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认真看《道德经》_原水_新浪博客

 这是我在搜索了很多网站上看到的一篇比较适合一般的国人读懂的道德经的解释:

 
 
学成知识中心(摘自:水木BBS)
发信人: bule (这个杀手不太冷), 信区: Wisdom 
标  题: 李聃道德经解释    第一课 道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Oct 21 04:19:58 1997)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叫道,也可以不叫道.为什么呢?因为道大无边无际, 
 
浩瀚无比,没有一个词能够准确地定义它."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叫"道"这个名,也可 
 
以不叫这个名.不叫"道"这个名叫什么呢?这在第六十三课讲了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道"这个名字是老君李聃取的.他接着 
 
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也就是说,"道"也可以叫"大",大得很,无比 
 
大,没有东西比他大;也可以叫"逝",叫"远",叫"返",都可以叫;也可以叫"朴",叫其他任 
 
何名字都可以. 
 
    那么,"道"象什么样子呢?第六十三课开始就讲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什 
 
么东西?是物质混合而成的.第六十五课也讲,"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这就讲得更明白了. 
 
"道"这个东西,"唯恍唯惚",一恍一惚的.这又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再说玄妙一点儿, 
 
"唯恍唯惚"是什么样子呢?"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忽然一恍,看到一个人象,你练功中可以 
 
看到人象,这个人象是道的表现形式.人象,有长得好的,穿古装打扮的;也有凶神恶煞的, 
 
有正有邪,这也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恍惚惚,看到了一些东西, 
 
一些景象.这又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这讲的不是又深入一些了吗?大家说我还是不懂,那 
 
第七十六课不是讲了吗?"其上不敫,其下不昧",就是上面白不白,下面黑不黑.这个东西 
 
怎么样呢?"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就叫做无形状的形状,没有东西的形象,下面接 
 
着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什么东西呢?"执古之道"嘛,这就是原始大道 
 
的形状,如果说还不具体,第三十四课不是也讲了吗?"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道" 
 
象什么样子呢,好象张开的弓这样旋一圈.第七十课也将得很清楚,"三十辐共一毂,当其 
 
无,有车之用",象车轮一样,这还不是讲大道的形象嘛! <道德经>可以说把道讲得淋漓尽 
 
致了.这要靠我们自己去理解. 
 
    怎么理解呢?单从文字上是没法理解的.你只有通过修炼去理解.通过修炼,你自己感 
 
受到了,进入那个状态了,你就理解了,一练功,就看到一个人在前面,看到山山水水在前 
 
面,你就容易理解了.所以,要靠你自己修炼去理解.不修炼想理解道,那很难,上面就是讲 
 
道,道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那个名字也可以.说来说去,它是"无状 
 
之状,无物之象",也就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形状,没有东西的形象. 
 
    道的形象随时随地在变化,但有个瞬间的形象.这个瞬间是这个形象,过一个时间又 
 
不一样了,下一个瞬时又变化了,这要自身修炼到那个层次看到大道的样子你才会明白. 
 
所以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那个名字也可以,实际上有没有名字呢?"无名"嘛!"无名"就 
 
是道,就是道的名字,道也可以叫做"无名",所以,接下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天地怎么产生的?是由无名的道产生的. 
 
......(此处过深,不宜发表,先略过) 
 
     "有名,万物之母",有固定名称后由此(母)而产生万物.有固定名称后,如地球,名称 
 
固定了,在地球上就产生人;人有了,万物就生长了.万物的母是谁呢?就是地球,地球为 
 
这个万事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地球,这些东西就不存在. 
 
    人和万物,有生就有死.为什么呢?自生自灭.这本来是不符合道的.怎么才符合道呢? 
 
必须修道.修道怎么修呢?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嘛! 你修道的时候 
 
要"常无欲",就是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守静的结果怎样?"以观其妙",方能观察其中 
 
的奥秘.其中的奥妙其实指的都是道的奥妙.有时看到景物,人啦,其他东西等道的形象, 
 
这就是奥妙.你修就看得到这些道的奥妙.所以,我们修道的时候要无私无欲,一守静 
 
就能看到."常有欲",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静."以观其徼",就什么也看不到.即使 
 
看到了也是有限的,看到一点儿表面现象.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一个是"常无欲,以观其妙";一个是"常`有'欲,以观 
 
其徼".为什么叫"同出",就是两者都是在修道,坐在这里练功.但是,练功各人的情况不一 
 
样,一个没有私心欲望能守静,一个有私心欲望不能守静.同样在修道,结果不一样,这就 
 
叫做"同出而异名",两者同是为了修道而结果各不相同. 
 
    "同谓之`玄'",两者都在叫"玄",就是有欲望的,没有欲望的都在叫"玄".有的看到表 
 
面的在叫"玄",有的把病练好了也在叫"玄",这是表面的.看到了道的核心,道的奥妙, 
 
那个"玄"和你这个"玄"不一样,含义不一样. 
 
    "玄之又玄",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门.经过通道进入道门.我们授功接通道就是接这 
 
个通道,就是接信息.信息通道对于我们肉体来讲,不能在里面"玄",对于我们原神来讲, 
 
就是它上升的通道.我们原神在通道是左上旋这样玄上去的. 
 
    道门有无穷多个,每个道门连接一条通道,所以,通道也是无穷多条.但是,每一个人 
 
根据你的本性,只能进你的那一条,其他的都不能进.进了通道就是左上旋,这就是在通道 
 
运行.通道的终点在哪里?"众妙之门".奥妙之门多得很,只要苦炼就能进.这个道不是修 
 
不上去的,不是进不了的,进得了的,进去了的大有人在.我们只要苦修,通道一定走得完, 
 
一定能达到终点.问题就看你走不走,能不能坚持走到底.你只要坚持走,都能达到目的.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BULE.MIT.EDU]
 
 

 
我觉得这篇文章比较适合初次看《道德经》这本深奥书的人。也许很多人对这本书有不同的看法,就连我对这篇文章的解释也有很多的地方不赞同,但是大致的意思应该还是差不多的。我觉得《道德经》多读几遍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感触,就知道了为什么很多人可以大体理会其意思而不能正确地表述出来,更加别说翻译成其他的语言了。我觉得这么一小段可以说代表这中国特有语言的文字为什么不放到中学的语文教科书里面,就算做为一篇课外阅读文章也好啊,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语言的特色。也许哪个可以将这本书很好的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这个成就应该不亚于获得世界上最高的所有文学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