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

参考:可视化历史图,author:文西

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 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近400年。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大力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佛教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 期得到大力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佛经大量传入,佛教的思想被时人所了解。 佛教虽然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但是由于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很少,人 们对佛教思想的了解有限,常常将佛教与道教黄老之学混为一谈,佛教借助于道教传 布;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量传入,被高僧大德们倾力翻译解释,佛教的教义 才广为人知,佛教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老百姓也处在水深火热里,而佛教讲“因果通三世”,老百姓对于现世无奈,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当权者王位来路不正,也借佛法自我安慰,希望自己的倒行逆施能够得到救赎,而建寺修塔成了这一时期的特色现象!
    这一时期的南方北方对佛教态度是有差别的,虽然都是崇佛,但是北方统治者并不愿佛教凌驾于自己的权力之上,所以出现了例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事件,而历史上仅有的四次灭佛,此时就有两次,因为之前佛教的发展一度失去控制,前政权过分的推崇,使得佛教发展影响了全国经济、军事发展!
    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
  • 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魏晋南北朝

  • 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

以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分裂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
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西晋

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

南北朝

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

始设于南朝陈永定(557年—559年)年间,得名于南部的会稽山,当时由于中原人士大量南迁,会稽郡首县山阴县人口众多,于是将其分为西部的山阴县和东部的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同为会稽郡首县。
位于会稽郡中北部,毗邻山阴县和上虞县。山阴、会稽两县在绍兴府城内的分界线是纵贯府城南北的府河,南起植利门(南门),北到昌安门,其上约有10座桥梁连接山、会两县(鲍家桥、舍子桥、大 …

孔稚珪(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著有:北山移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虽然在过去两千多年,我国大多数朝代的垮塌与低温区间的对应现象并非一种偶然的巧合,但我们不能就此断言,朝代的兴衰完全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刘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