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制造执行系统)中的质量管理业务流程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旨在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1. 质量标准制定
- 产品标准收集与分析:
- 质量管理部门收集产品相关的各类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客户特定要求。例如,电子企业生产手机,需收集如 ISO 质量体系标准、通信行业关于手机辐射、信号强度等标准,以及客户对手机外观、功能等特殊要求。
- 对收集到的标准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各项质量指标,如手机屏幕分辨率、电池续航时间、外观允许的瑕疵范围等,将其转化为可衡量、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 内部标准制定与细化:
- 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在遵循外部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内部的质量标准。例如,考虑到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企业对手机主板焊接点的质量标准设定可能高于行业通用标准,要求更高的焊接强度和更低的虚焊率。
- 将质量标准细化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工序,为每道工序制定具体的质量检验规范。如在手机组装工序,规定螺丝拧紧的扭矩范围、零部件安装的位置精度等。
- 标准发布与培训:
- 通过 MES 系统将制定好的质量标准发布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如生产部门、质检部门、物料采购部门等,确保各部门及时获取最新标准。
-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质量标准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质量要求。例如,对新入职的生产工人进行质量标准培训,包括理论讲解、实际操作演示以及考核,确保工人清楚了解每道工序的质量检验点和合格标准。
2. 检验计划制定
- 确定检验点:
- 根据产品工艺路线和质量标准,确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点。一般包括原材料检验、半成品过程检验、成品最终检验等。例如,在机械加工企业,原材料钢材到货后需进行检验;零部件在粗加工、精加工等关键工序后进行过程检验;产品组装完成后进行最终检验。
- 对于一些关键工序或质量风险较高的环节,可能设置多个检验点。如在电子产品的焊接工序,不仅在焊接完成后进行外观检验,还会在后续的测试工序中再次检查焊接质量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 选择检验方法:
- 针对不同的检验点和质量特性,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性能测试、理化试验等。例如,对于产品外观的检验,采用目视检查或借助放大镜等工具;对于零部件尺寸精度的检验,使用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于电子产品的性能检验,使用专业的测试仪器检测电气性能、功能指标等。
- 对于一些复杂的质量特性,可能需要采用多种检验方法相结合。如汽车发动机的质量检验,既要通过理化试验检测材料成分和性能,又要进行性能测试评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燃油经济性等指标。
- 确定抽样方案:
- 根据产品批量大小、质量稳定情况以及检验成本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抽样方案。对于大批量生产且质量稳定的产品,通常采用统计抽样检验方法,如按照 GB/T 2828.1 等抽样标准进行抽样。例如,生产一批 10000 个手机外壳,根据抽样标准,确定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验。
- 对于关键零部件或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可能适当增加抽样比例,以确保产品质量。如某型号手机电池,由于之前出现过质量问题,在检验时加大抽样数量,提高检验的可靠性。
- 检验计划录入与发布:
- 将确定好的检验计划,包括检验点、检验方法、抽样方案等信息录入 MES 系统。在系统中为每个检验计划生成唯一标识,方便查询和管理。
- 通过 MES 系统将检验计划发布给质检人员和相关生产人员,使他们清楚了解在何时、何地进行何种检验工作。同时,生产人员可根据检验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进度,确保检验工作顺利进行。
3. 检验执行
- 原材料检验:
- 原材料到货后,仓库管理人员通知质检人员进行检验。质检人员根据检验计划,从到货批次中抽取样本。例如,对于一批电子元器件,按照抽样方案抽取一定数量的元件。
- 采用规定的检验方法对样本进行检验,如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外观检查、电气性能测试等。将检验结果记录在 MES 系统中,若检验合格,原材料办理入库手续;若不合格,按照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如通知采购部门与供应商沟通退货、换货等事宜。
- 过程检验:
-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按照检验计划在规定的工序检验点进行自检或互检。例如,机械加工工人在完成一道工序后,首先对加工的零部件进行自检,检查尺寸、表面粗糙度等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 质检人员按照检验计划对半成品进行抽检。如在电子产品组装过程中,质检人员定时对组装好的电路板进行抽样检查,检验焊接质量、元件安装正确性等。将检验结果实时录入 MES 系统,若发现不合格品,立即通知生产人员停止生产,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 成品最终检验:
-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入成品最终检验环节。质检人员依据检验计划,对成品进行全面检验,包括外观、尺寸、性能、功能等方面。例如,对手机进行最终检验时,检查手机外观是否有划痕、磕碰,测试手机各项功能是否正常,检测手机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
- 将成品检验结果详细记录在 MES 系统中。若检验合格,产品贴上合格标识,进入包装、入库环节;若不合格,将不合格品移至不合格品区域,进行详细的缺陷记录和原因分析,根据不合格的严重程度,决定采取返工、返修、报废等处理措施。
4. 不合格品处理
- 不合格品标识与隔离:
- 一旦发现不合格品,检验人员立即对其进行标识,注明不合格品的名称、型号、批次、不合格原因等信息。例如,用红色标签标注不合格的手机电池,注明 “电压不符合标准”。
- 将不合格品从合格品中隔离出来,放置在专门的不合格品区域,防止其混入合格品中流转。同时,在 MES 系统中记录不合格品的位置和状态信息。
- 原因分析:
- 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生产、技术、采购等相关部门人员,对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运用鱼骨图、5Why 分析法等工具,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查找不合格产生的根本原因。例如,对于手机屏幕出现划痕的不合格品,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生产线上的夹具设计不合理,在手机组装过程中刮伤屏幕。
- 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
- 根据原因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纠正措施,对已出现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理。如对于因夹具问题导致屏幕划痕的不合格手机,立即更换夹具,并对已生产的不合格品进行返工处理,修复屏幕划痕或更换屏幕。
- 同时,制定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例如,对生产线上所有夹具进行全面检查和优化设计,建立夹具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防止因夹具问题再次出现屏幕划痕的不合格品。
- 将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在 MES 系统中,并跟踪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定期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如通过后续产品检验数据统计分析,判断措施是否有效降低了不合格品率。
5. 质量数据统计与分析
- 数据收集:
- MES 系统自动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质量数据,包括检验结果、不合格品数量、缺陷类型、质量成本等信息。例如,实时记录每一次检验的合格数量、不合格数量,以及不合格品的具体缺陷情况。
- 同时,收集与质量相关的生产过程数据,如设备运行参数、工艺执行情况、原材料批次等,以便分析质量问题与生产过程因素之间的关联。如记录生产某批次产品时设备的温度、压力等运行参数,以及所使用的原材料批次信息。
- 统计分析:
- 利用 MES 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过程控制(SPC)、排列图、直方图等。例如,通过 SPC 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情况,绘制控制图,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运用排列图分析不合格品的主要缺陷类型,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 对质量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观察产品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产品的一次合格率变化趋势,评估质量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
- 报告生成与发布:
-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生成质量报告,包括质量状况汇总、不合格品分析、质量趋势分析、质量成本分析等内容。例如,每月生成一份质量月报,详细展示当月产品的整体质量情况、各类不合格品的分布及原因,以及质量成本的构成和变化情况。
- 将质量报告通过 MES 系统发布给企业管理层、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质量管理人员,为决策提供依据。管理层可根据质量报告了解企业产品质量状况,制定质量改进策略;各部门可根据报告分析本部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6. 质量持续改进
- 改进计划制定:
- 根据质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和质量报告,确定质量改进的目标和重点。例如,如果通过分析发现产品某一关键性能指标的不合格率较高,影响产品整体质量,将降低该性能指标不合格率作为质量改进的重点目标。
- 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明确改进措施、责任部门、时间节点等内容。如针对降低产品某性能指标不合格率的目标,制定改进计划,包括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员工培训、优化检验方法等措施,并明确各措施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
- 改进措施实施:
- 各责任部门按照质量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例如,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调整,技术部门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相关员工培训等。
- 在实施过程中,利用 MES 系统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确保各项措施按计划推进。如通过 MES 系统记录生产工艺改进的具体步骤、员工培训的完成情况等信息。
- 效果评估与巩固:
- 定期对质量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对比改进前后的质量数据,判断改进目标是否达成。例如,在改进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统计产品该性能指标的不合格率,与改进前进行对比,若不合格率显著降低,说明改进措施有效。
- 对于有效的改进措施,将其纳入企业的标准作业流程或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巩固和推广。如将优化后的生产工艺写入作业指导书,作为标准操作规范,确保在后续生产过程中持续执行,防止问题再次出现。对于效果不明显的改进措施,重新分析原因,调整改进计划,继续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循环上述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