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阅读一本书,无非就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或者为求得理解而读。为了更好地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想法,在阅读书的过程中必须要主动的阅读,积极主动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力,想想书的历史环境、作者背景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而且尝试去回答问题,这样对书的掌握会更加深刻。通常来说,必备的四个问题: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要记住: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可能地找出答案。
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2.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其实就是能认识书中的字,知道“这个句子表面上在说什么”。
这是最最基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很多人目前处于的阶段。
3.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化的略读,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
检视阅读需要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把一切状况搞清楚。要做到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可以采用以下6个步骤:
-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 研究目录页;
-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 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 开始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本很难读的书,我们可以采用粗浅的阅读方式,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先读完一遍,大致心理有个模糊框架,再决定细读某一部分。
总得来说:检视阅读强调限时阅读,需通过系统略读抓取书籍重点,明确书籍主旨;可看书名页和序、研究目录、检阅索引、读出版者介绍、挑相关篇章看、东翻西翻念几段或几页这6 步有系统略读,遇难读之书可先粗读形成框架后再择要精读。
4.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不过,如果读书目标只是为了获得资讯或消遣,其实就完全没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擅长于寻求理解。
分析阅读需要遵循十一个规则,要多多使用,内化于心,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 规则一
-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 规则二
- 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 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 规则三
-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合一个整体的架构
- 套用公式的内容大纲排列
- (1) 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 (2) 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 (3) 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A,第二个重点B,第三个重点C,第四个重点D等
-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 套用公式的内容大纲排列
-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合一个整体的架构
- 规则四
-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 理论性的问题
- 某件事存在吗
- 是什么样的事
-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 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
- 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
-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 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 特性及特征是什么
- 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
- 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 实用的问题
-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
-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
- 要达到某个目的,应用采取哪些行动,或什么顺序
- 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
-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理论性的问题
-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 规则五
-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 找出关键字
- 找出字义
-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 规则六
-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 找出关键句
- 找出主旨
-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 规则七
-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 找出论述
- 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 找出论述
-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 规则八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 找出解答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 规则九
-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 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 规则十
-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 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 规则十一
-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 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进一步说,就是要求读者要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
-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总得来说:分析阅读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全盘完整阅读,适用于寻求理解的阅读目标,需遵循十一个规则:明确书籍类别,概括全书内容,梳理架构,找出作者问题,诠释关键字,抓关键主旨,重构论述,明确已解与未解问题,先理解再评价,理性表达异议,为不同意见找理论基础 。
5.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也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阅读。做主题阅读时,需要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任何一本书都没提到过的主题分析。
主题阅读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 准备阶段:观察研究范围
- 步骤一: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 步骤二: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 步骤一: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 步骤二: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 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
- 步骤三: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他们的回答
- 步骤四:界定主要和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关系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 步骤五:分析这些讨论。把问题和议题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 一定要辩证的客观,不预设立场,保持中立
- 步骤一: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总得来说:主题阅读作为最高层次且最复杂系统的阅读,需阅读多本书并找出关联与共同主题,分为准备阶段(设计书目、浏览确定相关书籍)和主题阅读阶段(找相关章节、创中立词汇、立中立主旨与问题、界定议题、中立的分析讨论。
6. 总结
主动阅读时牢记 “书谈什么、怎么说、是否有理、与己何关” 四个核心问题 。
阅读分为基础、检视、分析、主题四个层次:基础阅读认字知表层;检视阅读限时抓重点,6 步略读;分析阅读不限时、求理解,遵循 11 规则;主题阅读最高阶、最复杂,经准备(设计书目、确定相关书)与实施(找章节、创词汇、立主旨、界议题、客观分析)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