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说 第24期 | 博弈论里有只“大象”?——趣闻轶事(二)

本期小编分享了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ouma)的几则趣闻轶事,带大家体会天才的与众不同!

印象中,科学家可能都是木讷呆板、不苟言笑的学究形象。他们大多都沉浸在自我的学术世界里,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少有情趣。不过下面几则关于对偶理论及其提出者——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ouma)的趣事,或许能让你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1、稳操胜券

有一次,冯·诺依曼与9位同事一起去踏青。春意盎然的美景让大家心旷神怡,而自在美味的野餐更是让人兴致勃勃。一番尽兴地吃喝谈笑过后,饱了眼福和口福的数学家们有的卧着、有的坐着,端详着不远处的几座崇山峻岭感叹不已。

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和专业敏感,有人提议目测对面一座山峰的高度,众人立刻响应。大家商议的规则是:每个人悄悄写下一个数字,哪个人的数据最接近10个人估计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就算赢。

冯·诺依曼稍加思考后,把一个关系最好的同事拉到一边耳语一番后,他俩分别写下了自己的数据。结果不用猜也知道——冯·诺依曼胜出。

原来,两人先判断别人的估算值,由于其他人为了赢得游戏所估算的数值肯定不会与山的高度相差太大,因此两人认定其他8位同事所写下的数据都会小于x(比如3000米),然后冯·诺依曼在纸片上写x,他的好朋友则写9x。这样一来,可以理解的数据从小到大的常规情形如下图,

从中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如此这10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必定位于x和9x之间。从以下这2种极端情形,便可直观理解结论的正确性:

  • 8位同事估计的数据都很小,哪怕是都接近于0

不妨就认为8位同事都写了0,冯·诺依曼写了x,他的好友写了9x,那么这10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x+9x)/10=x,相当于好友写的9x分别给前8位同事各补了一个x,即所谓减高补低。因此,冯•诺依曼的数据显然最为接近而获胜。

  • 8位同事估算的数据都很大,哪怕是都接近于x

不妨就认为8位同事都写了x,那么10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 (8x+x+9x)/10=1.8x,从排序上就可以判断,冯·诺依曼的数据仍最为接近。

即使8位同事中一些或全部数据都大大超过 x,也不难判断,10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仍位于x和9x之间,只是存在接近9x的可能。如果这样,那获胜的就是冯· 诺依曼的好友,这可是他俩商议设定的结果哦!

其实这就是利用极端值对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产生的影响来取得游戏的胜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在一些比赛评分过程中,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原因。

2、神机妙算

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需要介绍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这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各参战国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因此研发新型导弹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美国陆军军械部还专门为此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为了在战争中占得先机,有关电子计算机的设想被提出并得到了大力支持,但等到真正开始实施时才发现研究工作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幸运的是,时任弹道研究所顾问、正在参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及时加入,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从而保证了ENIAC的顺利问世,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ENIAC计算机研制时期。有几个数学家聚在一起切磋数学难题,百思不得某题之解。有个人决定带着台式机回家继续演算。次日清晨,他眼圈黑黑,面带倦容走进办公室,颇为得意地对大家炫耀说:“感谢上帝,天道酬勤。我从昨天晚上一直算到今晨4点半,总算找到那难题的5种特殊解答。它们一个比一个更难咧!”说话间,冯·诺依曼推门进来,“什么一个比一个更难?”虽只听到后面半句话,但“更难”二字使他马上来了劲。有人把题目讲给他听,冯·诺依曼顿时把自己该办的事抛在爪哇国,兴致勃勃地提议道:“让我们一起算算这5种特殊的解答吧。”

大家都想见识一下教授的“神算”本领。只见冯·诺依曼眼望天花板,不言不语,迅速进到“入定” 状态。约莫过了5分来钟,就说出了前4种解答,又在沉思着第5种……。青年数学家再也忍不住了,情不自禁脱口讲出答案。冯·诺依曼吃了一惊,但没有接话茬。又过了1分钟,他才说道:“你算得对!”

那位数学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离去,他不无揶揄地想:“还造什么计算机哟,教授的头脑不就是一台‘超高速计算机’吗?”然而,冯·诺依曼却呆在原地,陷入苦苦的思索,许久都不能自拔。有人轻声向他询问缘由,教授不安地回答说:“我在想,他究竟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听到此言,大家不禁哈哈大笑:“他用台式机算了整整一个夜晚!”冯·诺依曼一愣,也跟着开怀大笑起来。

3、出人意料

一次数学聚会上,一位年轻人兴冲冲地与他探讨科普大师马丁•加德纳编写的一道数学趣题:

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32千米的两地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同时,一只停在自行车车把上的苍蝇,开始向另一辆自行车径直飞去。苍蝇一直飞,到达另一辆自行车的车把后又立即飞回。如此往返,直到两辆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两辆自行车都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匀速前进,苍蝇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匀速飞行,那么苍蝇总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按照常人的惯性思维,首先需要算出苍蝇在两辆自行车车把之间的第一次路程,其次是返回路程,并依次类推,算出一段段越来越短的距离,最后求和,才是最终结果。这涉及到苍蝇飞过的路程有几段路和每段所花费的时间,即所谓的无穷级数求和问题,因此非常复杂。

而科普大师加德纳则转化思路绕开这些常规障碍:因为每辆自行车运动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之后两辆自行车相遇走完32千米的距离,说明从开始到相遇,自行车所花费的时间为 32/(16+16)=1小时,而这正是苍蝇所用的时间。又已知苍蝇的飞行速度是每小时24千米,因此在1小时中苍蝇总共飞了24千米。

听了年轻人的题,冯·诺依曼略加思索便给出了正确答案。年轻人笃定他也运用了加德纳的思路,于是开始抱怨其他数学家用无穷级数求解的方法十分繁琐。不料,冯•诺依曼却面露诧异地说道:“我用的正是无穷级数求和的方法啊!”年轻人听后顿时瞠目结舌。

4、冯·诺依曼结构的诞生

1944年,冯·诺依曼参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DVAC(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设计会议。会上有很多参与ENIAC设计的专家,大家都在讨论设计方案,觉得问题非常难解决。

后来冯·诺依曼当时作为顾问帮助John Mauchly和J. Presper Eckert研究更好的计算机,在一起研究后由诺依曼总结了一份草稿——The First Draft Report on the EDVAC,发给Herman Goldstine后打印了24份,发向世界各地。不知道为什么报告中冯·诺依曼被署名成唯一作者,以至于现在我们把这一种计算机结构统称为冯·诺依曼结构。

EDVAC的设计原理草稿图

5、书中“彩蛋”

冯·诺依曼一生都在勤勉工作,当年他研究博弈论的时候,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所有时间全都投入研究之上。妻子克拉拉女士非常不满,她大吵说自己和博弈论真是毫无关系,博弈论里面「又找不出一只大象」。于是,冯·诺依曼在当时论文《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第64页加入了这样一张插图,用来阐述集合和分割,作为讨好妻子的彩蛋,里面真的藏着一只大象。

又是被别人爱情酸倒的一天呢~

 

6、糟糕的司机

这则轶事来自于冯·诺依曼的维基百科条目,内容是:

Despite being a notoriously bad driver, he nonetheless enjoyed driving (frequently while reading a book)——occasioning numerous arrests as well as accidents.

He reported one accident this way: "I was proceeding down the road. The trees on the right were passing me in orderly fashion at 60 miles per hour. Suddenly one of them stepped in my path."

内容大意是:

尽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糟糕的司机,冯·诺依曼仍对开车(并一边读书)很有兴趣。他因此闯了不少祸并进过警察局。

有一次他向警察描述道:「当时我一路开着车,右边道旁的树木正以60英里时速匀速消失于身后……想不到其中一棵突然挡住了我的去路。」

怎么样,在看完这些趣事之后,是不是在你眼中严谨刻板的科学家形象也生动了起来?其实,众多对运筹学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们都发生过有趣的故事,想要了解更多,就请持续关注我们吧!


作者|吕璐璐 余寅生
责编|何洋洋
审核|徐小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