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岁月漫长,时光却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知不觉间,我们已与2021正式告别,迎来了全新且未知的2022年。
这一年,除了AI、大数据、云原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蓬勃发展,科技圈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变化:或是影响行业环境的变革,或是技术领域某一概念的爆火、亦或是某款软件或产品的迭代或淘汰……一桩桩、一件件的刻画出了专属科技圈的2021。
所谓“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既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不妨让我们共同回顾2021年十大科技事件,在一览科技圈过去一年重大变化的同时,或许也可从中窥见2022年的曙光。
- 腾讯、阿里、字节跳动表态支持“互联互通”
过去这些年来,互联网世界一直存在着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墙:微信不能直接访问抖音、淘宝不能直接微信支付、抖音直播间购物车不支持第三方来源商品……而2021年相信不论是对互联网企业还是对作为用户的我们来说,都是难忘的一年--曾高高筑起多年的互联网“围墙”终于要拆了。
去年9月,针对有关部门要求企业推动解决即时通信屏蔽网址链接等不同类型的问题,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表态,坚决支持“互联互通”:
- 腾讯:“我们坚决拥护工信部的决策,在以安全为底线的前提下午,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
- 阿里巴巴:“互联是互联网的初心,开放是数字生态的基础。阿里巴巴按照工信部相关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 字节跳动:“将认真落实相关决策,我们呼吁所有互联网平台行动起来,不找借口,明确时间表,积极落实,给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便利的网络空间,让用户真正享受到互联互通的便利。”
在此之后,微信与11月29日宣布开放外链,允许用户在点对点和群聊的场景中直接访问外部链接--这事时隔近8年后,微信和淘宝首次结束互相屏蔽的状态,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拆墙”已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举例互联网重新走向“互联互通”的那一天相信已经不会太远。
- 字节换帅,张一鸣卸任CEO并推出全球董事会
在字节跳动走向“互联互通”之时,其创始人张一鸣已经选择在38岁的黄金年龄“急流勇退”:去年5月20日,张一鸣发布内部全员信,宣布卸任字节跳动CEO一职,由字节跳动联合创始人梁汝波接棒成为新任CEO。
在谈及其中缘由时,张一鸣指出自己并不是要离开,而是为了寻求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而做出慎重选择。随后在11月2日,张一鸣再“退一步”:宣布退出字节跳动董事会,将席位交给了字节跳动CEO梁汝波。
张一鸣曾在隐退之时表示,希望深度参与字节跳动的教育公益、脑疾病、古籍数字化整理等新项目,而他辞任CEO不久后,便在6月向家乡捐款5亿元以成立教育基金。
除了张一鸣,去年似乎还迎来了互联网大佬“退位潮”:
- 1月13日,英特尔宣布担任CEO一年多的Bob Swan于2月15日离职,由VMWare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接任CEO一职;
- 3月17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继去年7月卸任CEO后,又宣布辞任拼多多董事长,空缺由联合创始人、现任CEO陈磊接棒;
- 11月4日,Nat Friedman宣布于11月15日卸任GitHub CEO一职,成为GitHub名誉主席,CEO职位由首席产品官(CPO)Thomas Dohmke接替;
- 同月29日,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宣布已辞去CEO一职,首席技术官(CTO)Parag Agtawal接任成为新一任CEO;
- 继苹果之后,微软市值也破2万亿
在许多大佬宣布退隐致其公司股价一度下跌时,微软的市值在6月22日稳扎稳打的突破了2万亿,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也是继苹果之后,第二个市值突破2万亿的科技公司。曾经,苹果用2年增长了1万亿美元市值的成绩引得无数羡慕,而去年微软以同样的速度证明了自己。
与此同时,苹果也在不断前行,向着3万亿进发。韦德布什证券公司分析师Dan lves曾预测苹果市值有望在2022年达到3万亿美元,而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苹果市值以达到2.92万亿美元。
- GITHub竞争对手GitLab上市,市值高达149亿美元
去年,在微软收购GitHub三年后,其强劲竞争对手GitLab于10月15日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当天,GitLab开盘价为94.2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了22.4%,首日收盘价为103.89美元,对应市值为145.58美元。
作为一个代码和资源托管服务平台,GitLab一直以GitHub为竞争目标,而在2018年GitHub被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许多开发者因担心GitHub会偏向微软产品而选择GitLab后,GitLab边迅速成长为市场上唯一的大型独立代码托管公司。目前GitLab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旗下DevOps平台:除却免费版,高级版费用每月19美元,终极版每个月需支付99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GitLab还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合资公司极狐信息技术(湖北)有限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合资公司由GitLab与独家领投方红杉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以及高成资本共同成立。
- 小米宣布造车,雷军“愿压上人生全部声誉”
在行业发生变革同事,技术领域在去年也有了新热词:去年3月31日,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的一句“我愿压上人生的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正式敲响了造车的大门。
小米智能电动车项目由雷军亲自带队,于4月份正式立项,计划初期投入100亿人民币
- Facebook改名Meta,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
如果说2021上半年关键词之一是小米敲响的“造车”,那下半年的技术热次绝对有一个本就爆火、后因facebook改名又加了把柴的“元宇宙”。
10月28日,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宣告公司将以新面貌迎接元宇宙(Metaverse)时代的到来。其创始人CEO马克·扎克伯格表示:“今天我们被视为一家社交媒体公司,但是在我们DNA例,我们是一家开发技术让人们保持联系的公司。元宇宙是下一个前沿领域,就像我们刚刚起步时的社交网络。”自此,Facebook(现Mate)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专注转向以虚拟现实为主的新兴计算平台。
尽管此前库克曾认为“元宇宙”不过是流言蜚语、AR(增强现实)才是本质,前推特CEO也嘲笑扎克伯格的元宇宙计划,但不论是Meta还是苹果,均在AR/VR设备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设置为此互相展开了一场“挖角大战”。
- 苹果发布迄今最强芯片M1 Max
2021年8月24日,是库克成为苹果CEO十周年的日子。这十年来,许多人感慨苹果已不复乔布斯时代下的果敢创新,但不可置否的是,目前苹果全球市值第一,自研的M1芯片也很“能打”,尤其升级版M1 Max更是堪称苹果迄今打造的最强芯片。
在去年10月19日的苹果“炸场”发布会中,基于ARM架构的M1 PRO与M1 Max闪耀登场,苹果将其称为“标志着专业级产品芯片的全新纪元”。M1 PRO配备多达10核CPU--8个高性能内核和2个高效内核,最高16核图形处理器,200GB/s的内存宽带,最高可配置32GB的告诉统一内存,CPU性能比M1快70%。
本以为M1 Pro已足够强大,而M1 Max的图形处理性能、内存宽带均在此基础上再次翻倍:最高32核图形处理器,拥有高达400GB/s
的内存宽带以及高达64GB的高速统一内存。除此之外,M1 Max内部还集成了570亿个晶体管--比M1 Pro多出70%,更比M1多出近3.5倍。
在苹果与英特尔“分手”,M1芯片取得成功的同时,其他如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均入局芯片的自主研发。希望以此加速创新步伐并增强自身竞争力。
- HarmonyOS设备数已突破2.2亿
HarmonyOS在去年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华为此前曾提出“2021年搭载HarmonyOS的设备数要超过3亿台”的目标已顺利完成。
在12月23日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余承东公布了鸿蒙生态的最新进展:搭载HarmonyOS 的设备数已突破2.2亿,HarmonyOS Connect(鸿蒙智联)2021年新增生态设备发货量超1亿台,合计超3.2亿。
在这场发布会上,华为还发布了首款鸿蒙汽车--搭载了HarmonyOS智能座舱的高端智慧汽车AITO问界M5,由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合作打造,这也是华为在“造车”热潮中始终坚持的角色:不会直接造车,而是与多家车企合作,提供软硬件支持。
- IE浏览器宣布“退役”
在这一年中,也有许多曾经陪伴我们多年的产品宣布“退役”:去年5月19日,微软宣布Internet Explorer 11 桌面应用程序将于2022年6月15日停用,也就意味着这个历史长达26年、曾几乎一度垄断浏览器市场的的IE浏览器即将推出历史的舞台。
然而,即便IE浏览器再受人诟病、再不好用,在访问一些特殊网站、银行网站时却只能用IE浏览器。所幸微软宣布IE“退役”时,还在Edge浏览器保留了一个使用IE的方法:Edge中仍可启用IE兼容模式,启用IE模式后,所有IE功能如开发者工具、ActiveX空间等,都可以在Edge浏览器中调用。
除了IE浏览器,此前微软还宣布其面向IOS和Android系统的智能语音助手Cortana已在2021年3月31日正式停止服务--移动端Cortana应用也已“谢幕”。
- 雅虎退出中国大陆
而与IE浏览器诞生时间相近的雅虎,因“中国愈发具有挑战性的商业和法律环境”,也在去年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大陆:自2021年11月1日起,用户将无法从中国大陆使用Yahoo的产品与服务。
相较于IE浏览器宣布“退役”时的担忧,人们对于雅虎的离开似乎显得比较平静:在经历了2013年关停中国的新闻和邮件服务、2015年关闭北京研发中心并裁员数百人后,雅虎在中国本身也只仅存一些少数的在线服务,宣布退出对于雅虎而言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