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实验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赵立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年07月14日 16:09 北京 听全文

dbe184b4c12139198135b92a317d5704.gif

ca0b78e56087345c04d2899584e7067b.png

180年前,迁居巴黎不久的马克思为了解答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第一次系统研究、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撰写了由三个笔记本构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显然,马克思对《手稿》这一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理论成果难言满意,因而从未向恩格斯或其他战友提起过。但是,这一被“置于箱底”的《手稿》自问世后,就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形象的理论论战,并在某种意义上直接改变了20世纪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格局。面对《手稿》这一马克思从未提及但又直接引起轰动性争论的文本,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呢?一种基于思想实验的理解或许能够为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一条可行的思想进路。

NO.1

基于《手稿》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形象

对于一位思想家来说,其思想形象必然存在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而对其文本与思想的挖掘与解读则是不断塑形的动力和基础。马克思思想形象的建构也是如此。马克思逝世后,成为“第一小提琴手”的恩格斯将马克思的思想形象总结为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科学家、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革命家。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形象的建构,塑造了20世纪早期革命者与研究者心目中马克思的“标准像”,随后更是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马克思形象。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西方学者开始正视被长期忽略的马克思思想研究,试图从学理上争夺对意识形态竞争对手的理论解释权。《手稿》的出版使得对马克思思想形象新的理解成为可能,并立即成为西方学者争夺理论解释权的“关键战场”。在西方学者的持续推动下,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在严谨的科学家和激情的革命家形象之外,增添了关心人类道德的哲学家画像。正是这一充满道德色彩的哲学家画像使得“两个马克思”问题成为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争论的热点议题。在持续深化讨论中,“两个马克思”问题被具体化为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形象的三个问题:第一,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高峰是《手稿》吗?第二,马克思的思想底座是道德批判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

首先,作为“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发现者”,西方学者极力强调《手稿》之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朗兹胡特和迈耶尔直言:“新发表的手稿表明马克思的观点已达到了完善的高度。……是包括马克思思想的整个范围的唯一文献。”亨·德曼则指出,《手稿》“对于正确评价马克思学说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内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宣称马克思后来的著作表现出“创作能力的衰退和削弱”。由此,西方学者通过指认《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高峰地位,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形象裂变为“青年”与“老年”的对立。

其次,从这种对立认识出发,西方学者试图阐发一个以异化劳动批判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青年马克思”。马尔库塞率先提出,《手稿》的问世“必将成为马克思研究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因为“这部手稿可能把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甚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和最初含义的讨论置于新的基础之上”。也正是这个新的基础使得悉尼·胡克高呼“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进而带来所谓“关于人类自由的喜讯”。由此,马克思的思想地基就被西方学者指认为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道德批判,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地基则被抽离、放弃。

最后,将马克思的思想地基建构于哲学地基和道德批判之上,必然要回答《手稿》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思想主导逻辑差异问题,即劳动异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差异。费彻尔认为,虽然《手稿》并未像《资本论》那样清晰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但是两者间的区别,只不过是《资本论》中的清晰解释以及它对科学严谨性和经验细节的强调与《手稿》中响亮的道德分析的差别而已,因而“决不会为‘老年’马克思所否定”。这种将人本主义逻辑视为马克思思想主线的做法掀起了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大潮,从而显著改变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貌。

NO.2

思想实验视角下的《手稿》

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线索来看,《手稿》正位于马克思思想探索的起点处。因此,虽然“两个马克思”已经是一个过时的神话,但对于我们探求马克思思想发展道路,把握马克思早期批判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实验过程”依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

第一,作为马克思思想破旧立新的产物,《手稿》毫无疑问表征了马克思思想走势的一个波峰,但其绝非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高峰。如若我们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描摹为一幅由无数文本构成的思想走势图,那么《手稿》则明确标识了马克思思想转变和理论创造过程中的一个波峰。因此,仅就《手稿》在马克思思想探索过程中的地位而言,我们必须认同阿尔都塞的判断:“《手稿》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马克思最后转变成为马克思的时候……他的既是胜利的又是失败的思想。”从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过程来看,作为过程性文本的《手稿》,是马克思运用哲学观点去“碰撞”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尝试,为进一步理解与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开辟了新的路径,从而打通了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道路。如此来看,西方学者将《手稿》视为马克思思想高峰的看法无疑大大超出了这一文本所能承载的理论高度和思想厚度。

第二,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体维度来看,《手稿》只是记录了马克思早期探索批判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实验过程。但也恰是由于《手稿》的思想实验性质,因而《手稿》本身并不存在一条严密的理论逻辑,无论是在研究对象,还是在理论观点上,都存在着多重线索的演绎,即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不理解这一点,只是抓住《手稿》中的人本主义伦理学批判观点,那么也就难怪会有部分西方学者走向“两个马克思”的对立立场,进而夸张地宣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甚至可以改写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历史都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历史”。然而,把异化劳动作为马克思从“青年”到“老年”的核心思想,完全抹杀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以及对自己青年时期理论探索的扬弃和超越。

第三,作为思想实验的《手稿》不能完整呈现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因而不应夸大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思想史地位。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多重逻辑线索构成的矛盾思想体,《手稿》并不能被视为一部严格的和完整的学术著作,而只能被看作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笔记和手稿的汇集,是马克思更为宏大的研究和创作计划的准备性工作。因而,《手稿》在文本和理论上都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这就决定了其更多只是马克思为搞清楚政治经济学问题,而非为了公开出版专门写作的材料,也就难免会表现为文本主题的游移和主导逻辑的明暗变化。西方学者将这种带有探索性质的“思想实验报告”作为马克思一生思想的“基石”,无疑只会建构出一幢“摇摇欲坠”的思想大厦。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手稿》看作一部成熟的和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也就不能过高估计《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了。

整体来看,《手稿》的问世所引发的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得掩藏在“尼伯龙的宝藏”中的马克思思想形象由“粗线条”日益被打磨成“细线条”,马克思的思想探索道路也在对文本与思想的持续“点亮”中日益明晰。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深刻的批判者,马克思在持续的思想实验中最终开创了一条理论创新的道路。但只有真切理解了探索者走过的思想之路,我们才能抵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深处,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完整理解马克思。

NO.3

科学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探索道路

“两个马克思”的争论在当代仍以不同形式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思想实验和理论创新的辩证把握中,持续思考探索者的思想探索之路。具体来看,科学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探索道路,既要充分肯定作为思想实验的《手稿》的标志性突破,又要深度把握体现理论创新的《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革命性突围。

阿尔都塞认为,阅读《资本论》需要科学把握其对象及其论述的特殊问题,需要时刻思考:“《资本论》的对象究竟在哪些方面不仅区别于古典(甚至是现代)经济学的对象,而且也区别于青年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1844年手稿》的对象。”阿尔都塞的认识提醒我们,在思考的不同阶段,马克思的认识对象发生了变化,马克思的思想也随之而变,在思想实验阶段得出的理论成果在更为具体的问题场域中反复淬炼,如此马克思才走出了一条理论创新道路。确切来说,《资本论》及其手稿以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普遍哲学为指导,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的地位、命运和自由的实现等诸多历史特殊规律。所以,作为历史普遍哲学与历史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资本论》及其手稿真正代表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此外,马克思思想具有的内在连续性,绝非西方学者所说的人本主义逻辑,而是不断寻求科学真理的批判逻辑。从青年到老年,马克思的关切视野从德国到欧洲进而到整个世界,但始终不变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持续思考。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寻求与各种理论资源的“接合”,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与方法、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与批判、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这些共同汇聚成为马克思理论创新道路的“铺路石”。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者,任何人都有青年和老年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成熟也需要一个孕育与生发的过程,马克思也不能例外。但是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跻身“千年思想家”之列,就在于他并不满足于思想实验得出的阶段性成果,而是始终不懈探索科学真理与社会真理。因此,西方学者高度肯定的《手稿》,只能被合理地视为马克思在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探索道路上,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思想实验品。对于马克思来说,其一生的两大发现都离不开奠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上的理论创新,因而,《手稿》里的“风景”即使再旖旎,也没有《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新发现“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END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最新进展及反思研究”(23CZX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王志强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6991234062daed4024d4e352bd3e7767.png

a243b030a5b36f9568d7cf385f0deb71.png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

ce125f9059b9a4b4a275b5bbcfd25985.png

81d7dad95629b8271d79617c98923b5c.png

6fc771d15df07600f9401ab4c18a5916.jpeg   57ea6c2ca3e9ab7997bda41e8e9dc5b2.jpeg   6e48fba783d2672711de3497805de407.jpeg

59bc96f7545c76199806c52661a619ca.jpeg     d116e9266e11e8bf177cec975790aad3.jpeg

9a54e9267ee7530e5061d4dcdd0f854a.gif

点个“在看”不失联

db093bda355f8e3626286201290ddcbd.gif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阅读原文
阅读  938
9620ab702560e2ca2b3f00ea4642af7d.png
中国社会科学网
4 67 3
复制 搜一搜 转发 收藏 划线

人划线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