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什么是梯度折射率光学?

本文主要介绍梯度折射率光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的应用状况。

1 前言

梯度折射率介质又称为非均匀介质、变折射率介质或者渐变折射率介质,指一种折射率不是常数,而是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介质,因此,英文称作Gradient Index(Grin) 。梯度折射率光学是近40 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在自然界中, 早在公元100年,人们就己观察到“海市蜃楼”奇景,它就是由于大气层折射率的局部变化对地面景色产生折射而出现的一种奇观。事实上,不仅大气层,海水、生物眼(较低级的不包括)的折射率也是非均匀的, 人类眼睛晶状体就是梯度折射率变化的,折射率差约为0.015-0.049,这种梯度变化的材料和晶状体表面的非球面都极有利于像差的校正。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们逐渐领悟到材料折射率的非均匀性可以导致一些均匀介质所不具有的光学性能。

2 梯度折射率光学的早期发展

梯度折射率光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在1854 年,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Maxwell)提出的 Maxwell 鱼眼介质模型,这是梯度折射率光学介质最早的理论设想。这种模型实际上是一种球对称折射率分布介质,其折射率分布以球心为对称中心,这种梯度折射率球能把球内的点无像散地成像到共轴点, 被称为理想的“绝对光学仪器”。虽然这种模型实际上无法制造,但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900 年, 伍德(R.W.Wood) 用明胶制成了折射率成轴对称分布的圆柱棒,沿垂直于棒轴方向的切片对光有会聚和发散作用,即历史上有名的伍德透镜, 也是现在的径向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雏形。虽然Wood透镜离实用化还有较大差距,但这是首次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梯度折射率材料, 而不再是设想,它向人们展示了梯度折射率特殊的光学性能,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44 年, 鲁尼博格(R.K.Luneburg)提出了一种能使无穷远物点锐成像的球透镜模型,与Maxwell 鱼眼介质模型一样, Luneburg 透镜的折射率分布是球对称的。虽然Luneburg 透镜也无法实现。但在1954年之,A.S.Gutmon,S.P.Morgan 等人对 Luneburg 透镜模型思想予以扩大和发展, 提出了广义Luneburg 透镜模型。广义Luneberg 透镜理论在电磁波微波区域有实现的可能, 已被用与设计广角雷达和扫描器的天线点。

1951 年, 米卡良(A.L.mikaeligan)提出了能理想成像的径向梯度折射率分布模型,该模型可以把子午光线周期性的、无像差的会聚于一点。为径向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60 年代出现的流动气体透镜 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对这种径向梯度折射率分布的气体圆柱形透镜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折射率分布形式及光学和成象性能、像差和模结构分析等。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梯度折射率光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上述的研究工作大部分仅停留在理论模型的分析上,它们在梯度折射率光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至今还在微小光学和集成光学中被采用。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梯度折射率光学在早期的发展非常缓慢。

3 梯度折射率光学的近期发展

1964 年, 日本的西泽(H.Nishizawa)和佐佐木利用当时已存在的离子交换工艺可以改变玻璃表面折射率的技术,大胆设想可以采用离子交换工艺来制作梯度折射率介质。1970年,日本板玻璃公司的北野一郎等人采用离子交换工艺首次成功制作了梯度折射率介质透镜-聚光纤棒,称为自聚焦透镜(商品名为Selfoc )。1973 年,奥特萨卡(Yohtsuka)又采用两步扩散-共聚工艺制作了塑料梯度折射率透镜。梯度折射率透镜的研制成功, 标志着梯度折射率光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之后随着非均匀介质中光传播规律、光线追迹、成像及像差的研究、非均匀折射率材料及透镜的制作工艺探讨、检测技术及器件应用研究的迅猛发展,梯度折射率光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1979年首次梯度折射率(GRIN)光学会议在美国罗彻斯特召开,至今已召开了十余次,使得梯度折射率光学在理论研究、系统设计、材料制造以及技术应用方面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60发展起许多梯度折射率材料其它的制作方法,如:中子照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塑料热共聚法、分子填充法、晶体生长法、电子注入书写法、质子交换法、熔胶玻璃法、扩散共聚法、离子填充法、结晶提拉法等等。

80 年代是梯度折射率光学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不仅发展了光线转换的光线追迹方法, 而且还提出了光波面截距法及平行光轴光线追迹法[5]。Arai、Rinmer 和 Sharma 等人还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计算光程的方法。Rogers和Harrigan等人提出的Y-Y对角线理论和方法, 不仅使人们对梯度折射率材料的性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很有用的设计方法。至今, GRIN 光学理论仍在不断发展之中, 它不仅为GRIN 材料的制作和加工提供了折射率分布模型, 而且也是光学设计和应用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1972 年开始在我国著名光学专家龚祖同院士的指导下进行自聚焦透镜的研究。1974年他们采用离子交换方法制作出实验样品自聚焦透镜。1988 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研究的样品的分辨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在1991年,刘德森等人采用两步电场辅助下的光刻离子交换工艺成功制作出球形平面微透镜阵列。到1999年,利用离子交换法制作自聚焦透镜的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了,所制作的自聚焦透镜的某些性能甚至超过日本的产品。2002年,刘德森等人采用平面掩膜光刻离子交换技术[6], 研制出用于大功率激光二极管阵列光束整形的平面梯度折射率微柱透镜。理论方面, 刘德森等编著的《纤维光学》、《变折射率介质的物理基础》以及西安邮电学院乔亚天1991年出版的《梯度折射率光学》等著作充分体现了梯度折射率光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4 应用及前景

目前梯度折射率光学将折射率分布的梯度形式主要分为:球对称分布、径向分布和轴向分布三大类型, 它们的折射率分别是到空间某定点、定直线(轴)和定平面的距离的函数,等折射率面分别为球面、圆柱面和平面。其中第一类轴向折射率分布介质主要用作成像透镜消像差‘第二类按径向折射率分布的细而长的变折射率光纤主要用作光波载体,是光通信的理想传输介质;按径向折射率分布的粗而短的自聚焦透镜有导光、准直和成像的作用,是重要的微小光学器件,在内窥镜系统、光信息处理、传感系统、光学透镜以及光通信器件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光通信系统中主要用于光准直器、光回旋器以及光隔绝器、密集波分复用器(DWDM)等微光学被动组件中。第三类球向变折射率透镜具有几何形状高度对称:外形易加工T使用时调整容易,不用特别取向T不存在斜光线T成像像差小、耦合率高T焦距短T成本低等优点,是最简单、最经济的微小光学器件,在微型光学系统和集成光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消除像差为例, 在传统的光学工程中,人们使用的都是均匀的光学材料,在进行光学系统设计时往往要依靠改变界面曲率、间隔、玻璃品种等结构参数来校正像差。随着对光学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得不开发新的玻璃品种,增加光学系统的透镜片数等等,同时也引起光学仪器体积、重量、成本和光能损失也大大增加。为此光学工程师绞尽脑汁来寻找一种既能简化光学系统,又能优化像质的新途径。较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面形的复杂化来增加校正像差的自由度,但这种方法不仅加工工艺和检测方法复杂,而且不是对校正各种像差都有效。梯度折射率材料(光学玻璃、塑料、锌硒化物等等)的出现,为光学工程设计师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利用折射率的变化来校正像差。近年来梯度折射率光学得到的发展充分表明:

一块轴向梯度折射率平板可等效于一堆不同折射率均匀介质板,没有光焦度;

一块弱径向梯度折射率平板可等效于一个难以加工、难以测试的非球面斯密特校正板;

一个径向梯度折射率棒可等效于一串中继透镜,这在内窥、潜望等光学系统中尤显其长;

一个轴向梯度折射率球面在校正像差方面可等效于普通透镜的非球面作用。

以上事实说明,利用梯度折射率光学可减少光学系统组件,简化加工工艺,为科技工程设计师们提供了一条使光学系统向微型化、轻型化、优质化、易装配等方向发展的新途径。

今天,变折射率光学在光线追迹、制作方法、像差理论和透镜设计方面已趋成熟, 变折射率光学己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变折射率透镜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微小光学元件。利用变折射率光学元件,可以减少光学系统组件,简化加工工艺,使光学系统向微型化、集成化、轻型化、易装配化等方向发展。在光纤通信器件、望远镜、小型照相机、显微物镜、内窥镜等成像光学系统,光纤传感器、成像传感器、机器人等传感技术以及光盘读头、复印机、传真机、光计算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际学术界也给予梯度折射率光学高度重视, 美国《Applied Optics》杂志已将其列为一个栏目, 定期发表有关论文、交流信息,有力地推动了它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科学的发展,梯度折射率光学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声明:本文转载自《光行天下》,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