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评估SCI体系的重要参数,IF自从创建以来,争议与荣誉伴行。而企图取代IF的新参数尝试也一直不断。比如Google学术的评价指标:H指数,H核心,H5指数,H5中位数。另外,Elsevier集团基于Scopus数据库还开发了CiteScore评价体系。但是IF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今天我们就来教大家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如何计算一篇期刊的实时影响因子。
首先我们先讲一下,
为什么要学习计算实时影响因子?
计算实时影响因子是很多(但不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学术硬知识,是和其他诸多SCI相关背景一样具有独特价值的能力。举例来说,比如你需要在今年(2019年)发表一篇IF大于3的杂志才能毕业,但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某杂志的影响因子都是2018年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能不能预测或大概估计一下某本期刊2019年的影响因子呢?尤其是能不能知道我想投的几本杂志的IF不要比去年大跌呢?答案是可以的!
接下来,我们就用截图的方式
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何计算一本期刊的实时影响因子。
我们以Molecular Cancer这本杂志为例。
公式:2019 IF=2019年M杂志被引用的总次数 /(2017年发文数量+ 2018年发文数量)
第一步:
进入Web of Science 后,限定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图1)
第二步:
输入杂志名(图2)
第三步:
选定时间跨度(图3)。
第四步:
进入创建引文报告(图4)
第五步:
得到引用总体结果(图5)。
然后从中选取2017-2018的发表量和2019的引用次数,相除得到的数值就是该期刊初步的影响因子(约为9.3)。由于2019年完整的引用次数是在2019年底(或者说2020年初)才能得出,所以我们目前统计的只是该杂志的实时IF。这里大家都不难想到,随着2019年下半年该杂志引用次数的继续增加,Molecular Cancer的2019影响因子肯定会比9.3高。换句话说,Molecular Cancer 2019年IF破10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可以看出,掌握IF的计算公式,是对未来预测的一种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自己用上述方法计算IF的结果往往与正式发布的IF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纳入的最终发表文章数量有所细微不同、统计最终引用次数可能有所偏差、部分存在算法校正等情况。但这些误差只是细微,并不会影响杂志的整体水平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