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读一本难书

1.首先读一个综述文章,明确自己在学什么;

2.知道这个方向要搞明白几个最重要的知识点及方法;

3. 找经典教材慢慢啃。多独立思考,教材准备多本,一本较简单,但讲到足够知识,一本细节很多,作为补充各种细节;

4.执着于知识本身而不是教材,如果教材内容理解不了,参考其他教材;

5.做笔记,做总节,做小节,做脑图,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体系。

学数学

1.学习数学在于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2.画一个小圆而不是大圆(先求精再求广),碰到一个概念和结果要一步一个脚印写透彻;

3.记笔记,笔记就是写给自己的教科书。

一篇学神关于学习的笔记

1.知识是可以理解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形成探索这知识的过程

2.知识体系:有一个学科体系整体的思维习惯和结构。一个学科整体思维习惯,对于整个体系的学习十分重要。只有理解了一个学科整体思维习惯,才感觉上是入门。

学神文章见下文,引自知乎

如何学习是一件比较个人化的事情,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乃至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以下都是我自己的经验,不能适用每个人,希望我的一些体会能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所借鉴。 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广义的学习有很多种。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不成文的经验、成体系的思维知识、蕴藏在身体的技能,还有更高层次的能力,等等。针对这不同的对象,学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学校所教授的成熟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其中一种,而且我认为是相对容易学习的一种。必须要说明的是,基础教育的目标绝不应仅仅是教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整体成长。(我支持素质教育!)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其中之一。

不过现在,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效果确是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也很重要。下面主要针对它来讨论。

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所得收获也是有一些不同层次的——知识点的理解,思维习惯的领会,能力的培养,等等。层次越深越抽象,自然就需要付出的越多。但深层次的认识会很大程度上指导浅层次的学习。个人认为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更加重要。(因为其对信息进行了压缩,而且也有更大的泛化迁移可能。)

1、相对成熟的体系化思维知识
在我看来,知识是先辈们在实践探索中所得到的认识、经验的总结。尽管这是无数前人在时间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却也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也是像我们一样的前人探索总结的结果。知识是可理解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形成探索这知识的过程。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地理、历史也有些类似。

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已经相对成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所谓体系,就有一个体系整体的思维习惯和结构。一个学科的整体思维习惯,对于整个体系的学习十分重要。只有理解了一个学科的整体思维习惯,才感觉上是入了门。学习过程不顺利,很多时候是由于没有领会一个学科的整体思维习惯,仅凭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并没有构筑起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跟我们探索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可理解的,前人之所以发展出这些知识来,都是有迹可循的,都是为了探索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在不断探索试错的基础上形成了如此的模样。

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结构,需要整体结构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但学习有时间先后,不可能开始就将整个体系完全建立,因此学习的过程总是需要沿着某个入手点、顺着脚手架进行,直到整体结构建立。所以需要反思总结,融会贯通,结合整体的思维习惯,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多个角度考察统一现象。很多时候会发现,原本略显复杂的知识其实是对同一事情不同角度的观察,整个知识体系反倒变得简单清晰。

2、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感觉就要比知识学习要困难一些。比如像语文、英语主要内容就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像数学、物理等的考试更多考察的不是知识点的理解,而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对能力的培养,现在我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方式,无非就是在不断的使用中总结经验,提高相应的能力。语言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各种活动,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是不断练习总结经验。

不过,对于有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的课程而言,解决问题与探索能力的锻炼倒是可以跟知识体系的学习相辅相成。很好的锻炼机会就是试图复现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结合学科的思维习惯,试图从基础开始自己搭建知识体系,这不仅会令人对知识的发展以及其之间的关系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而且还会锻炼探索新问题的能力。虽然这有时并不简单,但在尝试中体会了其中的艰难,就更能理解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也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十分经典”的经验。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是老生常谈了,但很重要,涉及到对知识的态度。在我的理想中,知识的学习是在相互尊重独立的基础上接纳知识,并不是被强迫的接受。独立思考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习惯,之后才是能力。知识是是可质疑的,虽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质疑的也很有可能错误,但质疑本身就是对知识同化的好方式。有时候甚至直觉的感受也很重要,感觉跟直觉不符、“怪怪的”地方也正是反映了某些并不明显的思维习惯、定势或暗含的内心假设,如果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将十分有助于对知识的准确理解。

3、一个例子
我认为,一本成熟的教材就是很好学习资料。高水平的教材会尽量按照令人容易接受的顺序安排知识的讲解脉络,教材本身的开展思路、例题讲解就是很好的能力练习手段。

拿一个相对单纯的问题——结构力学——为例,在看书的时候,试图思考理解:结构力学试图研究解决什么问题?(结构受力与性能的分析计算)基本思路是什么?(基于力学分析)如果我来解决会采取什么办法?(不过很可能并想不出来,但只要有所思考就有作用)那教材中成熟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这方法跟我的思考有什么不同?或者在哪个要点是我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再深入思考起来,哪些是科学发现(对世界的知识性认识),哪些是人们提出的思维产物(比如像所有的数学)?各个定义的提出都是有什么目的,为什么会形成现在这种方法?有了之前自己试图解决的过程,对于后面这些深入思考的问题才能有更加切身直观的体验。

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下子能够理解的,需要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思考,更需要在理解了各个局部的细节之后,从整体上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与思路承接,反思总结才能有所领会。这个时候,这个问题的前人所得到的知识体系就会渐渐明晰起来,书就会慢慢变“薄”。

看着写下来的这些,感觉我说的还是有些抽象空洞,这可能也体现了我的一些思维习惯吧。希望能有一些借鉴意义吧~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