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汽车电子与软件
作者 | 罗宇超
接近凌晨,王工在虹桥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灌下第三杯美式咖啡。屏幕上的DOORS需求矩阵像蜘蛛网般蔓延到第387行,微信群里德系客户的质量工程师还在@他:"HW14.3.2章节的CAN总线唤醒逻辑为什么没有对应到测试用例?"
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三次被客户抓包。而就在昨天上午,他刚用Jira给新势力客户演示完"敏捷开发看板",下午又在禅道系统里给某主机厂补了158条测试用例——同一套车机系统的开发,他们部门同时维护着三个需求池、五套文档模板。
上面你看到的这些不是个案,而是当前汽车研发过程管理中的现状:每个量产项目都有两套研发宇宙。当审核老师莅临,会议室会播放标准得能当教科书的ASPICE流程动画;而工程师电脑里的真实世界,是散落在jira、doors、微信文件助手、钉钉云盘和桌面新建文件夹(3)里的祖传代码。
#01
流程表演艺术
某头部Tier1的电子电气部门,每月要为不同客户定制三套需求文档:给日系客户的Excel矩阵表,给德系客户的DOORS可追溯文件,以及内部使用的Confluence页面(方便内部协作,但不适合作为正式交付物)。更荒诞的是,需求变更时,工程师需要同时修改三个系统里的内容。某次紧急需求变更耗时16小时,其中14小时花在同步文档。
这种高难度的文档杂耍,消耗了30%的研发资源,也让公司不得不维护着多套ALM系统:IBM doors用于ASPICE认证项目,Jira处理敏捷迭代,禅道管理测试用例。工具链的碎片化,导致需求的关闭平均需要流转3-5个系统,真正用于思考业务逻辑与编码的时间不足35%。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部分团队对V模型标准研发流程的误解和片面认知。许多团队认为按照标准的ASPICE流程实施项目,会导致人力投入过高、开发效率低下,从而维护了多套研发管理模式和工具系统。
#02
对ASPICE流程的误解与滥用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认知?
ASPICE是汽车行业广泛认可的软件过程改进模型,其背后的V模型是一种金字塔式的思维逻辑方式,行事严谨,本应是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工具。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一些评审师及质量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具体研发过程的深入了解,生搬硬套标准,盲目要求文档记录,导致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让我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某车企供应商在ASPICE认证时,质量部门规定“必须用SVN锁定文档打基线”。但实际开发中,工程师发现:
· 基线管理工具和需求管理工具数据割裂,打完基线之后,大家还是看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开发,基线失去了意义。也有人严格按照基线的初衷,按照基线去开发,但发现这些锁定的基线,既不能跟踪状态,又不能分配任务,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需求管理工具。
· 为应对评审,团队不得不逆向编造基线文档,甚至伪造评审会议记录
“有一次我们为了证明‘需求评审确实召开过’,不得不让项目经理在周末召集全员开‘补录会议’。”一位参与过认证的工程师回忆道。
还有一次,评审老师要求团队编写一份详细的测试策略文档。团队成员花了大量时间撰写这份文档,但当真正开始测试时,却发现这份文档几乎毫无用处。原来,评审老师只关心文档的形式,而没有考虑文档是否真正适合项目管理。
团队的需求、设计、用例文档全部以Word、Excel来呈现,完全无法支撑团队利用高效的现代化工具进行条目化追溯与跟踪。团队不得不在Excel中手动维护巨大的追溯表格,工作量大幅增加。
#03
横向裁剪的危害
在面对ASPICE流程带来的效率问题时,部分企业采取了横向裁剪的策略,即仅在有面向客户过程评审要求的项目中采用ASPICE流程,其余项目则按照简易流程进行。
这种做法看似在局部项目上节省了时间和资源,但却为整个团队的项目管理,埋下了定时炸弹。
这颗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爆呢?一般在下面3种情况下,爆的概率很大。
首先,团队成员需要适应两套不同的项目管理方式和工具体系,学习成本大幅提高。项目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都在抱怨,想要两手抓,却一手都做不好。比如,一位新入职的工程师,刚熟悉了简易流程,突然被分配到一个需要采用ASPICE流程的项目中,他完全不知所措,只能重新学习。
其次,由于在某些项目上习惯了简易流程,当需要团队了解和适应ASPICE流程时,团队会有非常大的反弹。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概如此。一位资深工程师曾说:“我习惯了简易流程,突然让我按照ASPICE流程来,感觉像是在为了流程而流程,完全不知道这些繁琐的流程有什么意义。”当某个“简易项目”突然被客户要求审计时,团队因不熟悉DOORS,被迫返工3个月。
最后,为了满足ASPICE认证或客户审核要求而进行的逆向开发,会严重打击团队士气,降低工作效率。越聪明的人,越不愿意做这种形式化工作,最后劣币驱逐良币。一位优秀工程师因为不愿意参与这种逆向开发,最终选择离职,这对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04
实施纵向裁剪策略
纵向裁剪是一种更为有效且长期正确的改进策略。即无论是面向客户评审的项目还是自研项目,均采用同一套研发流程和工具体系。
但对于评审要求不高的项目,则在复杂的ASPICE流程上进行适当裁剪,以响应更快的市场要求。
例如:
需求、架构、设计、测试用例文档,都可以写得更简洁,如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清思路即可。一位项目经理告诉我:“我们之前的需求文档冗长复杂,后来改用思维导图,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让团队成员更容易理解。”。
采用面对面会议,评审需求和架构设计,有问题当场就改,创建更务实的技术专家文化。
减少测试策略、项目管理策略等策略类文档的编写,因为这种策略类文档,早已在公司级别形成共识,而无需每个项目都从新编写。
这种纵向裁剪策略不仅可以降低工具链采购和运维成本,还能使团队成员采用一以贯之的流程,避免在不同项目中感到困惑。
同时,团队能够将一套体系流程工具打磨到最佳状态,无论面对严苛或简单的客户评审要求,都能以统一的流程和工具应对,无需额外整理,从而提高团队的一致性和士气。
#05
优化工具与系统的应用:从“AI赋能”到“高效协作”
当前,许多企业使用的传统ALM工具,多是站在合规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于易用性、学习曲线、操作高效、与敏捷开发思想融合、AI提效等方面,则考虑不足。
软件名 | 诞生年代 | 被收购 |
Doors | 1991年,Telelogic公司开发 | 2008年被IBM收购 |
Polarion | 2005年,Polarion公司开发 | 2016年被西门子收购 |
Codebeamer | 2002年,Intland公司开发 | 2022年被PTC收购 |
企业应积极寻求更先进的工具与系统,以满足现代研发的需求。
例如,引入设计之初便支持敏捷开发与ASPICE融合的工具,帮助团队更高效地进行研发过程管理。
同时,利用AI技术对研发过程进行优化,如自动需求编写、AI专家进行文档审核、AI自动生成合规性证据、AI生成测试用例、AI生成可执行测试脚本等,可以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工具与系统的培训和推广,确保团队成员能够熟练掌握并有效应用,从而充分发挥工具与系统的价值。
作者介绍:
罗宇超,云体科技创始人,前蔚来汽车软件质量工程师,工具链工程师。
————————————————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yuchao_luo/article/details/1472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