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的泉眼——人性论

【大家都知道休谟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但殊不知他更是一位有关人类智能研究的大家,其《人性论》一书中涉及到的休谟之问至今已成为强弱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的临界点——“从事实中推不出价值”。】


《人性论》是休谟的哲学著作,写于1732~1736年,全书3卷,1739年后分卷出版。










内容简介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休谟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产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英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上升为统治阶级,它既要维持同封建贵族的联盟,同时又要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也要对本阶级内部关系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本阶级内部发展的需要,还要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保守性交织在一起,这一阶段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休谟。

    休谟总结了自笛卡儿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的成果,其最直接、最重要的贡献是推动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休谟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作为西方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是许多哲学思潮和观点的理论来源。休谟的研究能力、深刻见解和道德品格赢得了康德的高度评价,康德曾多次称休谟为“见解高明的人”,认为“休谟乃一世罕与匹之锐利思想家”。

     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赞成休谟的不可知论,认为这种不可知论表明了用理性方法认识世界本质的不可能性,为把直观当作认识的普遍原则开辟了道路。尼采也特别肯定了休谟对因果推理的怀疑主义论证,把它作为否定客观因果规律性的存在,反对理性主义认识作用的一个证据。罗素也明确指出休谟的怀疑主义摧毁了一切理性的信念,为非理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他认为,休谟哲学代表了近代重理精神的破产,在对理性精神的破坏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非理性理念的爆发。他说:“整个19世纪内以及 20世纪到此为止的非理性的发展,是休谟破除经验主义的当然后果。” 休谟对19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没有康德就没有德国古典哲学;没有德国古典哲学,便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

     当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休谟哲学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人们发现,虽然休谟是18世纪的哲学家,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实际是现代的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于处理当今哲学的复杂问题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经验哲学方面,休谟比以往任何哲学家更彻底、更全面地考察了经验知识的内容,揭示了它的内容、局限和内在矛盾,因此,休谟对于后来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等主张以经验为基础的各类哲学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休谟哲学不仅属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属于从那个时代起至今的整个西方哲学。不论后人对休谟哲学的瑕瑜有何评说,都不能否认它对人类哲学思维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休谟正因其哲学的价值而被纳入西方哲学有持久而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之列。

640?wx_fmt=png

目录


导论
  第一卷 论知性
  第一章 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联系、抽象等
  第一节 论我们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题目的划分
  第三节 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
  第四节 论观念的联系或联结
  第五节 论关系
  第六节 论样态和实体
  第七节 论抽象观念[1]  
  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
  第一节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的无限可分性
  第二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可分性
  第三节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的其他性质
  第四节 对反驳的答复
  第五节 对反驳的答复(续)
  第六节 论存在的观念和外在存在的观念[1]  
  第三章 论知识和或然性
  第一节 论知识
  第二节 论或然性和因果观念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原因总是必然的
  第四节 论因果推理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论感官印象和记忆印象
  第六节 论从印象到观念的推论
  第七节 论观念和信念的本质
  第八节 论信念的原因
  第九节 论其他关系和习惯的作用
  第十节 论信念的影响
  第十一节 论偶然性的或然性
  第十二节 论原因的或然性
  第十三节 论非哲学的或然性
  第十四节 论必然联系的观念
  第十五节 判断原因和结果所依据的通则
  第十六节 论动物的理性[1]  
  第四章 论怀疑论的哲学体系和其他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论关于理性的怀疑主义
  第二节 论感官方面的怀疑论
  第三节 论古代哲学
  第四节 论近代哲学
  第五节 论灵魂的非物质性
  第六节 论人格的同一性
  第七节 本卷的结论[1]  
  第二卷 论情感
  第一章 论骄傲与谦卑
  第一节 题目的划分
  第二节 论骄傲和谦卑;它们的对象和原因
  第三节 这些对象和原因来自于何处
  第四节 论印象和观念的关系
  第五节 论这些关系对骄傲和谦卑的影响
  第六节 这个体系的限制
  第七节 论恶行和德行
  第八节 论美和丑
  第九节 论外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第十节 论财产权和财产
  第十一节 论对名声的爱好
  第十二节 论动物的骄傲和谦卑
  第二章 论爱和恨
  第一节 论爱和恨的对象及原因
  第二节 证实这个体系的几种实验
  第三节 疑难的解决
  第四节 论对亲友的爱  
  第五节 论我们对富人与权贵的尊重
  第六节 论仁慈和愤怒
  第七节 论怜悯
  第八节 论恶意和嫉妒
  第九节 论仁慈和愤怒与怜悯和恶意的混合
  第十节 论尊重和鄙视
  第十一节 论有关爱情的情感或两性之间的爱
  第十二节 论动物的爱和恨 
  第三章 论意志和直接情感
  第一节 论自由和必然
  第二节 论自由和必然(续)
  第三节 论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
  第四节 论猛烈情感的原因
  第五节 论习惯的各种作用
  第六节 论想象对情感的影响
  第七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距离
  第八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接近和距离(续)
  第九节 论直接的情感
  第十节 论好奇心或对真理的爱[1]  
  第三卷 道德学
  第一章 德与恶概论
  第一节 道德上的差别并非得自于理性
  第二节 道德上的差别得自于道德感[1]  
  第二章 论正义与非正义
  第一节 正义是自然的德行还是人为的德行?
  第二节 论正义和财产权的起源
  第三节 论确定财产权的规则
  第四节 论根据同意而进行的财产转让
  第五节 论承诺的义务
  第六节 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进一步思考
  第七节 论政府的起源
  第八节 论效忠的起源
  第九节 论效忠的限度
  第十节 论效忠的对象
  第十一节 论国际法
  第十二节 论贞节与淑德[1]  
  第三章 论其他德行与恶行
  第一节 论自然的德行与恶行的起源
  第二节 论心灵的伟大
  第三节 论善良与仁慈
  第四节 论自然的才能
  第五节 对自然才能的一些进一步思考
  第六节 本卷的结论

640?wx_fmt=png

休谟之问


    《人性论》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怎样的反响,休谟凭着自己的乐观和热忱又分别对其三卷进行改写,其中第一卷就是《人类理智研究》。休谟问题就是在《人性论》的第一卷和《人类理智研究》里面提出来的。休谟认为,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古人和今人都没有从事过” 。在给自己的《人性论》写的《“人性论”概论》一书中,他同样重点介绍了对因果推理的说明,认为这个说明可以作为全书的一个“样板” 。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进行反思所提出的问题被康德称为“休谟之问”。

640?wx_fmt=png

作者简介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哲学思想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640?wx_fmt=png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在本书中,休读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作者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1. 理性对于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没有影响。

2.在这一切吵闹中间,获得胜利者不是理性,而是辩才。任何人只要具有辩才,把他的荒诞不经的假设,说得天花乱坠,就用不着怕得不到新的信徒。获得胜利者不是持矛执剑的武士,而是军中 的号手、鼓手和乐队。

3.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4.印象是指初次呈现于心灵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具有较多的力量,比较猛烈。

5.习惯就是人生的伟大导师。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

6.我们不能从“是”推导出“应该”。

7. 任何科学都或多或少与人性有些关系,无论学科看似与人性相隔多远,它们最终都会以某种途径再次回归到人性中。8.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印象”和“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

9.观念是指由记忆和想象对以前印象的再现,即对印象的“模仿和草拟”,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

10. 欲望和爱好不超出想像的范围,它们只是情感的微弱影子和影像,而不是任何实在的感情。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