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但未获得学术职位,
因为,他与一些教授关系紧张,没有得到推荐信,
虽然申请了多所大学的助教职位,却屡屡碰壁,
1902年,在同学父亲的帮助下,爱因斯坦获得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职位,担任三级技术专家,
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专利局审查员,
但,这份工作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使其得以进行理论物理研究,
三年后,发表代表性论文,相对论概念,由此出世。
倘使爱君生于今日,大概就是北大硕士毕业,却找不到工作,成为灵活就业人群,
想必,也能成为爆款新闻,
网友纷纷发表意见,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有人说,爱氏浪费了北大学历,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简直是北大之耻,
有人说,爱氏在大学期间,没有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有此下场,纯属活该,
就算成为审查员,想必也会有人讥讽,放弃学术理想,浪费学历。
不管作何选择,总会有人,挑你的毛病,毫不吝啬自己的鄙夷。
“学历浪费”一词,隐含某种价值预设:
高学历者,理应进行艰苦的学术研究,最好没有高收入,以便成为道德楷模。
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绑架,
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
扪心自问,求学12年,牺牲少年时代的欢声笑语,所为何来?
用父母的话,就是有份好学历,找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生活。
但总有声音,习惯用学术理想、用无私奉献,要求高学历者,
认为这些人应当甘坐冷板凳,应当不逐名利,在某个犄角旮旯,燃烧生命,
然后,寂静地死去。
图源:网络
这种话语体系下,这位博士能够认清生活的真相,选择自己的道路,不惧舆论压力,
这,也是一种不忘初心。
道德的正当用法,是律己,而非律人,
在合法范围内,用自己的劳动,谋取一份工作,获得一份收入,天经地义。
动辄用学术理想绑架高学历者的家伙,大概率,并不理解学术是何物,
真正出类拔萃的学术研究,从何而来?
源自兴趣。
这种学术研究,到底是何情形?
是衣食无忧、不事生产之人,为满足好奇心,在某个领域,数十年如一日地探索,
总结这段求真过程,得到某种结论性规律,可以描述某一边界之内,某些自然/社会现象,人类的知识边界因之扩展,
就像爱因斯坦的经历。
反之,如果连房子都买不起,基本生活都捉襟见肘,谈学术理想,就是现代的何不食肉糜,
穷得跟鬼一样,还要求我扩展人类知识边界?
滑天下之大稽。
为什么论文灌水严重?为什么鲜有真正具备学术价值的研究?
因为激励机制规定,这么做,既能成名,也能得利,
这位博士说,不想卷论文、卷学术名利场,只想静下心来,写一点对自己有意义的文章,
如果能够践行,值得尊敬,
因为,互联网上的精品文章,比那些粑粑雕花的SCI文章,更有意义。
宏大是宏大,个体是个体,
不受主流话语体系裹挟,选定自己的人生道路,衔枚疾进,
这种人,值得尊敬。
关注@晏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