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ML 4+1视图和概念模型的建模方法

本文探讨了RUP的4+1视图,包括逻辑视图、开发视图、运行视图、部署视图和用例视图在软件设计中的作用。强调了用例视图在描述需求方面的局限性,并引入数据视图或概念模型作为补充,以更好地描述业务中的核心概念和它们的关系。此外,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各视图关注的元素和应用场景。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RUP的4+1视图包括:
逻辑视图:关注功能性的、整个系统的抽象结构,不涉及具体的编译即输出和部署。
开发视图:是逻辑视图的实现,描述程序生成多少个exe、dll、jar、配置文件等。又叫实现视图。
运行视图:关注程序运行时各个子系统、组件之间的交互策略。如多进程、多线程,生产者-消费者模式。运行视图又称过程视图。
部署视图:关注软件交付以后在机器上的部署形态,以及和上下文的关系。又称物理视图。
用例视图:关注需求,又叫场景视图。

RUP 4+1视图相对完整的描述了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的过程,但没有专门针对数据持久层的描述。温li在软件架构设计中用数据视图替换了用例视图,应该说他相对重视架构设计,对需求关注的少一些。

关于需求的描述方法,应当清醒的看到,仅仅通过用例视图是不够的,用例技术涉及、但无法全面涵盖非功能需求。需求 = 功能 + 质量 + 约束。大量的信息还是要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才能够讲清楚。用例视图只不过提供了描述了一个软件的需求概貌。除了用例视图以外,还应该关注软件的概念模型(又称领域模型、信息模型)。如果说用例着重于描述一个个具体的需求,概念模型则从业务的角度描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中涉及的所有概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一个网管系统,核心的两个概念是设备和端口,端口从属于设备,他们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

分别详述4+1视图:
逻辑视图关注的静态元素是:层、子系统、类、接口,用类图来描述。关注的动态因素是协作关系,用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等来描述。是否需要在架构设计中体现类和类之间的关系?这取决于设计的层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