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1——计算机系统概述

一、计算机的发展

Q:什么是计算机系统?   A: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


1.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第一代  1946-1957 电子管时代: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1946) 冯·诺伊曼 电子管->逻辑元件 1.8W个电子管 缺点:占地大,耗电高,计算速度慢
    使用机器语言编程  纸带机  

    第二代  1958-1964 晶体管时代:
    使用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 体积大幅度降低 计算速度上升 出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 有了操作系统的雏形

    第三代  1964-197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将元件集成在基片上 高级语言迅速发展 开始有了分时操作系统

    第四代  1972-至今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开始出现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 个人PC萌芽 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

    微处理器的发展
        intel 8080——>Pentium IV 8位->64位
        机器字长:计算机一次整数运算所能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1947年 贝尔实验室 发明晶体管
        1957年 仙童半导体公司 发明集成电路
        1968年 摩尔——>intel
        1969年 桑德斯——>AMD

    摩尔定律: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整体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2.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软件的分类:
        系统软件——用来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eg: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标准程序库,网络软件,语言处理软件,服务程序
        应用软件——按任务需求编制成的各种程序,eg:抖音,微信

    编程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把机器语言转化成人类更方便记忆的符号)->高级语言(程序员不需要关心机器的特性)
    操作系统:DOS->Windows->ios

3.计算机的分类与发展趋势

    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

    数字计算机又可以按照用途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又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6类。

    按照指令和数据流可以分为:
    单指令流和单数据流系统(SISD),即传统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单指令流和多数据流系统(SIMD),包括阵列处理器和向量处理器系统。
    多指令流和单数据流系统(MISD),这种计算机实际上不存在。
    多指令流和多数据流系统(MIMD),包括多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

    
    两极分化:一级是微型计算机->更微型化、网络化、高性能、多用途方向发展,eg:手机、智能手表
             另一极巨型机->更巨型化、超高速、并行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eg:神威·太湖之光(每秒9.3亿亿次浮点运算)、天河二号

二、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1.早期的冯·诺伊曼机的结构


     ENIAC  手动接线来控制计算
    "存储程序":将指令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事先输入计算机的主存储器,然后将其在存储器中的首地址执行程序的第一条指令,以后就按该程序的规定顺序执行其他的指令,直至程序结束


    第一台采用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 EDVAC

    输入设备:将信息转化成机器能识别的形式
    运算器:算术运算、逻辑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