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耀的科技观察
读懂科技,赢取未来!
小时候看剧,总爱扯着大人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评价一个人,一般就会给对方贴上标签。卖肉的摊主,最常听到的就是“这肉太肥、这肉太瘦”……似乎这世界向来就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然而,砧板上除了肥肉、瘦肉,还有一种肥瘦相间的“五花肉”。
这就好比关于计算架构模式的选择,似乎除了在集中式与分布式“二选一”,就别无他法。但是,凡事也并不总泾渭分明、清晰可辨,对应问题的解决之道更非除了这个就只能是那个。看似对立的途径,其实也可以“彼此融合,博采众长。”
特别是今天在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下,无论是产业变革和技术迭代都在不断的加速演进:一方面,整个产业正经历着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另一方面,整个技术创新也正经历着从基础设施云化到业务数字化再到应用智慧化的变革。
毫无疑问,继续坚持集中式或是分布式架构“二选一”的选型策略,就显得过犹不及了。事实上,架构选型的本质原本就是为了更好的为企业创新服务,推动企业更快的完成数字化转型。因此,未来选择计算架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要以业务为先,或者以应用为先!
集中式与分布式之争
近期,一场“针尖对麦芒”的线上辩论赛,使得关于集中式与分布式的争论,再一次走上了台前。
众所周知,大型主机的技术堆栈在半个世纪前开启了以服务器为核心的计算时代,随着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发展成熟,其一直立足于关键事务处理的企业级计算,同时也催生出了“经久不衰”的集中式架构。
作为一个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善的计算架构体系,不难发现集中式架构的技术堆栈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以成熟、领先的贯穿全堆栈的系统优势,为用户带来在开发交付和运行维护上更大的专注性和稳定性。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例如设备数量少,架构设计简单、通用与应用耦合度低,资源可以灵活调度,部署容易;数据集中存储和处理,无需多个几点之间分布式协作所以具有系统响应快,数据可靠性和一致性好;由于架构简单,所以在系统运维,容灾设计,空间用电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
因此,集中式架构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是全球绝大多数大型商业企业,至今仍然选择集中式架构处理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原因。
与此同时,分布式架构起源于互联网,最终在云计算时代“大行其道”,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公司上亿的用户规模,使得其每天都要产生海量的数据,第三方的数据其实也佐证了这样的发展趋势,IDC预计全球数据将由2018年的33ZB增长至2025年的175ZB,中国将以3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领先全球。
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和云计算公司业务多元化,由原先单一的社交、搜索、媒体、网游等应用,拓展到了现如今的深度学习、线上交易、视频娱乐、网上支付、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应用,且呈现出极快的增长。新应用和新产品的迭代,带来了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进而对于后台的各种压力也成倍增加。
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之下,分布式架构弹性伸缩的能力在支持面向互联网海量客户相关业务时,可以有效预处理瞬时爆发的海量交易,同时可以及时对系统算力进行调整,最大程度的支持海量用户以及大规模业务场景;此外,分布式架构可以基于廉价的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不会受到单一厂商的制约,可以引入多家厂商竞争,成本更为可控;更为关键的是,分布式架构通过多节点、多机房等技术手段更解决了核心架构的风险度集中的问题。
站在不同的“阵营”,上述的观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回顾计算模式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简单的规律:那就是计算模式是在集中式和分布式之间不断摇摆,往复式发展前进的。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和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让分布式架构“备受追捧”,但同样造成了X86服务器“蔓延”的现象,数量众多的X86服务器和相关配套设备带来的能耗和管理压力,也给企业带来了严峻成本和管理挑战。因此近几年,重回“集中式”架构怀抱的企业其实也并不少见。
应用决定架构是真理
那么,今天到底要如何客观看待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争论呢?我们可以从三个全新的维度来重新梳理和解读这一问题。
首先,是全栈化,是指未来企业的架构也好,IT资源也好,其构建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转化成服务资源,而且是全栈式服务。未来企业的基础设施架构或许不再区分为集中式或者分布式,只要是企业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就必须能够提供各个层面、各个维度的服务资源。
其次,是融合化,是指企业未来的数据中心,无论是基于分布式架构还是分布式机构构建,都不能再重复搞过去的“烟囱式”的架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合自建数据中心与公有云资源,是指企业在未来无论是采用私有云、混合云、还是公有云,这些不同的云都是企业建设资源、管理资源的一种方式和选择。对企业来说,必须通过融合这些各种异构资源,并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实现“为我所用”。
最后,是数据化,是指企业构建各种各样的架构,核心其实还是为了解决数据的问题。因此,未来的基础架构同样需要具备能够不断迭代和进化的能力,企业的服务或者应用在什么样的平台和架构之上,也能完成服务和应用的“供给”,由此让数据不断沉淀,让服务越来越丰富,最终产生更大的价值,让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大。
归结起来,其实无论是全栈化、融合化、以及数据化,背后就是“应用定义”或者说“业务定义”,由此才能驱动业务创新的流程和机制,最终完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雷钧同样也秉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让应用决定架构,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开放、异构、融合的集中式+分布式的基础架构资源池,由此打造出先进的IT架构,才能推动企业业务上的领先。”
具体而言,企业的核心业务采用集中式架构,满足企业关键业务对超高业务稳定性、高数一致性、节点级高可靠、巨大数据吞吐量带来的需求;而创新业务则采用分布式架构,满足企业对弹性扩展、横向无限扩展、低购置成本,以及敏捷开发易部署的需求。
在胡雷钧看来:“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对交易性的事务处理,重大规模的业务系统用K1 Power依然是最好的选择,当然企业也可以用分布式架构做,但整个运维模式需要大的调整,除非从头新建,不然付出的代价比较大。反过来看,今天很多超大规模的系统,用集中式系统可能很难做成,那么通过分布式或者是OpenPOWER这样的新模式就可以化解难题。”
胡雷钧不仅是这样说的,他带领下的浪潮商用机器成立一年多以来也是这样做的,这家公司一直致力于构建集核心式、创新式两种架构优势于一体的融合架构,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革双重标准的先进IT架构战略。
这样的判断和战略选择,确实也正契合了今天众多用户选型的新方向。其中,招商银行与浪潮商用机器的合作,就是最为真实的落地案例。可以看到,招商银行将核心和稳定的业务系统放在浪潮商用机器提供的Power服务器上,而把一些可能需要动态扩充的业务放在X86服务器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业务创新得到保障,已有的投资也充分发挥出价值。
由此可见,企业IT架构战略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未来的IT技术发展趋势、自身固有的架构以及未来业务创新与演进的实际需求,并基于自身原有IT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选择稳妥、安全的架构转型之路,并从未来IT能力扩展和融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筹划,才能真正顺应时代,构建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革双重标准的IT架构战略,顺应自身数字化变革的需求。
如胡雷钧所言:“企业不应纠结于如何在核心式、创新式这两种架构中做抉择,而应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应用负载特征搭建集核心式、创新式两种架构优势于一体的融合架构。”
更大舞台是数字化浪潮
当然,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否认数字化转型是此时此刻的“Big Thing”,特别是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开始向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以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兴经济成为主流;而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成为了国家数字“新基建”的重点领域。
根据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总规模接近3000亿元,每年将保持年增长30%的速度快速发展。如此快速的增长,绝不仅是互联网或者云计算这样一两个行业需求所能够推动的,而一定是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所驱动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浪潮商用机器所一直倡导构建的集核心式、创新式两种架构优势于一体的融合架构,也将会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成为一种“新常态”。
可以说,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更大舞台,正在等待着浪潮商用机器这家公司去进行再定义和再拓展,而这也是浪潮商用机器之于整个数据中心市场乃至数字化转型未来不断创新的价值所在。
或许到时候,关于集中式或是分布式架构孰优孰劣之争,可以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了。
申耀的科技观察,由科技与汽车跨界媒体人申斯基(微信号:shenyao)创办,16年媒体工作经验,拥有中美两地16万公里自驾经验,专注产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渠道生态以及汽车科技内容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