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的发展历程

随着网络成为生活重要部分,恶意代码安全事件频发。从1981年的ELK Cloner到2006年的“熊猫烧香”,恶意代码不断发展,如蠕虫、CIH病毒、爱虫等,对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造成巨大破坏,导致经济损失。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网络世界改变人们生活步调的同时,对人们工作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结构与发展。逐渐的网络变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之带来的网络安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尽管恶意代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但是恶意代码并不是新生事物。近年来,攻击者一直在努力研究攻击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强的恶意代码。下面列举了恶意代码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 1981—1982年,第一个被广泛传播的计算机病毒ELK Cloner,它的作者是一个只有15岁的高中生——里奇斯克伦塔。

Elk Cloner只是一个具有传播特性的恶作剧代码,并没有什么破坏性。病毒通过软盘传播作用,随后将自己拷贝到任何被访问的未感染的软盘中。因为当时的计算机有两个软盘驱动器,磁盘经常会和朋友一起使用,所以病毒被频繁地复制。在被感染后,计算机每启动50次,就会显示以下文字: 

Elk Cloner: The program with a personality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 1983年,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病毒诞生,正式定义计算机病毒。它的作者是一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

科恩在UNIX系统下,编写了一个能够自动复制并在计算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