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年和北邮计算机的曲折前行

    1959年,北京邮电学院(北邮)有线电通信工程系系主任蔡长年教授建议在邮电高等教育中引进自动控制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5ceedca3824e2eca9343f1d420419a81.jpeg

     蔡长年教授 

   当时,蔡长年 从事信息论研究,由此而注意到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蔡长年感觉到自动控制以及计算机可能会对未来科技发展,尤其对未来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于是他提出建议,在北邮有线系创办有线制造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三个新专业。当时邮电部有人很反对,认为自动控制对邮电部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不需要。蔡长年顶住来自邮电部的压力,持续推进。(后来还是夭折了,因为有人认为在邮电部没有用!)

9cc5e9c5154d38aaf006e8a90568275a.jpeg

1958年,北京邮电学院大门。

1958年,北邮有线系立项研制晶体管三路载波机,青年教师汪润生、熊秉群、王蕴玮、吴善培设计考尔滤波器,需要解高次代数方程式的根、只有两台手摇计算机,他们再加一个算盘,三个人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都要算到午夜12点后才睡觉,才把方程式的根算完。这是北邮第一次涉及到数据计算。

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试行《高教六十条》。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蔡长年除了他自己领导的信息论科研室;还建立了电子电路科研室;自动控制专业的计算机科研室。

同时,蔡长年派出青年教师办理正式听课手续,进行全职计算机专业学习。许义桢、郭香兰、叶学海到清华大学学习;毛青云、魏文凯去西安交大学习;蓝学礼到北大学习。另有一部分年轻教师被派到生产计算机的738厂实习,参加103104计算机的生产。有的年轻教师则一边出去听课,一边回校承担教学任务。于1962-1963年圆满完成筹建任务,按时开出了三个新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实验。

d24dd04db0a14b3e7356b50207396fe0.jpeg

196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外校进修教师合影,后排左一为北京邮电学院教师许义桢。

c47c9052aa73bcffaccb24ace5532b54.jpeg

1961年,北京邮电学院航模队制作的无线电遥控巡洋舰模型,可以做包括发射火箭等30个动作,水平居北京地区第一位,荣获1963年北京市航海模型运动冠军队。(作者后排中)

1964年以有线系教师为主体承担的邮电部"6401"国家重点通信工程项目,为我国第一个数据通信系统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为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服务,承担了轨道测控的数据传输与汇集。每棵明线电线杆都有持枪民兵守卫,就是为这次任务服务的。

faf9e2119556cc029b3364d0c5826daf.jpeg

a39908c7effd28826f0cc2e69a034179.png

60年代,参加701工程数据通信项目的陈俊亮老师。

4068c2ecf0040c5ed0a6b2109b45605e.png

2020年9月18日,作者访问陈俊亮院士。

陈俊亮回忆道:

蔡先生一直都是有线系主任,所以他对于这个领域里的学科建设肯定是重要的贡献者。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搞自动控制还有计算机专业。现在看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些都应该算是蔡先生的功劳。至少这个领域新的学科、新的发展趋势他能够抓住。他不唯上。

蔡长年显示出极大的决心与魄力,不拘一格、大胆提拔新人,委以重任。新专业处于科技前沿,属于机密,自动控制专业叫601,由青年教师熊秉群负责;计算机专业叫602,由青年教师周师熊负责。蔡长年又从1961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里面挑选了20个优秀的学生,两个专业各分10个人;再从中专学校里面选了20个优秀的学生,各分10个,一共是40个人,来进行两个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被抽调的学生在学校里是比较特殊的人群,是学生的待遇做教师的工作,自称"白牌校徽教师"

蔡长年有着对专业方向的清晰把握和对实施部署的缜密计划的,从他《关于筹建601602专业的汇报》(摘抄)中可见一斑:

汇报

我系自动学与远动学(601)和数学计算仪器及装置(602,简称计算机)两专业筹建已经一年。我们初步估计,如果我们继续不断地努力,到今年暑期以后,601专业已具备接受邮电科技大学转入暑期后升到三年级学生的条件。如果602专业届时也自三年级开班,也有相同的条件。这两个专业一、二、三年级课程几乎完全相同,四、五年级的课程也来得及准备。

一般情况

各项工作都贯彻了自力更生,力争外援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熟习专业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方面,组织了集体自学与讨论,同时也参考了兄弟院校和苏联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参考资料,在培养师资方面采取了到外校进修、听课,到研究所及工厂实习和在院内……

蔡长年,《关于筹建601602两专业的汇报》,有线系新专业文件(1960-1964),北京邮电大学档案馆藏。

1961年蔡长年适时地正式成立相关教研组。下面是蔡长年就成立新专业教研组向学院提出的申请《报告》:

报告

我系有有线电信制造及自动学与远动学两专业,已有三年级学生,各专业课的筹备已进行一年以上,新有专业课程将陆续上课,为了加强筹备工作和便于领导,拟成立三个教研组。

一、有线电信设备制造教研组。担任有线电信设备设计等课程,领导相应的实验室二个。

二、自动控制教研组。担任本系的自动调节原理等七门课程及外系的课程,领导相应的实验室三个。

三、计算装置教研室。目前担任模拟和数学计算装置等两门课程,领导相应的实验室,将来的课程可能还要增加,而实验室的规模也较大,其性质也与其他教研组为异。

上述教研组暂各设副主任一人,拟提唐人亨为电信制造教研室副主任。提熊秉群为自动控制教研组副主任;周师熊为计算装置教研组副主任。其三位同志情况见附件,以上报告是否有效请批示。

此呈人事处院委会      1961.10.11

蔡长年,关于有线电制造及自动学与远动学成立教研室的《报告》(手稿),19601011日,有线系新专业文件(1960-1964),北京邮电大学档案馆藏。

95f3944c7c05ea4050d67955f3ec040d.jpeg

当年通信自动控制教研室的教师:(左起)李怀诚、熊秉群、周师熊。

参加过实习进修的李怀诚回忆道:

我们是19602月开始去实习的。大家到738厂,一组学大型的104计算机,10000次/秒,有学运算的、有学控制的、有学电源的、有学存储器的。请从苏联学习回来的专家给我们讲,我们就结合着机器来学习操作、学习调试。另一个103组学习苏联的小型计算机M3。这两组同学学习了半年到暑假。我分在113组,这个组是学习1500次/秒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计算机。我参加工厂的新产品的设计定型工作。下半年,我参加了机器定型的全过程,经过了半年的紧张工作,12月份调试工作完成。

1961年,我和徐震邦、郭香兰等同志参加顾志和老师领导的科研小组,一边做项目,一边带同学们做毕业设计。任务是做113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做出来再调试合格,就算毕业了。我们由白牌变成红牌校徽。

1961年下半年,抽调来办新专业的学生都毕业了,蔡长年就派他们去清华大学等高校去听课进修,学习新专业需要的各种基础课和专业课。

ffdfd10224e83c83b1e2786492d0b51c.jpeg

1963年,熊秉群在自制的模拟电子计算机上机。

熊秉群回忆道:

1957年毕业,1960年就开始着手创办(新专业),开始让我们到炮兵司令部去做一个系统,一开始就是计算机,后来变成自动控制专业。东找一本书看一下,西找一本书看一下,都是苏联的东西。1961年的三八妇女节,到哈工大去了解怎么建专业,当时蔡先生指导比较多。那时什么东西都保密,人家自己设计的精密仪器,只准看不准抄,后来趁他们不注意就开始抄(笑),那时候知道我们必须要学习。这时候蔡先生主动了解了清华的吴麒教授的课,就派我们去学。我认为蔡先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老先生不过激,没有那么狂热,非常沉得住气,派年轻教师听课进修,积累知识。这样的话,我们在清华、交大听课,他们在西安进修,我们组建新专业时最高级别的是讲师。当时也不能全照抄人家,人家是军事的,我们要学习通讯的,当时我们自己设计了很多课。

李怀诚回忆道:

1961年下半年,我被派去中国科技大学听课,听朱培基教授讲的模拟计算机的课,我还去北京师范大学跟着数学系的一个研究生班学习程序设计。我们是一边听课、一边回学校上课或做实验设备。

蔡长年不仅注重专业方向、师资培养计划等大事的把握,对进修学习地点的联系、实验室建设中设备及器材如何获得等具体事务也都一一过问。

在蔡长年的指导下,以熊秉群和周师熊为首的这批青年人以极大的热情、刻苦和勤奋,圆满完成任务。

1959年到1962年,招收了4届“通信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1964、1965年,59、60两届学生毕业,同年专业撤销,61、62届改为通信专业。

c999407146d87ad23518eae03591e54c.jpeg

原邮电科学技术大学是1958年经聂荣臻副总理批准的三所科技大学之一(中科大、医科大和邮电科大),1960年合并到北京邮电学院,但是59、60届学生专业未变动:通信自动控制、电子电路、微波通信工程。

1963年,他们按计划开出了全部专业课程和相关的实验。例如,自动控制方面开设了自动调节理论、自动调节元件、随动系统、远程控制等;计算机方面开设了计算机原理、模拟与数学计算技术和装置等。实验室建设也初具规模,还自制了一些实验设备,例如,自制了一台可以解20阶微分方程的模拟电子计算机,以及超低频幅相仪等。随着各专业课筹备的不断深入,新专业课程陆续上课,新专业逐渐成熟完善。

1962年计算机专业合并到自动控制专业,称为通信自动控制专业。

1965年,新专业被邮电部撤销。最终,通信自动控制专业只输出了两届毕业生。但这批经过严格训练的师生,后来在邮电、国防和公安等部门的岗位上,很多人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年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徐祖哲的回忆

全院学制都是五年,但专业课程我班可能是全校最重的,除去数学、化学、物理、电工、材料、制图等基础课,还有有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的两大类别的主要课程,其中微波学是最难的,专业课程有自动元件、电动机、控制电机、脉冲技术、随动系统和信息论、自动调节原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

当年,师资缺乏,基础课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而专业课老师都是前两年毕业的高班同学。他们到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进修,这些老师非常刻苦,将课程讲得风生水起,大家学得兴趣盎然。比如脉冲信号的数字分析、磁放大器设计、时域与频域的数学转换和系统稳定性设计等,内容较难,但是一旦掌握原理与分析方法,迎刃而解,给我们从事电信新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熊秉群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小儿子,还有周师熊、毛青云、张春茂、许义桢、李怀诚等生气勃勃的年轻老师。

课程又多又重,是我们学习紧张的原因,同学们不仅每天晚上都在教室复习和做题,周日多数人也只休息半天,晚上准时开始晚自习,那时学生没有电视看,就是周末操场电影,多数都被放弃。

f20ce07789eca8571971161ceaf99698.jpeg

1964年8月,北京邮电学院首届通信自动控制专业592班毕业合影。

徐祖哲回忆56年前"任性"经历:糊里糊涂上北邮, http ,// www . zgxjyw . com / pindao / rwct /2015/0130/1142.html

在创建新专业的同时,蔡长年还坚持将新技术知识引进到邮电高等教育之中,他坚信计算技术对未来通信的发展是必要的,因此有责任向青年学子们传授这些知识。

李怀诚回忆道:

我觉得蔡先生最重要的特点是在科研上大方向掌握得非常好,可以远见卓识,就是知道哪儿是通信专业的前沿。他当时就认识到计算机、自动控制这些东西是很核心的东西,所以就办这个专业啊、开这些课程啊。

1962年(或者1963年)春季,给通信专业正要做毕业设计的同学(一个大班的同学,共120人)开三门选修课,一门课是胡健栋老师讲的,叫《脉冲调制》;一门是陈俊亮老师讲的《逻辑设计》;还有一门课叫《数字计算机原理》,是李怀诚讲的。

这些课程有的当时一时用不上,但同学们都感兴趣,爱学习,这些课到80年代大搞程控交换机时就用上了,这些同学都成为了骨干。这说明蔡先生当年搞这些课程设置是有远见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同学也都退休了,偶尔我们碰面聊天,他们还说起当年学这些东西是有用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虽然新专业在1965年就被撤销了,但蔡长年在新专业创建过程中培养出的这些青年教师及学生,在北邮后续的学科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邮电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1964年开始,邮电科研与通信企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电报、长途电话、数据通信、邮政汇款、国际账务、报刊发行、工业生产等计算机应用,参与的技术人员成千上万。北京邮电学院1980年建立计算中心。

周师熊回忆道:

蔡先生当年建立计专业是非常有远见的,蔡先生说邮电要发展就要发展这个(计算机)。后来北邮的计算机专业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就是因为之前培养了一批老师。所以蔡先生这个功劳不是单单培养两届学生﹣-60个人左右吧,重要的是培养出了人才,明确了通信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大方向,这个成就确实是非常突出的。

1978318日﹣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会上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

蔡长年、周炯槃、吴伟陵作为北京邮电学院的代表出席了大会。蔡长年以先进个人身份参加,周炯槃和吴伟陵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一向低调谦逊的蔡长年对这次国家以奖励方式给予他的承认和鼓励非常激动。在这次大会上,蔡长年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fb618acf5099dd1bd4037cd8b6b1016a.jpeg

1964、1965年毕业的通信自动控制专业学生回校参加北邮建院50周年校庆看望老师。

蔡安妮回忆道:

1978年,中国的科学的春天来了,蔡长年的科学的春天也来了。这一年,他硕果累累,他因在数据传输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而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荣誉:与同事一道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数据通信教材《数据传输原理》,以"北京邮电学院数字通信专业"为译者的名义出版了他的译著《有源津波器的设计》,此书被学院相关专业指定为专业基础课《电信网络》的重要参考书。

1979-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转折时刻,蔡长年担任了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配合叶培大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他和叶培大一样,没有官架子,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尊重属下、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办事入情在理、诚信守时、履职不苟,具有儒雅大度的特质和风范。他在任期间,加强了北邮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基地的基础建设;与时俱进建立了北邮研究生工作的管理新机制;大力促进学院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

后记

1980年,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秦华礼随邮电教育代表团访问欧洲,回国后向邮电部要求在南邮成立计算机专业,被教育司驳回,理由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在邮电部不好安排。直到1985年,计算机在全国风起云涌,北邮、南邮终于获准重新开设计算机专业。1985年,北邮成立计算机系。

计算机在邮电部有没有用,请阅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中的大量文章。

c36a73f2f5b1ca02fc85f15476891a01.jpeg

本文参阅:

《蔡长年传》牟焕森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

《百年风雨路》秦华礼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bd9b21e401271fb55db526b15b6b866d.jpeg

蔡长年,1916年4月3日生于江苏扬州人,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开展信息论研究的先行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8年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就业于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一区长途电话工务处,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194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并在加拿大多伦多贝尔电话公司工程部任访问工程师;1947年初回国,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工务处任处长;1949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教授,兼任唐山铁道学院教授;1955年进入北京邮电学院任有线电信工程系主任、副院长;1962年出版了中国国内第一本《信息论》专著;1994年2月8日逝世于北京。

f109eef4e678887c320d17de1a55a8f0.jpeg

2015年,《溯源中国计算机》由三联书店出版。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30年前对全国电报人的表彰

十年转报联全国,上海率先占鳌头

转报机联网地县,分集器首进大连

哈军工和中国长途自动电话

1969:电报自动译报机问世

1969:攻克汉字处理第一关

数字传输英雄李望禹的生命搏击

七十年代广西大学的四代计算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