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七大设计原则

(一) 设计模式

1. 设计模式概述

软件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又称设计模式,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的目的:

  • 代码重用性: 相同功能的代码, 不用多次编写
  • 代码可读性: 编程规范性, 代码便于阅读、理解
  • 代码的可扩展性: 当需要增加新的功能时, 易于扩展, 可维护性高
  • 代码的可靠性: 当需要增加新的功能时, 对原有的功能没有影响
  • 使程序呈现高内聚, 低耦合的特性


2. 设计模式分类
  • 创建型模式: 单例模式、抽象工场模式、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工场模式.
  • 结构型模式: 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者模式、组合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
  • 行为型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命令模式、访问者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职责链模式(责任链模式)


(二) 设计模式的七大设计原则

设计模式原则: 其实就是程序员在编程时, 应当遵守的原则, 也是各种设计模式的基础. 即: 设计模式为什么这样设计的依据

七大设计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
  • 依赖倒转(倒置)原则
  • 接口隔离原则
  • 里氏替换原则
  • 开闭原则
  • 迪米特法原则
  • 合成复用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SRP: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又称单一功能原则, 是面向对象五个基本原则之一(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接口隔离原则、里氏替换原则和依赖倒置原则). 对类来说的, 即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高内聚低耦合).
如果A类负责两个不同职责: 职责1、职责2, 当职责1需求变更而改变A类时, 可能会造成职责2的执行错误, 这就是不满足单一原则所产生的问题, 因此需要将A类按职责粒度分解为A1, A2

下面代码中的Vehicle交通工具类, run() 方法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

public class Vehicle {

	public void run(String vehicle)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 " 在公路上运行...");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Vehicle vehicle = new Vehicle();
		vehicle.run("单车"); // 单车 在公路上运行...
		vehicle.run("汽车"); // 汽车 在公路上运行...
		vehicle.run("飞机"); // 飞机 在公路上运行...
	}
}

分解Vehicle类, 根据交通工具运行方法不同,分解成不同类即可 (类级别的单一职责原则)

public class SingleResponsibility_Cla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oadVehicle roadVehicle = new RoadVehicle();
		roadVehicle.run("汽车"); // 汽车 在公路上运行...
		AirVehicle airVehicle = new AirVehicle();
		airVehicle.run("飞机"); // 飞机 在天空中运行...
		WaterVehicle waterVehicle = new WaterVehicle();
		waterVehicle.run("航母"); // 航母 在水中航行...
	}
}

// 公路交通工具类
class RoadVehicle {
	public void run(String vehicle)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 " 在公路上运行...");
	}
}

// 空中交通工具类
class AirVehicle {
	public void run(String vehicle)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 " 在天空中飞行...");
	}
}

// 航海交通工具类
class WaterVehicle {
	public void run(String vehicle)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 " 在水中航行...");
	}
}

在分解后的交通工具类, 遵循类单一职责原则. 但改动稍大, 产生多个“子类”. 我们可以将类级别的单一职责原则缩小为
方法级别的单一职责原则

public class SingleResponsibility_Metho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Vehicle2 vehicle2 = new Vehicle2();
		vehicle2.roadRun("汽车"); // 汽车 在公路上运行...
		vehicle2.airRun("飞机"); // 飞机 在天空中运行..
		vehicle2.waterRun("航母"); // 航母 在水中航行...
	}
}

// 交通工具类
class Vehicle2 {
	
	public void roadRun(String vehicle)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 " 在公路上运行...");
	}
	
	public void airRun(String vehicle)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 " 在天空中飞行...");
	}
	
	public void waterRun(String vehicle)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 " 在水中航行...");
	}
}

单一职责原则注意事项和细节

  1. 降低类的复杂度, 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
  2. 提高类的可读性, 可维护性
  3. 降低变更需求引起的风险
  4. 通常情况下, 我们都应该遵守单一职责原则. 只有逻辑足够简单, 才可以类级别违反单一职责原则; 只有类中方法数量足够少, 才可以在方法级别保持单一职责原则



2. 依赖倒转原则

依赖倒转原则(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 依赖倒转(倒置)的中心思想是 面向接口编程
  •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底层模块, 二者应该依赖其抽象(即: 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应建立在抽象上)
  • 抽象(接口) 不应该依赖细节(实现类), 细节应该依赖抽象(即: 先有接口, 再有实现类)
  • 依赖倒转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 相对于细节的多变性, 抽象的东西要稳定的多. 以抽象为基础搭建的架构比以细节为基础搭建的架构要稳定的多. (在JAVA中, 抽象为 接口或抽象类; 细节为 具体的实现类)
  • 使用接口或抽象类的目的是制定好规范, 而不涉及到具体的操作. 把展现细节的任务交给实现类去完成

如图, 此UML类图违反了违反了依赖倒转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Email类中有一个 snedInfo() 发送消息的方法
  • Person类中的 receiverInfo(Email) 接受消息的方法依赖 Email类, 违反了依赖倒转原则(类与类之间的依赖没有建立在抽象上)

如果Person类发送对象是微信,短信等,则要新增类,同时Person也要增加相应的接收方法(复杂且不合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 应该让Person类 与 Email类 之间的依赖建立在抽象上: 引入一个抽象的接口 ISender,表示发送者. 新增发送对象时, 只需要新增ISender接口实现即可, 无需改变Person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ISender接口中只有 sendInfo()抽象方法, WeChat类 和 Email类实现了 ISender接口
  • Person类 通过 ISender接口依赖于 WeChat类 和 Email类. 即: 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应建立在抽象上

依赖关系传递的三种方式:

  • 通过接口传递: 参考上图, 在方法中传递依赖接口
  • 通过构造方法传递依赖接口
  • 通过setter方法传递依赖接口

依赖倒转原则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 底层模块尽量都要有抽象类或接口, 或者两种都有, 程序稳定性更好
  • 变量的声明类型尽量为抽象类或接口, 这样我们的变量引用和实际对象间, 就存在一个缓冲层, 利于层序扩展和优化
  • 继承时遵循里式替换原则(接下会介绍)



3. 接口隔离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e Principle): 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 即 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如图, 此UML类图违反了接口隔离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接口 Interface1: 有 operation1、2、3 、4 、5 () 5个抽象方法, 类B 和 类D 实现了接口 Interface1
  • 类A 依赖于 类B, 建立在接口 Interface1上, 但只会使用接口中 operation1、2、3 方法, 违反了接口隔离原则(operation4、5 () 类B也实现了, 但没有使用)
  • 类C 依赖于 类D, 建立在接口 Interface1上, 但只会使用接口中 operation1、4、5 方法, 违反了接口隔离原则(operation2、3 () 类D也实现了, 但没有使用)

改进UML类图, 使其遵守接口隔离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接口 Interface2 和 接口 Interface3 继承 接口 Interface1, 类B 实现了接口 Interface2, 类D 实现了接口 Interface3
  • 类A 依赖于 类B, 建立在接口 Interface2上, 且使用接口 Interface2中所有的方法, 遵循了接口隔离原则
  • 类C 依赖于 类D, 建立在接口 Interface3上, 且使用接口 Interface3中所有的方法, 遵循了接口隔离原则



4. 里氏替换原则

在解释里氏替换原则之前,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OO(面向对象)中的继承

  • 继承就是子类继承父类的特征和行为,使得子类对象(实例)具有父类的属性和方法
  • 继承包含这样一层含义:父类中凡是已经实现好的方法,实际上是在设定规范和契约,虽然它不强制要求所有的子类必须遵循这些契约,但是如果子类对这些已经实现的方法任意修改,就会对整个继承体系造成破坏。
  • 继承在给程序设计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弊端: 使用继承会给程序带来侵入性, 程序可移植性降低, 增加对象间的耦合性. 比如: 一个父类被其他的几个子类继承, 则当这个父类需要修改时, 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子类且父类修改后, 所涉及到子类的功能有可能产生故障
    里氏替换原则就是规定继承需要遵守规则

里氏替换原则(LSP: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官方介绍, 如果对每个类型为T1的对象o1, 都有类型为T2的对象o2. 使得以T1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的对象o1替换成o2时, 程序P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类型T2是类型T1的子类型.

这句话读起来是不是很绕, 博主第一次看到也是如此. 下面用通俗的话来解释:

  • 简单来说, 就是使用子类对象 替换 程序中的父类对象, 程序的运行结果没有发生变化 或者说, 当一个子类的实例应该能够替换任何其超类的实例时,它们之间才具有is-A关系
  • 为了遵循里氏替换原则, 在使用继承时, 在子类中尽量不要重写父类方法
  • 继承实际上让两个类耦合性增强了, 在不得已要重写父类方法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 聚合、组合、依赖来解决问题

如代码所示: 类B 违反了里氏替换原则

public class LiskovSubstitution_err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1 = 11, num2 = 5;

        A a = new A();
        System.out.println(a.add(num1, num2)); // 打印输出: 16

        a = new B();
        System.out.println(a.add(num1, num2)); // 打印输出: 17

    }

}

class A {

    /**
     * 返回两数纸之和
     *
     * @param num1
     * @param num2
     * @return
     */
    public int add(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class B extends A {

    /**
     * 重写父类的方法, 返回两数纸之和 + 1
     *
     * @param num1
     * @param num2
     * @return
     */
    @Override
    public int add(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1;
    }

}
  • 类A 中有一个返回两数之和的 add(int, int)
  • 类B 继承 类A, 却重写了 add(int, int)方法, 使其返回两数纸之和 + 1
  • 导致在Main函数中, 实例a 自身执行add方法返回的值(16) 和 使用子类B 创建 实例a 执行add返回值(17) 不一致, 违反了里氏替换原则(使用子类对象 替换 程序中的父类对象, 程序的运行结果没有发生变化)

在实际的编程中, 我们常常会通过重写父类的方法完成新的功能, 这样写起来虽然简单, 但会破坏整个继承体系, 使其复用性变差, 特别是运行多态比较频繁的时候
因此, 我们需要对其改进: 通常做法是, 将原来的父类和子类都继承一个更通俗的基类, 原有的继承关系去掉, 采用 依赖, 聚合, 组合等关系替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开闭原则

开闭原则(Open Closed Principle):

  • 开闭原则是编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编程中遵循其他原则, 以及使用设计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遵循开闭原则
  • 一个软件实体, 如类、模块、函数应该是对扩展是开放的, 对修改时关闭的.用抽象构建框架, 用实现扩展细节
  • 当软件需要修改时, 尽量通过扩展软件实体的行为来实现变化, 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

如代码所示: 违反了开闭原则

public class OpenClosedPrinciple_err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GraphicEditor ge = new GraphicEditor();
        ge.drawShape(new Rectangle());
        ge.drawShape(new Circle());
    }
}

/**
 * 图形编辑器
 */
class GraphicEditor {

    public void drawShape(Shape s) {
        if (s.shapeType == 1) {
            System.out.println("绘制矩形");
        } else if (s.shapeType == 2) {
            System.out.println("绘制圆形");
        }
    }
}

/**
 * 图形基类
 */
class Shape {

    // 图形的种类
    int shapeType;
}

/**
 * 矩形 继承 图形基类, 种类为1
 */
class Rectangle extends Shape {
    Rectangle() {
        super.shapeType = 1;
    }
}

/**
 * 圆形 继承 图形基类, 种类为2
 */
class Circle extends Shape {
    Circle() {
        super.shapeType = 2;
    }
}

当需要绘制三角形时, 不但需要创建类Triangle 继承 Shape, 还要修改 GraphicEditor类中的 drawShape方法,增加eles if 判断. 此时需要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新功能, 违反了开闭原则

改进: 图形类Shape 改造成 图形接口Shape, 提供一个抽象的方法draw(). 子类实现它是去重写draw方法绘制具体的图形. 在图形编辑器类GraphicEditor 中的 drawShape方法直接传入 Shape接口, 调用draw方法绘制

public class OpenClosedPrinci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GraphicEditor ge = new GraphicEditor();
        ge.drawShape(new Rectangle());
        ge.drawShape(new Circle());
    }
}

/**
 * 图形编辑器
 */
class GraphicEditor {

    public void drawShape(Shape s) {
        s.draw();
    }
}

/**
 * 图形接口
 */
interface Shape {
     void draw();
}

/**
 * 矩形类Rectangle 实现 图形接口Shape
 */
class Rectangl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绘制矩形");
    }
}

/**
 * 圆形类Circle 实现 图形接口Shape
 */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绘制圆形");
    }
}

此时, 需要绘制三角形时, 只需需要创建类Triangle 实现 Shape接口即可. 无需修改已有的代码. 遵循开闭原则



6. 迪米特法则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又叫作最少知识原则(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 简写LKP):

  • 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 也就是说, 对于被依赖的类不管多么复杂, 都尽量将逻辑封装在类的内部, 对外除了提供public方法, 不对外泄露任何信息
  • 迪米特法则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定义, 只与直接朋友通信.
    直接朋友: 每个对象都会与其他对象有耦合关系, 只要两个对象耦合关系, 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两个对象之间是朋友关系. 耦合的方式有很多: 依赖、关联、组合、聚合等. 其中, 出现在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 类 称之为直接朋友; 出现在局部变量中的 类 称之为陌生朋友, 也就是说依赖的类最好不要以局部变量的形式出现在类的内部

如代码所示, 违反了迪米特法则

public class LeastKnowledgePrinciple_err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eacherInfo().printTeacherAndStudentInfo();
    }
}

/**
 * 学生信息类
 */
class StudentInfo {
    private int sid;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sid;
    }

    public void setId(int sid) {
        this.sid = sid;
    }
}

/**
 * 教师信息类
 */
class TeacherInfo {
    private int tid;


    public void printTeacherAndStudentInfo() {

        List<TeacherInfo> teacherInfoList = initInfo();
        System.out.println("-----------教师信息-----------");
        for (TeacherInfo info : teacherInfoList) {
            System.out.println("教师编号: " + info.getId());
        }

        // 学生信息初始化, 违反了迪米特法则
        List<StudentInfo> studentList = new ArrayList<StudentInfo>();
        for (int i = 1; i <= 10; i++) {
            StudentInfo studentInfo = new StudentInfo();
            studentInfo.setId(i);
            studentList.add(studentInfo);
        }
        System.out.println("-----------学生信息-----------");
        for (StudentInfo info : studentList) {
            System.out.println("学生编号: " + info.getId());
        }

    }

    /**
     * 教师信息初始化
     *
     * @return
     */
    private List<TeacherInfo> initInfo() {
        List<TeacherInfo> list = new ArrayList<TeacherInfo>();
        for (int i = 1; i <= 2; i++) {
            TeacherInfo teacherInfo = new TeacherInfo();
            teacherInfo.setId(i);
            list.add(teacherInfo);
        }
        return list;
    }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tid;
    }

    public void setId(int tid) {
        this.tid = tid;
    }

}

在TeacherInfo类 中的 printTeacherAndStudentInfo方法依赖 StudentInfo类 且以局部变量的形式出现
或者说, 依赖的StudentInfo类 的初始化学生信息和打印逻辑没有封装在StudentInfo类内部, 暴露出来了
因此, 需要将初始化和打印逻辑封装在StudentInfo类的内部(隐藏), 对外提供public方法

public class LeastKnowledgePrinci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eacherInfo().printTeacherAndStudentInfo(new StudentInfo());
    }
}

/**
 * 学生信息类
 */
class StudentInfo {
    private int sid;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sid;
    }

    public void setId(int sid) {
        this.sid = sid;
    }

    /**
     * 学生信息初始化
     *
     * @return
     */
    public List<StudentInfo> initInfo () {
        List<StudentInfo> studentList = new ArrayList<StudentInfo>();
        for (int i = 1; i <= 10; i++) {
            StudentInfo studentInfo = new StudentInfo();
            studentInfo.setId(i);
            studentList.add(studentInfo);
        }
        return studentList;
    }

    /**
     * 将初始化和打印逻辑封装在StudentInfo类的内部(隐藏), 对外提供public方法
     */
    public void print() {
        List<StudentInfo> studentList = initInfo();
        System.out.println("-----------学生信息-----------");
        for (StudentInfo info : studentList) {
            System.out.println("学生编号: " + info.getId());
        }
    }
}

/**
 * 教师信息类
 */
class TeacherInfo {
    private int tid;


    public void printTeacherAndStudentInfo(StudentInfo studentInfo) {

        List<TeacherInfo> teacherInfoList = initInfo();
        System.out.println("-----------教师信息-----------");
        for (TeacherInfo info : teacherInfoList) {
            System.out.println("教师编号: " + info.getId());
        }

        // 将初始化和打印逻辑封装在StudentInfo类的内部(隐藏), 对外提供public方法
        studentInfo.print();

    }

    /**
     * 教师信息初始化
     *
     * @return
     */
    public List<TeacherInfo> initInfo() {
        List<TeacherInfo> list = new ArrayList<TeacherInfo>();
        for (int i = 1; i <= 2; i++) {
            TeacherInfo teacherInfo = new TeacherInfo();
            teacherInfo.setId(i);
            list.add(teacherInfo);
        }
        return list;
    }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tid;
    }

    public void setId(int tid) {
        this.tid = tid;
    }

}

迪米特法则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 迪米特法则的核心是降低类与类之间的耦合
  • 迪米特法则只是要求降低类间的耦合关系, 并不是要求完全没有依赖关系



7. 合成复用原则

合成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r Principle): 软件复用时, 要尽量先使用组合或聚合等关联关系来实现, 其次才考虑使用继承关系来实现

通常类的复用通常分为继承复用和合成复用, 继承复用虽然有简单和已实现的优点, 但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 继承复用破坏了类的封装性: 因为继承会将父类的实现细节暴露给子类, 父类对子类是透明的, 这种复用称之为白箱复用
  • 子类和父类的耦合度高: 父类的任何改变都会影响到子类的实现, 这不利于子类的扩展和维护
  • 它限制了复用的灵活性: 从父类继承而来的实现是静态的, 在编译时已经定义, 所以在运行是不可能发生改变

如UML类图所示, 违反了合成复用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类A 中有两个方法: operation1() 和 operation2()
  • 类B 继承 类A, 在 类B 中的 operation3() 中调用了父类的 operation1() 和 operation2() 方法
  • 类B 只是单纯的调用了 类A 的方法, 却让 类B 继承 类A, 导致两个类的耦合性增强(白箱复用)

改进: 采用 组合或聚合 优化 类A 与 类B 的关系, 使其遵循合成复用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依赖关系: 在 类B 的 operation() 中, 通过方法参数传递 类A
  • 聚合关系: 在 类B 中添加成员属性 类A, 通过 Setter(A) 方法传递 类A ( 类B 与 类A 是可分离的)
  • 组合关系: 在 类B 中添加成员属性 类A 且 实例化类A private A a = new A(); ( 类B 与 类A 是不可分离的)


(三) 总结: 设计原则的核心思想

  • 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 把他们独立出来, 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合在一起
  • 针对接口编程, 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