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资源入表及当期行业现状
截至5月,入表的上市公司有22家,在一季度涉及金额总计达7.61亿元,由于其中4家后撤回部分入表信息,金额降了1.04亿。融资方面,有8家完成融资,少数非国有企业融资金额过亿,大部分金额都在千万级。各地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政策,部分地方国资委也在成立自己的数科公司。数据资源入表的大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入表的认知,各家企业的表现却参差不齐。
二、入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跟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还没有搞清楚入表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指引方向,对于即将行动的企业来说,想少走弯路,在“入表”之前搞清目的是必要的。为此,我们梳理了4个入表目的, 便于企业评估判断。
1、只想盘点到底哪些数据可以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对公司战略有调整和优化作用。
2、想通过入表调整资产负债表,增加资产规模和股东权益。这也是目前我们接触客户中诉求最多的,但是这个目的较难达成,为什么?
现在只能以成本法入表,而成本法入表的金额不可能太大。举个例子,比如企业每年信息化投入是1000万,可能其中80%也就是800万可以资本化,剩下200万得费用化。资本化部分可以入到资产负债表,但800万对城投企业或者国央企来说占比太少,因为他们每年可操作的资金规模至少都是千亿级的,所以即使入了800万也没有太大帮助。
总结来说,就是以成本法入表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因此这个目的较难达成。
3、以交易为目的。这个目的的好处是可以把孵化的数据产品上架到数据交易所,产生其他业务收入,进而提升净利润、利润总额、净利率,或者留存收益也会逐步转化为企业资产,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
以交易为目的是当前国家比较推崇的方式,因为只有数据要素流通起来,其价值才会不断被放大。另外,交易之后我们也会知道数据的真实价值是多少,比如基于数据开发了一个行业报告,每年卖给运营商300万,那么这种金额是可以量化的,量化之后也可以通过收益法对整个产品做估值,这个估值也就为第4个目的做了准备,即抵押贷款、融资。
4、以融资为目的,提升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这个也是在数据资本化过程中重点要做的事情,但目前授信额度普遍不高,一般在百万级,少部分在千万级,极少过亿。
那么在做项目之前,企业一定要搞清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如果只是响应国家政策,做一个简单的入表就可以了,虽然金额不是很大,但对企业会有正面影响,而且集体入表的话,整体项目金额不算特别大,投入的成本大部分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里资本化的部分。
关于数据资源入表的其它信息内容,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小编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