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自毕业工作以来,每每和别人聊到自己从事SAP/ERP工作的是,总是要话费一些功夫去解释自己的工作,然而最后他们简单归结为“哦,就是IT嘛”。为此,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下次再问,我直接把这篇文章发给他好了
今天来谈谈工作相关的内容,以自己浅薄的学识斗胆尝试着通俗地介绍ERP的发展史及相关概念,当中的错误和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当今各种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但是公司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没那么复杂的,而是随着人们实践中认知、理论、技术发展推动的。我们根据理论、技术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解决产供销脱节问题)
在很久很久以前,公司的业务比较简单,3核心部门:采购 --> 生产 --> 销售。
对于简单的产品(零件少、工序简单)、小企业(员工少),还是比较容易运作的。
例如一个订单7天后需要100箱2B铅笔。那么员工就可以分解需要采购多少笔芯材料、多少木材,按照公司的生产能力排产需要多少天。很容易计算出来,沟通好,对吧。
随着业务的发展,开拓了更复杂的产品线(例如摩托车),公司也从原先的几个人增加到一个部门就几百人。
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各种状况了。例如销售部门好不容易签下了合同,生产部门说排除下不去;生产部门排产好了,供应部门又说材料来不及采购。采购回来的物料有些经常不够用,有些则长期在仓库里积压。
这本质上,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复杂出现了生产、供应、销脱节的问题。原因有可能是对需求信息把握不准,也可能是内外环境发生变化
在1965年左右,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物料需求计划”(MRP)理论及系统,目的是想做到既不短缺,又不会出现积压。
解决方式:把产供销集成在一个模型里,做到信息的集成。
说得容易,那到底怎么集成法?分3步
第一步,建立集成物料信息的模型
在进一步介绍之前,先说明下两个概念:
- 独立需求: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企业决定的外部需求 (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