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HBase

1、HBase

HBase: Hadoop Database,根据Google的Big Table设计

HBase是一个分布式、面向列族的开源数据库。HDFS为Hbase提供了底层的数据存储服务,MapReduce为Hbase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能力,Zookeeper为Hbase提供了稳定的服务和Failover机制,Hbase是一个通过大量廉价的机器解决海量数据的高速存储读取的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

HBase是Google Big Table的开源实现,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存储系统:Google Big Table 使用GFS,HBase使用HDFS

数据处理:Google Big Table 使用MapReduce,HBase使用 Hadoop Mapreduce

协同服务:Google Big Table 使用 Chubby,HBase使用Zookeeper

 

1.1 与传统数据库对比

传统数据库遇到的问题:

  • 数据量大的时候无法存储
  • 没有良好的备份机制
  • 数据到达一定量的时候,数据访问很慢,甚至无法支撑

HBase优势:

  • 线性扩展,随着数据量增多可以通过节点扩展进行支撑
  • 数据存储在hdfs上,备份机制健全
  • 通过zookeeper协调查找数据,访问速度块

1.2 HBase特点

  • 海量存储
  • 列式存储
  • 极易扩展
  • 高并发
  • 稀疏
 
 
 
海量存储:适合存储PB级别的数据
列式存储:面向列族存储
极易扩展:1、基于上层处理能力的扩展(横向添加RegionServer机器,进行水平扩展,提升上层处理能力) 2、基于存储的扩展(HDFS ,横向添加datanode机器,进行存储层扩容)
稀疏: 稀疏主要是针对Hbase列的灵活性,在列族中,你可以指定任意多的列,在列数据为空的情况下,是不会占用存储空间的。
 
1.3 HBase几个概念
  • RowKey 
  • Column family
  • Region
  • Timestamp
  • Cell
Rowkey
    Hbase表中的行键,和关系型数据库中的主键一样,用来区分某一行数据。Hbase根据RowKey检索,只支持3中方式:
   (1)根据RowKey检索一条数据(2)根据RowKey进行range检索(3)全表检索
 
Column Family 
    列族,Hbase根据列族存储,在创建表的时候必须声明列族,列族中可以有很多列,实现数据的灵活存储
 
Region
    Region的概念和关系型数据库中分区分片一样。Hbase将一个大表根据RowKey的不同范围分配到不同的Region当中,这样即使是一张大表,由于分割到不同的Region当中,访问的延迟也很低
 
TimeStamp
    TimeStamp是Hbase实现多版本的关键所在,不同的TimeStamp来标记相同的RowKey的不同版本 。在不指定TimeStamp的情况下,Hbase会默认自动添加一个TimeStamp(服务器的当前时间),在Hbase中,相同的RowKey按照TimeStamp降序排列,最新版本的在最上面,Hbase默认读取最新版本
 
Cell
    由{row key, columnFamily, version} 唯一确定的单元。cell中 的数据是没有类型的,全部是字节码形式存储。
 
2、HBase架构
Hbase 由 Client 、Zookeeper、 HMaster、HRegionServer、HDFS等组件构成。
Client
    访问Hbase的客户端,包括了访问接口(另外Client维护了cache来加速Hbase的访问)
 
Zookeeper
    Hbase使用Zookeeper来做HMaster的高可用、RegionServer的监控、元数据的入口、集群的配置的维护工作
  • Zookeeper保证Hbase集群中只有一个master在运行,如果master发生异常,则会通过竞争机制产生新的master节点
  • Zookeeper监控RegionServer的状态,RegionServer发生异常时候,Zookeeper通过回调的方式通知HMaster RegionServer上下限的信息
  • 通过Zookeeper作为元数据的统一入口地址
HMaster
  • 为RegionServer分配HRegion(RegionServer上有多个Region),另外当RegionServer失效时候,协调HLog拆分(数据恢复)
  • 维护集群的负载均衡,维护集群的元数据
  • 发现失效的Region,并将失效的Region分配到正常的RegionServer上
HRegionServer
    HRegionServer直接负责用户的读写请求,是真正干活的节点
  • 直接和HDFS交互,存储数据到HDFS
  • 负责Region变大以后的拆分和StoreFile的合并
  • 管理Region,直接负责客户端的读写请求
HDFS
    为Hbase提供最终的底层数据存储服务,同时为Hbase提供高可用(Hlog存储在HDFS)的支持,具体功能概括如下:
    提供元数据和表数据的底层分布式存储服务,数据多副本,保证的高可靠和高可用性
 
说明:
  1、HBase内部是通过DFS Client把数据写入到HDFS
  2、每个HRegionServer有多个HRegion,每个HRegion有多个Store(每个Store对应一个列族)
  3、Store是由MemStore(内存)和StoreFile(HDFS)组成
  4、HFile是HBase中key/value的数据存储格式(HFile是Hadoop的二进制格式文件),StoreFile是对HFile的封装,进行数据的存储
  5、HLog记录所有数据的变更,可以用来恢复数据
  6、hdfs对应的目录结构:namespace/table/列族/列/单元格
    

 

3、HBase读写流程

3.1 HBase写流程

  

  1. Zookeeper中存储着meta表的信息,从meta表中找出相应的region信息,根据namespace、表名、RowKey,从meta表中的数据找到写入数据对应的region信息,找到该Region所在的HRegionServer
  2. 找到所在的HRegionServer之后,把数据写到HLog和MemStore上
  3. MemStore达到一个阈值之后则把数据刷成一个StoreFile文件(若MemStore数据丢失,可以从HLog中恢复)
  4. 当StoreFile达到一定大小之后,会触发Compact合并操作(合并操作是为了整合成最终的数据,去除重复性的更新操作等),合并为一个StoreFile(这里有Store的合并和数据的删除)
  5. 当compact之后,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StoreFile,会触发split(拆分)操作,把当前的StoreFile分成两个StoreFile(相当于将一个Region分成两个),拆分后的StoreFile文件分别会写入到另外的RegionServer上(对应的映射信息回写入到meta表中,方便以后的查找)

  如下图:

  

 

 3.2 HBase的读流程

  1. zookeeper中存储了meta表的region信息,所以先从zookeeper中找到meta表region的位置,然后读取meta表中的数据。meta中又存储了用户表的region信息。
  2. 根据namespace、表名和rowkey在meta表中找到对应的region信息
  3. 找到这个region对应的regionserver
  4. 查找对应的region
  5. 先从MemStore找数据,如果没有,再到StoreFile上读(为了读取的效率,所有Hbase写慢读快)

3.3 MemStore刷盘

在写数据过程中,MemStore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后续会逐渐的刷入到HDFS中,为了提高HBase的性能,HBase不会立刻刷盘,而是等到一定时候或者满足一定条件之后进行刷盘

(1)全局内存控制
这个全局的参数是控制内存整体的使用情况,当所有memstore占整个heap的最大比例的时候,会触发刷盘的操作。这个参数是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默认为整个heap内存的40%。但这 并不意味着全局内存触发的刷盘操作会将所有的MemStore都进行刷盘,而是通过另外一个参数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lowerLimit来控制,默认是整个heap内存的35%。当flush到所有memstore占整个heap内存的比率为35%的时候,就停止刷盘。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减少刷盘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实现平滑系统负载的目的
(2)MemStore达到上限
当MemStore的大小达到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大小的时候会触发刷盘,默认128M大小
(3)RegionServer的HLog数量达到上限
前面说到Hlog为了保证Hbase数据的一致性,那么如果Hlog太多的话,会导致故障恢复的时间太长,因此Hbase会对Hlog的最大个数做限制。当达到Hlog的最大个数的时候,会强制刷盘。这个参数是hase.regionserver.max.logs,默认是32个。
(4)手工触发
可以通过hbase shell或者java api手工触发flush的操作。
(5)关闭RegionServer触发
在正常关闭RegionServer会触发刷盘的操作,全部数据刷盘后就不需要再使用Hlog恢复数据。
(6)Region使用HLOG恢复完数据后触发
当RegionServer出现故障的时候,其上面的Region会迁移到其他正常的RegionServer上,在恢复完Region的数据后,会触发刷盘,当刷盘完成后才会提供给业务访问。
 

 

4、Region深入了解
4.1 Region实例
  Region是HBase中类似关系型数据库中分区和分片的概念,一个Region负责一小部分RowKey范围的读写。HMaster将对应的Region分配到不同的HRegionServer中。有HRegionServer来提供Region的读写和    相关的管理工作。
  下图简单描述:

4.2 Region的寻址方式
HBase的读写的第一步都需要在Meta表中找到所读写的数据所在RegionServer,Region的寻址方式具体是?
(1)旧的寻址方式
在Hbase0.96版本之前,Hbase有两个特殊的表 -ROOT-(-ROOT-表只有一个Region) 和 .META.(.META.表可被切分多个Region) ,-ROOT-的位置信息存储在Zookeeper中,.META表的Region地址信息存储在 -ROOT-表中
寻址步骤:
  1. Client请求Zookeeper,获得-ROOT-表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
  2. Client请求-ROOT-所在的RegionServer,获取到.META表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Client会将-ROOT-相关的信息cache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3. Client请求.META.所在RegionServer,获取到数据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Client会将.META相关的信息cache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4. Client请求数据所在RegionServer,获取数据

(2)新的寻址方式

新的寻址方式去掉了-ROOT-表
去掉-ROOT-表的原因:2层结构足够满足集群的需求, 提高性能
 
寻址步骤:
  1. Client请求Zookeeper,获取到.META.表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Client会将 .META相关的信息cache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2. Client请求.META所在RegionServer,获取到数据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Client会将.META相关的信息cache下来,以便下一次快速访问
  3. Client请求数据所在RegionServer,获取数据

 Client cache更新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Client会缓存.META.的数据,用来加快访问,既然有缓存,那它什么时候更新?如果.META.更新了,比如Region1不在RerverServer2上了,被转移到了RerverServer3上。client的缓存没有更新会有什么情况?
其实,Client的元数据缓存不更新,当.META.的数据发生更新。如上面的例子,由于Region1的位置发生了变化,Client再次根据缓存去访问的时候,会出现错误,当出现异常达到重试次数后就会去.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获取最新的数据,如果.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也变了,Client就会去ZK上获取.META.所在的RegionServer的最新地址。
 
 4.3 Region的拆分和合并
4.3.1 Region的拆分
 Hbase Region的拆分策略
    Hbase Region的拆分策略有比较多,比如除了3种默认过的策略,还有DelimitedKeyPrefixRegionSplitPolicy、KeyPrefixRegionSplitPolicy、DisableSplitPolicy等策略,这里只介绍3种默认的策略。分别是ConstantSizeRegionSplitPolicy策略、IncreasingToUpperBoundRegionSplitPolicy策略和SteppingSplitPolicy策略。
 
ConstantSizeRegionSplitPolicy
ConstantSizeRegionSplitPolicy策略是0.94版本之前的默认拆分策略,这个策略的拆分规则是:当region大小达到hbase.hregion.max.filesize(默认10G)后拆分。这种拆分策略对于小表不太友好,按照默认的设置,如果1个表的Hfile小于10G就一直不会拆分。注意10G是压缩后的大小,如果使用了压缩的话。如果1个表一直不拆分,访问量小也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这个表访问量比较大的话,就比较容易出现性能问题。这个时候只能手工进行拆分。还是很不方便。
 
IncreasingToUpperBoundRegionSplitPolicy
IncreasingToUpperBoundRegionSplitPolicy策略是Hbase的0.94~2.0版本默认的拆分策略,这个策略相较于ConstantSizeRegionSplitPolicy策略做了一些优化,该策略的算法为:min(r^2*flushSize,maxFileSize ),最大为maxFileSize 。
从这个算是我们可以得出flushsize为128M、maxFileSize为10G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Region的分裂情况如下:
第一次拆分大小为:min(10G,1*1*128M)=128M
第二次拆分大小为:min(10G,3*3*128M)=1152M
第三次拆分大小为:min(10G,5*5*128M)=3200M
第四次拆分大小为:min(10G,7*7*128M)=6272M
第五次拆分大小为:min(10G,9*9*128M)=10G
第五次拆分大小为:min(10G,11*11*128M)=10G
从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策略能够自适应大表和小表,但是这种策略会导致小表产生比较多的小region,对于小表还是不是很完美。
 
SteppingSplitPolicy
SteppingSplitPolicy是在Hbase 2.0版本后的默认策略,拆分规则为:If region=1 then: flush size * 2 else: MaxRegionFileSize。
还是以flushsize为128M、maxFileSize为10G场景为列,计算出Region的分裂情况如下:
第一次拆分大小为:2*128M=256M
第二次拆分大小为:10G
从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策略兼顾了ConstantSizeRegionSplitPolicy策略和IncreasingToUpperBoundRegionSplitPolicy策略,对于小表也肯呢个比较好的适配。
 
 Region的拆分流程
第1步会ZK的/hbase/region-in-transition/region-name下创建一个znode,并设置状态为SPLITTING
第2步master通过watch节点检测到Region状态的变化,并修改内存中Region状态的变化
第3步RegionServer在父Region的目录下创建一个名称为.splits的子目录
第4步RegionServer关闭父Region,强制将数据刷新到磁盘,并这个Region标记为offline的状态。此时,落到这个Region的请求都会返回NotServingRegionException这个错误
第5步RegionServer在.splits创建daughterA和daughterB,并在文件夹中创建对应的reference文件,指向父Region的Region文件
第6步RegionServer在HDFS中创建daughterA和daughterB的Region目录,并将reference文件移动到对应的Region目录中
第7步在.META.表中设置父Region为offline状态,不再提供服务,并将父Region的daughterA和daughterB的Region添加到.META.表中,已表名父Region被拆分成了daughterA和daughterB两个Region
第8步RegionServer并行开启两个子Region,并正式提供对外写服务
第9步RegionSever将daughterA和daughterB添加到.META.表中,这样就可以从.META.找到子Region,并可以对子Region进行访问了
第10步RegionServr修改/hbase/region-in-transition/region-name的znode的状态为SPLIT
备注:为了减少对业务的影响,Region的拆分并不涉及到数据迁移的操作,而只是创建了对父Region的指向。只有在做大合并的时候,才会将数据进行迁移。
 
通过reference文件如何才能查找到对应的数据

 

 
根据文件名来判断是否是reference文件
由于reference文件的命名规则为前半部分为父Region对应的File的文件名,后半部分是父Region的名称,因此读取的时候也根据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来识别
根据reference文件的内容来确定扫描的范围,reference的内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切分点splitkey,另一部分是boolean类型的变量(true或者false)。如果为true则扫描文件的上半部分,false则扫描文件的下半部分
接下来确定了扫描的文件,以及文件的扫描范围,那就按照正常的文件检索了
 
4.3.2 Region的合并
1、小合并(MinorCompaction)
由前面的刷盘部分的介绍,我们知道当MemStore达到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大小的时候会将数据刷到磁盘,生产StoreFile,因此势必产生很多的小问题,对于Hbase的读取,如果要扫描大量的小文件,会导致性能很差,因此需要将这些小文件合并成大一点的文件。因此所谓的小合并,就是把多个小的StoreFile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StoreFile,通常是累积到3个Store File后执行。通过参数hbase.hstore,compactionThreadhold配置。小合并的大致步骤为:
分别读取出待合并的StoreFile文件的KeyValues,并顺序地写入到位于./tmp目录下的临时文件中
将临时文件移动到对应的Region目录中
将合并的输入文件路径和输出路径封装成KeyValues写入WAL日志,并打上compaction标记,最后强制自行sync
将对应region数据目录下的合并的输入文件全部删除,合并完成
这种小合并一般速度很快,对业务的影响也比较小。本质上,小合并就是使用短时间的IO消耗以及带宽消耗换取后续查询的低延迟。
2、大合并(MajorCompaction)
所谓的大合并,就是将一个Region下的所有StoreFile合并成一个StoreFile文件,在大合并的过程中,之前删除的行和过期的版本都会被删除,拆分的母Region的数据也会迁移到拆分后的子Region上。大合并一般一周做一次,控制参数为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大合并的影响一般比较大,尽量避免统一时间多个Region进行合并,因此Hbase通过一些参数来进行控制,用于防止多个Region同时进行大合并。该参数为: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itter
具体算法为:
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参数的值乘于一个随机分数,这个随机分数不能超过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itter的值。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itter的值默认为0.5。
通过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参数的值加上或减去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参数的值乘于一个随机分数的值就确定下一次大合并的时间区间。
用户如果想禁用major compaction,只需要将参数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设为0。建议禁用。
 
5、HLog深入了解
HLog的功能就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RegionServer发生异常的时候,可以根据HLog来恢复数据。(HLog存储在HDFS上)
HLog是一个实现了WAL(Write ahead Log)的方式产生日志信息,内部是一个简单的顺序日志。每个RegionServer对应一个HLog(1.x版本可以开启MultiWAL功能,允许多个HLog)
所有对于该RegionServer的写入操作都会记录的到HLog中,Hbase为了保证恢复的效率,会限制HLog的数量,默认是32个,通过参数( hase.regionserver.max.logs)控制,达到最大数据之后会强制刷盘。
已经刷盘过得数据,对应的HLog有过期的概念,HLog过期后会被监控线程移动到.oldlogs( hbase.master.logcleaner.ttl 设置保留的最长时间),然后会自动删除掉。
 
5.1 HLog结构
(1)多个Region共享一个HLog,单个Region的日志记录在HLog是顺序的,但是多个Region之间的是没有顺序
(2)HLog的最小单元由 HLogKey 和 WALEdit构成。
         HLogKey组成部分:sequenceid、write time、cluster ids、region name、table name
         WALEdit组成部分:是由一系列的KeyValue组成,是一行上所有列的更新操作。
 
sequenceid
sequenceid是store级别的自增序列号,是利用HLog进行数据恢复和HLog定期删除的重要部分,MemStore达到一定条件之后进行刷盘操作,刷盘的时候会获取到刷新到最新的sequenceid的下一个sequenceid,并将新的sequenceid赋值给oldestUnflushedSequeuedid,并刷新到Ffile中。(oldestUnflushedSequeuedid 和 HLog最大的sequenceid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过期,以及判断sequenceid小于oldestUnflushedSequeuedid的数据需要恢复)
 
5.1 HLog生命周期
  1. 产生
  2. 滚动
  3. 过期
  4. 删除
产生:Hbase的所有写入(更新)操作都会产生HLog,除非关闭了HLog
滚动:为了控制单个HLog文件过大,方便后续的过期和删除,Hbase实现HLog滚动,  hbase.regionserver.logroll.period参数设置滚动周期,默认是1小时,达到设置的时间时,会创建一个新的HLog日志,                             hbase.regionserver.max.logs 参数控制HLog的最大个数
过期:Hlog的过期依赖于对sequenceid的判断。Hbase会将Hlog的sequenceid和Hfile最大的sequenceid(刷新到的最新位置)进行比较,如果该Hlog文件中的sequenceid比刷新的最新位置的sequenceid都要              小,那么这个Hlog就过期了,过期了以后,对应Hlog会被移动到.oldlogs目录
删除:如果Hbase开启了replication,当replication执行完一个Hlog的时候,会删除Zoopkeeper上的对应Hlog节点。在Hlog被移动到.oldlogs目录后,Hbase每隔hbase.master.cleaner.interval(默认60秒)时间会去检查.oldlogs目录下的所有Hlog,确认对应的Zookeeper的Hlog节点是否被删除,如果Zookeeper 上不存在对应的Hlog节点,那么就直接删除对应的Hlog。hbase.master.logcleaner.ttl(默认10分钟)这个参数设置Hlog在.oldlogs目录保留的最长时间
 
 
6、RegionServer的故障恢复
RegionServer的相关信息保存在Zookeeper中,当RegionServer启动的时候,会在Zookeeper中创建一个临时节点,RegionServer通过Socket与Zookeeper建立session会话,RegionServer会定期的向Zookeeper发送ping消息包,说明自己还处于存活状态,Zookeeper接收ping包后,更新对应的session的过期时间。当Zookeeper在超过session过期时间还未接收到RegionServer的过期时间,则会认为RegionServer发生了故障,Zookeeper会删除该RegionServer的临时节点,并且通知HMaster,HMaster接收到消息后启动数据恢复过程。
 
恢复流程:
RegionServer发生故障 -> Zookeeper检测到RegionServer异常(删除临时节点并且通知HMaster) -> Master启动数据恢复 -> HLog切分 -> RegionServer重新分配(Master重新分配)-> HLog重放 -> 恢复完成并提供服务
 
故障恢复的模式有三种:
  1. Log Splitting
  2. Distributed Log Splitting
  3. Distributed Log Replay

Log Splitting

  Log切分是有Master来执行

步骤:
(1)将带切分的HLog文件重命名,防止RegionServer未真正宕机而持续写入HLog
(2)HMaster启动读取线程读取Hlog,将RegionServer的日志写入到不同的内存Buffer中
(3)HMaster启动写入线程,将不同的内存Buffer中的日志写入到HDFS中(路径 /hbase/table_name/region/recoverd.edits/.tmp)
(4)HMaster重新将宕机的RegionServer中的Region重新分配到新的RegionServer中,新的RegionServer读取Region的数据 ( 会发现该region目录下的recoverd.edits目录以及相关的日志,然后RegionServer重放对应的Hlog日志,从而实现对应Region数据的恢复)
 
缺点:HLog切分只有Master节点在执行,效率比较低
 
Distributed Log Splitting
分布式Hlog切分,分布式切分是充分利用RegionServer的各个资源,利用多个RegionServer来切分HLog文件
步骤:
(1)Master将要切分的HLog文件发布到Zookeeper节点上(/Hbase/splitAWL),每个日志一个任务,任务的最初状态为TASK_UNASSIGNED
(2)在Master发布Hlog任务后,RegionServer会采用竞争方式认领对应的任务(先查看任务的状态,如果是TASK_UNASSIGNED,就将该任务状态修改为TASK_OWNED)
(3)RegionServer取得任务后会让对应的HLogSplitter线程处理Hlog的切分,切分的时候读取出Hlog的对,然后写入不通的Region buffer的内存中。
(4)RegionServer启动对应写线程,将Region buffer的数据写入到HDFS中,路径为/hbase/table/region/seqenceid.temp,seqenceid是一个日志中该Region对应的最大sequenceid,如果日志切分成功,而RegionServer会将对应的ZK节点的任务修改为TASK_DONE,如果切分失败,则会将任务修改为TASK_ERR
(5)如果任务是TASK_ERR状态,则Master会重新发布该任务,继续由RegionServer竞争任务,并做切分处理
(6)Master重新将宕机的RegionServer中的Rgion分配到正常的RegionServer中,对应的RegionServer读取Region的数据,将该region目录下的一系列的seqenceid.temp进行从小到大进行重放,从而实现对应            Region数据的恢复。
 
弊端:
使用多台RegionServer做Hlog的切分工作,确实能提高效率。正常故障恢复可以降低到分钟级别。但是这种方式有个弊端是会产生很多小文件(切分的Hlog数 * 宕机的RegionServer上的Region数)。比如一个RegionServer有20个Region,有50个Hlog,那么产生的小文件数量为20*50=1000个。如果集群中有多台RegionServer宕机的情况,小文件更是会成倍增加,恢复的过程还是会比较慢。
 
Distributed Log Replay
Distributed Log Replay和Distributed Log Splitting的不同是先将宕机RegionServer上的Region分配给正常的RgionServer,并将该Region标记为recovering。再使用Distributed Log Splitting类似的方式进行Hlog切分,不同的是,RegionServer将Hlog切分到对应Region buffer后,并不写HDFS,而是直接进行重放。这样可以减少将大量的文件写入HDFS中,大大减少了HDFS的IO消耗

 

7、HBase命令

HBase提供了一个shell终端给用户交互

hbase shell
创建表:create '表名','列族名1','列族名2'...

查看所有表:list

描述表:describe '表名'

判断表是否存在:exsit '表名'

判断是否禁用启用表: is enabled '表名'
           is disabled '表名'

添加记录:put '表名','rowkey','列族:列','值'

查看rowkey下的所有数据:get '表名','rowkey'

查看表中的记录数:count '表名'

获取某个列族:get '表名','rowkey','列族'

获取某个列族的某列:get '表名','rowkey','列族:列'

删除记录:delete '表名','rowkey','列族:列'

删除整行:deleteall '表名','rowkey'

删除一张表:第一步 disable ‘表名’ ,第二步  drop '表名'

清空表:truncate '表名'(过程是:disable表->删除表->创建表)

查看所有记录:scan '表名'

查看某个表某个列中所有数据:scan "表名" , {COLUMNS=>'列族名:列名'}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qcloud1001/p/7615526.html
    https://www.jianshu.com/p/e2bbf23f1ba2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xiaojianfeng/p/9670465.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