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tuán)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合,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第十章1 吃饭要专心啦|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接着聊《道德经》。我聊了大约两个月的《道德经》了,不知道对大家的启发大不大,我看《道德经》越看越有启发,我觉得这里边都是大的智慧,都是可以指导我们人生的智慧。如果有心得的话可以给我留言,也可以转发,让其他朋友也看到。

 

今天我们聊第十章第一句话:“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这话很有意思,这涉及到中医了。“载”是承载的意思,就是把它给承载上。“营魄包一”和在一起,“营魄”中的“营”我们中医里面经常讲,卫气营血的“营”。“营”是什么?中医里边我们有气分的东西,有神有气。营是一种液体类的物质基础,所以它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营在脉的里边走,是这样。所以,中医有句话叫营行脉中,它在脉里边走。我们通常说这个人营卫之气,就是卫气营血。卫是在脉外边的行周身,保护自己身体的等等。营是在脉里边走,为周身提供营养物质的,它是类似于液体类的营养基础。所以,它是物质层面的。

 

“载营魄抱一”的“魄”是什么呢?“魄”是神的层面的东西。我们说魂魄,古代人是这样分的:魂是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的,这个肉体死亡了,可以进入另外一个肉体,这是魂;离不开肉体的这种神叫魄。中医认为魄藏于肺脏中,肺藏魄等等,有各种说法。但是老子在这儿他不是讲我们中医的,老子他借用这个概念在讲人物质和精神的东西不能分离,老子在讲这个。看来老子也是懂中医的,一听说营出来,就明白这个中医什么意思。

 

“载营魄抱一”,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能不能把你肉体和精神给它和在一起,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哪个也不多,哪个也不少,然后不让它分离,能不能这样呢?这是老子告诉大家的一个理念。为什么要做这种提醒?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营魄分离的,也就是形和神是经常分离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形体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一般过了四十多岁以后开始慢慢的消退,旺盛期过去了。但是这时候您的位置上来了,人生越来越有积累,这时候欲望却开始增加,神的层面开始妄动了。这时候觉得我还要做什么等等,愿望越来越大。

 

 

我见到很多企业家就说,今年做20亿,明年要做200亿,这是大家的口号,明天要做到本行业第一。您的身体,随着年龄增加,平台越来越小,但是您的欲望却是越来越大,这叫形神不能达到一 致了,也就是老子说的营魄不能抱一了,两个开始分离了。这种形神、“营魄”一分离,你想这人还好得了吗?人往往会用过度的欲望去驱使自己越来越少的身体的形,结果导致最后身体的崩溃。(量力而行)

 

老子说,能不能不要有那么多欲望?我们的欲望主要是名利地位这些东西,我们身体做事是有数的,我们可以做这么多事,但是我们在欲望的驱动下,为了更多的获得名利地位等等,往往会做出超出我们身体承载事情来。老子告诉你,能不能尽量把欲望这些事放下来,达到和身体形神统一的状态,这是我们要做的,这是老子对一个领导者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在哪,是不是过分了。

 

还有另外一种讲法,就是老子是讲领导者自己,还是讲领导者要看待你管理的组织?我们这会有启发的。你管理的组织,整个这个组织也要“营魄抱一”,把这个形神给它统一起来。否则的话您所领导的组织,领导的团体,它所做的事是一定的,就是这么多人,他有这么多能力,但是如果您不断通过各种刺激,把他们的欲望刺激起来,大家都有欲望,欲望出来了,这个时候造成了一种形神分离的状态。营是一定的,但是魄越来越多,神的层面越来越多,欲望越来越多,结果导致形神分离,无法正常的运行一件事。你想这一个公司里边,所有的欲望不得了,不能够本本分分做工作,而是各种各样欲望出来了,因为这些欲望会互相冲突等等。如果欲望没有达到会产生各种矛盾等等。这就不是一个好的组织形态。这也是老子要告诉大家的。这种营魄分离的状态,我们一定要知道不是好事。所以老子跟大家说“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凝聚力)

 

后世好多人用这句话作为修炼,也就是练气功,或者是修身养性修炼的指导,也是有道理的。“营魄抱一”也是一种修炼方式。比如说我们每天生活,其实大家往往形神分离。比如说我们在走路的时候,我们眼睛看着商店的橱窗,我们心里边想着公司的事,您想您这是身体在走路,眼睛在看着橱窗,心里在想着公司的事,您这形神就分做三下了,长此以往,我们天天形神分离,达不到好的健康状态,达不到好的心灵宁静的状态。这时候怎么办?各种修炼方法都要告诉大家要“营魄合一”,我们能够形神合一,怎么办?比如说我们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你心里就想着做什么事,比如说您吃一个苹果的时候,您就一口一口吃苹果,就体会苹果的味道,您不要一边吃苹果一边聊天,然后一边四处走路,一边眼睛还看着其它东西,这就不好了。(专注力)

 

我记得有一次到茅山,然后去跟北大一个班的同学们去拜访茅山的李安道长,这次我印象很深刻。当时吃饭的时候,大家就不断地问道长问题。道长就吃饭,后来大家问的道长实在忍不住,说这样吧,我告诉大家,我们道家讲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你要体会五谷的美味。大家问的问题实在是太迫切了,所以我现在放下食物,我来回答你们的问题,回答完大家的问题,再接着我们现在大家安心吃饭好不好?我觉得这是真正吃饭的状态,我当时看了,我是很开心,很有感触的。

 

我们吃饭的时候基本在聊天。您的身体在吃饭,但是您却在不断地聊其它的东西,您心里在想其它的事,你想这叫形神分离。您吃饭就安静的吃饭,这样才能真正的跟五谷之气吻合,身体才能吸收。

 

我们现在吃饭的习惯基本上全是紊乱的,没有人安安静静地吃饭,吃饭的时候全是最热闹的时候,您听餐厅里边聊天的声音多大。您再看外国人的餐厅,都是安安静静地吃饭,我觉得这是好一些的。我们的好习惯慢慢丢了,觉得很可惜。

 

我们形神尽量让它合一,这是好事。但是怎么能达到形神合一?如果你每天觉得自己总忙碌、焦虑,头晕脑胀等等,您一定要找出一段时间来,我做什么我就想什么事。比如说我吃苹果我就想苹果,走路就想着脚在走路,就想走路,这叫形神合一。如果能做一段形神合一的事,我觉得是好事。修炼就可以像茅山的李安道长学习,我们修炼就从吃饭开始,打今天起您吃饭别跟人闲聊,您就体会五谷的美味,蔬菜的这种美味,您就去吃它,就想它多么美,这样就好了。这就是一种修炼,其实修炼不一定非在雾里边,山顶上等等,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修炼,如果能做到一刻的形神合一,都是一刻的修炼。

 

今天就聊到这儿,这是老子给我们的启发,老子这句话后边是在做一种铺垫,他后边要讲更重要的事,告诉我们,欲望不要太多了。您的欲望太多,跟您身体不匹配,那是多余的,没用的,老子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聊到这儿,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章2 每天苦口婆心的,你们说烦不烦|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聊《道德经》,我每天都聊,我不知道大家烦没烦,反正是一天几分钟。《道德经》其实相对来讲是思想层面的东西,稍微的有点枯燥,您会觉得无用,您会想生活中有用吗?但是如果您碰到问题的时候,您如果平时常听《道德经》这样的课程,您碰到问题就能更加想得通,这就有用了。每天我很啰嗦,其实老子老先生比我还罗嗦,就这点道理,人家来回给你讲,我觉得那真是苦口婆心,如果我们后人不听,那可惜了,人家讲了这么多道理,仔细的、一点点掰开来给您讲,会发现里边道理是很多的,不听可惜了。我也会坚持不懈的帮助老子这么解读下去,希望解读的对。

 

今天讲这句话,第十章的第二句,“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大家一看这话跟我们写的不一样,我们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什么叫“专气致柔”?“专气”是什么词?我觉得都不像词。这“专”是不对的,有人说“专”是使气的意思,是运行它、使它柔了,可是您那么使劲它还能柔吗?这不是专。帛书的乙本写的就是“抟”,“抟”是什么意思?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繁体的“专”字,实际上这字和左边一个“扌”,右边一个“专”是一个字,就是聚拢的意思,把它聚拢起来。我们前面说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那“揣”是在手里玩弄的意思,这个“抟”跟那玩弄差不多,都是一个字,但是这里面的意思当聚拢、凝聚讲,把它聚在一起,团成一个圆的感觉。比如,您拿一团面,来回团,把它越团越圆,就是这个“抟”,“抟气致柔”的意思就是把气聚拢在一起,把本来要张扬出去的给它收回来。有的气要分离的,比如刚毅之气和阴柔之气要分离,我给它揉在一起,阴气、阳气揉在一起,叫“抟气致柔”,使它柔和,便进入柔和的状态。

 

能不能像婴儿那种状态?这是老子对我们领导者的要求,大家一听要求领导者变成婴儿那样,这是什么意思?这还是老子在告诉领导者,要降低自己的欲望,大家看婴儿是非常单纯的,婴儿吃了点奶,吃了点食物就满足了,他没有更多的欲望,所以婴儿的身体是非常好的,他的气是完备的,

 

他的气血能够合在一起。婴儿这个状态,应该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出生的状态,一种非常美好的状态,当我们成人以后欲望就会多了,我们会想为自己捞取。别墅还不够大,游泳池还不够大,女朋友还不够多,我吃的山珍海味还不够,山里边的穿山甲拿来要吃,我要吃珍惜的熊掌等等,欲望多了。而孩子却不会想这些。

 

当我们有一定平台之后,欲望多了之后,我们就会为此而去过度的捞取。我不是用获取这个词,而是捞取,“捞”的意思是不该你有的,你去多捞,这样就会损害你的组织。老子告诉你能不能把你的气“抟”在一起,向里边收拢,阴、阳之气平和,使自己“营魄抱一”。“营”就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我的躯体,我的“魄”,我的精神能和它匹配,合在一起,像婴儿一样那种出生的状态,让它达到和谐一致,老子说这种状态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我一再强调,老子《道德经》是给领导者讲的,我们一定要扣到领导者身上。老子问领导者,你能做到你的心像婴儿一样的纯净吗?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我们常说的保持初心,也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心是很纯净的,我为什么做这个事,我去把它销售出去,给大家服务等等。但是,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内心膨胀了,我不行,我今年做了一千万,我明年一定要做到一个亿,我引进风险资金,我去多卖,等风险资金进来以后,我投资可以,但是我必须要求你明年做到增长百分之多少等等。(不忘初心)

 

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开始我的成本有点高,现在可以把这些用料,质量减下来,可以进一些品质不那么高的,便宜点才好,就开始这样出问题。好多企业做着做着,随着平台的增大,领导者开始膨胀,就忘记了初心,会做一些与当时创业初衷相反的决定,最后损害企业利益。这是我们对这种状态的一种发挥,老子告诉你要像婴儿一样纯净,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你如果这么纯净的话,你做领导一定会做个好的领导。

 

在平时养生中也是如此,老子讲很多人把这句话当做养生的法则。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这话非常好,我觉得是这样,如果保持一颗童心的话,这人就会长寿、健康,因为比较单纯、欲望少,他气血就通畅。有一天,我曾经看一位老先生,很大岁数了,90多岁了,放风筝,玩这风筝玩的开心,跟小孩一样,你看他状态跟孩子一样。当时我就很感慨,我说是不是这种童心能让人年轻,后来我就开始观察,我发现很多有童心的老人确实年轻。比如,我们家里边,我母亲就有童心,她总像小孩一样,什么好玩的东西都好奇,但凡我们拿回来什么新东西,我妈一定给拆封,把箱子拆开,看看里边到底什么东西,是这样。我送给母亲手机,微信,我妈拿着微信玩的,天天能自己做画片,跟这些老同事们互相发微信、整天发歌曲、转发,我觉得她接受新事物,保持童心就年轻。我妈妈虽然80岁了,但是看着跟60岁没什么区别,有的人甚至说她40多岁。但是,我们家里我父亲的性格恰恰相反,我父亲的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性格,但凡新东西绝对不用。我们家,我母亲说买冰箱,我母亲都劝我爸劝了好几年,才买一冰箱,买电视都很费劲,他不接受新东西。结果下来,现在看我父亲就比我母亲要衰老很多。

 

有时候出去,有一次很搞笑,我妈去晚了,周围的人在外面散步聊天,就问我父亲,“你姑娘今天怎么没来?”,以为我妈是我爸的姑娘。我不是说我爸怎么样,但是性格如此,确实在健康方面显现的比较明显,两个人是有差异的。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大量的身体健康的老人,你看他有一颗童心,总保持那种求知欲,对生活的好奇心,他就容易保持一种婴儿的状态,这样的人就容易健康。

 

今天也不多讲,但是这句话值得大家琢磨,“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我们如果有心得的话,欢迎大家写下来,给我留言,今天聊到这,谢谢大家,再见。明天接着讲。

 

 

 

 

 

 

 

 

第十章3 做好事被当做理所理当怎么办?|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在聊之前,先回答一位朋友的问题,这位朋友留言,说大衣哥给村子里边捐钱,大家知道大衣哥,唱歌的,在电视里特别火。他是一个农民,后来出了名以后,挣钱多了,给村子里边修路,给大家捐东西。但是时间长了,好像大家觉得应该似的,你少捐了大家还不开心,这样值得吗?这就是我一直在讲道的原则。

 

我们要学天之道,你就豁然多了,天之道,为大家做事,让世界万物如此繁茂,您说他要求回报没有?没有。他隐身于背后,他做的好事:第一不张扬;第二不要求回报。我们学习这种品性,你不为别人的回报而去做事,当为别人回报而做事的时候,比如我做好事,别人要夸我,有的时候您做好事,大家不但不夸您,还骂您。如果您在意这个回报,就会终止行善。我做好事,比如我坐车让座,坐下来以后,老大妈带个小孙女坐那了,一声谢谢没说,让座这人要求回报,不开心了,我让了座,你不说谢谢,那怎么办?你起来,我座不让给你了。您看您把行善这行动就给终止了,这种行善是非常有限的,真正的施与、施舍、布施,都是不在意回报的,而且越低调越好,大家不知道才好呢。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只对自己心中的善念负责,我帮大家了,你是夸我也好骂我也好,都不在意,我心里认为这是好事,就去做,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你做了好事,大家觉得不满足等等,不要在意它,我做到此为止,我认为我该做这些就去做。最后,不是您跟您被施舍或被帮助这些人的关系,而是您面对自己良心的这种关系,您良心认为太好了,太开心了,那就行了,这事就值了,别等大家回报,这是一种态度。老子《道德经》一直在讲这种态度,不记回报、忘记回报,我就为大家做事。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十章,第三句,“修除玄鉴,能无疵乎”,这话在通行本里是不一样的,通行本里是“涤出玄览,能无疵乎”,“涤出玄览”的“览”字是看的意思,大家说“玄览”是心镜,为什么是心镜,心里边的镜子,为什么是心镜,也解释不大清楚。现在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出来以后,我们一看,原来不是一个阅览的“览”字,是什么字?原来是个“监”,监视的“监”,为什么写“监视”的“监”,当什么讲?“监”字是这样的,“监”字最早是当镜子讲,我们现在说监视,看什么东西,过去“监”当镜子讲。给大家解释一个字,我们了解一下古代文化。“监”字的繁体怎么写?左边像个大臣的臣字,甲骨文时候,就是一个大眼睛,右边是一个人在那一个大眼睛瞪着,下边是一个器皿的“皿”,器皿是一个空的,比如盆,在器皿上面加一横,里边有水的意思。过去一开始没有镜子,古代哪有镜子,那怎么来看自己脸上干净不干净?您看都上水边来,或者接一盆水,低头往下看,一看水里边影子,自己脸上干净不干净,这就是最早的镜子,它叫“监”,“监”是名词也是动词,您这么看,来审视自己脸上有没有东西,这种状态就叫“监”,从上往下看,想找点什么问题来看,这叫“监”。

 

镜子随着人们技术的发展,一开始只能用水,后来有金属了,我们给它磨成亮了,拿这种金属镜子,一直用了好久,我们到了晋代就有了。这时候就改变了,下边就不是器皿的“皿”了,而改成了金属的“金”字了,现在就是金“鉴”,《医宗金鉴》的“鉴”,就是这个“鉴”了。字的进化体现了我们技术的进化,最早镜子是水,后来变成了金属的器皿,“修除玄鉴”,为什么不写“涤出玄鉴”?这俩其实没什么大区别,“修”是修整的意思,“涤”是洗涤的意思,没什么大区别,我们就按帛书乙本的“修除玄鉴”来讲,“览”字的读音基本上就去掉了。我不主张现在还用“涤出玄览”,大家看了也不懂,也解释不通的方式去解《道德经》。“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在抄写过程中,给抄成“监”,慢慢给抄成“览”。帛书甲本写的是“监”上面加个草字头,变成“蓝”字了,也是抄错了,古代抄文献的时候,经常容易抄错。

 

“修除玄鉴,能无疵乎”,“疵”是瑕疵的“疵”,什么意思?“玄鉴”,“玄”就是深妙的意思,很深很深的这种镜子,意思是我们心里边的镜子,你心里边能不能保持纯净、干净的状态,把它清理干净,清除掉杂念,没有一点瑕疵,能不能做到这点。我前边啰嗦了这么多,这才讲到正题,老子告诉我们,能不能修炼到心中宁静,没有一丝杂念,这种说法其实跟佛教禅宗神秀大师讲的很像,神秀说过一句著名的句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明镜台”就是心里边是镜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大家看神秀大师讲的,其实跟老子《道德经》讲的是一致的,就是把心里边这面镜子,给它清理的一尘不染,这是一种状态。大家说,这不是菩提树,也不用染尘埃,那是更高的境界。但是大家记住,那种空的境界,一定是通过这种勤勤尘拂拭的修炼而得来的。我觉得神秀和慧能从本质上讲,是给两个层次的人在讲课,他俩本身不应该争的,并无高下。给老百姓,那些刚修行的人去讲,你就要告诉他,通过一些方式经常保持内心的纯净,要不断地去擦它去修炼它。当他养成习惯以后,进入这种境界了,才会进入一种空的状态,并不是每个人上来都有这种慧根,上来就心一下空了,无所谓,我做好事,大家不需要回报。一开始您需要随时提醒自己,习惯了以后,过了几年,您修炼的境界高了,可能做好事就真的不要回报了。但是,一开始坦诚的讲,我们还都有点世俗之心,都需要一点回报的念头,慢慢修炼才能到达那个境界,这是两个境界。这两个人其实本不应该斗,我觉得是下边的徒弟们,非要分出个高下来,去斗的。老子讲这种境界,实际上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通过修炼,经常保持自己内心的这种纯净,没有杂念,不为自己捞取这种欲望,这个领导者必定大成,一定的。

 

我们往往没有任何的修炼方式,我们也不学习,我们就是凭自己的本能,凭我们世俗接触的这些社会知识去处事的话,习气一定存在,一定在某些时候冒出来,在最关键的时候冒出来一次,就够您回头要做多少努力去挽回的了。不要指望每次预见事,我们能够灵机一动,能够一下境界上来,没那事。一定要平时养成习惯去修炼自己,我们不要小瞧各种宗教的仪轨,为什么每天基督教吃饭之前都要感谢主?这是仪轨,每天都做,为什么日本人,好多人吃饭之前,要双手拍两下,感谢食物为我奉献了自己?这都是仪轨,这种仪轨有什么好处?让你养成习惯,养成习惯以后,你的身体养成习惯了,思想养成习惯了,很容易再遇到事立刻进入这种境界。如果平时不注意,觉得我脑袋灵光,我这个人聪明、境界高,我一碰到事了,您放心,什么时候私心一上来,有可能您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老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别觉得这事能天生而成,我们要去勤勤的、时时的把它去给擦干净,把心境保持干净,清除杂念,经过长期的这种修炼,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这是老子告诉大家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这么做的话,您的境界一定自是不同。

 

今天就讲到这,明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的下一句话,感谢大家,再见。

 

 

 

 

 

 

第十章4 心机什么的,该放掉了|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第十章。今天聊的话是这样一句话:“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这话什么意思?首先看“爱民”两个字,大家往往会说,老子是不讲感情的,老子是不讲感情色彩去做事的,叫“圣人不仁”。实际不是的,老子讲感情的,“圣人不仁”是圣人不把“仁”挂在口头上的意思,不经常讲那“仁”。应不应该爱老百姓?老子这讲了“爱民”,是爱老百姓的,所以说“圣人不仁”怎么怎么样讲的是不合理的。老子是爱老百姓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对你管理的老百姓有爱,所以老子说“爱民”。

 

接下来,“栝国”,什么叫“栝国”?现在通行版本写的是“治国”,通行本都这么写,但是帛书的乙本写的这个字,“栝”,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舌头的“舌”,跟我们说生活的“活”,左边三滴水它改成个木头的“木”,这字当什么讲?是有争议的,好多人说这字就读“huo”,也有大多数人是反对的,实际我对于这字的观点是“栝”(huo)字,因为在后面第七十五章的时候说过,有这句话“勇于不敢则栝”,用的也是左边木字旁这个字。因为这个字跟栝字,在古代好多音是一样的,比如“guo”,音是一样的,它有相似的读音。而且左边就是一个水、一个木,过去的字形是非常像的,很容易抄错,或者当时可能就是用来借用这个“栝”(huo)字的,我把它看成通假字。

 

有的朋友说,抄的时候就抄错了,把三滴水抄成木了吗?不应该在一本书里边,两个地方都抄错,应该是当时这两个字就是可以通用的,水和木随时可以换。“爱民栝国”的“栝”的意思是,让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能够活下来,能够活的很好,是活的意思,让他活下来,和“治”是有点区别的,“治”是以这个手段去治理,好像恰恰跟老子的意思有点相反,老子让这个国家的老百姓都能活下来,爱老百姓,让大家都活下来,活的好,能不能不用你的“治”,这个“治”就是机巧,我们各种心机这些东西,能不能不动这些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怎么能够让这个国家老百姓活的很好,我又爱老百姓,让大家活得好,我却不用智力、心机、技巧去治理这个国家,怎么做?

 

老子前边其实一直在讲这个,当一个领导者放下自己欲望,不与大家争夺利益,把自己欲望清空的时候,这个时候您再去做事,再去管理,就非常好管理了,制订规则就行了。因为您不跟大家争利,大家觉得您不干扰我们,我们就正常运行就行了,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时候,反而不需要用太多的机巧,太多的心机去治理。这种情况,比如在一个公司里边,如果公司领导把自己位置放下来,我不为自己的权威、名誉、地位、金钱去争夺,放低自己,制定规则,让大家按照规则去做。这个时候,领导者是非常轻松的,你不用考虑太多心机。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苏州有家企业,叫德胜洋楼,德胜洋楼1000多名员工,它是做木质别墅的,全中国木质别墅排第一,1000多员工,管理人员就15人,销售部就1个人,效益好得不得了,全国做到第一。上他那去参观,我觉得很奇怪,老总办公桌就是他们园区里边一个咖啡厅里一个角落的一张桌子,他没把自己搞的特别大,老板台没有,位置放的很低的,他把位置放低以后,把公司的规则制定的非常好,说所有员工不要跟我套关系,没有人跟我搞关系的,谁搞关系谁出去,你在这按照规则做,你就会活得很好,就是这么一个文化。老板把自己位置放得低,我没觉得我随时干扰大家,没有干扰大家,他就是咖啡厅一个办公桌,在那办公,看着都不像老板。我是第一次见到老板在这样的位置办公的,没把自己位置抬的特别高,结果大家按照规则去做,公司运营的反而非常好。老板也不用费太多心机,不断地去干扰大家,不用的,老板可以去做别的事去。

 

这是一种管理方法,这个管理境界实际是很高的,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太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等等,别人一说什么,风吹草动就跟着去辩论,去跟人反驳等等,用不着,放下这些。您就按照自己内心的善良去做事就行了,不用管外边的反应,夸您、骂您都不用管,管那些没用,把自己欲望清得越干净越好。这时候反而倒轻松了,不用费太多的心机去跟人不断地争斗,跟人去校正,用不着了。这样的人反而内心很简单,很坦然,您放心,这样的人一定气血通畅,没什么郁结。

 

老子前边不断的告诉我们,能不能像一个婴儿一样,我们说“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等等,老子说的都是这种状态,这种非常纯净的、单纯的状态,心中没有各种杂念。这种人,在人生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我们要去修炼的。我觉得听我《道德经》里边有好多小朋友,因为好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听,我觉得特别好。小时候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长大了很容易形成习惯,因为小时候这么做的,可是小时候不懂,没听到这些道理,长大了人生跌跌撞撞,最后明白这些道理,看书懂了,您遇到事的时候心里还是要纠结的,然后才想通。真正天真、自然的,从小这样的人才真正幸福,尽量进入这种状态,不与世界纠结、不与其他人纠结,这样的人做事,不以“治”去做事,他非常单纯,你去这么做,别人就会跟着效仿,你周围的人就会慢慢跟着改变。这样的人,在人生中应该是幸福的人,这样的领导,不靠机谋、技巧去管理的,好好这么做,别人跟着你效仿你去做,公司文化很容易形成。这样的领导,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领导。

 

老子告诉大家,“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能不能不靠心机呢?老子提出的要求很高,我们一点点去琢磨这句话,我希望大家从这句话中有所收获,这是我讲《道德经》的目的。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我们来接着聊《道德经》,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章5 于阴阳变化之间|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第十章。今天这句话是“天门启合,能为雌乎”。

 

首先来解释“天门”,历朝历代莫衷一是,不知道老子到底在讲什么,到底是哪个“天门”,“天门”古代解释太多了,上天的“天”、大门的“门”,古代解释的天门解释的很多,各种各样的天门。比如说,有的说日月出入的地方叫天门。比如《山海经》里边说过,日月出入的地方叫天门,有一个大门,大门一开,我形容的,不是《山海经》这么讲的,门一开,太阳进去了,门一开,月亮进去了,而且有个神人在那守着,这神人长得很吓人,两个脚长在头上的一个神人,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说二月份叫天门,我们现在就是早春二月,二月份万物从地里边一下就冒出来了,长出来了,这个状态像大门打开了一样,叫“天门”。《说文解字》在解子午卯酉的“卯”字的时候,就说“冒也”,“卯”是冒出来的意思,二月份万物冒地而出,像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这是一个天门,有这么解释的。

 

还有说天门是天界之门,天界一到变化的时候有门,上天的时候大门打开你才能见到玉皇大帝,这有“天门”。还有说天目山叫“天门”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庄子讲天门,我觉得跟《道德经》讲的比较接近,庄子讲的天门是什么?庄子这么讲的,他说这世界万物,“有乎生,有乎死”,就是有生有死,自然的。“有乎出,有乎入”,我们中医就讲,气机在身体有出有入,无非升降出入而已,所以有出有入。入出而无现其形,你看不到它的具体形状,是谓“天门”,你看不出来怎么变化,这叫“天门”。所以庄子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意思是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种变化之间的枢纽叫“天门”,这是一种大的概念,讲的是自然之道,庄子讲这个讲的比较到位。

 

后世还有修炼的人,把天门解释成心门,我们思想一想东西叫“心门”,有这种讲法,叫“思想生灭之门”,也有说顶门,我们脑袋顶上这,这叫“天门”,阴阳出入,我们灵魂会进出。这都是修炼的人在看了古代经典以后悟出来的,有道理的。因为人跟自然界是对应的,人身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天地,人来回这么被气机生灭,变化,其实出入也叫“天门”,可以这么讲。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原来的天门讲的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里边的天门,我认为跟庄子这个是吻合的,就是阴阳变化出入之间,这种变化叫“天门”。我理解老子这句话,应该是阴阳变化之间,万物在你之前变化,给你呈现了各种机遇,在这种机遇到你面前的时候,你能不能保持一种“雌”的状态,这又是什么状态?雌雄的“雌”,老子在打比方,老子在《道德经》里边经常用雌雄来比喻人生的两种状态,雌雄到底是什么状态?我们观察一下动物世界,熊总是欲望很多,他在跟雌性交往中是主动的、追逐的、索取的,雌保持的是一种安静的状态,它总是被动的,不去主动的索取,她就安静的在那等待,这是一种状态。老子打个比方,这是一种雌雄的状态,雌的状态比喻成安静、(手下)的状态。有的人跟我抬杠,不对,我们单位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谈朋友,就是女孩主动追男的,不用抬杠,古代人很朴素,看着动物之间的交往想象出这两种状态而已,您别拿您单位的事抬杠,我们不是说抬杠的事。

 

老子在讲大的思想,当万物变化,阴阳变化,在你的面前呈现各种机遇的时候,您应该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不去主动索取。老子跟前边讲的一样的,像婴儿等等,那种状态是一样的,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做领导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老子《道德经》讲的都是领导法则,大家说这种状态做领导有什么好处。一个公司领导,如果总是保持一种兴致高昂的、索取的状态的时候,恐怕这事不能持久,因为他在靠个人的魅力去推动公司的发展,不可持久的。他个人热情高涨,但是能一直高涨吗?往往这样的领导人一退下来,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或者看十年,这种激情澎湃的领导者,再过十年看他的身体,往往跟以前比就大不如前,因为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过度消耗就会出问题,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往往会好。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曾经有一位领导,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跟我说,罗老师,您讲的是对的。当年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出国考察,全国整个系统调上来精兵强将,出国考察两次,我就分析这两次的领导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出去,带队领导事无巨细,全都自己管,热情洋溢、精力旺盛,全都管。结果,没有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家都被动的受他管,每天出去都疲惫不堪,大家不断地要适应他的各种要求,不断地写各种各样的资料、材料,考察的不充分。回来以后,大家觉得遗憾颇多,按照他一个人的意思去完成,大家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次的领导很有意思,他平时很安静,只是每天晚上开会讨论今天的得与失,制定明天的方针,大家去执行。白天他非常安静,不会主动去干扰大家,大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详细地考察各方面的事,这次回来,大家第一感觉很轻松;第二发挥了每个人的才干,收集到的资料比以前要多好多,大家就学习到了好多先进经验。他就感慨的说,两个领导风格不同,一个是主动的,他一个人热情很高,另外一个保持安静状态,发挥大家能力,按照规律去做事,两个结果是不同的。

 

领导者有领导者之道,我们老百姓如果不是公司领导,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生活中保持这种状态是有好处的。老子告诉我们,在各种机遇到来,在你做各种选择的时候,保持一种安静、冷静、持下、不主动索取的状态,往往人生会幸福的。您会冷静的观察来到的各种机遇,客观的分析出来哪一个是好的,我怎么走,这样不为自己私力去捞取,您能作出客观的选择。有的人却比较躁动,最近这个项目好,把钱投这个项目里去,给你利息很多,两年就翻倍等等,很躁动,私心很重。一旦遇到这种机会,就立刻跳进去了,结果非法集资,老板跑了,一生积蓄搭进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第一私心太重,贪心太重;第二总是躁动,没有冷静的观察到你面前的各种机遇。老子讲了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我们老百姓用到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老子更多讲的是领导者的法则。

 

这句话,我们一点点去品味一下,老子讲的有没有道理,要跟前面的话结合起来,我们能不能“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无疵乎?”把这些结合起来一看,这思想是原来老子讲了这个意思,是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我们体会一下其中道理。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章6 像太阳一样~|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的第十章。来看这句话,“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这话在帛书乙本出现之前,各家版本莫衷一是,都不一样。《道德经》主要就难讲在这,因为每个版本都不一样,比如说王弼的版本是这么写的,他说“无为”,“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四方的事、天下事您都知道了,但是您能不能保持无为的状态,这是一种说法。

 

 

 

傅本说的是“无以为”,“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您天下事都明白了,您能不能不为什么去做事?去不做事?这个解释也是比较模糊的。河上公本是这么说的,“明白四达,能无知?”,天下事都明白了,您能不能保持一种无知的状态,当做不知道,一种比不知道的状态去知道,这也是一种说法,等等,每个版本都不同。但是帛书乙本出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是“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什么意思?过去讲“明白四达”,大家往往都是这么讲的,天下事我都知道了,四方的事我都知道,明白了,心里明白了,这意思。

 

 

 

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其实河上公在这讲的是对的,“明白四达”的意思就是像太阳一样,“天之道”一样,让阳光撒遍世界,明白是明亮、光亮的意思,让这光亮达到四方、遍满世界,这种状态讲的是领导者。一个公司的领导,能不能对员工的好处,给员工的恩惠、福利,对员工这种好能够达到公司的各个角落,是这意思。“明白四达”的角度来讲就很清楚了,就像“天之道”一样,“天之道”让万物生长,把阳光施与万物,树木生长。老子接着说,“能毋以知乎?”,“知”也通智力的“智”,就是你让你的恩惠、对大家的好处达到四方,但是能不能保持一种无智,没有智的状态,就是不以各种形式,没有各种目的的状态,“知”是一种具体的形式的意思。好比“天之道”,让万物生长,使得阳光达向四方。“天之道”有什么目的吗?没有,以各种形式通知你了,我要给大家阳光了有没有?没有,它自然的去施与,没有任何形式上的教条的东西,所以这叫“毋以知乎”。这种状态,如果做领导的话,这人了不起了,符合天之道。

 

    

 

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说论教育,曾经有位古代哲人论教育,说教育这事,不要带着太强的功利性,我为了什么、怎么样,不要太强的功利性,这事就看条件,就像阳光跟大地一样。您一直照着种子,种子就发芽了吗?没有,要等待着雨水,有水分才行;你一直下雨,给它浇水,它就发芽了吗?没有,要等待阳光。所以条件成熟了,种子就会发芽,但是不要着急,我就给你浇水你就发芽,不一定的,教育是这样的,我作为一个教育者,不要抱着企图心去进行教育,就去这么做,至于回报如何,等待条件,等待机缘。

 

 

 

我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医名家李可老先生,曾经拜访南怀瑾老先生,就请教一个问题。中医什么时候能复兴?我多想让中医复兴。南怀瑾老先生说的非常好,他说等待机缘,这几个字,别着急。这东西强行让它复兴也没什么好处,等待机缘。慢慢条件成熟了,大家健康需要中医了,中医自然复兴,是这样的。教育什么都如此,比如说我们来进行国学教育,其实现在好多老百姓不接受国学的,一谈国学就勃然大怒,认为西方的好,但是您问他西方的《国富论》看过没有?没读过。《圣经》读过?没读过。就是西方的好,自由好等等。这是学片面了,东西方文化怎么就不能兼容,东方文化在修身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但是很多人不接受,会反抗。你讲《弟子规》他会骂你,不着急,我们一点点就做这个工作,等待机缘。慢慢,人们互相敌视、互相谩骂,一张口上网上一写东西,话都很脏的,慢慢人们觉得很讨厌这种状态了,需要进行人身修养的时候,您再看看古代的这些修身养性的东西,有用的。这时候就会慢慢接受的,不着急。

 

 

 

这就是“天之道”,“天之道”是这样,它给万物施与阳光、施与世界,但是“无以知”,人家没用各种形式,而且等待回报,有目的性,没有。自然施与,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再比如做公司的领导,做公司领导的时候,有的领导给员工的福利是暴风雨式的,突然一下来了,大张旗鼓,我你看我对员工特别好,我最近又发了一笔什么钱,这种状态也是好的,但是跟老子讲的这种境界还是有距离的。老子讲的是什么状态?

 

 

 

“毋以知”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可以解释成“智”的解释,也可以解释成毋以各位知晓的形式,都以知晓的形式,应该像太阳一样默默施与,像“天之道”一样默默施与。如果公司领导对员工好,可能会在各方面去暗暗地施与员工好处,给员工以成长的条件。比如说,看见有的员工不错,需要成长了,默默把你调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然后送你出去培训。但是说我就对你好,你看,不要这样,别的员工怎么看,您就是这么给大家各种成长的机会,给大家福利。但是要保持一种非常低调的状态,潜移默化地去进行,这种境界会更高,这是“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希望各位一点点去领会。

 

 

 

如果能达到这境界了,那人生大圆融了,我们作为一个老师,达到这个状态,您应该说是教育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作为公司的领导,如果“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那您的领导境界已经是非常高了。其实老子的每一句话拿出来仔细琢磨,在我们生活中、领导工作中,都能得到运用、启发。今天我们就聊到这,这句话是有很多争议的,我觉得帛书乙本把这种争议就给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比较符合老子原意的一种解释方法。

 

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再见。

 

 

 

 

第十章7 发扬道德,是国学的宗旨|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道德经》的第十章最后一段。前边老子讲的其实是修炼方法,最后老子点到了,为什么要这么修炼,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境界,什么境界?跟“天之道”非常接近的境界。

 

 

 

老子说“生之,畜之”,“生之”就是像“天之道”一样生养万物,大家看“天之道”生养万物,然后“畜”就是保护它,让它长。“畜”是保有的意思。“生之,畜之”,“天之道”让万物去长,接着老子讲“生而弗有”,意思就是“天之道”生养万物、生发万物,让万物生长的如此繁茂,但是它不拥有,压根就没什么企图心,评价它好、评价它坏,它都是淡然的,一直在施云拨雨,一直在施与阳光,让万物生长,这种状态就是“天之道”的状态。

 

 

 

“长而弗宰也”,意思就是他不觉得自己是首领。“宰”是主宰的意思。我虽然生长万物,让万物生养、长起来了,但是我不说这是我的,我不觉得我是首领,我是天下的主人,它不主宰万物,不是这样的,它淡淡地隐藏在背后,把位置放的很低,让万物自己去生长。老子说这种生养万物,在没有任何企图心的状态下让万物生长,老子说这种品德“是谓玄德”。三国里刘备“刘玄德”就是从这来的,“玄德”是深远的德行,这是非常大的德行。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边一直在讲“天之道”,老子不断地把“天之道”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如何向“天之道”接近。本章前边讲的全是如何去修炼,修炼的方法如何去除内心的欲望,如何把自己保持比较纯净的状态,为大家去做事,这种状态是一种修炼状态,最终进入“天之道”的境界,这是老子讲的。

 

 

 

如果有了这种境界,做人、做事就不得了了。比如说,做公司的领导,如果有这种境界的话,做事就不一样了。建立公司,从一个人两个人做到一两百人、一两千人,越做越大,这时候让这些雇员都能够从这去拿了工资,回去养家糊口,这个功德是很大的,这叫养活众生啊,能让众生吃上饭是了不得的功德,了不起。这时候,以什么态度来摆正自己的位置很关键。

 

 

 

有的企业不行,老总越来越膨胀,我做这么大,了不得。我曾经在网上看过视频,有的企业员工列成队,喊口号,感谢老板、感恩老板,鞠大躬,有的还磕头,这是什么企业文化啊?您对员工有好处就感恩,您哪次做的不好了,员工是不是站排要骂您一次,这是不对的。老板应该要意识到,我们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上天选中了您,用您的聪明才智来搭建一个平台,养活众生的,这是老板的使命,老板应该去施与众生,让众生能吃上饭,但是把自己位置放低一点。这样的老板就跟“天之道”很接近了,这种境界能让您人生圆融无碍,您把自己的利益、名誉都放下了,您再做事会更加从容,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纠结在里边,会更从容,您的公司会越做越大,这是大的境界。

 

 

 

如果不明白这个境界,有的时候把自己抬的太高了会容易出问题的。很多企业家都非常低调,不是做事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而是刻意保持低调,这是懂得“道”的企业家。有些企业家,你去采访他很难,企业家不接受采访,比如任正非就不接受采访,比如顺丰的老板王卫就不接受采访,很难采访到他,为什么?我觉得实际上像这样的企业家,做到这么大企业的领导,他的思想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他在不断地摸索,最后发现这样做事才能做到最好,这样才能排除最大的干扰,他悟到了这个“道”了,这些人其实已经接近“道”了。这种状态,会让你更少干扰,做事做的更好。

 

 

 

所以“天之道”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天生就有的,有些人、极个别人,天生会更加靠近它,但是一般人都会有私心的,因为我们大脑里边有几个结构层面,一个是原始脑,比如说小脑和脑干部分,这是爬行动物脑,跟爬行动物一样,进化的一个阶段;接下来我们有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大脑的主要部分,边缘系统负责各种冲动、欲望、攫取,动物这部分都很强大,本能要进食,要去抢,这是动物行为的基础。我们人也很强大,看到什么就想拿来吃,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别人手里的雪糕,我们不会抢来吃?看到别人手里拿的肉,我们不会抢?因为我们还有最后一套系统: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在最近5万年里边,我们进化出来,非常薄,几毫米厚,展开半张报纸大的,不大,但是沟壑纵横,它负责各种协调,语言、情感等等在这里边,控制边缘系统的冲动也在这里边,所以我们人本身生理基础就有天人交战的层面,边缘系统总是冲动,要想做什么,外边的大脑皮层就会抑制它,这就是天人交战。

 

 

 

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强大的边缘系统,都有强大的自私能力,没有天生的圣人,我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没有天生的圣人,每个都有欲望,所谓圣人就是对自己欲望控制的恰当、得体而已,是这样的。怎么来控制它,是需要培养的,我们有一部分基因是遗传来的,在大脑皮层里边如何公平、关爱,有一部分基因,但是我们后天要不断的培养它。

 

 

 

所谓国学,我的观点是国学不是学问,国学就是这一套培养工具,培养我们先天遗传来的,在大脑皮层里边的这些道德要素。比如说,关爱、公平、忠诚等等这些内容,这些内容是人类花了几万年时间进化来的,有了这个东西,我们才能突破像大猩猩那样的,二、三十个在一起生活,它们互相抢,我们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我们才能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在一起生活,因为我们学会协调、公平、关爱了。国学是古人发展起来,这么一套鼓励道德要素的东西,这些东西要学习。

 

 

 

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家或者作为一个企业员工,我们应该去学习这些内容,比如您天天读读书,去参加国学班,或者听听我讲的《道德经》,这也是一个方法,在生活中去奉行、去做。因为你做,慢慢形成习惯了,这些道德要素不断的被激发出来,越来越强化,到一定程度了,您一碰到事,马上就自然而然地按照这个规则去做了,如果没有这个训练,您就指望到时候瞬间良心发现,不一定的,八成冒出来的是争夺利益的这种私心。

 

 

 

这种境界是要学的,我们如果能够通过学习训练,通过实践,把这种境界慢慢提上来,与“天之道”接近,这个人做事圆融无碍,这个人心里更少纠结,这样的人人生更幸福,身体更健康。掌握《道德经》里边最核心的是掌握“天之道”的品性,然后我们通过一点点的训练向它靠近,我不断这么讲,其实都在强化这个理念,一点点向它靠近,真的做事,坦然的接受去这么做了,您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我们讲的是老子,最后又提到了“天之道”,告诉我们如果向“天之道”靠近,人生会不一样的,“是谓玄德”,就会具有“玄德”这样的品性了。今天就聊到这,明天再接着聊,谢谢大家。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328.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