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中的重生——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

混乱中的重生
——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

                雨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但是,正是在如此混乱的时期中出现了自春秋时期以来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从两汉时期开始,随着匈奴帝国的瓦解,南匈奴内附,并且其余的鲜卑、羌、氐、羯、乌桓等民族由于各种原因相继内迁,进入关中各地定居。在东汉末期至三国初期的这段时间内,中原地区战争频繁,影响到了处于西域地区的氐、羌民族。据史料载,曹操曾经多次从氐羌人民处筹集粮食作为军用物资,并且将部分氐羌人迁徙至京兆、扶风、天水、始平等地。同时,蜀汉也对西戎有一定的联合。早在《隆中对》时,蜀汉就已经把“西和诸戎”作为国家的政策之一。在魏蜀之间的斗争中,也能看出氐羌的重要性。曹魏将氐羌人迁徙至关中,增加了关中的人口,除了让他们从事农业活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抵御蜀汉的入侵;而诸葛亮、姜维北伐是也多次借助氐羌人的战斗力。对于北方的鲜卑、乌桓,在曹操评定蹋顿后,乌桓立即臣服与曹操,又经过了几次战斗,鲜卑人柯比能也臣服与曹氏。总体来说,曹魏对北方是采取与安抚为主的政策,这使得北方民族与中原人有了近距离接触。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的少数民族的上中层统治者在与东汉、曹魏、蜀汉朝廷的士大夫交往的过程中经潜移默化,逐渐习惯了中原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汉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修养。
但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生活相当的辛苦,并受到民族歧视的压迫。甚至在某些统治者的心中,少数民族是“丧尽廉耻,不从叫化,居心叵测的祸胎”。就如魏将邓艾伐蜀时征兵时许诺应征者有赏,但最后受赏者只有汉人,而一样立下战功的氐羌人都没有受赏。又如西晋时期的赵王司马伦,西晋宗室中以贪婪凶狠著称的那一个,无故搜刮民间钱财,搜刮的对象是以氐羌人为主,并无辜的诛杀了一些氐羌首领。加上当时的统治者腐败,民怨四起,民族矛盾强烈激化,终于在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爆发了氐羌大起义,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永兴元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在离石起兵,建立前赵政权,后刘曜与316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此时,散居与北方汉人境内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相继起兵:羯人石勒于公元319年起兵建立后赵政权,鲜卑人慕容皝于公元337年建立前燕政权……在这种大动乱下,各个民族为了在中原生存,就迁徙了更多的本民族人进入关中,使十六国时期成为了胡人南迁的高峰期。又由于在中原的人仍有一大部分是汉人,所以,少数民族为了能够有效的统治汉人,必须在一定程度下接受汉族人民的习惯和制度。比如,石勒信重汉族士人张宾,由原来的四处奔袭,盲目攻取,转向后来的专心经营河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为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此外,石勒还恢复了汉族的选举制度、重视学习和传播汉族文化,并根据汉文化的优点对羯族的一些习尚进行改革。这相当于石勒在军事上征服了汉人,而汉人却在先进文化上征服了石勒,使得汉人与羯人的差距明显缩小。一样的,其他民族的一些有识的统治者,如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羌人政权后秦的姚苌等也进行了改革,是中华民族在北方实现初步的融合。
    在西晋灭亡、北方外族烧杀抢掠下的同时,大部分汉人为避免成为民族斗争的牺牲品,纷纷“渡江”避难,“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大量的北人涌入南方。北方官僚为了在南方站的住脚,就必须设法联合南方的大家族;同时,南方的大家族也必须避免外族人的入侵,因此必须与强大的北方官僚联合,一致对抗外族人。在立场一致的条件下,南人在一定程度下改变了对北人的冷漠,开始了交流。同样的,由于南部人口过于密级,有些汉人迁徙至东南的东瓯、杨瓯、百越,西南的苗族地区,给当地人民带去了高度生产技术、高度文化,并与他们形成更频繁的接触,在中国南方形成“汉蛮杂居”的状态。
    话说回来,在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真正形成比较统一的仅有后赵和前秦,但两者兴盛的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期都还是动乱,即使在前秦统一北方至发动淝水之战的两年间,前秦的统一中仍有像慕容垂、姚苌之类的在暗中破坏统一的角色,无法形成相对安稳的局面。真正在中国实现相对的南北对峙的是在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时期。而对促进北方民族融合最具历史作用的人物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
    拓跋宏等人认为,前代君主专重武力征服;而在统一后,要让国家长治久安,“迈迹前王”,使子孙永守富贵,就必须“修身改俗”,除旧布新,用“文德”改造拓跋旧俗。这成了拓跋宏进行改革的思想。
    拓跋宏首先在太和年间,以恢复和继承中原儒家思想文化传统为己任,大力倡导尊孔崇儒,并认定儒学为国学。接着,他按照汉王朝的模式,对官爵进行了改革,之后将鲜卑部落的复音姓氏改为音进姓氏,比如,他将自己的拓跋姓改为元姓。为更好的促进民族融合,他决定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开北方柔然的进攻;另一则是由于洛阳经济较为发达,历史悠久,使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便于推行改革、实现汉化。为恢复生产力,拓跋宏施行了中原的经济制度。此外,他还在婚姻、语言、服饰和祭礼在内的文化领域进行了改革。
    为什么拓跋宏要进行以上改革呢?首先中原之人大多数以中原文化作为正统,拓跋宏只有接受中原的文化,才能很好的管理中原之人。“修身改俗”、推崇儒学的目的正是如此。在拓跋宏改革官爵前,北魏的官制是非常混乱的。就官名而言,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常以具备某些特征的物品或鸟兽命名;而是鲜卑语、汉语杂用。稀奇古怪的官名,有悖于中原文化传统,无形中增加了汉族士人对拓跋氏的抵制情绪。对姓氏的改革则是由于鲜卑姓氏读起来拗口,不易于为汉人接受。一样的,对于语言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掌握汉族经籍史册,实施礼乐教化,改革拓跋习俗,消除民族隔阂。对于其他三个方面的改革,也是基于汉族的礼制的。
    拓跋宏的改革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使是有一定原因的。自三国末年起,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衰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复杂,改革势在必然。另外,在拓跋宏改革前,北魏经过了几十年的统一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战争较十六国时期有了显著的减少,人民生活较为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施行。加上拓跋宏本身具有一定的汉族文化修养,知道汉族文化的优点,改革就成功了。
    此外,除拓跋宏改革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双方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也允许异族人异地人当官。于是,南北双方打破了不相往来的局面,如有求仕不顺者,即可到对方去求仕。
    在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之后,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自觉自愿的接受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并以政权的力量推动汉化的进程,进一步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就这样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包容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文化体为内质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
    如此发展下去,到了南北朝末年,南北双方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差距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就这么实现了。
    最后,南方的汉人被打败了,北方的鲜卑人被融合了,混血人种造就了隋唐帝国。
    隋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所以顺利的统一了南方的汉族政权,是汉族的统一,结束了混乱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隋唐时期的兴盛。

参考资料:
1、《前秦史》                                                    蒋福亚 著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2、《拥抱文明——十六国北朝改革的启示》                              王永平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3、《十六国帝王列传》                                             田夫 浩天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4、《拓跋宏评传》                                                                   程维荣 著
5、《中国文化简史》                                               纪云华 杨纪国 著 北京出版社
6、《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                                曹顺庆 著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