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3D视觉工坊”,选择“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本文整理自知乎问答,仅用于学术分享,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作删文处理。
观点一
作者|奥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149915/answer/1388654077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工科科研的理想状态本就应该是紧贴应用的。
产业界遇到了难题,学术界展开深入研究,得到成果推动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一批学生(学徒),顺便发些论文报告一下研究成果。
这才是理想的产学研结合方式。科研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国的科研某种程度上是歪了,以发论文为目标,什么题目容易发“高水平”论文就研究什么。应用价值,产业需求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天才计划让科研界,特别是青年才俊意识到产业前(钱)途的重要性,对扭转这一局面意义重大。
希望更多的产业巨头能够加入一队伍,为我国科技强国落地落实添砖加瓦。
观点二
作者|姜山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64179/answer/18928725
好一个诛心之问。
没有恶意,就是个吐槽。
如果顺着题主的思路思索,岂不是会发生老员工干了那么久,最后几个高管、天才空降到了岗位上,占了别的老员工的晋升通道,那我老员工还要这996的福报干啥。
但实际上,研发岗和别的岗位有所不同,这帮满脑子都是论文的家伙,比起职场关系间的勾心斗角,其实更在乎项目有木有进展。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一点不能否认,但研发这种对内人际交往更多的岗位,还是比销售、公关这种要对客户、对外界更多一些交流的岗位,要简单不少。
说的更直白一点,在一段时间内,个人能做出的有质量的产出,包括但不限于SCI论文、专利发明、代码等等~,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越高,在研发岗这个小圈子里,别人对你就越服气。
那么这些入职的“天才”们呢?
如果说19年的“天才”还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今年的这些天才都很强,真的很强。
博士学位的几个人,比如说左鹏飞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OSDI'2018 发表过论文。
OSDI 全称叫做 USENIX conference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但实际上论文所讨论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 Operation System)
因为每年收录数量少(大概一年25篇左右),收录标准又比较严格,我国高校直到2016年才有三篇论文被OSDI收录,这位真的是大牛...
还有张霁更是SIGMOD、ATC、TPPDS都点满了的存在。
所以总得来说,在研发岗这个地方,一个人的专业技术过硬,能拿出来东西为自己做专业背书,就是很容易让同领域的人信服。
回到题主的问题,在科研圈或者说学术圈,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个论点,要分开来看。
在一些人文学科领域,如果缺少足够的观察积累,对于各方见解、著作的阅读量不足,通识的欠缺,还真是资历越老越厉害。
但如果是在理工科领域,比起资历,大家更看重你的产出,这是硬实力的体现。
观点三
作者|霍华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149915/answer/1395803947
华为天才和科研大牛直接比较并不合适。无论是华为天才、还是阿里星,还是腾讯大咖进入公司后,都是一线干活的工程师(研究员)。如去年的华为天才秦通进入华为后就一直在干自主代客泊车的技术方案。
AVP-SLAM:自主代客泊车视觉定位方案探索(自动驾驶)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7340737
而大牛教授或者院士已经是团队的管理者和资源的调配者了。我也有见过科研大牛进入公司后,至少是总监,甚至有可能是经理级(如贾佳亚、张潼),收入也远远不止200万。主要的工作也是指路、团队管理和资源调配,而不是干一线落地。
所以华为给天才们这么高的工资,只是说明这些技术方向有价值且有难度,真的需要用200万招揽人才来解决。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华为天才为何不招土木的学生?土木学生里难道没有天才吗?那是因为华为没有去月球上盖房子的需求。真要星际殖民的时候,必然有大量高难度且有价值的土木难题需要解决,到时候土木天才自然应运而生。
观点四
作者|阿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149915/answer/1391828408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供需关系决定了题主的提问其实是伪命题。
先定义一下什么叫科研大牛。打比方说,某个人30岁不到就四青,35岁不到就国家杰青,不到40就各种荣誉称号拿到手软,这种的,我们叫他科研大牛。我们再定义一下比前一种差距很大的“科研鶸牛”:30岁前博士毕业,35岁前211副教授,40岁前211正教授。再假设这两类人的研究都很能引领前沿应用,能把产业化做得起码还行。
好了,这两种人,去企业能拿到多少薪水?事实上,第一种牛,全国范围内同一年龄段应用科技领域可能不超过100人,他们在高校的薪酬以及掌握的经营收入至少百万级起步,有的已经是985/211大学的副校长级别,想挖他们去企业,即使500万+的薪酬(有实例)也基本不可能。哪怕第二种“鶸牛”,你让他放弃年收入50+(含横向)的教授编制、放弃医疗教育弹性工作制等隐性福利、把现在的房子(可能还是两套以上)卖了去深圳200万年薪996买不起房?就说本回答下面有位也是科教界的答主在那为自己的学生打抱不平,你看他也是为自己的学生打抱不平嘛,让他去华为只开200万他去么:D
应届毕业博士的“高薪”,只是跟“非升即走”的“老博后小僵尸”相比而已,别说跟处于“食物链上层”的“科研大牛”相比,就算跟小中产的“科研鶸牛”相比吸引力也不是那么惊人啊。
观点五
作者|吴师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149915/answer/1394862578
天才少年入选者本就稀缺
任何一个职业,你如果只求一口饭吃,只需要努力就好。
但如果你想有很大的发展,就真需要天赋+勤奋了。老天赏饭吃的同时,还得你愿意吃这碗饭。这样的机缘就是可遇不可求,全凭运气?。
华为每年校招的人数众多,但门槛也不低。特别是"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及流程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
1.简历筛选
2.笔试
3.初面
4.主管面试
5.若干部长面试
6.总裁面试
7.HR面试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极大。
2019年的指标是20~30人,只有8人入选。 2020年扩大到200~300人,但顶级薪资档也才4人,其他的没有找到资料,估计也多不到哪里去。 可见能进入"天才少年"计划的学霸,本身就不多,已经足以证明他们的优秀。
200万年收入在华为技术线高不高?
在华为的技术线,达到专家以上级别的工程师,年收入是肯定不止200万的,但前提是你的技术能力要能到那个高度。之前“听全国人民”的那位,在里面很多年都几乎没有晋级过,能呆这么多年本身就是奇迹。
这些天才少年,已经用他们的论文证明了他们的智商+天赋+勤奋。而且像华中科技大学本身就和华为合作紧密,他们的部分实验室长期与华为有项目合作。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天才少年入选者到底是什么水平,华为的技术线领导早就是有近距离观察过的。正因为各方面都熟悉了解,加上走完了流程,华为才会愿意给出这个条件。 而且其他的几家大公司给的条件甚至还比华为还高,说明真技术大牛,家家的HR都看得懂,也舍得给待遇。
资历到底值不值钱?
我一直很反感以年资来评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各行各业里面,见过了太多混吃等死的前浪在那里摆老资格,自以为是地挤兑年轻人。很多人是从二十出头就已经停止成长了,他们在后面的二十年、三十年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再重复,靠着吃老本混日子。 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活到70、80岁早就司空见惯,但很多人30几岁、40几岁就开始不思进取,任凭大脑枯萎,不再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这样的“资历越老越吃香”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绝对是灾难,而不是幸运。 “资历越老越吃香”对应的应该是钟南山、袁隆平、李兰娟这样造福百姓的科学家,而不是随便来个老头、老太,或者中年油腻大叔、大妈都要摆谱。 社会要少一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寄生虫思想,多一点“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朴素价值观。
科学就是生产力应该是全社会的共识
很多明星、网红一年动辄千万、亿万的年收入,搞得现在的小朋友天天都在琢磨做网红,当明星,这才是我们社会的毒瘤。
如果努力读书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有丰厚的待遇,才会刺激家长想方设法地培养子女读书,也才能够为众多的年轻一代树立良好榜样,愿意好好学习,投身科研技术的岗位中来。而不是小小年纪就惦记着怎么样少读书,不读书也能发大财,名利双收。
只有当读书人得到读书人应该匹配的待遇和尊重之后,才能激励更多的小朋友立志做一个读书人
中国的博士们不是拿多了,而是拿少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了国外不回来。中国拿高薪的科技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才被美国到处卡脖子! 加油吧!少年!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
下载1
在「3D视觉工坊」公众号后台回复:3D视觉,即可下载 3D视觉相关资料干货,涉及相机标定、三维重建、立体视觉、SLAM、深度学习、点云后处理、多视图几何等方向。
下载2
在「3D视觉工坊」公众号后台回复:3D视觉优质源码,即可下载包括结构光、标定源码、缺陷检测源码、深度估计与深度补全源码、点云处理相关源码、立体匹配源码、单目、双目3D检测、基于点云的3D检测、6D姿态估计源码汇总等。
下载3
在「3D视觉工坊」公众号后台回复:相机标定,即可下载独家相机标定学习课件与视频网址;后台回复:立体匹配,即可下载独家立体匹配学习课件与视频网址。
重磅!3DCVer-学术论文写作投稿 交流群已成立
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可申请加入3D视觉工坊-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 微信交流群,旨在交流顶会、顶刊、SCI、EI等写作与投稿事宜。
同时也可申请加入我们的细分方向交流群,目前主要有3D视觉、CV&深度学习、SLAM、三维重建、点云后处理、自动驾驶、CV入门、三维测量、VR/AR、3D人脸识别、医疗影像、缺陷检测、行人重识别、目标跟踪、视觉产品落地、视觉竞赛、车牌识别、硬件选型、学术交流、求职交流等微信群。
一定要备注:研究方向+学校/公司+昵称,例如:”3D视觉 + 上海交大 + 静静“。请按照格式备注,可快速被通过且邀请进群。原创投稿也请联系。
▲长按加微信群或投稿
▲长按关注公众号
3D视觉从入门到精通知识星球:针对3D视觉领域的知识点汇总、入门进阶学习路线、最新paper分享、疑问解答四个方面进行深耕,更有各类大厂的算法工程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星球将联合知名企业发布3D视觉相关算法开发岗位以及项目对接信息,打造成集技术与就业为一体的铁杆粉丝聚集区,近2000星球成员为创造更好的AI世界共同进步,知识星球入口:
学习3D视觉核心技术,扫描查看介绍,3天内无条件退款
圈里有高质量教程资料、可答疑解惑、助你高效解决问题
整理不易,请给工坊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