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网络安全需求与架构白皮书》由中国联通研究院联合华为、中兴等52家产学研机构共同编制,旨在应对6G网络新场景下的安全挑战,提出系统性安全架构设计。报告聚焦ITU定义的六大场景(沉浸式通信、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等),分析其对安全的新需求,提出“防御链”“内生链”“互信链”三大安全理念,并构建涵盖基础资源层、网络基础设施层、管理及服务层的三层安全架构。适用范围覆盖政务、医疗、工业、交通等领域,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推动6G网络安全与业务发展的平衡,为全球6G标准化与商业化提供参考。
二、主要章节
- 6G安全研究概述分析全球6G研发进展,指出安全已成为6G网络核心基因,需从架构设计初期嵌入安全能力。
- ITU新场景下的安全需求针对沉浸式XR、全息通信、极高可靠低时延、极大规模连接等场景,提出隐私保护、轻量化加密、信任模式创新等具体需求。
- 6G网络安全新理念提出“防御链”(外挂防护)、“内生链”(内嵌可信机制)、“互信链”(多方协作信任)三大创新理念,构建全域安全体系。
- 6G网络安全架构设计提出三层架构模型(基础资源层、网络层、管理层),新增数字孪生域和安全服务域,强化异构网络融合与智能化安全管理。
- 未来展望呼吁产业界协同攻关安全关键技术,推动6G安全从规划走向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方法论和分析框架
- 方法论:场景驱动分析:基于ITU六大场景需求,逐项推导安全能力要求;技术验证法:通过攻防演练验证轻量化加密、物理层安全等方案的可行性;跨学科融合:结合AI、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内生安全机制。
- 分析框架:以“安全能力适配业务场景”为核心,横向覆盖网络接入、数据传输、应用服务全链路,纵向整合终端、边缘、核心网多层级防护,形成动态可调的安全架构模型。
四、关键发现
- 新场景催生安全变革:沉浸式XR需支持大通量数据快速加解密,全息通信需满足端到端时延<1ms的安全响应;泛在连接场景下,卫星网络轻量化认证、无源物联网设备安全成为关键瓶颈。
- 内生安全成为核心:提出物理层安全、抗量子密码等内生机制,减少对外挂防护的依赖,实现“无攻击逻辑”的自证清白能力。
- 多方信任构建挑战:泛在连接需建立去中心化信任模式,通过区块链与共识机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生态互信。
- AI与安全的双向赋能:AI驱动安全策略动态优化,同时需防范模型窃取、数据投毒等新型AI安全威胁。
五、结论和建议
结论:6G安全需突破传统边界防护思维,构建覆盖“端-边-云-星”的立体化内生安全体系。
建议:
- 政策层面:加快制定6G安全国际标准,明确轻量化加密、跨域认证等强制性要求;
- 技术层面:加大抗量子密码、物理层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
- 产业层面:推动安全能力开放共享,建立多方协作的安全生态联盟。
六、影响和意义
- 行业领域:为通信、医疗、工业等数据密集型行业提供安全基线,降低合规成本;
- 技术创新:推动AI驱动的安全编排、数字孪生验证等新技术落地,加速6G商用进程;
- 社会治理:保障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下的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支撑“一带一路”数字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