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引用
网络基础---OSI模型
OSI(open systeam internet)开放系统互联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控制层面
传输层(TCP/UDP),网络层(IPV4/IPV6),数据链路层(MAC地址),物理层----数据层面
1.应用层:
接受用户数据,实现人机交互,面向应用程序。
2.表示层:
将逻辑语言转换成机器语言(二进制)。
3.会话层:
针对传输的数据建立、管理一条虚连接,防止不同数据互相影响。
4.传输层(4PDU协议数据单元:segment段):
区分不同的流量,定义数据的传输方式(TCP\UDP)。
端口号(prot ID):165535,静态11023,动态1024~65535
著名prot ID:
HTTP—80 TCP;HTTPS —443 TCP;RIP----520 UDP;Telnet—远程登录服务 23 TCP;SSH ----远程登录(安全性较高 加密 认证)22 TCP;DNS----域名解析 53 TCP和UDP;
FTP----20(传输数据)和21(传输控制信息)如果采用主动模式,那么数据传输端口就是20;如果采用被动模式,则具体最终使用哪个端口要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协商决定。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序列号(32个二进制,发送数据的顺序);确认号(32个二进制,确认数据时使用)。
TCP三次握手、TCP四次挥手:
握手:1、主机同步请求syn、seq,保证面向连接 2、服务器ACK+同步请求 3、主机ACK(隐式确认)
UDP(user data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没有ACK号;没有序列号
实现可靠:1、确认机制 2、重传输机制
不可靠特性:1、大流量 2、实时性高 3、对数据丢失不明感
5.网络层(3PDU协议数据单元:packet包):
编址寻址(IPV4、IPV6)
6.数据链路层(4PDU协议数据单元:frame帧):
局域网 广域网(Mac地址)
7.物理层(1PDU协议数据单元:bit比特流):
通过串行化,将数据转换成比特流(弱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