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基础知识

认识Docker

在听技术大佬吹牛的时候,最直接解释docker的话语是:本来咱们代码在开发环境跑的好好的,测试通过了要发布的时候,将代码部署到实际环境的时候总是会报各种奇奇怪怪的错,而Docker就是把你代码连同环境一起全部搬运到生产环境的工具。

  • 版本迭代问题
    一款产品从开发到上线,从操作系统,到运行环境,再到应用配置。作为开发运维之间的协作我们需要关心很多东西,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各种版本的迭代之后,不同版本环境的兼容,对运维人员都是考验。Docker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也是因为它对此给出了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环境配置如此麻烦,换一台机器,就要重来一次,费力费时。
  • 各个环境软件版本不同、环境兼容问题
    在服务器配置一个应用的运行环境,要安装各种软件,JavaJKD/Tomcat/MySQL/JDBC驱动包等都是一般必要组件,安装和配置这些东西有多麻烦就不说了,它还不能跨平台,假如我们是在 Windows 上安装的这些环境,到了 Linux 又得重新装。况且就算不跨操作系统,换另一台同样操作系统的服务器,要移植应用也是非常麻烦的。
  • 开发和运维之间的协作问题
    传统上认为,软件编码开发/测试结束后,所产出的成果即是程序或是能够编译执行的二进制字节码等(java为例)。而为了让这些程序可以顺利执行,开发团队也得准备完整的部署文件,让维运团队得以部署应用程式,开发需要清楚的告诉运维部署团队,用的全部配置文件+所有软件环境。不过,即便如此,仍然常常发生部署失败的状况。Docker镜像的设计,使得Docker得以打破过去「程序即应用」的观念。透过镜像(images)将作业系统核心除外,运作应用程式所需要的系统环境,由下而上打包,达到应用程式跨平台间的无缝接轨运作。

Docker核心:解决了运行环境和配置问题的软件容器,方便做持续集成并有助于整体发布的容器虚拟化技术。
Docker是基于Go语言实现的云开源项目,他的主要目标是“Build,Ship and Run Any App,Anywhere”,也就是通过对应用组件的封装、分发、部署、运行等生命周期的管理,使用户的APP(可以是一个WEB应用或数据库应用等等)及其运行环境能够做到“一次封装,到处运行”。
Linux 容器技术的出现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而 Docker 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将应用运行在 Docker 容器上面,而 Docker 容器在任何操作系统上都是一致的,这就实现了跨平台、跨服务器。只需要一次配置好环境,换到别的机子上就可以一键部署好,大大简化了操作。

Docker官网: http://www.docker.com
Docker中文网:https://www.docker-cn.com/
Docker Hub仓库:https://hub.docker.com/

CentOS的7和6都可以装上docker,但建议选择CentOS7,系统内核版本为3.10以上
查看自己安装的Linux内核版本的命令:

uname -r

查看自己安装的CentOs版本信息的命令:

lsb_release -a
cat /etc/redhat-release

虚拟机技术和容器虚拟化技术

  • 虚拟机
    虚拟机可以在一种操作系统里面运行另一种操作系统。比如在windows上运行一个CentOS的Linux系统,在linux里面还可以运行一些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感知不到自己在什么系统上的,只需要关心系统能给它多少网络、CPU、磁盘、内存等资源即可。

  • 容器虚拟化
    虚拟机天生会存在一些缺点:占用资源多、步骤复杂、启动慢、兼容性不好,容易相互干扰…
    所以Linux发展出了虚拟化技术,也就是Linux容器(Linux Containers)。Linux容器会对进程进行隔离,将软件运行所需的所有资源打包到一个隔离的容器中,而不再需要捆绑一整套操作系统,只需要软件工作所需的库资源和设置,系统因此而变得高效轻量并保证部署在任何环境中的软件都能始终如一地运行。

  • 开发/运维(dev/ops)
    一次构建,随处运行;
    更快速的应用交付和部署、更快捷的升级和扩容缩容、更简单的系统运维、更高效的计算资源利用。

镜像和容器

伪代码:Foo f = new Foo();
镜像和容器的关系大致类似于上面这个过程,将镜像类比为Foo类,而容器就是f这个实例化出来的对象。镜像是一种轻量级、可执行的独立软件包,用来打包软件运行环境和基于运行环境开发的软件,它包含运行某个软件所需的所有内容,包括代码、运行时、库、环境变量和配置文件。

  • UnionFS联合文件系统
    UnionFS(联合文件系统):Union文件系统(UnionFS)是一种分层、轻量级并且高性能的文件系统,它支持对文件系统的修改作为一次提交来一层层的叠加,同时可以将不同目录挂载到同一个虚拟文件系统下(unite several directories into a single virtual filesystem)。Union 文件系统是 Docker 镜像的基础。镜像可以通过分层来进行继承,基于基础镜像(没有父镜像),可以制作各种具体的应用镜像。
    特性:一次同时加载多个文件系统,但从外面看起来,只能看到一个文件系统,联合加载会把各层文件系统叠加起来,这样最终的文件系统会包含所有底层的文件和目录。
  • Docker镜像加载原理
    docker的镜像实际上由一层一层的文件系统组成,这种层级的文件系统UnionFS。
    bootfs(boot file system)主要包含bootloader和kernel, bootloader主要是引导加载kernel, Linux刚启动时会加载bootfs文件系统,在Docker镜像的最底层是bootfs。这一层与我们典型的Linux/Unix系统是一样的,包含boot加载器和内核。当boot加载完成之后整个内核就都在内存中了,此时内存的使用权已由bootfs转交给内核,此时系统也会卸载bootfs。
    rootfs (root file system) ,在bootfs之上。包含的就是典型 Linux 系统中的 /dev, /proc, /bin, /etc 等标准目录和文件,rootfs就是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发行版,比如Ubuntu,Centos等等。
  • docker的分层结构
    docker images查看本地拉取下来的命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平时我们安装进虚拟机的CentOS都是好几个G,为什么docker这里才200M?
    这就是docker分层结构的好处: - 共享资源
    对于一个精简的OS,rootfs可以很小,只需要包括最基本的命令、工具和程序库就可以了,因为底层直接用Host的kernel,自己只需要提供 rootfs 就行了。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linux发行版, bootfs基本是一致的, rootfs会有差别, 因此不同的发行版可以公用bootfs。比如:有多个镜像都从相同的 base 镜像构建而来,那么宿主机只需在磁盘上保存一份base镜像,同时内存中也只需加载一份 base 镜像,就可以为所有容器服务了。而且镜像的每一层都可以被共享。特点:Docker镜像都是只读的,当容器启动的时候,一个新的可写层被加载到镜像的顶部,这一层通常被称作“容器层”,“容器层”之下的都叫“镜像层”。

Docker容器数据卷

主要是做:容器关闭之后,对部分数据做持久化工作。主要是做容器数据的持久化,或者是容器之间数据的共享,甚至是宿主机和容器之间的数据共享。
先来看看Docker的理念:

  • 将运用与运行的环境打包形成容器运行 ,运行可以伴随着容器,但是我们对数据的要求希望是持久化的
  • 容器之间希望有可能共享数据
    Docker容器产生的数据,如果不通过docker commit生成新的镜像,使得数据做为镜像的一部分保存下来,
    那么当容器删除后,数据自然也就没有了。
    为了能保存数据在docker中我们使用卷。
    卷就是目录或文件,存在于一个或多个容器中,由docker挂载到容器,但不属于联合文件系统,因此能够绕过Union File System提供一些用于持续存储或共享数据的特性:
    卷的设计目的就是数据的持久化,完全独立于容器的生存周期,因此Docker不会在容器删除时删除其挂载的数据卷
    特点:
    1:数据卷可在容器之间共享或重用数据
    2:卷中的更改可以直接生效
    3:数据卷中的更改不会包含在镜像的更新中
    4:数据卷的生命周期一直持续到没有容器使用它为止

两种添加容器数据卷的方法:
1、直接命令添加
2、dockerfile
有点类似于Redis里面的RDB和AOF 容器重新启动之后又会同步数据
总结:容器数据卷就是活动硬盘上面挂活动硬盘

常用命令:
Docker镜像、容器、数据卷等等命令建议都到官网查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ocker File

在Docker Hub上搜索一个镜像的名字(如CentOS),找到对应的版本之后就会跳转到GitHub上,显示Docker File的内容(如下是CentOS6.10版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DockerFile中简短的几句描述。在Docker中,一个CentOS的镜像就是按照这几个命令执行之后得到的。
同理,Redis、Tomcat、MySQL等等再Docker中都是按照这样的命令运行得到镜像的。再将镜像启动暴露端口,就能够提供服务了。
在应用软件交付的时候,除了交付代码,再交付一个DockerFile就能很好的解决运维/开发/部署发布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编写DockerFile使用的是保留字指令。

Docker File的保留字指令

简单介绍如下:

  • FROM:基础镜像,当前新镜像是基于哪个镜像的
  • MAINTAINER:镜像维护者的姓名和邮箱地址
  • RUN:容器构建时需要运行的命令(构建过程中需要额外执行的一些命令)
  • EXPOSE:当前容器对外暴露的端口
  • WORKDIR:指定在创建容器后,终端默认登录的进来工作目录,一个落脚点
  • ENV:用来在构建镜像过程中设置环境变量
    ENV MY_PATH /usr/mytest
    这个环境变量可以在后续的任何RUN指令中使用,这就如同在命令前面指定了环境变 量前缀一样;也可以在其它指令中直接使用这些环境变量,比如:WORKDIR $MY_PATH
  • ADD:将宿主机目录下的文件拷贝进镜像并且ADD命令会自动处理URL和解压tar压缩包
  • COPY:类似于ADD 拷贝文件和目录到镜像中,将从构建上下文目录<源路径>的文件/目录复制 到新的一层的镜像内<目标路径>位置
    CPOY src dest
    COPY[“src”,”dest”]
  • VOLUME:容器数据卷,用于数据保存和持久化工作
  • CMD:指定一个容器启动时候需要运行的命令
    DockerFile中可以有多个CMD命令,但是只有一个生效,CMD会被docker run 之后的 参数替换
  • ENTRYPOINT:指定一个容器启动的时候需要运行的命令
  • ENTRYPOINT的目的和CMD一样,都是在指定绒布器启动程序及其参数
  • ONBUILD:当构建一个被继承的DockerFlie时运行命令,父镜像在被子镜像继承后,父镜像的 onbuild被触发

初学者案例:自定义镜像
需求是:最原始的CentOS只有内核,没有vim编辑器,也无法连接到网络,通过docker构建一个具备这两个功能的镜像

FROM centos								//本地镜像  继承自本地镜像的centos*
ENV mypath/tmp							//环境变量
WORKDIR /tmp 							//登录之后的工作目录WORDDIR $myoath
RUN yum -y install vim 					//安装vim编辑器
RUN yum -y install net-tools			//安装网络工具
EXPOSE 80								//暴露出80端口
CDM /bin/bash							//模仿着来做

按照上面的思路,操作步骤如下:
1、编写dockerfile
cd /mydocker
vim dockerfile1
写入以下保留字指令:

CMD /bin/bash
FROM centos
MAINTAINER xxx<111@126.com>
ENV MYPATH /usr/local
WORKDIR $MYPATH
RUN yum -y install vim
RUN yum -y install net-tools
EXPOSE 80
CMD echo $MYPATH
CMD echo "......success......"
CMD /bin/bash

2、构建
docker build -f /mydocker/dockerfile1 -t mycentos:1.3 .
看到success 之后

3、运行镜像
docker run -it mycentos:1.3

附录:本文是整理的学习笔记,资料来源于尚硅谷周阳老师,感谢!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