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文档存储

本文详细介绍了MongoDB作为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特性,以及如何在Python3中使用PyMongo库进行连接、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等操作。讲解了MongoDB的文档存储、NoSQL分类,以及各种查询条件如$gt、$lt等。同时,还涵盖了数据排序、计数、偏移等高级操作。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 个人简介
💖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W_chuanqi,一个编程爱好者
📙 个人主页:W_chaunqi
😀 支持我:点赞👍+收藏⭐️+留言📝
💬 愿你我共勉:“若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则满眼望去均是泥潭;若身在泥潭,而心系鲲鹏,则能见九万里天地。”✨✨✨

MongoDB 文档存储

​ NoSQL,全称为 Not Only SQL,意为不仅仅是 SQL,泛指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是基于键值对的,而且不需要经过 SQL层的解析,数据之间没有耦合性,性能非常高。

​ 非关系型数据库又可细分如下。

  • 键值存储数据库:代表有 Redis、Voldemort 和 Oracle BDB 等。
  • 列存储数据库:代表有 Cassandra、HBase 和 Riak 等。
  • 文档型数据库:代表有 CouchDB 和 MongoDB 等。
  • 图形数据库:代表有 Neo4J、InfoGrid 和 Infinite Graph 等。

​ 对于爬虫的数据存储来说,一条数据可能存在因某些字段提取失败而缺失的情况,而且数据可能随时调整。另外,数据之间还存在嵌套关系。如果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这些数据,一是需要提前建表,二是如果数据存在嵌套关系,还需要进行序列化操作才可以存储,这非常不方便。如果使用非关系型数据库,就可以避免这些麻烦,更简单、高效。

​ 本节中,我们主要介绍 MongoDB 存储操作。

​ MongoDB 是由 C++语言编写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个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储的开源数据库系统,其内容的存储形式类似JSON 对象。它的字段值可以包含其他文档、数组及文档数组,非常灵活。本节我们就来看看 Python 3 下 MongoDB 的存储操作。

1.准备工作

​ 在开始之前,请确保已经安装好了 MongoDB 并启动了其服务,安装方式可以参考:

http://www.runoob.com/mongodb/mongodb-tutorial.html

除了安装好 MongoDB 数据库,我们还需要安装好 Python 的 PyMongo 库,如尚未安装,可以很用 pip 来安装:

pip install pymongo

安装完成

image-20220730153818209

安装好 MongoDB 数据库和 PyMongo 库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本节的学习了。

2.连接 MongoDB

​ 连接 MongoDB时,需要使用 PyMongo库里面的 MongoClient方法,一般而言,传人MongoDB的IP 及端口即可。MongoClient 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为地址 host,第二个参数为端口 port(如果不传入此参数,默认取值为 27017):

import pymongo
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host='localhost', port=27017)

​ 这样就可以创建 MongoDB 的连接对象了。

​ 另外,还可以直接给 MongoCLient 的第一个参数 host 传人 MongoDB 的连接字符串,它以mongdb开头,例如:

client = MongoClient('mongodb://localhost:27017/')

​ 这可以达到同样的连接效果。

3.指定数据库

​ 在MongoDB 中、可以建立多个数据库,所以我们需要指定操作哪个数据库。这里我们以指定 test 数据库为例来说明:

db = client.test

​ 这里调用 client 的 test 属性即可返回test数据库。当然,也可以这样指定:

db = client['test']

​ 这两种方式是等价的。

4.指定集合

​ MongoDB 的每个数据库又都包含许多集合(collection ),这些集合类似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

​ 下一步需要指定要操作哪些集合,这里指定一个集合,名称为 students。与指定数据库类似,指定集合也有两种方式:

collection = db.students
//或
collection = db['students']

​ 这样我们便声明了一个集合对象。

5.插入数据

​ 接下来,便可以插人数据了。在 students 这个集合中,新建一条学生数据,这条数据以字典形式表示:

student = {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

​ 这里指定了学生的学号、姓名、年龄和性别。然后直接调用 collection 类的 insert_one 方法(插入一条数据)即可插人数据,代码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_one(student)
print(result)
print(result.inserted_id)

​ 在 MongoDB 中,每条数据都有一个_id 属性作为唯一标识。如果没有显式指明该属性,那么MongoDB 会自动产生一个 Objectid 类型的_id 属性,insert_one 方法会返回 InsertOneResult对象,我们可以调用inserted_id属性获取_id。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0174702282

​ 当然,也可以同时插人多条数据,这里我们使用insert_many方法,数据只需要以列表形式传递即可,实例如下:

student1 = {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
student2 = {
    'id': '20170102',
    'name': 'Mike',
    'age': 21,
    'gender': 'male'
}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_many([student1, student2])
print(result)
print(result.inserted_ids)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0175130468

​ 该方法返回的是 InsertManyResult 类型的对象,调用inserted_ids属性可以获取插入数据的_id列表。

6.查询

​ 插人数据后,我们可以利用 find_one 或 find 方法进行查询,用前者查询得到的是单个结果,后者则会返回一个生成器对象。实例代码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find_one({'name': 'Mike'})
print(type(result))
print(result)

​ 这里我们查询 name 值为 Mike 的数据,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0180330477

​ 可以发现,结果是字典类型,它多了_id 属性,这就是 MongoDB 在插人数据过程中自动添加的。

​ 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 ObjectId 来查询数据,此时需要使用 bson 库里面的 objectid:

from bson.objectid import ObjectId
import pymongo
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host='localhost', port=27017)
db = client.test
collection = db.students
result = collection.find_one({'_id': ObjectId('62e4ff121fc967ff629bf0db')})
print(result)

其查询结果依然是字典类型,具体如下:

image-20220730203404483

当然,如果查询结果不存在,则会返回 None。

若要查询多条数据,可以使用 find 方法。例如,查找 age 为 20 的数据,实例代码如下:

import pymongo
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host='localhost', port=27017)
db = client.test
collection = db.students
result = collection.find({'age': 20})
print(result)
for item in result:
    print(item)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0204035704

​ 返回结果是 Cursor 类型,相当于一个生成器,通过遍历能够获取所有的结果,其中每个结果都是字典类型。

​ 如果要查询 age 大于 20 的数据,则写法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find({'age': {'$gt': 20}})

这里的查询条件中的键值已经不是单纯的数字了,而是一个字典,其键名为比较符号$gt,意思是大于;键值为20。

下表将比较符号进行了归纳。

符号含义实例
$lt小于{‘age’: {‘$lt’: 20}}
$gt大于{‘age’: {‘$gt’: 20}}
$lte小于等于{‘age’: {‘$lte’: 20}}
$gte大于等于{‘age’: {‘$gte’: 20}}
$ne不等于{‘age’: {‘$ne’: 20}}
$in在范围内{‘age’: {‘$in’: 20}}
$nin不在范围内{‘age’: {‘$nin’: 20}}

​ 另外,还可以进行正则匹配查询。例如,执行以下代码查询 name 以M为开头的学生数据:

results=collection.find({'name':{'$regex':'^M.*'}})

​ 这里使用$regex 来指定正则匹配,^M.*代表以M为开头的正则表达式。

​ 下面将一些功能符号归类为下表 。

符号含义实例实例含义
$regex匹配正则表达式{‘name’:{‘$regex’:‘^M.*’}}name 以M为开头
$exists属性是否存在{‘name’:{‘$exists’: True)}存在 name 属性
$type类型判断{‘age’:{‘$type’:‘int’}}age 的类型为 int
$mod数字模操作{‘age’:{‘$mod’:[5, 0]}}age模5余0
$text文本查询{‘KaTeX parse error: Expected '}', got 'EOF' at end of input: text':{'search’:'Mike"}}text 类型的属性中包含Mike 字符串
$where高级条件查询{‘$where’:‘obj.fans_count == obj.follows_count’}自身粉丝数等于关注数

7.计数

​ 要统计查询结果包含多少条数据,可以调用 estimated_document_count() 方法。例如统计所有数据条数,代码如下:

count = collection.estimated_document_count()
print(count)

​ 统计符合某个条件的数据有多少条,这里需要调用count_documents()方法,代码如下:

count = collection.count_documents({'age': 20})
print(count)

​ 运行结果是一个数值,即符合条件的数据条数。

注意

estimated_document_count() 和count_documents()使用时要注意区分。。。

8.排序

​ 排序时,直接调用 sort 方法,并传入排序的字段及升降序标志即可。实例代码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1115408084

​ 这里我们调用 pymongo.ASCENDING 指定按升序排序。如果要降序排,可以传入 pymongo.DESCENDING。

9.偏移

​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想取某几个元素,这时可以利用skip方法偏移几个位置,例如偏移2,即忽略前两个元素,获取第三个及以后的元素: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skip(2)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1120425677

​ 另外,还可以使用 1imit 方法指定要获取的结果个数,实例代码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skip(2).limit(2)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1120237469

​ 如果不使用 limit 方法加以限制,原本会返回三个结果,而加了限制后,会截取两个结果并返回。

​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库中数据量非常庞大的时候(例如千万、亿级别),最好不要使用大偏移量来查询数据,因为这样很可能导致内存溢出。此时可以使用类似如下操作来查询:

from bson.objectid import ObjectId
collection.find({'_id': {'$gt': ObjectId('62e5fe905de9ec6ebbe04dc6')}})

​ 这里需要记录好上次查询的_id。

10.更新

​ 对于数据更新,我们可以使用单独的 update_one 方法和update_many 方法来处理单条和多条数据更新过程,用法比较严格,第二个参数都需要使用 $ 类型操作符作为字典的键名,实例代码如下:

condition = {'name': 'Kevin'}
student = collection.find_one(condition)
student['age'] = 25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one(condition, {'$set': student})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 这里调用的是 update_one 方法,其第二个参数需要使用{‘$set’:student}这种形式的数据。然后分别调用 matched_count 和 modified_count 属性,可以获得匹配的数据条数和影响的数据条数。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1171425436

​ 可以发现 update_one 方法的返回结果是 UpdateResult 类型。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condition = {'age': {'$gt': 20}}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one(condition, {'$inc': {'age': 1}})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 这里指定查询条件为 age 大于 20,然后更新条件是{‘$inc’:{‘age’:1}},也就是对 age 加1,因此执行 update_one 方法之后,会对第一条符合查询条件的学生数据的 age 加 1。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1172640254

​ 可以看到匹配条数为1条,影响条数也为1条。

​ 但如果调用 update_many 方法,则会更新所有符合条件的数据,实例代码如下:

condition = {'age': {'$gt': 20}}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many(condition, {'$inc': {'age': 1}})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 运行结果如下:

image-20220731203422164

​ 可以看到,这时匹配条数就不再为1条了,所有匹配到的数据都会被更新。

11.删除

​ 这里存在两个新的官方推荐方法——delete_one 和 delete_many。delete_one 即删除第一条符合条件的数据,delete_many 即删除所有符合条件的数据。实例代码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delete_one({'name': 'Kevin'})
print(result)
print(result.deleted_count)
result = collection.delete_many({'age': {'$lt': 25}})
print(result.deleted_count)		

​ 运行前:

image-20220731204727459

​ 运行后:

image-20220731204816579

​ 两个方法的返回结果都是 DeleteResult类型,可以调用 deleted_count 属性获取删除的数据条数。

12.其他操作

​ 除了以上操作,PyMongo还提供了一些组合方法,例如 find_one_and_delete、find_one_and_replace和find_one_and_update,分别是查找后删除、替换和更新操作,用法与上述方法基本一致。

​ 另外,还可以对索引进行操作,相关方法有 create_index、create_indexes 和 drop_index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_chuanqi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