这种大规模矩阵乘法。
回忆一下正定矩阵关于椭圆的那个例子
一个2x2正定矩阵对应二维空间一个椭圆(或者圆),其正交特征矩阵Q矩阵是对椭圆轴的旋转,特征值矩阵 Λ \Lambda Λ 是对轴的拉伸,那么我们的SVD有同样的功效,而且有过之无不及,思考:
作为 A T A A^TA ATA 的正交特征矩阵 V V V也是一个旋转矩阵,旋转的是圆的轴, V T V^T VT 当然就是反方向旋转, Σ \Sigma Σ 是对图形的拉伸,圆的拉成长的,接着 A A T AA^T AAT 的正交特征矩阵也是旋转,整个过程如下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kRB9BvWl-1592544473456)(https://tony4ai-1251394096.cos.ap-hongkong.myqcloud.com/blog_images/Math-Linear-Algebra-Chapter-6-7/rotation_reflection.png)]

所以一个2x2的可逆矩阵,对一个圆的操作就是先拉伸,然后旋转。图中来自Cliff Long and Tom Herm

上面讲解了如何求V,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求U,
A A T = ( U Σ V T ) ( U Σ V T ) T A A T = ( U Σ V T ) ( V Σ U ) A A T = U Σ 2 U T AA^T=(U\Sigma V^T)(U\Sigma V^T)^T\\ AA^T=(U\Sigma V^T)(V\Sigma U)\\ AA^T=U\Sigma^2 U^T AAT=(UΣVT)(UΣVT)TAAT=(UΣVT)(VΣU)AAT=UΣ2UT
U是 A A T AA^T AAT 的正交特征矩阵,也就是说同一个 Σ 2 \Sigma^2 Σ2 既是 A A T AA^T AAT 又是 A T A A^TA ATA 的特征值,所以上面那个疑问也得到了证明。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这个证明过程,我们首先假设结论成立,来找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也就是V和U矩阵,结果很理想的,我们找到了,所以原来结论成立,成立的条件就是我们刚找到的这两个矩阵(如果算上奇异值,可以说是三个矩阵),思考过程可以通过2x2构造那里来推出简单情况下,来验证我们的结论,然后再推广到任意矩阵。
至此SVD的基本来路我们已经算是摸着门了,所以可以深入开发下V和U矩阵,这两个矩阵是方阵,那么组成这些矩阵的向量门也是很有来历的,总结个表格,前面在第一部分有说过,就是reduced SVD那部分,这里在啰嗦一边:

Numberin which Matrix(column)in which Subspace
rVrowspcae of A
n-rVnullspace of A
rUcolumn space of A
m-rUnullspace of A T A^T AT

前r列对应的是 A T A A^TA ATA A A T AA^T AAT 的特征向量,因为其间的正交关系,所以SVD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严格的证明:
A T A v i = σ i 2 v i A^TAv_i=\sigma_i^2v_i ATAvi=σi2vi
这个是可以作为条件使用的,其成立的必然原因是 A T A A^TA ATA 是正定或半正定矩阵,所以必然存在n个大于等于0的实数特征值,这样可以得到 v i , σ i v_i,\sigma_i vi,σi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目标是证明:存在 u i u_i ui 使得 A v i = σ i u i Av_i=\sigma_i u_i Avi=σiui 成立

对条件两边同时乘上 v i T v_i^T viT 后:
v i T A T A v i = σ i 2 v i T v i ∣ ∣ A v i ∣ ∣ 2 = σ i 2 s o : ∣ ∣ A v i ∣ ∣ = σ i v_i^TA^TAv_i=\sigma_i^2v_i^Tv_i\\ ||Av_i||^2=\sigma_i^2 so:\\ ||Av_i||=\sigma_i\\ viTATAvi=σi2viTviAvi2=σi2so:Avi=σi
对条件两边同时乘A得到:
A A T A v i = σ i 2 A v i s e t   u n i t   v e c t o r :    u i = A v i σ A A T u i = σ i 2 u i AA^TAv_i=\sigma_i^2Av_i\\ set\,unit\,vector:\;u_i=\frac{Av_i}{\sigma}\\ AA^Tu_i=\sigma_i^2 u_i\\ AATAvi=σi2Avisetunitvector:ui=σAviAATui=σi2ui
上面两个过程及其精妙,尤其是下面这个,用 u i = A v i σ u_i=\frac{Av_i}{\sigma} ui=σAvi 进行置换后,得到 u i u_i ui A A T AA^T AAT 的特征向量,然后得出结论,存在 u i = A v i σ u_i=\frac{Av_i}{\sigma} ui=σAvi 使得命题成立,而且u就是 A A T AA^T AAT的特征向量,并且相互正交:
下面证明u相互正交:
u i T u j = ( A v i ) T ( A v j ) = v i T ( A T A v j ) = v i T ( σ 2 v j ) = 0 u_i^Tu_j=(Av_i)^T(Av_j)=v_i^T(A^TAv_j)=v_i^T(\sigma^2v_j)=0 uiTuj=(Avi)T(Avj)=viT(ATAvj)=viT(σ2vj)=0
QED

然后老爷子在书上发话了,这是这本书最高潮的部分了,也是基础理论的最后一步了,因为他用到了所有的前面的理论:

  1. 四个子空间的维度(我们上面那个表)
  2. 正交
  3. 正交基来对角化矩阵A
  4. 最后得到SVD A = U Σ V T A=U\Sigma V^T A=UΣVT

于是我写了一天这篇博客,比之前看书收获了更多,也可能有写纰漏,难免的因为水平有限,而且这个是比较精髓的部分,自然难度也比较大

搜索网络(Searching the Web)

这里讲了个应用,但是我实在不想写了,已经精疲力尽了,所以我打算后面选几个应用写,这个作为候选,这里略

Conclusion

线性代数的高潮算是来了,但是后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主题,也是很常用的,叫做线性变换,也可以作为切入线性代数的一个切入点,我们这个系列的博客是从线性方程组开始的,当然也可以通过线性变换引出矩阵,我们下一篇来讲解这个,待续。。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