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论,第一次让意识“可计算”,神经科学迎来了真正的理论时刻

老胡科学
关注
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  2025.4.23
头条听资讯,时事尽掌握
去听全文

神经科学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上。

过去七十年,论文爆炸、PhD激增、设备更先进、数据更多,但关键发现在哪里?

五六十年代,一个小团队、一根电极、几个切片,能搞出动作电位、突触电位、REM睡眠、海马体记忆通路、GABA、5-HT、多巴胺、遗传密码乃至“大脑是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今天,超分辨成像、高通量扫描、亿级数据仓库,却只能重复确认已知模型。Nature干脆发文承认:颠覆性成果在下降

是钱的问题?不是。美欧砸了上百亿搞“脑计划”“人脑工程”,成果寥寥。

是技术的问题?也不是。设备层层升级,连接组图谱越来越精细,但从观测到解释、从数据到理解,断层依旧。

问题出在理论。

当年物理学也卡壳过。靠什么破局?不是加大粒子对撞能量,不是扩大探测器阵列,而是——纯数学。尤其是群论。

夸克的“三味”结构,本来没人看出来。但一旦用群论分析粒子电荷、自旋、奇异性之间的对称关系,一堆“预言粒子”就跳出来了。后来实验一一验证。

物理学靠数学定义问题、预言结果、倒推实证。神经科学则卡在“多数据少解释”的死胡同里。

有一门数学,冷门、抽象、像是“数学的数学”——范畴论。它的核心是关系,而非对象。不是在乎神经元“是什么”,而是它“如何连接”。

范畴论里最核心的定理叫做Unita引理(Yoneda Lemma)。简单说就是:一个对象可以完全由它与其他对象的关系来定义。你和别人怎么连接,决定了你是谁。换句话说:结构决定身份

这个东西听着像哲学,但应用起来非常具体。

意识研究里有个著名问题:反转光谱问题(Inverted Spectrum Problem)

假设有两个人,看起来对颜色认知完全一致,都说草莓是“红色”,都说天空是“蓝色”,但其实一个人看到的是绿色、另一个人看到的是红色。他们的体验被“完全反转”,而我们永远无从验证。

听起来没毛病。行为一样、说法一致、测试一致,谁知道主观颜色是不是也一致?

这问题困扰了哲学家几百年,神经科学家几十年。有人提出:即便两个大脑在连接结构、输入输出都一样,主观体验也可能不同。这直接挑战了物理决定论

结果,一群做范畴论的数学家绕了一圈,用Unita引理把这个悖论解掉了。

核心逻辑:颜色知觉不是孤立变量,而是一个对象在“知觉空间”中的关系网络。红色和绿色不是两个“点”,而是各自和其他颜色的“距离矩阵”。

这些“距离”是可测的。心理物理实验能得出红和橙、红和紫、红和绿之间的主观差异数值。把这些差异作为“箭头”,再抽象成范畴论里的“态射”,就能构建每种颜色的“关系图谱”。

Unita引理说:如果两个对象的所有关系都一样,那它们就是同一个对象(同构)

所以,如果你看到的“红色”与所有其他颜色的关系矩阵和我一样,那你看到的颜色就是“红色”。不可能出现颜色体验完全反转,但关系矩阵却完全一致的情况。反转光谱,不存在。

结论非常硬核:只要我们测的是关系而不是对象本身,主观体验就不是“不可验证”的

这就像你定义一个人的身份,不靠他长什么样,不靠他自称是什么,而是靠他与他人之间的完整关系图。出生关系、合作关系、情感关系、社会角色,构成一个人在网络中的唯一性。

神经科学几十年来对“经验内容”一直小心翼翼,不敢碰、不敢说“本体”,只敢说相关区域、活跃模式、熵和复杂度。范畴论第一次给出了一个通往主观经验的、结构化且可验证的路径。

一些神经科学家已经开始用范畴论分析知觉空间的拓扑结构、意识状态的变换轨迹、甚至是整体大脑活动的“态射图谱”。连编程语言都在尝试内建范畴论语言,比如Haskell和Coq,推动从函数式编程走向关系式结构建模。

神经科学的“理论转向”正在开始。

范畴论不是替代实验,而是为实验建立解释框架。它不管电极电压,不计分子扩散,它只关心——关系,如何组成一个闭环,如何在抽象空间中“定义”对象本身。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