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Http原理分析总结

Okhttp 介绍

OkHttp 是 Square 公司开源的一款网络框架,封装了一个高性能的 http 请求库。

https://github.com/square/okhttp

特点

  • 支持 spdy、http2.0、websocket 等协议
  • 支持同步、异步请求
  • 封装了线程池,封装了数据转换,提高性能。
  • 在 Android 6.0 中自带的网络请求 API 的底层就是使用了 okhttp 来进行的
  • 使用 okhttp 比较接近真正的 HTTP 协议的框架

Okhttp 中几个重要类的介绍

OkHttpClient

这个类主要是用来配置 okhttp 这个框架的,通俗一点讲就是这个类是管理这个框架的各种设置的。

Call 类的工厂,通过 OkHttpClient 才能得到 Call 对象。

OkHttpClient 使用注意

OkHttpClient 应该被共享,使用 okhttp 这个框架的时候,最好要将 OkHttpClient 设置成单例模式,所有的 HTTP 在进行请求的时候都要使用这一个 Client 。因为每个 OkHttpClient 都对应了自己的连接池和线程池。减少使用连接池和线程池可以减少延迟和内存的使用。相反的如果每个请求都创建一个 OkHttpClient 的话会很浪费内存资源。

OkHttpClient的创建

OkHttpClient 有三个创建方法

第一个方法:直接使用 new OkHttpClient() 来创建一个实例对象就可以了,这个实例对象有默认的配置。默认请求连接超时时间 10 s ,读写超时时间 10 s,连接不成功会自动再次连接。

第二个方法:就是通过 Builder的方式来自己定义一个 OkHttpclient 。当然如果你直接 build 没有自己配置参数的话,效果和第一个方法是一样的。

public final OkHttpClient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
  .addInterceptor(new HttpLoggingInterceptor())
  .cache(new Cache(cacheDir,cacheSize))
  .等等配置
  .build();

第三个方法:就是通过已有的 OkHttpClient 对象来复制一份共享线程池和其他资源的 OkHttpClient 对象。

OkHttpClient agerClient = client.newBuilder()
  .readTimeout(500,TimeUnit.MILLSECONS)
  .build();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当我们有一个特殊的请求,有的配置有点不一样,比如要求连接超过 1 s 就算超时,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生成一个新的实例对象,不过他们共用很多其他的资源,不会对资源造成浪费。

关于 OkHttpClient 的配置改变都在 Builder 中进行

不需要了可以关闭

其实持有的线程池和连接池将会被自定释放如果他们保持闲置的话。

你也可以自动释放,释放后将来再调用 call 的时候会被拒接。

client.dispatcher().excurorService().shutdown()

清除连接池,注意清除后,连接池的守护线程可能会立刻退出。

client.connectionPool().evictAll()

如果 Client 有缓存,可以关闭。注意:再次调用一个被关闭的 cache 会发生错误。也会造成 crash。

client.cache().close();

OkHttp 在 HTTP/2 连接的时候也会使用守护线程。他们闲置的时候将自动退出。

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一般不会主动调用。

Call 类

Call 这个类就是用来发送 HTTP 请求和读取 HTTP 响应的一个类

image-20221108142020997

这个类的方法很少,从上到下依次是:放弃请求、异步执行请求、同步执行请求。

Request 类

这个类就是相当于 http 请求中的请求报文,是用来表达请求报文的,所以这里可以设置请求的 url、请求头、请求体等等和请求报文有关的内容。

主要方法罗列:

// 获取请求 url
public HttpUrl url();
// 获取请求方法类型
public String method();
// 获取请求头
public Headers headers();
//获取请求体
public RequestBody body();
// 获取 tag
public Object tag();
// 返回缓存控制指令,永远不会是 null ,即使响应不包含 Cache-Control 响应头
public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 是否是 https 请求
public boolean isHttps();
// Resquest{method=" ",url=" ",tag = "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image-20221108142440493

这是它的 Builder 中提供的方法,只设置 .url() 的时候默认是 post 请求。

RequestBody

介绍完请求报文就要介绍请求体了,这都是和 http协议紧密联系的。

RequestBody 就是用来设置请求体的,它的主要方法就是下面这个几个静态方法,用来生成对应的请求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就是通过这几个方法来产生对应的不同的请求体。MediaType 是用来描述请求体或者响应体类型的。比如请求体类型是 json 串格式的,那对应的 MediaType 就是MediaType.pars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 ,如果上传的是文件那么对应的就是 application/octet-stream,还有几个常用的类型 text/plain imge/png text/x-markdown 等等。

它还有两个子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ormBody 这个请求体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就是我们平时使用 post 请求的时候,参数是键值对的形式。就是使用这个请求体最简单了。

说深一点,对应的请求报文是:

POST /test HTTP/1.1   请求行
Host: 32.106.24.148:8080  下面都是请求头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用于指明请求体的类型。
User-Agent: PostmanRuntime/7.15.0
Accept: */*
Cache-Control: no-cache
Postman-Token: 954bda0d-dbc2-4193-addf-a7631cab2cfa,5ba2ebed-90b4-4f35-bcf5-80c4777de471
Host: 39.106.24.148:8080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content-length: 133
Connection: keep-alive
cache-control: no-cache

key0=value0&key1=value1  请求体(也是我们的参数)

这是发送的原始的报文格式,用代码实现的话就是

// 创建客户端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
// 建立请求体 
FormBody formBody = new FormBody.Builder()
                    .add("key0", "value0")
                    .add("key1","value1")
                    .build();
// 建立请求报文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post(formBody)
                                .url("请求url")
                                .add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ddHeader("User-Agent", "PostmanRuntime/7.15.0")
  .addHeader("Accept", "*/*")
  .add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addHeader("Postman-Token", "954bda0d-dbc2-4193-addf-a7631cab2cfa,af7c027c-a7ba-4560-98ae-3a2a473ab88a")
  .addHeader("Host", "39.106.24.148:8080")
  .addHeader("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addHeader("content-length", "133")
  .addHeader("Connection", "keep-alive")
  .add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build();
// 发起请求
client.newCall(request).excute();

上面是使用了 FormBody 的形式,如果使用 RequestBody 的话就要更麻烦一些。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

MediaType mediaType = MediaType.pars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RequestBody body = RequestBody.create(mediaType, "key0=value0&key1=value1");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url("http://39.106.24.148:8080/test")
  .post(body)
  .add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ddHeader("User-Agent", "PostmanRuntime/7.15.0")
  .addHeader("Accept", "*/*")
  .add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addHeader("Postman-Token", "954bda0d-dbc2-4193-addf-a7631cab2cfa,af7c027c-a7ba-4560-98ae-3a2a473ab88a")
  .addHeader("Host", "39.106.24.148:8080")
  .addHeader("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addHeader("content-length", "133")
  .addHeader("Connection", "keep-alive")
  .add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build();
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newCall(request).execute();

当然平时我们使用的时候,不用拼上这么多的请求头,我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还原请求报文。

还有一个子类 MultipartBody这个可以用来构建比较复杂的请求体。

1995 年 Content-Type 的类型扩充了 multipart/form-data 用来支持向服务器发送二进制数据。如果一次提交多种类型的数据,比如:一张图片和一个文字,这个时候引入了 boundaryboundary使得 POST 可以满足这种提交多种不同的数据类型。通过 boundary 可以实现多个不同类型的数据同时存在在一个 Request 中。两个 boundary之间就是一个类型的数据,并且可以重新设置 Content-Type

与 HTML 文件上传形式兼容。每块请求体都是一个请求体,可以定义自己的请求头。这些请求头可以用来描述这块请求。例如,他们的 Content-Disposition。如果 Content-Length 和 Content-Type 可用的话,他们会被自动添加到请求头中。

来看一下这种类型的请求报文是什么样的:

POST /web/UploadServlet HTTP/1.1
Content-Type: multipart/form-data; boundary=e1b05ca4-fc4e-4944-837d-cc32c43c853a
Content-Length: 66089
Host: localhost.tt.com:8080
Connection: Keep-Alive
Accept-Encoding: gzip
User-Agent: okhttp/3.5.0

–e1b05ca4-fc4e-4944-837d-cc32c43c853a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file”; filename=”**.png”
Content-Type: image/png
Content-Length: 65744

fdPNG
IHDR�0B7M�iM�M�CCPIM�CC ProfileH��……………………IEND�B`�
–e1b05ca4-fc4e-4944-837d-cc32c43c853a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comment”
Content-Length: 30

上传一个图
–e1b05ca4-fc4e-4944-837d-cc32c43c853a–

第一个数据是一张 png 的图,重新设置了 Content-Type:image/png 中间的乱码就是图片的数据。这一堆数据前有一个空行,表示上下分别是请求头、请求体。

第二个数据,就是一个文本数据。

这样它们一起构成了请求体。

讲起来可能比较复杂,就记住,当既需要上传参数,又需要上传文件的时候用这种请求体。

MediaType mediaType = MediaType.parse("image/png");
        RequestBody requestBody = new MultipartBody.Builder()
                    // 需要设置成表单形式否则无法上传键值对参数
                .setType(MultipartBody.FORM)
                .addPart(Headers.of("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name=\"title\""),
                        RequestBody.create(null, "Square Logo"))
                .addPart(
                        Headers.of("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name=\"imge\""),
                        RequestBody.create(mediaType, new File("路径/logo.png"))
                ).
                        build();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post(requestBody)
                .url("https://api.imgur.com/3/image")
                .build();
        try {
            mOkHttpClient.newCall(request).execut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简化写法:

MediaType mediaType = MediaType.parse("image/png");
        RequestBody requestBody = new MultipartBody.Builder()
                 .setType(MultipartBody.FORM)
               .addFormDataPart("title","logo")
                .addFormDataPart("img","logo.png",RequestBody.create(mediaType,new File("路径/logo.png")))
                .build();

Content-Disposition 可以用在消息体的子部分中,用来给出其对应字段的相关信息。作为 multipart body 中的消息头,第一个参数总是固定不变的 form-data; 附加的参数不区分大小写,并且拥有参数值,参数名与参数值用等号连接,参数之间用分号分隔。参数值用双引号括起来

// 比如这样,就是这种固定的格式
"Content-Disposition","form-data;name=\"mFile\";filename=\"xxx.mp4\""

到这里关于请求的几个重要的类就讲完了。

总结一下

只要掌握 http 请求的原理,使用起 okhttp 来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首先 OkHttpClient 是用来设置关于请求工具的一些参数的,比如超时时间、是否缓存等等。

Call 对象是发起 Http 请求的对象,通过 Call 对象来发起请求。

发起请求的时候,需要有请求报文,Request 对象就是对应的请求报文,可以添加对应的请求行、请求头、请求体。

说起请求体就是对应了 RequestBody 了。然后这个网络请求过程就完成了!

OKHTTP架构图

OKHTTP架构图

OKHttp发送主体流程

image-20221108145253547

在使用OkHttp发起一次请求时,对于使用者最少存在OkHttpClient、Request与Call三个角色。其中OkHttpClient和Request的创建可以使用它为我们提供的Builder(建造者模式)。而Call则是把Request交给OkHttpClient之后返回的一个已准备好执行的请求。

同时OkHttp在设计时采用的门面模式,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给隐藏起来,将子系统接口通过一个客户端OkHttpClient统一暴露出来。

OkHttpClient中全是一些配置,比如代理的配置、ssl证书的配置等。而Call本身是一个接口,我们获得的实现为:RealCall

static RealCall newRealCall(OkHttpClient client, Request originalRequest, boolean forWebSocket) {
    // Safely publish the Call instance to the EventListener.
    RealCall call = new RealCall(client, originalRequest, forWebSocket);
    call.eventListener = client.eventListenerFactory().create(call);
    return call;
}

Callexecute代表了同步请求,而enqueue则代表异步请求。两者唯一区别在于一个会直接发起网络请求,而另一个使用OkHttp内置的线程池来进行。这就涉及到OkHttp的任务分发器。

  • Call: 每一个请求的实例,比如登录login 对应一个Call、获取用户信息 对应一个Call。Call本身就是一个接口,用户的每一个Http请求就是一个Call实例,而且每一个Call都对应一个线程。
    Call包含了 request()、execute()、enqueue() 方法。

  • RealCall: 具体的Call接口实现类,代表每一个HTTP请求。每一个RealCall内部有一个AsyncCall final类。

  • AsyncCall: RealCall类的内部final类,实现了NamedRunnable类的execute()。继承于NamedRunnable类,NamedRunnable类实现了Runnable接口,并且有一个execute()抽象方法,这个抽象方法在Runnable的run()里执行。

  • Dispatcher:

    • OkHttp的任务队列,其内部维护了一个线程池,进行线程分发,实现非阻塞,高可用,高并发。
      当有接收到一个Call时,Dispatcher负责在线程池中找到空闲的线程并执行其execute方法。
    • Okhttp采用Deque作为缓存队列,按照入队的顺序先进先出。
    • OkHttp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try/finally中调用了finished函数,可以主动控制等待队列的移动,而不是采用 锁或者wait/notify,极大减少了编码复杂性。

分发器

Dispatcher,分发器就是来调配请求任务的,内部会包含一个线程池。可以在创建OkHttpClient时,传递我们自己定义的线程池来创建分发器。

这个Dispatcher中的成员有:

//异步请求同时存在的最大请求
private int maxRequests = 64;
//异步请求同一域名同时存在的最大请求
private int maxRequestsPerHost = 5;
//闲置任务(没有请求时可执行一些任务,由使用者设置)
private @Nullable Runnable idleCallback;

//异步请求使用的线程池
private @Nullable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异步请求等待执行队列
private final Deque<AsyncCall> readyAsyncCalls = new ArrayDeque<>();

//异步请求正在执行队列
private final Deque<AsyncCall> runningAsyncCalls = new ArrayDeque<>();

//同步请求正在执行队列
private final Deque<RealCall> runningSyncCalls = new ArrayDeque<>();

同步请求

synchronized void executed(RealCall call) {
	runningSyncCalls.add(call);
}

因为同步请求不需要线程池,也不存在任何限制。所以分发器仅做一下记录。

异步请求

synchronized void enqueue(AsyncCall call) {
	if (runningAsyncCalls.size() < maxRequests && runningCallsForHost(call) < maxRequestsPerHost) 	  {
		runningAsyncCalls.add(call);
		executorService().execute(call);
	} else {
		readyAsyncCalls.add(call);
	}
}

当正在执行的任务未超过最大限制64,同时runningCallsForHost(call) < maxRequestsPerHost同一Host的请求不超过5个,则会添加到正在执行队列,同时提交给线程池。否则先加入等待队列。

加入线程池直接执行没啥好说的,但是如果加入等待队列后,就需要等待有空闲名额才开始执行。因此每次执行完一个请求后,都会调用分发器的finished方法

//异步请求调用
void finished(AsyncCall call) {
	finished(runningAsyncCalls, call, true);
}
//同步请求调用
void finished(RealCall call) {
	finished(runningSyncCalls, call, false);
}

private <T> void finished(Deque<T> calls, T call, boolean promoteCalls) {
	int runningCallsCount;
	Runnable idleCallback;
	synchronized (this) {
        //不管异步还是同步,执行完后都要从队列移除(runningSyncCalls/runningAsyncCalls)
		if (!calls.remove(call))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Call wasn't in-flight!");
		if (promoteCalls) promoteCalls();
        //异步任务和同步任务正在执行的和
		runningCallsCount = runningCallsCount();
		idleCallback = this.idleCallback;
	}
	// 没有任务执行执行闲置任务
	if (runningCallsCount == 0 && idleCallback != null) {
		idleCallback.run();
	}
}

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异步任务才会存在限制与等待,所以在执行完了移除正在执行队列中的元素后,异步任务结束会执行promoteCalls()。很显然这个方法肯定会重新调配请求。

private void promoteCalls() {
    //如果任务满了直接返回
	if (runningAsyncCalls.size() >= maxRequests) return; 
    //没有等待执行的任务,返回
	if (readyAsyncCalls.isEmpty()) return; 
    //遍历等待执行队列
	for (Iterator<AsyncCall> i = readyAsyncCalls.iterator(); i.hasNext(); ) {
		AsyncCall call = i.next();
        //等待任务想要执行,还需要满足:这个等待任务请求的Host不能已经存在5个了
		if (runningCallsForHost(call) < maxRequestsPerHost) {
			i.remove();
			runningAsyncCalls.add(call);
			executorService().execute(call);
		}

		if (runningAsyncCalls.size() >= maxRequests) return; // Reached max capacity.
	}
}

请求流程

用户是不需要直接操作任务分发器的,获得的RealCall中就分别提供了executeenqueue来开始同步请求或异步请求。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execute() throws IOException {
    synchronized (this) {
      if (executed)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Already Executed");
      executed = true;
    }
    captureCallStackTrace();
    eventListener.callStart(this);
    try {
      //调用分发器
      client.dispatcher().executed(this);
      //执行请求
      Response result =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if (result == null) throw new IOException("Canceled");
      return result;
    } catch (IOException e) {
      eventListener.callFailed(this, e);
      throw e;
    } finally {
      //请求完成
      client.dispatcher().finished(this);
    }
}

异步请求的后续同时是调用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来执行请求

@Override
public void enqueue(Callback responseCallback) {
	synchronized (this) {
		if (executed)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Already Executed");
		executed = true;
	}
	captureCallStackTrace();
	eventListener.callStart(this);
    //调用分发器
	client.dispatcher().enqueue(new AsyncCall(responseCallback));
}

如果该RealCall已经执行过了,再次执行是不允许的。异步请求会把一个AsyncCall提交给分发器。

AsyncCall实际上是一个Runnable的子类,使用线程启动一个Runnable时会执行run方法,在AsyncCall中被重定向到execute方法:

final class AsyncCall extends NamedRunnable {
	private final Callback responseCallback;

	AsyncCall(Callback responseCallback) {
		super("OkHttp %s", redactedUrl());
		this.responseCallback = responseCallback;
	}

    //线程池执行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execute() {
	 boolean signalledCallback = false;
      try {
        Response response =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 finally {
        //请求完成
        client.dispatcher().finished(this);
      }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Named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protected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NamedRunnable(String format, Object... args) {
        this.name = Util.format(format, args);
    }

    @Override
    public final void run() {
        String oldName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Thread.currentThread().setName(name);
        try {
            execute();
        } finally {
            Thread.currentThread().setName(oldName);
        }
    }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execute();
}

同时AsyncCall也是RealCall的普通内部类,这意味着它是持有外部类RealCall的引用,可以获得直接调用外部类的方法。

可以看到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请求实际上真正执行请求的工作都在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中。这个方法就是整个OkHttp的核心:拦截器责任链。但是在介绍责任链之前,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线程池的基础知识。

分发器线程池

前面我们提过,分发器就是来调配请求任务的,内部会包含一个线程池。当异步请求时,会将请求任务交给线程池来执行。那分发器中默认的线程池是如何定义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定义?

public synchronized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if (executorService == null) {
      executorService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0,   				//核心线程
                            Integer.MAX_VALUE,  //最大线程
                            60,					//空闲线程闲置时间
                            TimeUnit.SECONDS,	//闲置时间单位
                            new SynchronousQueue<Runnable>(), //线程等待队列
                            Util.threadFactory("OkHttp Dispatcher", false) //线程创建工厂
      );
    }
    return executorService;
}

为什么选择使用OKHttp

  • 1.可扩展性高。类似于缓存,Dns,请求/连接/响应超时时间等等都可以通过配置传入,甚至线程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配置。
  • 2.OKHttp使用了连接池缓存,提高通信效率。
  • 3.责任链五层拦截器模式,每层功能清晰明了,并且提供了两层可扩展的拦截器方便进行所需要的改造。
  • 4.层次结构清晰,方便进行问题的排查。
  • 5.观察者模式的充分使用,查看请求状态和监控请求状态变得十分简单。
  • 6.使用了OKIO框架进行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安全性上更高。

参考

一个极简的Http请求client推荐,一行搞玩外部请求

  • 6
    点赞
  • 3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OkHttp 是一个开源的 HTTP 客户端,用于 Android 平台和 Java 应用。它建立在 Java 的 HttpURLConnection 类之上,并提供了更简洁、更强大的 API。 OkHttp 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组件: 1. `OkHttpClient`:这是 OkHttp 的核心类,负责配置和创建请求、设置拦截器、管理连接池等。你可以通过构建 OkHttpClient 实例来自定义请求的行为和参数。 2. `Request`:表示一个 HTTP 请求,包括 URL、请求方法(如 GET、POST)、请求体、请求头等信息。你可以通过 Request.Builder 构建一个 Request 实例。 3. `Response`:表示一个 HTTP 响应,包括响应码、响应体、响应头等信息。OkHttp 会将服务器返回的数据解析成 Response 对象。 4. `Interceptor`:拦截器用于在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之前进行一些额外的处理。OkHttp 提供了很多内置的拦截器,如重试拦截器、缓存拦截器等,同时也支持自定义拦截器。 5. `Dispatcher`:调度器负责管理请求的调度和执行。它可以控制同时并发执行的请求数量,还可以设置请求超时时间等。 6. `ConnectionPool`:连接池用于管理 HTTP 连接的复用和回收。OkHttp 会自动复用连接以减少网络延迟,提高性能。 7. `Cache`:缓存可以保存服务器返回的响应,以便在后续的请求中复用。OkHttp 支持对响应进行缓存,并提供了灵活的配置选项。 当你使用 OkHttp 发起一个网络请求时,它会通过 OkHttpClient 来创建一个 Request 对象,并通过 Dispatcher 来执行这个请求。在执行过程中,OkHttp 会根据设置的拦截器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添加请求头、重试、缓存等。最终,OkHttp 将返回一个 Response 对象,你可以从中获取到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总体来说,OkHttp 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封装底层的 HttpURLConnection,提供了简洁易用的 API,并通过拦截器和连接池等机制优化了网络请求的性能和可定制性。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