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大数据的八个观点分析

越来越多程序员也涌入大数据行业,但是仔细问一些从业人员什么是大数据?鲜有人知道?就算知道的,最常引用Victor的4V理论,大量(Volume),快速(Velocity),种类多(Variety),价值(Value),但究竟多大是大?多快是快?几种算种类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最核心的问题还不在数量和种类,而是价值(Value)。什么是大数据的价值?如何体现它的价值?如何衡量它的价格 ?它能够变现么?如何来变现却是大数据的核心问题。

做大数据的同学,外面看起来像是红楼梦的大观园一样,外表光鲜亮丽,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各有各的无奈。大数据的处理通常分为,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加工。数据应用,数据可视化。数据收集同学总是抱怨数据源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感觉,数据清洗的同学总有沙里淘金的感觉,数据加工的同学也经常受两头气,相比来说,做数据可视化的同学比较幸运,可以找到很多炫酷的感觉,但有不是大数据的主流技术。最难受的是做大数据应用/变现的同学,不得不靠着忽悠行走江湖。

【观点如下】

大数据的信息熵值低
大数据不是银弹是蚂蚁效应
大数据不解释因果,更关心相关性
数据资源公司最佳是被收购,最好应用是广告和泛征信
大数据是对用户隐私的汲取
用户数据无法用过定价来进行数据交易
搞清楚业务,再谈大数据也不晚
大数据的价值是真水无香
 

•观点一 :大数据的信息熵值低

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熵的概念,可以用于表述信息的价值,信息熵高的言简意赅,信息熵低的冗余拖沓。目前,很多大数据的来源都是一些系统的Log,图片,视频等。特别是日志系统数据,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其中大部分是固定模板的数据,区分度差,信息量并没有随着数据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另外举个例子,之前我们使用胶卷照片的,我们会选择重要的场景,珍惜每一个照片,设计好角度和光圈,现在有数据相机了,内存近乎无限大了,大家肆无忌惮的自拍,哪怕都是同一个角度,大家照的废片也是一把一把的。同一类型的数据多了,信息熵也就降低了。

•观点二:大数据不是银弹,而是蚂蚁效应

大数据应用常见,多见于推荐系统,业务流程优化,医疗,性能优化,预测,金融交易等,这些业务在传统的做法上,已经十分依赖于数据了,虽然以前不叫大数据,但是也都是数据驱动的业务。数据的规模和种类增多,处理方法的增多,会渐渐提高这些应用的精准性,这种提高一定是渐渐的,一点一滴的。也许一天两天感觉不错来的,但是经过多年的持续改进,这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举个例来说,语音识别起始于60年代,基于小型词汇库,在90年代,IBM推出的ViaVoice是语音识别的一个里程碑,基于

  • 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