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粟裕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按照军事惯例,一般会选择先攻打弱敌,再逐渐挑战强敌。然而,粟裕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挑最强的张灵甫 74 师来攻打。
1、攻打74师获利最大:战略上,打掉 74 师可能会削弱敌军的整体实力,使我方在华东地区获得战略优势。这可能包括控制更多的领土、关键据点或资源,从而增强我方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严重削弱敌军士气,74 师的覆灭可能对敌军的士气产生重大打击。这可能导致敌军其他部队的信心下降,影响其战斗效能,同时提升了我军士气。政治上,这样的军事胜利可能对政治局势产生影响。另外,74师装备精良,我军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补充。
2、74师有那么好打吗?74师是王牌中的王牌,全师3万余人,全部美械装备,战斗力极强,要想拿下它,必然也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74师并非孤军深入,它只不过是担任中央突破的角色,在其左右两翼还有很多国民党部队,总兵力超过华野。华野一旦发起对74师的围攻,在华野的外围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用陈毅元帅的话讲:“这无异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粟裕,能下这种决心,可见其胆识和智慧过人。
3、中央并没有明确指示必须打74师,5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的电报,指示:“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毛主席和军委也看出要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必须打击其中央突破的部队,74师显然是最中间那个,但毛主席只是指出行动的方向,并没有明确具体细节,这也是伟人高明之处。也体现了他对粟裕的信任。
4、那么打74师是否又是粟裕一时兴起的杰作呢?肯定不会,作为指挥员,最大的资本就是自己的部队,粟裕肯定不会拿战士的生命去开玩笑,这个决策并非轻率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准确判断的结果。粟裕深知,张灵甫的 74 师作为国民党军队的王牌部队,声望,地位,名气都很大。谁会挑最硬的骨头来啃呢?这就达到了兵法上说的“突然性”,这是大家都想不到的。
5、正是这种“突然性”,成为了消灭敌军王牌74师的核心因素。当74师刚和我军接触时,他并没有担心自己会是目标,而失去了战场的机动,导致被围。而74左右的友邻部队,在第一时间也怕掉入我军的“围点打援”战术,不敢积极救援,等到真看清楚我军的战略目标时,救援已经来不及了。他们之间虽然有派系之争,嫉妒等矛盾,但不是导致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原因是粟裕的战役构想高明,指挥得当,和华东野战军的英勇表现。
6、实际上正是由于粟裕的这种“出奇”的战役构想,使当时的74师变成了“弱敌”。74 师孤军深入孟良崮地区,与其他国民党军队的联系相对薄弱,很难得到支援。地形地貌不适应美式的重装部队。对我军的战役企图没有清晰的认识。成为74师覆灭的主要原因。粟裕并没有违背“先弱后强”的原则,而是辩证的思考了“强敌”和“弱敌”的真正含义,“变强为弱”。这是军事斗争中少有的智慧。他真正理解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孟良崮战役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粟裕大将准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战术、充分发挥我军优势的结晶。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展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展示了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精神。
孟良崮战役全歼敌74师后,蒋介石在山东解放区在再也不敢主动进攻,只能采取守势。为华东野战军赢得了战略空间。同时,蒋介石把74师的失败归罪与其他人的救援无力,加速了敌人内部的矛盾。
这是一段充满智谋与勇气的历史,也是我军辉煌的篇章。对74师的覆灭,毛主席为此评价:一个是蒋介石没有想到,另外,我也没有想到!可见伟人对此战役评价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