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这个关乎生命与健康的特殊领域,医生的角色至关重要。患者以性命相托,把世间至为宝贵的生命置于医生掌心。他们内心所祈愿的,无非是医术精湛的专业诊疗,还有真诚暖心的悉心关怀。然而,于现实医疗实践里,不同医生的表现判若云泥。有的妙手仁心、精准施治,有的却差强人意,二者之间的差距着实令人感慨。良医如冬日暖阳,能驱散病痛的阴霾,带来生的希望;而庸医则可能雪上加霜,甚至将患者推向更深的苦难。这种差异的核心,正在于医术与医德这两个维度的表现。探讨庸医与良医的区别,分析医术与医德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医疗本质、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良医的画像:医术与医德的完美融合
良医之所以值得尊敬,在于他们将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职业魅力。上H金S区中X医结H医Y的何飞龙医生,宛如杏林暖光。他以仁心仁术践行医者使命,是一位令人动容、心怀大爱的良医,于救死扶伤间展现高尚医德。当患者家属为老人开自费药“西诺他唑”时,何医生尽显高度责任感。他潜心研究药物副作用,精准调配药方,更特意追到医院大门外,反复叮嘱用药的注意事项,令人动容。这种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超越了简单的医患关系,展现出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何医生与患者素不相识,却能如此细致入微,不厌其烦,这种职业精神在当今医疗环境中尤为可贵。
《红楼梦》第十回中为秦可卿看病的那位先生,则展现了传统医学中良医的典范形象。当贾珍派专人持名帖相请时,这位医生并未因对方地位显赫而贸然应诊,而是坦诚告知自己因连日劳累需要调息,保证次日必定前往。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医道的敬畏 ——如果医生自身状态不佳,无法准确诊断,反而会耽误患者病情。秉持对专业的严谨笃实,心怀对患者的高度负责,此二者恰似基石,共同构筑起良医的基本素养,彰显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次日诊病时,他坚持先看脉再问病源,表现出对自己医术的自信,也展现了专业医生应有的独立判断能力,而非人云亦云。
良医的共同特征在于他们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拥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中国外科界前辈曾提出"德不近佛,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从业标准,这一标准虽然严苛,却指明了医者应追求的方向。良医首先要敬畏生命,对每一个患者都谨小慎微;其次,应秉持重义轻利之念,拥有换位思考的同理心,能设身处地为病人考量,将患者的需求与福祉置于重要位置。同时还要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不断精进医术;
庸医的众生相:医术与医德的双重缺失
与良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庸医的种种表现,他们往往在医术或医德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有时甚至是双重缺失。一位患者家属的经历令人痛心:家中老人因身体右半边无知觉就医,在地级市第一医院被诊断为脑梗,专家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但需预约,同时又说"现在这种病县级医院都能治疗"。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暴露出医生对病情判断的轻率和不负责任。随后在县级医院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反而在患者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后仍坚持错误用药方案,甚至在停药后谎称是自己发现问题,这种行为不仅缺乏基本的医术水平,更违背了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南宋医学家陈自明的医案中记载了一连串庸医的表现:一位性善怒的妇人产后出现唇肿内热症状,第一位医生误用清热败毒散,导致唇口更肿、发热、月经不调;第二位医生又用降火化痰药,造成食少作呕、大便溏稀、唇口出血;第三位医生再用理气消导,使病情发展为胸膈痞满、头目不清、唇肿经闭;第四位医生还用清胃行血法,最终导致患者肢体倦怠、发热烦躁、口水涌出。短短一个病情,经过数位医生的错误治疗,竟一步步走向恶化,这些庸医要么是辨证错误,要么是固守成见,要么是盲目用药,暴露出医术上的无能和诊疗上的轻率。
庸医的特征往往表现为多个方面:有的唯利是图,为了金钱利益而不顾患者安危;有些人惯于装腔作势,摆出一副高深莫测之态,仿佛满腹经纶。然而,剥开这层表象,内里却空空如也,实则是真才实学的匮乏者。有的挟技自重,在关键时刻丧失医德;有的过度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这些表现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职业的亵渎。尤其当医疗行为被金钱利益驱动时,一些医生会故意制造病人恐慌,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增加患者负担,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利益,更破坏了医患信任,加剧了医患矛盾。
医学伦理视角:医德与医术的必要性
从医学伦理视角审视,医德与医术乃医生职业至关重要的两个维度。它们相辅相成,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支撑着医生履行救死扶伤之责,缺一不可。医德是医生职业的灵魂,它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关怀;医术则是治疗疾病的基础,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手段。没有医德的支撑,再高明的医术也可能被滥用;而缺乏医术的保障,再好的医德也无法真正帮助患者。
对生命的敬畏构成了医德的核心内涵。医疗实践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的理念,意味着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遭遇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那些庸医频繁要求病入膏肓的可卿起身换衣见诊,完全忽视了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情绪感受,这种"眼里无人" 的行医方式,正是医德缺失的表现。良医眼中,患者绝非仅为疾病之载体,而是完整鲜活之人。诊疗之际,他们会周全考量患者的整体状况,充分顾及患者的切实需求,尽显医者仁心。
掌握过硬的医术是医生履行职责的前提。医学,一门错综复杂的科学,对从业者提出了严苛要求。他们不仅需拥有扎实深厚的理论根基,还得积累丰富多元的实践经验,如此方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一位良医必须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并能识别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药物副作用。何飞龙医生对"西诺他唑"副作用的关注,以及及时修正治疗方案的做法,体现了专业医生应有的医学素养。而那些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的庸医,往往正是因为缺乏这种专业判断能力,无法正确辨证施治,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医德与医术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高尚的医德能够促使医生不断提升医术,因为对患者的责任感会驱动医生追求更高的专业水平;而精湛的医术则为医德的实践提供了基础,使医生能够真正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反之,医德缺失可能导致医术的滥用,如某些医生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治疗;而医术不精则可能使良好的医德意愿无法实现,甚至好心办坏事。唯有将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有机融合,方能铸就卓越的医疗素养。如此,医生才得以跨越技术的边界,抵达人文关怀的彼岸,成为当之无愧的杏林典范。
患者体验:对兼具医德与医术医生的渴望
从患者角度看,一次良好的就医体验往往同时包含了对医生医术和医德的正面评价。患者踏入医院,其最根本的诉求便是治愈疾病。这一朴素期望,对医生的医术水平提出了必然要求,唯有具备精湛医术,方能回应患者期盼。但仅仅能治好病并不足以获得患者的完全认可,医生的态度、沟通方式、是否真正关心患者等医德方面的表现,同样深刻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感受和信任度。
何飞龙医生之所以让患者感动,不仅因为他专业地关注了药物副作用并修改了药方,更因为他主动打电话叫回患者、追到大门外反复叮嘱的行为,这些细节让患者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关怀。这种超越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往往比单纯的治疗效果更能打动患者,建立起深厚的医患信任。
相反,当患者遭遇庸医时,不仅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疗,还可能遭受情感上的伤害。那位老人在县级医院的遭遇令人气愤:医生无视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坚持错误治疗方案;在患者家属提出异议后仍不改正;最后还试图掩盖错误,谎称是自己发现问题。此类行为不仅贻误治疗时机,更严重消解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长此以往,患者极易对整个医疗体系滋生疑虑,其后果影响深远,不容小觑。
患者对医生的期望,本质上是对"仁心仁术"的追求——既要有助治疾病的"仁术",也要有同情关怀患者的"仁心"。当患者面临病痛折磨时,医生的专业能力能给予他们治愈的希望,而医生的人文关怀则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这种双重需求,反映了医疗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人文实践。患者的口碑往往最能真实反映医生的综合素养,那些既能治好病又能给予关怀的医生,总是能获得患者最真挚的感激和最高度的认可。
结论
良医与庸医的区别,本质上是医术与医德的双重差异。良医以敬畏生命为根本,以精湛医术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不断追求专业精进和道德完善。庸医则往往在医术不精的同时,还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表现出唯利是图、不负责任、固守成见等种种问题。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生必须同时具备医德与医术。医德,乃医生职业之灵魂,彰显着对生命的尊崇与对患者的关切;医术,则是医生履职之根基,为达成治疗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没有医德的医术可能沦为谋利工具,缺乏医术的医德则是空谈。
患者对医生心怀期许,这份期许所指向的,恰是那种集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于一身的理想境界,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医患之间信任的坦途。他们心怀双重祈愿,一方面冀望疾病能得到卓有成效的治疗,早日恢复康健;另一方面,亦热切渴盼能收获他人的尊重与悉心的关怀,在困境中感受温暖。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弘扬良医精神,提升医生群体的整体素质,需要从医学教育、职业管理、社会评价等多个层面入手,营造有利于医生成长的环境,鼓励医生追求医术精进和医德完善的统一。只有当每一位医生都能自觉践行"仁心仁术"的职业理想时,才能真正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3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