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在场性?

哈耶克说:“旧真理若要保有对人之心智的支配,就必须根据当下的语言和概念予以重述。人们在过去对旧真理所做的最为有效的表述、已日渐失用,因而也就不再含有明确的意义。”我们的直觉和常识判断,承担着对真理的表述,真理也许无所谓新旧,但对真理的表述确实容易过时。

640?wx_fmt=png

      状态名词。“在场性” (Anwesenheit)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整个西方当代哲学所接受。在康德那里,“在场性”被理解为“物自体”; 在黑格尔那里,指“绝对理念”;在尼采思想中,指“强力意志”;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在”、“存在”。到了法语世界,则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在场”(Anwesen)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或歌德所说的“原现象”。翻译过来,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致“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去蔽”、“揭示”和展现。


      简单说,一切人类行为皆由使用符号,但符号其实是一种幻象,因为符号是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这种象征性一定是用B象征A,也就意味着用B遮蔽了A,象征是对真实的本体、实相、纯真的遮蔽,破除这种象征性的幻象得到被象征的本真,就是“去遮蔽”。
     用建国后汉语的习惯,可以把在场性翻译为“在场主义”。对它的理解直截了当地说就是“面对事物本身”——当你想要A,就要看着A,不要移开目光去看B,不要去思考不是A的东西,任何以B去定义A的做法都是对A的遮蔽,然而因为人类的语言使用一定是“用B解释A”的过程,所以语言其实就是幻觉,诸法实相无相,无法用语言去说明。
     按胡塞尔的说法,实体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不依赖于先验知识,它依赖的是纯粹体验,用佛学来说就是“正观诸法实相”或者“止观”,或者“此时此刻”,或者“临在”,在现象学称为“本质直观”。被体验者和被直观者仅只在体验和直观行为本身中存在,事物的本质就在人体验这一事物的行为之中,并且仅会在这一浸入式的体验交往行为之中显现出来。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人的在场”。也可以为《齐物论》的物我齐一。佛学说,外在山河大地,其实都是人性自身的显现,一切诸法如梦中影事,通过止观双运的修行,可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认识到山河大地与自己其实是一体的,不可分的,从“自己”化生出“山河大地”的过程,其实是可以停止的,这就是“修止”,止观之后就达成“内外澄明”的境界,也称为涅槃寂静。涅槃是超越概念的绝对本体,不存在任何概念性的“相”,不能用任何语言说明,这就是终极的去遮蔽。
      简单说,当我们对事物形成了一个印象时,我们就只看到这个印象,假如把印象之后的真正的“物自身”当作是“实体”(世界),主体与实体(世界)进行的体验交往(认识)时,只有认识到那些事物“自身在此”,而非“被给予”的属性,才算是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换言之,本质是“自身被给予”的,它完全直接地在体验行为的体验中给出自身,也就是纯粹的体验中才有先天为真的普遍性、绝对性。所有在体验和直观中现身的“自身”(物自体、真理、一起、本质),它们对于所有可能的观察以及对于所有源于观察的可能归纳来说,都是先天被给予的,在如此被给予之物中被充实的定律——俗称的客观真理——也是自身显现的,如果并非如此,那就是人“发明”而非“发现”定律,也就不是“定”律,不是定在的意志,也不是普遍和真的事物性,而是一种人给予事物的规定性,也就是一个象征。
     简言之,事物如果有本真或者本质,必定是直观事实(纯粹体验)构造的,事物性作为本质并不显现在被感知中,恰恰相反,自身被给予的东西只能是那些不再是通过某种象征而被给予的东西,也就是没有被人的象征性符号所定义,所“污染”的真。这种本真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触碰到,就是人的在场,人脱离一切外在的框架、符号、象征去直观体验的“纯粹的物”,也就等于是“纯粹的意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