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第十五章1 “悟道”并不是逍遥世外 | 道德经文字版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今天讲第十五章了,前两天讲的是“天之道”,大家说天之道如此玄妙,我们不大容易领会,这东西好像很虚,还是人间之道我们更容易接受。老子就怕大家觉得太玄了,所以对“天之道”讲得并不多,这是老子行文的特点。老子的“天之道”只讲很少部分,因为他也认为这部分比较玄妙,我们没法探求得太深,所以就给大家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讲“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什么样?这章的描述会让大家觉得耳目一新,觉得原来是这样的!这章里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就是古代那些达到了“道”的境界的悟道的人,善于按照“道”的指导去走路的人,“微妙玄达”,他们的思想特别精微,“玄”是深远的意思,“达”是四方都能达到的意思,他们的思想无所不包涵,特别的深奥——“深不可识”,现在的版本都写“深不可识”,这个“识”读zhì,因为帛书甲本乙本和楚简都写的是“深不可志”,是志向的“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去描述它,去标志它,去记住它,去辨识它,但它太深奥了,所以你没法很清楚的给它标识出来、描述出来,这叫“深不可志”。

 

老子接着说“夫唯不可识”,你不可以太清楚地描述它,因为它太深奥了,“故强为之容,曰”就是所以我勉强地去描述它,描述它的状态、容貌、表现。怎么说的呢?老子说的这几句话很重要,他用几句话来形容悟道之人的状态。

 

第一句话:“豫呵,其若冬涉川。”前边都是老子在讲悟道的人多么的深奥,他的思想多么深邃,这句话开始描述悟道的人会进入一种什么状态了。

 

“豫呵,其若冬涉川”,“豫”什么意思?犹豫的“豫”,“犹”和“豫”是不同的,“犹”是一种大的猴子,走路很缓慢,大家最近看的《疯狂动物城》,那里面有树懒,一说话:“我——”,就是“犹”的状态;“豫”是一种大象,大象走路很缓慢、很谨慎,这个状态叫“豫”。“豫呵”——像大象走路很缓慢、很谨慎的样子,“其若冬涉川”——像冬天过那个结冰的河一样,这里是指中原地带而不是说东北,东北的冰面您汽车都能开过去,老子是生活在中原地带的,中原地带的冰没有结的很厚,您过河要小心谨慎地走路,老子是形容悟道之人做事那种谨慎的状态,就像在过冬天结冰的河一样。

 

大家一听,这跟我们想的悟道之人完全不同,我们想的悟道人应该是飘然的、潇洒的状态,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衣服都是宽的,能飘起来的,风一吹很潇洒,觉得这是悟了天地玄妙之道了,老子讲的这么犹豫、小心谨慎,怎么会是悟道人的状态呢?不应该是飘飘然的、那种什么都不想的潇洒状态吗?

 

这个问题还真值得思考,那天我在想怎么给大家来解释这句话的时候,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镜头,一位公益大师在雕刻一个玉雕的作品,非常精妙,雕得非常漂亮,小树叶、小花瓣雕得非常精细,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整个身心都投入到雕刻的过程中了,这是大师,他一点点、精细地雕刻花朵、树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就是老子讲的悟道的人的状态!

 

您想这时候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就像冬天过水面一样,你谨谨慎慎地来雕刻这个,稍有不慎,这树叶就被您给雕坏了,因为非常小的、精微的那种雕刻,要非常精细的功夫,这时候您说能潇洒地一边唱着歌一边雕刻吗?喝口水,再喝瓶啤酒,那样很快就雕毁了,所以不是那种潇洒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匠人精神”,就是这种全神贯注的、贯注全部的精力,去完成一项工作的状态,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有匠人精神的人。

 

大家说这匠人不就是重复工作嘛,这没什么意思,不要小瞧这匠人精神。有人做过统计,公司能够成立两百年以上的老字号企业,日本有3000多家,这是了不得的。德国有800多家,中国有几家?现在我们能查出来,中国两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可能没有几家,但日本有3000多家,为什么呢?到日本考察会发现,日本人就有这种匠人精神,他做一件事要特别的追求极致,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全神贯注地去做这件事,做到顶峰。

 

比如说装裱书画,他每天在这个烂纸堆里面去一点点装裱,非常敬业,所有装裱过的画都焕然一新,都跟新画一样非常的精美,他重复地做这件事,一生都在做,做得非常精细,能达到一个别人达不到的高度,你不要小瞧人的力量,人如果专注地做一件什么事的话,最后会达到你想不到的那种高度。比如我们看杂技,怎么那么高还能站呐?我们做不到,但是你天天做,一点点去练,同样一个动作做到最后,你能做到别人看着都视为奇迹的高度。日本有人做豆腐,就把这豆腐一代一代的做到极致,那味道就是好。打铁做铁艺,做铁壶,他们家铁壶就能做到多少代保持一样的,都是极品,这叫匠人精神。

 

日本有一个40多人的做螺丝扣的小公司,号称做出的螺丝扣永不松懈,永远不会脱扣,里面设置了很多机关防止螺丝扣回旋,就这一个40人的小公司,就把这螺丝扣给做到极致了,您知道谁来订他们的螺丝扣吗?所有的高铁全来订,包括中国的高铁,日本的新干线,全用这个40人公司做的螺丝扣,为什么?这是匠人精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谨谨慎慎的贯注全部精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个状态就是悟道人的状态。

 

实际上匠人精神并不只是重复工作,人们提到匠人精神的时候都会说,匠人精神是提升自己心性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追求极致的工作过程中,他的心性一点点变得纯粹起来,一点点变得忘我,全部精神都贯注到作品中去,这个人的心性越来越纯粹,他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他很开心,他的全部身心跟这作品结合在一起,所以这种人进入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这是提升修养的过程,最后通过技术会进入“道”的过程,而“道”的境界的提升又会让你的技术获得飞跃,最后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所以老子形容的悟道的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整天什么都不做,放下一切飘然于世外,穿上宽宽的衣服,整天去潇洒,不是这样的。老子非常清楚地讲,这人要非常的谨慎,它形容这种状态是“豫呵,其若冬涉川”,并不是我们通常想的“道”的那种潇洒的状态,而是非常谨慎地集中力量去做事。

 

所以我们再读《老子》会发现,以前我们对老子有多大的误解啊!老子告诉我们是要精细的、如此谨慎的,像过冬天结冰的水怕冰塌了那样的状态去做事。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领导学了《道德经》以后,不是都跑山里边去放松,看云起云落,就是悟道了,而是在公司经营中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里面去,像过冬天那个刚结冰的水一样,去谨慎地做事,发扬这种匠人精神,去把管理工作做好,这是老子讲的悟道的状态。

 

所以我们聊了以后才发现,原来老子给我们讲得如此的切实,老子后边还讲了几个悟道之人的品性,这些品性,还有哪些会对我们之前的悟道人的状态、观念造成颠覆呢?我们明天再讲,谢谢大家。

 

 

 

第十五章2 悟道之人为何要“畏四邻”? | 道德经文字版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我每天聊《道德经》的时候是我很开心的时候。我这个人是学中医的,但是我特别喜欢《道德经》,我经常出差到各地走,我的包里永远放着一本《道德经》,这是我的习惯,上飞机了没事看看《道德经》,有意思,越看越开心,能跟大家在这个平台每天分享点《道德经》,这是我很开心的事。

 

昨天我们聊了老子说悟道人的品性,老子说的悟道人的状态,他一讲出来,我们都晕了,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们想悟道的人应该是站在高山顶上,最好周围一个人都没有,衣袂飘飘的,风把长发吹起,我悟道了,我跟天道接近了,我们觉得应该是这么潇洒一个状态。老子形容的跟这有天地之别,老子说“豫呵,其若冬涉川”,他做事的谨慎状态、小心状态,像冬天过结冰的河水一样小心谨慎、小心翼翼,全神贯注。

 

今天老子接着讲:“犹呵,其若畏四邻。”这一听,也有点晕,跟飘飘然的状态又是完全不同,“犹”的意思是做事深思熟虑。“犹”和“豫”,昨天我们讲了,“豫”是大象,大象走路很缓慢,那个谨慎的状态。“犹”是一种大猴子,古书记载是猴的一种,这种猴有特点,做事及其小心,但凡听到人声都不从树上下来,刚要下来一听到人声又上去了,它是一种非常小心谨慎的状态。

 

后世干脆把这两个动物合到一起了,一个猴子、一个象,做事都很小心谨慎,形容犹豫的状态。老子说悟道的人,“犹呵,其若畏四邻”,它做事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好像他怕四周的邻居一样,大家一听,这哪是悟道的人,悟道的人应该什么都不在乎,他“若畏四邻”,好像担心周围的邻居说他、指责他,大家都盯着他一样。这话的意思老子讲的非常清楚:做事小心。老子这话都是给领导者讲的,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在经营管理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小心,做事要三思而行,尤其对待自己的品行,要像大家都盯着你的那种状态一样。这个理念跟儒家的一个理念非常接近了,儒家有一个“慎独”的理念,“慎”是小心谨慎的“慎”,“独”是独自相处的“独”。

 

慎独就是平时大家都看着你的时候,在众人之中你做什么事,我们是放心的,大家盯着您,您说话一定冠冕堂皇,说得得体、有道理等等。在没人的时候,在独自相处的时候,您所讲的那些您还能不能做到?这个时候是真正考验你修行的时候了,儒家的修行方法叫“慎独”,甚至有的儒家学者把慎独给放到儒家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了。评价一个人修行够不够,慎独是最重要的,在没有人监督你的时候,是不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就是你的内心确实是不是如此认为的。

 

比如说在外人面前说,我这人如何如何清廉,如何待人好,等到没人的时候该收的钱收了,该做的错事做了等等,这是修行完全不够,这样的人往往在外边影响越大,最后他造成的危害越大。大家那么信任你,结果一旦暴露出来,发现原来你这样,反而不相信你讲的整个理论了。儒家特别重视慎独,比如儒家的曾子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别觉得生活中没人看着你,那么多人在看着你,那么多人在手指着你,难道你不应该谨慎一些?每个人做事都是如此,生活在社会里,您所做的一切都会被别人发现的,所以一定要谨慎,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这非常重要。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东汉时候著名的大臣杨震,做官非常清廉,人品也非常端正,一直秉公执法,做事很公正的,大家都称赞他。有一次他因为公务出差,路过昌邑县,恰逢他过去有个老朋友,叫王密,在这当县令。当天晚上王密就来看杨震了,是老上级。看的时候拜访、叙叙旧,“感谢您当年提拔我,没有您提拔我,我怎么能做官,非常感谢……”然后,这人从怀里掏出“十金”来,就是掏出钱、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一看,你在干什么?“这是感谢您当年提拔我,所以给您送点钱。”杨震一想这哪行?这是受贿,坚决不收。

 

王密这钱就送不出去了,怎么送杨震都不收,王密也是直筒子,说话就直了点,急了,这时候大半夜的,“此时深夜无人知也”,就是现在半夜深更的,我给您这钱没人知道,您放心吧。结果这话说完杨震立刻正声地说,非常严厉地说“岂可暗室亏心”,这话可有名了,怎么能够在暗的屋子里边,没人看你就做亏心事呢?这不行的,他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你给我钱,看着没人,但是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方面都知道,你怎么说没人知道?老天爷知道还不够嘛!所以,这件事有名,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这“四知”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这事没人知道呢?

 

这“四知”其实含义很深,杨震这句话里包含了“天之道”,他知道除了我们人间这点事之外,上面举头三尺还有神明,古人特别重视周围的环境如何,这与进化论有关,我们人在进化过程中,进化了说长道短的品性,互相去说对方的弱点,这是一种监督。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刚刚有人类群体的时候,不是靠武力维系的,有武力成分在里边,更多是靠道德、理、公平、忠诚、关爱等等这些内容,这里边包括互相的监督力量,谁违反了这些公德,我们大家一起用舆论来声讨他,维持整个部落的平衡,所以人类慢慢进化出来了说长道短的本领,这个本领在人类身上是有体现的。

 

我们一生中,大家都容易说长道短,喜欢看八卦,报纸要想销路畅通,就一定要写点八卦。小孩子到一定年龄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跟家长在汇报其他孩子的时候,往往都汇报其他孩子的不好,小孩会有这个阶段,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领导者法则,你想做一个领导,一定要尽量地避免被人抨击,如果你能把自己品性塑造的完美,让大家尽量少来抨击你,大家就会信赖你,你就会是这个部落首领,这是进化来的领导者法则,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凝聚部落人心,才能做一个首领。每一个领导者都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大家监督你,让大家说不出你什么坏的东西来,让大家都夸赞你,都觉得跟着你干一定会有前途,所以你的部落人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盛,这是领导者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让大家“若畏四邻”,你要重视周围的舆论监督,每点言行都要考虑到周围会怎么样,大家会怎么反馈,一定要给大家正向的信息。这就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要求,这里有心理学法则在的,我这么一讲大家就明白了。这样累不累?一定会累的,但是如果成习惯以后,就不会觉得累了,而且这个习惯是好的习惯。因为是品性端正的习惯,会让您将来更少犯错误,这是必须去做的,为了走向这个正确的道路,必须要付出点代价,就是要规范言行,不去那么放纵,这是老子对大家的要求。

 

“犹呵,其畏若四邻”的意思,就是做事要小心谨慎,一定要考虑好周围的反馈,这才是真正悟道者的品性,悟道以后带着大家向善的方向走,向幸福走,能带领大家走是因为你有超众的品行,这样大家才追随你、成就你,老子要求做事要小心谨慎,“若冬涉川”,要谨言慎行,一定要考虑清楚再去做,“若畏四邻”,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引起企业的动荡。

 

有的人做事没有那么谨慎,没有那么“犹”,“犹”就是考虑清楚后果再去做,结果说话很随便。比如说有的企业家经营的公司非常好,利润比其他同样的百货公司要多出好几倍来,但是自己有时候有急躁的情绪,有一次因为要求某种标准,员工达不到,企业家急了,“告诉你你如果达不到,我过两周就关店!”您看,为这点事就要关店了。还把这个事写到了微博上,员工跟他整个沟通的过程,他全都写到微博上,情绪暴露出来,员工怎么样,你们怎么跟我对抗,搞的全国人民都以为这公司要倒了,以为撤店了,不知道什么原因,都以为是成本上涨、房价上涨,挺不下去了等等,风波差点把企业推倒了,后来证明没事。

 

出现这种风波,企业家要记住,你做事要像老子讲的“犹呵,其若畏四邻”,否则的话,你的任何行为都会引起企业的动荡,因为你是企业的代言人。很多企业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会觉得举重若轻,这是我的企业,我爱怎么说怎么说,结果一说出去,新闻稿一出去就坏了,一下引起全国性的反馈,有的时候会兵败如山倒,瞬间倒塌都不知道怎么出的问题。一定要非常谨慎的考虑到周围的环境,这是老子对悟道人的要求。

 

除了领导者,我们普通老百姓这么做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好处。因为一个“若畏四邻”的人,他一定是会考虑周围的环境,并对周围人都不造成伤害的一个人,这是一种对周围人的尊重,您说“若畏”,老子为什么加一个“若”字?好像是怕,不是真的怕,这是一种尊重,他的状态像是怕,其实不是怕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周围人的尊重,一个能够考虑到周围人的利益,经常为他人着想的人,这种人一定是个品性非常好的人,所以老子说这种人做事“犹呵,其若畏四邻”,小心谨慎,不伤害到大家的利益,考虑到大家,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悟道的人。

 

那种不考虑大家,飘飘然,绝然于世外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悟道的人,真正悟道的人就在民间,就生活在你中间,人家把品性修炼得非常好,经常考虑到周围的人,这种人就是悟道的人。我们按照老子这种修炼方法去修炼,慢慢的,大家一定会提升境界,品行会越来越好,成为大家欢迎的人,这种人是悟道的人。所以老子讲了“道德”,“道”是里边的内涵,“德”是外边的体现,道明白以后,您的行为品德也一定会做好的,这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收获。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感谢大家留言,我每天看大家留言都很感动,明天我们接着再聊《道德经》,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五章3 为何要保持做客的状态 | 道德经文字版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来聊《道德经》。昨天老子告诉我们,悟道的人品性是“犹呵,其若畏四邻”,我们昨天讲了,这是悟道的人对周围的环境很在意,时刻谨慎自己的言行的道理。

 

“四邻”,我们讲是周围的人,实际上我们还要清楚,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领导者讲的,实际“四邻”还包括四周的国家,因为他全是给领导讲的,所以老子讲的“若畏四邻”还有一层含义:要对周围的国家保持一种不要轻举妄动的状态,不要像春秋战国的时候,国君想起什么说打就打,一点小事,为了一块宝玉、为了一个城池就打起来了等等。老子是针对这个说的,一定要保持一种谨慎的状态,千万不要随意地去轻举妄动。有的时候为一块宝玉打起来,结果把整个国力耗伤了,国家就此就衰落了,老子有这个含义在里边,我们不多讲,点到为止。

 

今天讲“俨呵,其若客。”“严”是严肃的“严”,现在通行版是“俨”,这两个字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现在的“俨”是威严、严肃的意思,但它还有一层含义是敬、尊敬。在古代,严肃的“严”有紧急的意思,严肃的“严”还有一个含义是敬,尊敬的“敬”,两个字的源头是一样的,都是讲“敬”,并不是说威严,一般讲这个会解成“威严像去做客一样严肃、认真”,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是“敬”,尊敬的意思。

 

老子讲,悟道的人时刻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敬”的心态,好像自己是客人一样,来到了一个地方做客,保持一种对四周尊敬的态度,这种敬畏之心,老子说是悟道的人应该有的品性,悟道的人会进入这个状态。现在大家来看一看,老子形容的悟道人品性,跟我们想象的那种飘飘然的,虚无缥渺的,到处云游的完全不同,而是一个入世修行的人。

 

老子实际的思想讲的是,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怎么入世?老子讲的是还要严谨、认真,保持一颗恭敬之心去做事,这个状态才是真正悟道的人。我们一再强调老子《道德经》是给领导者讲的,讲的是领导者法则,为什么要强调领导者要保持一颗恭敬之心,好像你是客人一样?这非常非常重要。当人的位置提高以后,人们把他推到领导者的位置上以后,最容易出现的一个毛病就是自己位置提高了,开始骄傲起来,这时候感觉自己了不得了,我是领导、董事长,我一进来,你们谁还敢聊天、嗑瓜子,这怎么行?必须大气不敢出才行!这才显示领导威严,我们很多领导是这样的。

 

老子形容的领导恰恰相反,要求您是客人,这个角度就完全不同了。领导者是人们的公仆,你是客人,你为大家服务的,这是老子的要求,我觉得这个要求实在是让我们今天看来都觉得无比正确。当一个领导者、当一个公司领导,觉得我是董事长了,我把位置提高了,您就未必能够听到您下边员工的具体呼声了,脱离群众了,大家有什么事不敢跟您讲了,您的位置提高以后,您会刚愎自用,做事会不听劝,会犯错误的,这都是做领导的大忌。老子要求你要像客人,你要尊敬大家,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这是好的领导。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有一个企业叫海底捞,海底捞火锅很有意思,他的老板叫张勇,张勇这人挺了不起的,就从一个麻辣烫店创业,没有一分钱贷款,没有一分钱风险资金,开到现在全国200多家店,新加坡开了3家店等等,他提创业提出个理念,他说:“顾客应该被更广泛的定义,包括我们员工在内。”这个理念很有意思,他把领导者的位置放低了,我们是为员工服务的,就像服务顾客一样去服务员工,这个理念多好,员工得到关爱了,他的积极性就高,海底捞这个企业的文化做得非常好。

 

我第一次去海底捞,那是我当年读博士的时候,在北京,沈阳的老家来一个朋友,搞餐饮的,说到北京学习来了,有个饭店说是特别好玩的饭店,要学习先进经验,请我一起去吃饭。结果,到海底捞王府井的店,大楼进电梯上来,一开门,很大一个厅里边,坐的全都是等着去海底捞吃饭的人,排队要排一个半小时。去海底捞吃饭基本要排一个半小时队,排队的时候不是让你干排着,会给你跳棋、象棋、免费饮料,给你涂指甲,免费擦皮鞋等等,边上两家饭店一个顾客没有,气死人。

 

海底捞外边等的人要排队一个半小时,进里边一吃饭发现那真不一样,那些服务员都是高兴、愉快、乐呵的状态,特别的兴致高昂。我很好奇,我说小女孩你过来,我问你一下,你们领导是不是培训你们,微笑露出八颗牙?她说没有,没培训过。我就好奇了,没培训你微笑露出八颗牙,你为什么一直咧着嘴在乐?这小女孩当时就反驳我,我为什么不乐?我就是很开心。

 

这就是领导者为员工服务的状态,员工是主人,我是店的主人,我有什么不开心的?我就是很开心。我当时想这饭店不一样,我记住这饭店了。从此以后,我开始关注海底捞。我在商学院讲课的时候,也会经常讲海底捞的案例,这个企业文化做得非常好,其中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跟老板的态度有关,他为什么做这个事?老板叫张勇,他说我就是为了建立一个乌托邦,我要让人生而平等,他说我们虽然天天说人生而平等,但是人生来是不平等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不一样,城里孩子的奶粉都是国外的,农村孩子一年有的才吃一次方便面,我发誓要搭建一个平台,要让这个平台里面,农村孩子获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他有这么一个理想,这个想法就很好,众生平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建这个企业,所以他的企业办得非常好。他的态度就是我为大家服务,这个理念是非常好的。还有像顺丰快递,有20万个员工,老板的理念是这样的,他说你们20万个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你们自己配电动车、送货设备,我只是给你们提供订单的人,是给你们提供货的人,你们自己送货,我们来赚这个钱,我们都是合作者,我是为你们服务的。这个理念很有意思,等于是20万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我只是跟你们对接,给你们提供订单而已,你们去送货,我制定这个标准,你们只要达到标准我们就合作下去,我是为你们服务的关系。这也是一种把自己位置放低,没有说我养活了20万人,我是大老板,没有这样,而是放得很低,你们是老板,我是给你们提供服务、订单的人。大家看,这种态度就能够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而没有因为怕你、敬畏你,就不敢跟你说话,而是不断跟你提我们应该怎么办,他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说,这种态度是一个做领导的态度。我们老百姓如果这么做大有好处,如果我们能对周围的人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您的人生会顺畅很多的。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社会里边,我们的任何成就、任何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周围的人,不可能自己跑一荒岛上天天锻炼肌肉,天天学习,自己给自己做饭吃,没有人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边,我们每一点点的成就,都是周围人来帮着你成就的,离不开周围的人。按照佛教的说法,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来度您的菩萨,来度化你的。

 

没有一个人会凭空出现在您的生活中,您对他们要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我们要感恩他们来成就您,这种态度会让大家觉得这人真好,这人值得帮,大家来成就您,您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这种恭敬的态度甚至包括要对那种对你有恶意的人,也要持这种恭敬的态度,这也是来成就您的。他的恶意可能让您提升的,您觉得自己有问题了,再提升,他的恶意可能会让您在逆境中奋起,也是来成就您的,您要想到没有一个人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在您的生活里边,这话一定要记住。我们如果对大家都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您这人一定进步得很快,而且人生会很顺畅。

 

老子给我们讲,一定要保持一种低调的状态,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您的人生一定会境界更高一些,这是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的。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明天我们再接着聊《道德经》,谢谢大家。

 

 

 

 

 

 

第十五章4 让纠结都像冰雪一样消融去吧! | 道德经文字版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开心跟大家又来聊《道德经》,昨天的留言特别多,我母亲看微信了,看完以后大吃一惊,告诉我怎么这么多留言,我看了以后也很感动。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习《道德经》的人,我每天也在琢磨《道德经》的章句,到底这话怎么讲,这话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每天都在想,我们大家一起进步,非常开心与大家同修、同学、共同进步。

 

今天,我们接着来看老子告诉我们悟道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性,会有什么样的状态。今天老子说“涣呵,其若凌释”,“涣”是三滴水的“涣”,涣然冰释的“涣”,老子这句话后来就成为一个成语,叫“涣然冰释”,说这些矛盾、纠结、疑问像冰块一样消融了。老子的原文是“涣呵,其若凌释”,“凌”是冰的意思,积累起来的冰,厚冰、大冰块,“释”是化开的意思,“涣”字当离散讲,水流着流着散开了叫“涣”,左边三滴水代表水,右边下边一撇一捺代表水向两边流。

 

古代的时候,这个字是一个画,水慢慢离散开,流开了、流远了,这种状态就叫“涣”,意思是流散、离开的意思。“涣呵,其若凌释”说的是悟道的人的状态像冰化开一样,这种状态有点难讲,其实这句话确实有点难讲,历代大家都在猜,老子到底讲的是什么,大家的讲法有的地方会稍有不一样,怎么讲更准确。我在讲之前路过一个快餐店,我特别进去要了一杯可乐,可乐里边加了很多冰块,我就放在车里边,我看冰块怎么化的,冰块怎么最后变成水的。这过程很有意思,自然而然的,一开始看都是冰块,开会儿车再回头一看,里边慢慢化得快没了,再开会儿车一看彻底没了,在无声无息之间,冰块已经化成水了。老子是不是讲悟道的人,就像这杯里的冰块一样,无声无息地化成水了,老子讲的大约应该是这个意思,我把几种讲法给大家总结一下。

 

大概是,心里边那些纠结、郁闷,那些滞逆不通的地方,悟道以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无声无息之间慢慢地化成水了,融化掉了、流散走了,自己进入了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这个讲法有点意思,有可能真是这样。悟道之前是滞逆、纠结,为什么别人比我钱多、他比我好,一定要比下要高,一定存在比较,存在这种形名的束缚。悟道以后明白了这些都是相对的,您比我有钱,比您有钱的还有,我们不要在意这些形名的事,慢慢去做,大家都往前走就好了,这就比以前坦然多了,心里边放松多了。

 

有的人说,我一定要让孩子考到年级第一,不要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他必须考第一。明白道以后,就不这么想了,现在年级第一,区里第一比您高的还有,要较这真永远没头,要忘记这事,忘记第一、第二这种比较,我们要抓核心,我们是为了什么学习?为了我们人生获得更多的见识,会更快乐,是为了这些学习。您是在快乐中去学习,不断开心地去获取知识,可能结果排的名次更好,当然不是为了这个去做的,您觉得心里的纠结放松了,反而快乐了,还有的企业家,说我明天要做到20个亿,我必须做到20个亿等等,较真了,一定要做到20亿干嘛?万一经济形势好了,别人都做200个亿,您还以20个亿为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在变的。之前不懂的时候,会固执地执迷于标准,实际明白“道”以后,知道这些都是比较而存在的。

 

美和丑、高和低、上和下全是比较而存在的,我们要放下它,思考事物的本质,我们为什么经商?我们是要给世界带来什么改变?我此生的理想是什么?我去做什么?您把使命想清楚了,您做事会更尽力的,那20亿不在话下,有可能会做得更多,但不是为了那20亿去做事,心里的纠结放松了,就不再纠结了。

 

老子讲,这种状态,悟道了以后,心里所有的纠结就像冰块一样,在无声无息之间慢慢地融化、流走了,这种放松的状态好像是悟道之人。我看大家每天早上留言说,我今天听了以后,觉得工作中好多事不纠结了,您的状态可能就是这种冰块化了的状态,我觉得这都是悟道人的状态,这就是进步。有可能在很多事上,大家做得会比较好,您描述的状态,我一看就明白,这是改变了,以前的纠结放掉了,现在开始更关注于事情本身了,这就是悟道,老子形容的可能是这个。

 

这话还有可能是这样的,老子指悟道的人做事,他做事总是润物细无声的,他做事的时候不会是狂风暴雨式的去教化谁,去告诉你必须怎么样,不会的,这种悟道的人做事,往往这样,他教化百姓不是强行教育,而是我先做到了,然后慢慢影响大家,让大家一点点随我感化,慢慢整个风气变了,这种状态也像冰块慢慢化掉一样,我认为这种状态也是合理的。《道德经》里老子讲的高明的领导者不会是强行教化,而是润物细无声,这种状态也是对的,对于一个领导者,如果您在领导过程中,能做到像冰块融化一样去教化百姓,让百姓改变、民风改变,那您是高明的领导者,这确实是如此的。

 

比如说,我刚工作的时候碰到一位领导,这位领导当年也就40来岁,他是全国本系统内最年轻的领导,是市一级的领导,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人就是我的榜样,我其实受他影响很多,这个人很有意思。你很少看到他严厉批评谁,不会说你必须怎么样,他经常鼓励,他随便一句话都让你觉得浑身激奋起来。

 

我记很特清楚,有一次上厕所,这是细节,实在有点不雅,但是我要描述这个细节,就在方便的时候,本来这时候一般没话,但是他突然侧着问我一句:“有一个什么问题,你什么见解,你好好准备一下,下礼拜我们开会,你谈一谈。”就这么一句话,我当时一机灵,领导这么重视我,让我准备,让我去发言,去讲一讲,当时觉得浑身温暖,立刻抖擞精神回去查资料,开始翻资料看书琢磨,把这问题讲了,也确实得到了领导的夸赞。后来我发现,公司里边每一个人都被他这么激励过,他鼓励你一下,让你有这个特长发挥一下。

 

结果,整个公司的人,被他搞的都是群情激昂的,大家以特别温暖的状态做事,后来我就体会,这位领导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别的领导会声色俱厉地训斥你,长的什么脑袋?这个时候脑袋在想什么?你在干什么?等等。这时候员工反而不听,他一走了,翻白眼给他,心里骂他两句,该怎么做事还怎么做事,未必做得更好。但是这位领导润物细无声,他用他的温暖一下把你给感化过来,把你的积极性调动出来,这种领导就是非常高明的领导。

 

当时我就琢磨,我为什么会一到他那,积极性就被调动得特别高,别的领导我就不喜欢,为什么会这样?我当时就在想这个问题,我就发誓要模仿他,所以我生活中很多品性有点像这个领导。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一直在观察他、学习他这种状态,我今天一看到“涣呵,其若凌释”,我觉得也有这个体会在里边。如果作为一位领导,能够把整个公司的文化,像冰块融化一样,给它慢慢的无声无息中改变,您也是个高明的领导了。其实很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你不可能穿越过去问老子老先生,老先生您这话到底在说什么?

 

但是,好多学者也是很高明的,大家的解释启发到我们人生了,这就是有用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去感悟这句话,是不是我们悟道以后,心里边像这冰块一样融化了,变得一切豁然了,不纠结了,是否进入了这个状态。我们在做领导工作的时候,会不会这样,改变文化,润物细无声,我们做人的时候能不能像老子讲的这样,我们润物细无声地温暖周围的人,让我们之间的纠结像冰块一样慢慢化掉,我们如果能做到这种状态了,老子这句话就没白讲。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明天接着来聊《道德经》,谢谢大家。

 

 

 

 

 

第十五章5 承认自己是笨蛋有啥好?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我们每天早晨学习一段《道德经》,我觉得就像上学的时候晨读一样,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老子到底给我们有哪些人生的指导。

 

今天讲的是这样的,老子接着再来描述悟道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品性,老子说“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这是一句话,“沌”过去通行本写的都是敦厚的“敦”,都是“敦呵,其若朴”,解释成这个人敦厚,“朴”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过去的“朴”字就是树皮的意思,坑坑洼洼,没有雕琢成光滑的样子。敦厚的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但是帛书甲乙本出来一看不对的,帛书乙本写的是“混沌”的“沌”,三滴水放个屯字,屯兵的“屯”,混沌可不是敦厚的意思了。混沌的意思是天地之初,阴阳未分,这种不够清晰、模模糊糊的状态,帛书甲乙本出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纠正了我们对《道德经》的误解,我们原来以为是敦厚,老子讲的不是敦厚,是这种混沌的状态,人处于那种状态,为什么说是混沌?因为下一句是“混呵,其若浊”,“混”在帛书乙本写的是三滴水,放个春天的“春”,这字就读“湷(hún)”字,不读春,读“湷(hún)”,通“浑”字。

 

老子在这里是把混沌这个词给颠倒过来,先写的“沌呵,其若朴”,后边“混呵,其若浊”,说的是混沌的状态,实际是一个意思,含义是一样的。“其若浊”,“浊”是污浊的“浊”,并不是污浊的意思,而是不清晰的状态,你看着好像明亮、好像阴暗,都不那么清晰,而是混在一起,既不明亮也不阴暗的这个状态,是“浊”。所以,老子写的是混沌,他讲悟道之人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处于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不是那种特别鲜明、清晰,而是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质朴,像水里边浊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明亮、阴暗都看不清,老子说这种混沌的状态是悟道人的品性,这需要我们理解了,这种状态怎么就是悟道人的状态?

 

为了说明这个,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讲一个人。有一个著名的文化学者叫胡适,五四运动时候的胡适,是大学者。胡适这人很有意思,他做人有些地方就有这个状态。比如说有另外一个大学者叫林语堂,当年林语堂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读的是哈佛,结果他读着读着书,突然政府把他的奖学金给停了,这边国内把他奖学金停了,没钱了,这下林语堂几乎走投无路了,在国外没钱了怎么读书?很痛苦,就向大家借钱,当时想借一千美金是很难的,想借一年的生活费非常难,到处写信没有回音,最后他想起来一个朋友,胡适。

 

实际上,林语堂当年跟胡适并不怎么熟悉,没有像我们现在的朋友天天喝酒、称兄道弟,就是互相知道这人而已。他就给胡适发了个电报,请求向北大申请,给我申请一千美金的奖学金,给我申请一千美金的资助,我在这把书念完,当时也没报什么希望,没过多久,钱果然寄来了,一千美金,帮了他大忙了。就这样,林语堂在哈佛把书念完了,然后林语堂又去德国攻读博士,到莱比锡大学,没钱又跟胡适说,能不能跟北大申请一下,帮我借一千美金出来,代支学费,以后我还,过两天钱又寄来了,就这样他把博士也读完了。他学成归国以后,回到了北大,报效国家。

 

回到北大,他拿着两千美金到校长那去还钱,一问校长,校长说我不知道这事,什么时候借你钱了?校长没借,这钱哪来的?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两笔钱都是胡适给他寄的,胡适压根没把这事跟学校讲,直接就寄了,而且这人寄完钱压根就不提这事。一般人会怎么办事?这是我借的,我时常讲一讲我怎么样,我对你好,我们够朋友。而他悄无声息的把钱给你了,压根没上学校申请。

 

林语堂后来一提到胡适就赞不绝口,这是真正的朋友。后来胡适到台湾去以后,我们知道台湾有位学者叫李敖,李敖这个文人嘴特别厉害,见谁讽刺谁,但是他从来没讽刺过胡适,因为李敖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难过的日子。难过的时候家中窘迫,到处借钱,很少有人借他,最后他就给胡适写信,胡适是大文人,名气也大,当年李敖还没怎么出名,但是胡适把钱给他寄来了,当时李敖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辈,小辈跟您借钱,他没有声张,直接把钱寄来了。胡适这人,别的方面我们不论,这人是一位大学问家,但是就他这个事做的,我认为可圈可点,这是真正的明白人。而那种斤斤计较的不是明白人。

 

我们做人分几种,有的人斤斤计较,对好的、坏的区分特别明显。一夸我,就高兴了,罗博士真好,讲得好,开心了。谁一讽刺你,罗博士,你这讲的什么东西!心里就不平了,什么意思?讽刺我,有本事你讲,你讲的什么东西!这种境界很敏感,什么都明白,在意好或者坏,在意前或者后,在意多或者少,在意上或者下,但凡在意这种人都是真正没活明白的人。真正活明白的人他就知道了,所谓这些上下、前后、多少等等,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夸你,你讲的真的就好吗,讲的比您好的多去了,等等。知道这以后,我们在世界中都是一个小小的点,不要太在意,再过一百年,无论整我多么厉害的人,害我多么厉害的人,我们都不在了,我们曾经在世界上共同度过这么多年,还是珍惜它吧。

 

这么一想,好坏、前后、上下都不在意了,这人就进入了一种混沌的状态,这种状态叫大智若愚。老子说过“大智若愚”,因为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了,不再去比较了,只是按照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事,慢慢去做、坦然去做、随缘去做,一点点做而已,他没有在意结果,不在意结果的人就会进入这种混沌的状态,在意结果的人就会进入计较的状态。

 

老子讲的这种悟道的品性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我们每个企业家、老百姓,能够进入这么一种混沌的状态,不计较结果、前后、快慢、高低等等比较,而是随缘去做、尽心去做,您的人生会更少有包袱,您会轻装前进,这样的人会圆融无碍的,这样的人做事会更加从容的,这是我们要求的一种状态。

 

最后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我小的时候,小朋友们经常起争执,我们那时候喜欢互相说坏话。小朋友吵架怎么吵?小孩往往以互相说坏话为攻击的手段,别的小朋友说,你是个大笨蛋,我这一听就生气了,我说你才是大笨蛋!你是大笨蛋!就打起来了。我回到家里边很生气,我父亲看到了,说儿子你生什么气?我说谁谁谁说我是大笨蛋,他说我笨,给我气死了。我爸认真就这个事给我讲,这个人说你笨你就笨了吗?你真的笨了吗?说你聪明你就聪明了吗?你要知道这都是没意义的,我告诉你怎么化解这种冲突。

 

我爸告诉我,你把这个标准彻底给打乱,他说你是大笨蛋,你要这么回应他,你说我是个特别大的大笨蛋,我是特别大的最大的大笨蛋,我比你想象的还要笨,你就这么回答他,你看他怎么回应你,我一想这能行吗?我爸说你试试,结果我这一试,小朋友说你是大笨蛋,我说我笨特别笨,我是个最最大的大笨蛋,比你想象的还要笨。对面孩子哑口无言,他原来指望他制定的这个标准,你进来以后就会跟我争执,我是聪明的,结果我把他这标准全破坏了,我把它给混成一体,然后我说我比你想的还要笨、更笨,这人就哑口无言了,从此再也不跟我争论了,再也没有这种事了。

 

所以后来每次碰到这种情形,我都想起我爸爸当年对我说的话,把标准打乱,没有这些标准。难道他说你笨你就笨吗?他说你聪明,你就聪明了吗?不是的,还是在你自己,不要在意它。不在意的一个表现,就是把标准拉得更低,我比你想得更糟糕,这其实并不是诡辩,并不是辩论的方法,而是一种人生态度,真的没那么在意。这东西,别人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吗?不是的,我们要忘掉这些标准,按照心中的善念去做事就行了。

 

现在仔细想想,长大了,好多想法其实跟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有关,小时候爸爸跟我讲过这样的一个观念,我心里就有一个种子,我长大了很少受到这些伤害,这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养是把你身体养活大,育是教育的好,把正确的理念给孩子。我听说很多我的听众,是跟着家里的孩子一起听的。《道德经》的理念,如果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教给他,有可能这是您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孩子会因此受益的,这是大道,把这种大道这么早的教给孩子,我觉得是了不起的事,各位朋友们加油!

 

我们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接着跟大家聊《道德经》,看老子又给了我们什么启发,谢谢大家,再见。

 

 

 

 

 

 

第十五章6 如何清晰地看到问题所在

各位朋友大家好,清明小长假大家过的都好吧!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一个特殊的节日,是祭祀、纪念先人的,我们的仪式只是一个仪式,但更多是感恩先人为我们现在生活所作出的奉献。同样在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时候也要感恩我们的古圣先贤为我们写下了这么好的经典,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也是怀着这种心情去给大家讲解道德经的。各位朋友,我们在理解了人生的大道以后,也要感恩我们的古圣先贤,我们作为中国人很自豪,我们有这么多的文化内容可以参学是很幸福的。

今天我们来接着分享《道德经》的内容。

之前我们讲的是老子形容悟道之人的品性,有什么样的品性呢?“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就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像那种没有去雕琢的树木一样,像浑浊的水一样,混在一起的状态。

老子接着讲:“旷呵,其若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它宽广、宽阔,像山谷一样,形成一种中空的状态,这句话在帛书甲乙本中是有的,但是郭店楚简里没有,我怀疑这句话是后人在写批注的时候加上的。这个批注应该很早,在帛书甲乙本形成之前就已经加上了,所以帛书甲乙本里有,这句话我们就不多讲,大家知道是一种空旷状态、一种中空状态,像山谷一样就可以了。接下来老子讲“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所以如果真的按照楚简来看,没有这句“旷呵,其若谷”的话,那么前后文就接上了,“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然后接着是“浊而静之徐清”两个浊就接上了。“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个语句是通畅的。

“浊而静之徐清”什么意思呢?过去解释是浑浊的安静下来它就会清的,大家都会这么解释。但如果和前后文接上,我们看不是这个意思。老子说的朴和浊都是混沌状态的描述,绝对不是污浊的意思,是一种混沌的状态。这人的心中没有形名之分,没有各种比较,处于一种特别原始的混沌状态,这样的人是高明的人和大境界的人,这个就是朴和浊的状态。

老子接着说,你进入这个状态,“浊而静之徐清”,然后你才能慢慢地安静下来,静了以后才能够变得清澈。也就是说,这种真正到了浊的状态的人,你只要静下来,你就能真正的清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清静,很难做到真正的清澈。因为我们心中往往有各种念头,有各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什么事我们一上来就会判断好或者坏,这叫二元对立。我们人容易这样,上来就是二元对立,我们有自己的观点。要么你比我有钱,要么你地位比我地位高。你看看,先分出来一个有钱无钱,地位高和地位低等等,我们总是这么判断。上来一看这人长得像好人,这陈佩斯长得就像坏人,这朱时茂长得就像好人,他就能演正角。我们往往作出这个判断,作出这种判断的人,你的心就难以真正的清静。因为你心里的天平没有平的时候,总是要么高、高么低,要么有钱,要么没有钱,要么前、要么后等等。

那种处于混沌状态的真正的智者是什么样呢?他心里没有这种先入为主之鉴,他心里没有这种比较,他认为这些都是形名之分,你说这人地位高,转眼就会变成低,而且另外一个更高的人来了,你就地位低了,所以他一看,世界的事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这种悟道的这种高明的人,这种有道之人,他总会把自己放在混沌的状态里面,保持一种混沌的状态。他没有那么较真,我有先入为主的这个对立那个对立等等,他是静观其变,在一切安静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清澈,也就是说只有这种朴和浊的状态这种混沌的状态,这种人才能真正的安静下来,然后变得清澈,这就是“浊而静之徐清”。

到底怎么理解这句话,我给大家先讲个故事。我们世间的很多事,未必是外表看到的这样,你可能心里面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静待一段时机,你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比如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过去农村住的那个院,一出门,门口谁给我放了一条死鱼,这谁恶心我呢?这个人不厚道,气坏了,臭鱼扔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出门又放了一条死鱼,他说这哪家邻居这么坏啊,然后把鱼又给扔了。第三天一出门又看见一条死鱼,我得罪谁了这是?哪位大哥跟我这么过不去?每天早上定时往我们家门口放一条死鱼,故意来恶心我,这个人得多坏,不行,一定要把这个人抓到。

第二天天没有亮,我就到门口等着,我看到底谁来放这条死鱼。结果看到晨曦中一只小猫叼了一条鱼来放到门口走了,这么一看突然想起来这猫我认识,怎么回事呢?曾经这个小猫的腿被什么压断了,我救了它还给它包扎,这个小猫活了就走了,原来这个小猫是感恩来了,他认为这鱼是最好吃的,所以小猫每天弄一条鱼放你家门口感恩。这个人心里无比惭愧,原来我错解了这个事,原来是为了感恩我,结果我觉得别人在坏我,在恶心我。

这是个小寓言。寓言讲的是事情的真相未必是你想像得那样,其实只要您能够安静地去观察一会儿,您就会发现事情的面目会慢慢清楚下来,呈现出来。这就是“浊而静之徐清”。

在我们的人生中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浊而静之徐清”的状态,您做事会完全不同的。比如作为一个领导,刚到一个单位去,您上来就发表各种意见等等,那是不合适的,这单位的特点您了解吗?这单位的人他各自有什么样的才能,您能发现吗?这些都是需要观察的,需要进行调研的。所以如果您能够保持一种“浊而静之徐清”的状态,您就更加能够发现这单位的问题。

我们用一个古代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事,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他表现的不怎么样,他爸爸是一个能干的国君,从他爸爸手里接任以后,大家都觉得很失望。这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整天这么混,混了三年,天天这么玩,大臣们都着急。有人就借着能跟齐威王聊天的机会问他,说大王问您一件事,我们国家有一种鸟,这种鸟三年了它不飞,它也不鸣叫,这到底是什么鸟呢?齐威王一听,这是说我呢,三年又不鸣、又不飞的,我在这位置上不干活。齐威王就说,告诉你这个鸟是什么鸟,这个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就是成语一飞冲天和一鸣惊人的来历。

这个大臣一听明白了,心里有志向,结果没有多久齐威王开始理朝政了,而且他一理朝政就立刻处理了一些贪官污吏,任用了一些能干的有才能的大臣,让齐国迅速强盛起来,最后终成一代霸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齐威王他要在三年里面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是这样的,这齐威王是聪明人,因为他爸爸特别能干,因为他太能干了,所以大臣有些什么毛病就隐藏起来了,就不敢去胡乱作为。齐威王上来以后,他就要先考量这些大臣到底谁是隐藏在这里边的贪官污吏,谁是有作为的能干的大臣,他就故意把自己放在一边,静观其变,他每天饮酒作乐实际是给大家表现的机会,结果这些贪官污吏一看这国君不理朝政,我们的机会来了,就开始暴露了。这样给了齐威王观察的机会,给了他制定计划的机会,三年以后他一旦实施朝政,马上就切中要害,他立刻就开始任用贤能,把贪官污吏给处理了。这三年的蛰伏,对他来讲是一个难得的观察的机会,所以大家看这种“浊而静之徐清”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前些天我跟一个商学院的老师聊天,我就说现在经济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很多企业都有压力。这里面有没有过得好的企业呢?他说有,我观察到一个特点,这种过得好的企业,领导都是有德之人,都是特别有管理才能的人。比如说,有一位企业管理者他是一个特别大的外企的领导,他们外企是来回流动的,刚调到这外企来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工作,他没有一开始上来就发布号令怎么去做,他就沉静下来,认真地去整理每一位干部和下边员工的资料,去整理大家有什么特长、爱好等等,他都做到下边所有的中层领导每个人的特点他都一清二楚,做得特别详尽。

再根据公司的现状开始慢慢地调整,他这么一调整,整个公司蒸蒸日上。因为他们是一个跨国企业,在各国都有分公司,而中国是他领导的分公司,是全球所有分公司里面的标兵,每年全球评最佳经理人,这个人都评为第一。说明这个人是高明的领导者,我听完以后很赞叹。不是到一个新公司来就发表政论,我认为该如何如何,我认为公司该怎么怎么样。您有这些调查吗?没有做这个调查,您怎么知道就应该我认为怎么样。我们很多领导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以后,他认为我位置高了,我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这是错的。一定要做到“浊而静之徐清”,你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成见,然后安静地观察,等待时机去看这个变化,这个时候才能清晰的看出来我们该怎么发展,这就是“浊而静之徐清”的道理。

我们老百姓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应用这种理念,您的生活也会很圆融的。因为我们如果没有处于那种混沌的状态,总是比较,那您的人生就不会安宁。而且如果我们经常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什么事情,那您也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一看到谁,这人对我好,这人眼神不对,总想整我,这人不是好人。您要是经常这样想的话,那您的生活会一团糟的,远离这个,亲近那个,那您就不公平。

所以要做到朴和浊的状态,这个混沌状态没有形名的比较,放松一些,这些东西都是相对出现的,没有那么重要,这样您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以后事物的本质慢慢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经常说的话叫“日久见人心”。这个人到底好和坏,时间长了您才能观察出来,这个是一种被动的观察,而老子讲的“浊而静之徐清”是您主动从自己的内心放下形名比较这种纠结,让自己内心安静,这个时候您就能清晰看出来外面事物的本质,让事物逐渐地暴露出来,这个是主动行为,所以这叫“浊而静之徐清”。这个是老子给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智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浊而静之徐清”,我相信您的人生一定会更加幸福的。

朋友们,今天《道德经》就分享到这,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

 

 

 

 

 

 

 

第十五章7 怎样做事才会充满生机?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我们接着来讲这句话,叫“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之前这句话大家都解释成:“有道的人,浑浊了我就让你清静下来,你安静以后我再让你动起来。”把它看做一个孤立的动作,我们这么看实际是跟前面的混沌是联在一起的。

 

“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然后“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么连起来讲就是有道之人,他会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他心中没有形名之分,像原始的木头一样的质朴。像混沌的状态那种,你看不清有点浊的状态。因为他进入了那种混沌的状态,心中非常平静,所以他能够做到真正的安静,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变得清澈下来。这个时候“安以动之徐生”,是他在做事,以这种安静状态做事,他一动起来马上生机就出现了,这是真正的生机。这种人做事会跟别人不一样,会特别纯粹,而且特别容易把事做成。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明朝的王阳明。王阳明这个人很有意思,是儒家的圣人,他就能做到这种“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的状态。因为王阳明这个人很聪明,当年在北京做官的时候,因为给皇上写意见书又得罪了太监,所以被廷杖,打进大牢里边,后来贬到贵州龙场,贵州龙场当时没有人来,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偏僻,谁来谁死。王阳明到那以后,开始修炼人生,结果悟道了,叫“龙场顿悟”。

 

悟道以后他进入了一个特别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心里边不留尘埃,无论什么荣誉、耻辱在他心里面一点都没有痕迹。留一个什么呢?就是良知。我心里就留一个良知,我就按这个良知去做事,做这好事,别人夸我我也去做,别人讽刺我我也去做,我不在意别人对我说什么。所以这叫进入混沌的状态了,因为好坏在他这都给划平了,这种人就是已经进入那种混沌的状态,朴和浊的状态,他心就特别安静,所以能够不被这些名、利、夸奖、讽刺所左右,所以这个人一辈子身经百战,没败过一场,平定土匪叛乱,打一场赢一场,最后打的最大一仗是平定宁王叛乱。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时候实际形势非常不好,因为宁王蓄谋已久,从南昌起兵,大军七万,号称十万,进军北京,一开始先打南京的。王阳明当时正好带一股小部队要去平叛土匪,往福建这边走。宁王一起兵,没办法,王阳明着急要打,怎么打?这时候其实非常狼狈。因为王阳明平叛土匪这时候没有多少兵,他伪造了兵符去搬救兵。号召各地部队来擒王,号召当地老百姓来当民兵,就这样聚集了一些人,也就几万人,他号称三十万,虚张声势。

 

这几万兵参差不齐,有好多是当地老百姓,应该说是乌合之众。但是王阳明打仗用他的心血、思想去打仗,结果打的宁王落花流水,仅仅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就把宁王这个叛乱给彻底平定了,把宁王生擒活捉了,打仗是王阳明的副业,王阳明的主业是讲课,因为是老师,讲课业余时间告诉你们怎么打,你们打去吧。当宁王被生擒活捉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王阳明正在讲课,别人就报王大人宁王被活捉了,很兴奋。王阳明跟没事似的,说小点声,退下退下,别影响上课,接着讲课。

 

大家说他言语不乱,神色不乱,就跟没有这回事一样。大家都憋着都兴奋,终于等到王大人下课了,马上有人上前问,说王大人您怎么这么平静。举国震惊的战争被您一个人给搞定了,您怎么和没事似的这么平静呢?王阳明回答的好玩。他说:“一切得失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风过我耳朵一样,“奚足以动吾一念?”能动我一个念头吗?动不了我一个念头。“今日虽成此事功”,今日虽然成功了,不过是我们悟道,悟道以后应验了而已。“过眼便为浮云”,此事过眼便为浮云。“吾已忘之矣”,我把这个事已经给忘了。

 

这种境界怎么样?这么大一功劳他当做没有,荣誉大家的夸奖他给归零,这心里进入了混沌状态,没有特别荣誉的状态。你把荣誉当零,耻辱来了怎么样?他也当零。比如说皇帝要南巡了,皇帝听说宁王起兵反叛,我去打,皇帝带着兵就来了。一出涿州听说王阳明一个人把这个战争给平定了,皇帝身边的太监、武将气不打一处来。因为都想借这个事立功,给后代留点功勋、爵位什么的。王阳明一个人给玩完了,没有我们的事了,我们白跑一趟,没有办法还走,接着往南边来。这些人再来态度对王阳明就不好了,都很恨王阳明,因为把我们的功劳都占了,所以在皇帝面前百般诋毁王阳明,就全说他坏话。

 

武将到北军来了以后,就让兵匹们指名道姓到府前谩骂王阳明,就是给你捣乱,恶心你。这生不生气,就是我为整个公司我拿下了一个大项目,我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其他部门经理不但不夸我,而且还整我,到董事长那说我坏话,你说来气不来气,让他们部门的人来整我骂我来,你说生气不生气。有些人想不通就气病了,来找罗博士,你帮我号脉。我们公司把我气坏了,最近心脏不好,怎么办?这是气坏的。王阳明不这样。我打仗打赢了,大家夸我的功劳没有,大家骂我也没有,我只按我心中的良知去做事,我就按我心中的信念去做事,我只管做事,至于回报如何,那我不管不在意它。

 

他这时候叫“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他在一动起来不一样了,他做事就有生机了,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怎么处理?别人一般去和北军的兵匹骂去,你骂我,凭什么你骂我,我告诉你我写材料告你们?这样越打越没头。王阳明不这样,王阳明就因为他心里面安静,“浊而静之徐清”,因为他特别清静,没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所以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别人全不一样。他这个时候在“安以动之”他在安静状态再一动起来,那生机马上就出现了,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生机就出现了。

 

王阳明怎么处理呢?他这样跳出来一看,这些士兵大白天太阳地里晒的直冒汗还骂呢!这体力活!王阳明就问,你们给奖金不?这么辛苦都不给奖金哪行,给大家分点钱。渴不渴?这么个体力活,太阳晒的汗流浃背的,能不口渴?来上酒,喝酒喝饮料,杀猪吃肉,吃饱喝足慢慢骂不着急。士兵有的人病了,王阳明给拿药,有的长途劳顿得病死了,给你棺材,但凡碰到点士兵的事,王阳明都问寒问暖。他做的就不一样,结果(北方)士兵骂着骂着,拿着钱,喝着酒,吃着肉,人家问寒问暖,您还骂人家,感觉到王大人是真正爱我们的人。我们没法骂他,对不起王大人,我们走,实在对不起您。两个将领气坏了,指挥不了这士兵,这士兵我让他骂,骂不动,都跑回来了。

 

王阳明化解危机的方式与人不同,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您看这叫彻底把自己清空,变得“浊而静之徐清”他没有自己的利益在里边,他做事永远做得是最正确的决定。所以“安以动之徐生”,他一动起来,那生机马上就来了。这个生机跟别人不一样,王阳明自己说,平定宁王叛乱命悬一线,因为当时形势非常危急,对王阳明非常不利。你这么一个小官,就带人去打宁王,那是很危险的。但是王阳明他说我命悬一线,稍微不慎重就会被碾为尘土。

 

为什么能打赢?因为他悟道以后进入这个状态了,没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所以他心不偏,心特别安静,他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个时候“安以动之徐生”,他一动起来,事物慢慢就开始出现生机了。所以老子讲“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怎么能够达到?悟道的人就能达到,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心中没有形名之分,没有自己的利益,彻底把自己放空,这样的人就能做到“浊而静之徐清”,然后“安以动之徐生”,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

 

所以今天我们用王阳明的故事来说明一下,实际在生活中谁能够做到,我看清这世界的本质,这世界你们争的名和利没什么大用,我们只按自己心中的善念去做事,至于得到好或坏、高或低、多或少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浑的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后,这是您有大的智慧了,这不是真的笨,这好像看着是笨,但是您再动起来“安以动之徐生”,您在做事生机会缓缓出现,然后让您越做越好,您的人生就越来越丰盛。这就是老子给我们讲的道理,这些话是领导者讲的,领导者如果能进入这种境界里边去,您所管理的老百姓就会受益的,这就是《道德经》的核心。

 

各位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明天我们接着来聊老子的《道德经》,看看里面还有哪些大智慧,谢谢大家,明天见。

 

 

 

 

第十五章8 “盈”本身就是一种幻象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每天早晨跟大家一起来聆听老子的教诲,体悟人生大道,我觉得这是很开心的事。对我来讲,我每天讲这么一段我都很开心,我看到大家留言我也非常开心,因为每个人内心都开始改变了,这就是学习国学的好处,这就是养心。

 

今天老子又对悟道人的品性做了什么样的描述呢?老子这话很有意思,他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我们先来讲第一句“保此道者不欲盈”,就是一直保有这个“道”、按照“道”的方法去做事的这种人,他是一种“不欲盈”的状态,“盈”是丰盈的盈,满的意思,他总是不想把自己做到最满。这种状态是什么状态呢?为什么悟道之人会不想满呢?

 

我们前边讲过悟道之人会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没有形名之分,在他心里边这些都淡化了,就没有因为比较而产生的种种痛苦,在他心里“盈”和“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他只是按照自己心中的善念去做事,去利益百姓,自己的盈和亏不在意,因为这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您说什么是盈?我挣了10个亿是盈吗?100个亿出现了,您就是亏,人家就是盈,所以这种比较永远没有尽头,这是一种不智慧的思考方式。

 

正因为这种悟道之人放下了这种比较的念头,放下了形名之分,在他心里会特别坦然,所以在别人追求那种特别盈、特别满的状态,追求极致的时候,悟道之人不会这么做的,他会坦然地一点点往前走,随缘去做,因为悟道之人懂得,所谓大家说的“盈”,它本身就是一种幻象,换一个标准、换一个考量的角度,“盈”马上就可能改变了,所以人家就放下这个执迷了,所以这样的人更坦然。

 

追求“盈”会有什么坏处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之前有一个奶业品牌,这个奶业品牌做的非常快、非常好,做大了以后提出一个目标,要做全世界第一奶业品牌。我们说有理想好,但是您把它当做奋斗目标就不好了,因为你要做到极致,做成全世界最大的,您有那么多牧场吗?有那么多牛吗?没有。您不是一个畜牧大国,结果为了追求做到全世界最大的目标,员工为了达到指标,开始不断地在里面作弊,结果导致作弊这事曝光了,整个奶业的形象大受损毁,因为它过分追求这个“盈”了,忘记自己经营的内核是什么了。

 

我经常说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经营的使命,使命是什么?你给人们带来什么幸福,你给世界带来什么幸福。比如奶业,我能为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健康身体,带来什么幸福,什么高品质奶,改变这个世界等等,这是你的使命。如果把做到世界第一的目标当做使命了,这是悲剧。它把目标设到了最大化,“盈”的状态,全世界第一,结果自己的体量没有那么大,最后导致了体量和目标不相匹配,最后导致自己的系统出现紊乱。

 

当然并不是说这企业有多大问题,不是这样的,这个企业现在也是个好企业,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我们纠正就可以了,但是当时的那个问题是足以引以为戒的,这个在企业经营中各位领导者一定要知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要把目光放到“盈”上,我一定要做到什么极致,不要这么想,做好自己的事,最终会达到极致,那么到极致了,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智慧,就是你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你可以极致,但是你心态放低了才行。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欲盈”的状态很重要,对于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自身修养来讲,“不欲盈”的状态也非常重要,您想要“欲盈”,您总是要做到人生最丰满的状态,有可能会损害您领导的员工的利益,因为这能量是有限的,您为自己考虑得多了,您一定会为您管理的员工考虑少的。所以唐太宗说过一句话,“君多欲则人苦”就是国家君主你的欲望多了,你为自己捞取的多了,“人苦”就是老百姓就苦了,因为就这么多能量,就这么多财富,你为自己捞取多,你要做到盈、满的状态,老百姓可能就少了。

 

唐太宗接着讲这话讲的太好了,“君无为则人乐”,你看他把无为解的多清楚,我觉得唐太宗对无为的解释超过很多学者,古今很多学者都把无为解成什么都不做,清虚无为,尽量都放下不做,唐太宗解释成就是你为自己做什么,你如果“多欲”老百姓就苦了,你无为,不为自己去捞取,不为自己的欲望驱动去捞取,不把自己非要做到那种丰盈、盈满、顶级的状态,老百姓则“人乐”,老百姓就乐了,因为你没为自己捞取,你一定会把心思放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富足的,就是大家是一个整体,能量是守恒的。

 

您领导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您为自己多捞取的话,“我一定要做到,别墅也好、车子也好、什么都好”,您为自己整天想这事的话,您的员工就会匮乏的,因为这能量就这么多,这个是老子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个话更重要,因为老子这章讲的是悟道者的品性,是领导者的品性,那么如果领导者能够做到这种品性的话,那您一定会是一个有道的领导者。

 

这个是在领导方面讲的,我们个人的人生中也是这样的,不必做到那种盈的状态,那种特别满的状态,做到那个状态很可能您人生的劫难就来了。大家说不对啊,我们都想做到出大名,挣最多的钱,我们有最高的地位,做到那种天皇巨星,这多好啊,别这么想。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回首一望,我上大学时喜欢的香港著名歌星几乎去世一半了,我们当时喜欢的谭咏麟、张国荣,张国荣去世了,陈百强自杀了,梅艳芳走了,罗文走了等等,一举这名字一大串,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人站在最高处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总说“高处不胜寒”,“不胜寒”就是那地方很不舒服的。

 

您想天皇巨星一出门,您能向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穿个拖鞋,嘴里还拿着什么东西吃着,不可能的,经纪公司告诉你不行,你天皇巨星,这形象怎么行,破坏形象,公司投入巨资给你打造的形象,你这么搞不完了吗?不行不行的。跟哪个女孩一说话,不要乱说,这记者马上拍下来了,绯闻出来了,不许乱说话,所以谨小慎微,所有的日程都是公司给你安排好的,每天定点干什么都安排好的,买个菜都要安排好线路,记者拍一拍,这个亲民,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跟人讨价还价,你好意思嘛,不能讨价还价,这些明星少了很多普通人的乐趣,所以很不开心的。

 

而且如果您又注意自己形象的话,觉得自己形象是完美的,这时候别人稍微说你一点坏话,您内心所遭受的冲击比我们要大多了,您说我坏话没问题,随便说,随便骂我,那天皇巨星,我形象是完美的,一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你怎么破坏我形象,回头会很愤怒的,所以几位巨星中陈百强、张国荣都是情绪出了问题,最后导致生命瞬间陨落,所以非常非常可惜,就是人生做到极致了,太满了,形象太好了,容不得一点瑕疵了,稍微有点瑕疵一曝光这打击都很大的,所以放平心态,把自己的心调到那种“不欲盈”的状态,这是一种智慧。

 

过去有个故事,说孔子带着弟子参观鲁桓公之庙,这庙里面有个器具,这器具很有意思,它底下很细,又带两个耳朵,孔子就问守庙之人这叫什么东西?说这叫宥坐之器,过去国君把它放到座位的边上,这个器具放在那,用来教育自己的。这宥也叫宥卮,孔子说,我终于看到它了,听说把它注水注到一半的时候,它就是中正的,你注满了它就会翻的,真是这样吗?当场就试试,叫弟子们取水,取水以后就往里灌,真的灌到一半的时候它就很正,然后灌满了以后它就翻了,水“哗”就出来了,这器具并不是真正盛水用的,而是教育人用的,这些国君们把这个器具放在身边,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太满了,满了就翻了。

 

所以孔子说,你们记得这是人生的道理,你做到太满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孔子说了一句话,这话我觉得是有智慧的。孔子说“物盛而衰”,物盛到极点了它就会衰落的;“乐极则悲”你乐到极点了,悲哀就开始出现了;“日中而移”,太阳到最高峰的时候慢慢就开始西下了;“月盈而亏”月到最满、盈满的时候,它就开始亏了,所以人生一定要注意,要“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就是说您知道自己特别聪明,觉得脑子比别人机灵,这时候你要保持一种愚钝的状态,您的脑子转的太快了,您走的有可能是弯路,所以自己要冷静下来。

 

实际“愚”并不是真正的愚,而是有意的放慢节奏,就是有事多想想,像笨人一样多想想,您太聪明认为就这回事,一定的,您就去做,可能就错了,像笨人一样多想想,所以这个愚应该是个带引号的。

 

“多闻博辩”您这人见识多,特别能辩论、能讲话,“守之以陋”您把自己别那样彰显的我怎么怎么样,把自己变得简陋一点、简单一点,不要过分的张扬。

 

“武力毅勇”这人有劲,力量很大,我特别能打,“守之以畏”您要时常怀有畏惧之心才行,否则的话,没有畏惧之心,您又有力量,您什么事都敢干,您很快就会招致覆灭的。

 

“富贵广大,守之以俭”,我特别有钱了,我钱很多,已经成为富豪了,“守之以俭”,俭朴的俭,您保持一种俭朴,您才能真正的幸福,否则的话我们说“富不过三代”,如果您就觉得自己有钱的话,大手大脚很快就会把财产败光的。比如说美国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年薪很高的,但是调查显示,他们中很多人退下来没几年,钱就都花光了,因为大手大脚惯了,所以孔子说“富贵广大,守之以俭”。

 

“德施天下,守之以让”,说你的德行遍施于天下,我对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这时候别觉得自己了不起,把位置抬高了,我多么了不起,“守之以让”,您要谦卑一些,把自己位置放低一些,这样您人生才能幸福。

 

孔子说的这些话在《荀子》和《淮南子》里都有记载,版本稍有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跟老子讲的是一样的,什么事别做到那种“盈”的状态,因为“盈”本身它就是一种幻象,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明天我们接着来聊老子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智慧。明天再见,谢谢大家。

 

 

 

 

第十五章9 不完美才美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分享《道德经》,前边老子讲了“保此道者不欲盈”,就是不想做到那种特别满的状态,接着讲“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就是正因为人悟道了,他就不想把人生做到别人所讲的那种丰满、丰盈、极致的状态,所以他能做到什么状态呢?“蔽”是破旧的意思,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乙本,这个“弊”字上边就是个“敝”,下边是个衣服的“衣”,实际这个意思我们很清楚,布的破旧,衣服的破旧,所以他能做到那种不完满的、旧的状态,“而不成”,没有那种大成,也就是说没有那种圆满无缺的状态。

 

这话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老子告诉我们要故意地搞点残缺出来、搞点遗憾出来才行吗?或者有人说这就是安于守旧,这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这话都似是而非,实际老子讲这话什么意思?大家看前边这句“保此道者不欲盈”,老子说这悟道之人他不想做到极致的状态,因为悟道的人看清楚了那个极致的“盈”的状态是幻象,您所认为的完美、圆满、极致,换一个角度有可能就是残缺的,这些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子认为悟道之人,你坦然去做事就行了。

 

领导者为你领导的百姓去谋福利就行了,不要追求外表的,别人说的所谓圆满的状态,所以“保此道者不欲盈”,应该处于“能蔽而不成”的状态,尽量这样,蔽的破旧和不圆满也都是幻象而已,也只是一个标准而已,这都是别人眼中看到的破旧和不圆满,实际上您内心是充实的,因为您为大家做事,您坦然,别人看到你某些条件觉得真遗憾,可是人家自己没觉得,所以没有这些标准以后,就秉照内心的善念去做事,这样的人会很幸福的。有朋友会问,“蔽而不成”到底是什么状态?就是不追求那种别人所谓的圆满、完美的状态,而是刻意保持一些有条件的放弃。

 

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演艺圈竞争非常激烈,新人辈出,稍微有不慎,新人就把你给掩盖过去了,所以每个人都在较劲的狂奔,在这里边有很多人做的非常好。比如说有位演员叫高圆圆,高圆圆长期保持清纯的形象,大家都觉得她每个片都拍得很认真,都挺好的,为什么如此呢?高圆圆是我的朋友,我知道这个人,了解这个人以后才知道为什么她会这样。

 

高圆圆她性格特别淡泊,她就没觉得这事我要怎么拼命去做,因为她认为家人很重要,在我所有朋友里边她是最孝顺的人,我认为没有之一,她对父母的关爱,我觉得可能在古代都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人,所以我经常以她为榜样,大家说罗博士很孝顺,其实我觉得我做的都不够,我经常像她学习。她为了照顾家人,就不着急接片,她认为这事没那么重要,我就一点点做,认真去做就行,但我节奏不要太快了,我还要留下时间来照顾家人,这是她的想法。

 

记得有一次她曾经跟我说过,我们这圈里边,比我用功的人多了,比我拼命的人多了,我随缘,我看到剧本我会选择,遇到了好的、值得拍的才拍,平时尽量腾出时间照顾家人,所以她能够从容地去选择片子,她选择的片子也都是好片子,所以她的艺术道路就比较长久,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说她是女神,那么早出道的人,为什么大家还这么喜欢她呢?因为她拍的片子都是精品,她这人非常从容,在别人看来可能会觉得遗憾,这么好的机会,在那么好的位置上,你多接电影,拼命拍多好,赶快发挥,要不然新人就追上你了,她没有,就淡然地做事,所以在别人看来都是遗憾的、有缺陷的,这多好的机会错失了,可是正因为她能做到不在意这个,所以她能够一点点从容地选择片子,这是她艺术道路常青的一个原因,所以您说这真的是“蔽而不成”吗?你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吗?不是这样的。

 

您越从容可能做得越好,外人看来所谓的“蔽而不成”,所谓的缺憾,实际有可能是你有意的放弃,您抓住了最核心的东西,对一些不重要的您做了放弃,但这个放弃在别人看来是“蔽而不成”的,能做到这点放弃的,其实这是有智慧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

 

我们前面讲的人生,我们再来看一下企业,这企业经营也是如此。

 

我们企业经营到一定状态以后,做大了,很容易觉得自己平台高了,我有无限的能力了,这时候很多人开始要求大、求全,这种求大、求全、求盈的状态往往就是企业覆灭的开始。

 

苹果企业市值全世界排第一,最大的公司,它很有钱,它在电子研发领域实力也很强,应该是排第一的。苹果是不是要追求完美呢?我把所有的电器都给包括在内,手机我要生产、电视我要生产、电脑我要生产、电冰箱我要生产,所有的电器我都要生产了,只要是跟电子有关的我都干了,苹果这么做了吗?苹果并没有这么做。

 

它现在业务还就是电脑、手机,主要在这上面,其它的电器、家电什么它都基本没碰,为什么这样呢?它就没想做满,我没想什么领域都做,那么这个在有些人看来可能就会认为这是缺陷,你有这么大的实力,你有这么强的研发能力,苹果有这么多的中层粉丝,你绝对应该把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全都生产,大家会追捧你的,苹果有“自知之明”,它知道我能做什么,所以我就在这一块做到极致,并没有说我把整个领域都给覆盖满了。

 

苹果这个标都很好玩,好端端的一个苹果它非要咬掉一口呢?不知道,有各种传说,苹果的标志用我来解读的话,就是“蔽而不成”,人家刻意留下我不去做的领域,我把我自己的领域做好,这叫“蔽而不成”。我们有的企业就不是这样,我们一旦在一个领域做好了,我洗衣机做好了,我就要做冰箱,然后我做彩电,我要做电话、手机,我还要做电脑等等,全要做,结果哪一个做成精品了呢?慢慢的都成不了精品,这是什么?老子所讲“蔽而不成”实际是一种有条件的放弃,能够做出这种放弃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够把自己真正该做的事做好,这是一种智慧。

 

企业管理中是这样,我在自己生活中也是这么体会的。我其实不是追求完美的人,我觉得什么事做到七八分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在中央电视台录《百家讲坛》,当年我录的时候,我们这一个节目编辑组的小组里边,前面是于丹老师、曾仕强老师、钱文忠老师,后面是袁腾飞,我是接着袁腾飞录的,当时前面这些老师都特别火,那个节目气势正盛,袁腾飞节目播完以后,结果我的节目就搁置了很久,等我的节目播的时候,这节目关注度就没有那么高了,没有像当年大腕上去时那么火,大家说你是不是错过一个特别好的时机了?我说没有,正好,我特别喜欢我所处的这个时机,这个时候正好认真地讲你想讲的东西,那特火的状态我不喜欢。

 

所以有朋友经常劝我,你趁着这热乎劲,赶快再炒作一下,把这名气再给提升一下,但凡这些建议我都没采用,什么提升一下知名度,我都没去做,到电视台去录这些节目,大约两三年前我就已经全都不录了,我说我没有必要再往前面再推了,我觉得我现在处的位置挺好,名声再大,您做的如日中天,那么火,德行够不够?学问够不够?不够的话叫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可不是什么好事。

 

有人说你名气大了以后,您宣传中医的力量更大,拯救什么等等。别这么想,您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别想您一个人能拯救什么什么东西,我们踏踏实实地认真地去写东西,去给老百姓讲点东西,一点点讲就行了,我觉得凡事不要追求名利、地位、学问、事业、生活全都圆满、完美,世界上没有这事,所以我们有选择的放弃,我们选择踏踏实实做事,把那些虚幻的东西放弃掉,这种状态就是老子讲的“是以能蔽而不成”。所以“蔽而不成”并不是真正的这人有什么缺憾,而是有条件的放弃,坚守核心的东西,是这么一种状态。

 

我个人做的也不够,我是看到老子这个思想以后,我们一点点去践行、去学习它,在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老子讲的真是有大道理,你这么做你就能集中精力做事,如果你把自己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追求那些浮光掠影了,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完美了,您精力多大呀,您凡人这点精力很快就消耗殆尽,您会丧失掉自己做事的根本的。所以老子告诉大家,“是以能蔽而不成”,这是悟道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品性。

 

各位朋友们,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智慧能不能启发到我们人生,我们生活中每件事如果这么考虑一下,你是不是会觉得有所不同了,这是老子给我们的大道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谢谢朋友们,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351.html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资源包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ASP项目源码:每个资源包中都包含完整的ASP项目源码,这些源码采用了经典的ASP技术开发,结构清晰、注释详细,帮助用户轻松理解整个项目的逻辑和实现方式。通过这些源码,用户可以学习到ASP的基本语法、服务器端脚本编写方法、数据库操作、用户权限管理等关键技术。 数据库设计文件:为了方便用户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后台逻辑,每个项目中都附带了完整的数据库设计文件。这些文件通常包括数据库结构图、数据表设计文档,以及示例数据SQL脚本。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文件快速搭建项目所需的数据库环境,并了解各个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详细的开发文档:每个资源包都附有详细的开发文档,文档内容包括项目背景介绍、功能模块说明、系统流程图、用户界面设计以及关键代码解析等。这些文档为用户提供了深入的学习材料,使得即便是从零开始的开发者也能逐步掌握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项目演示与使用指南:为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ASP项目,每个资源包中都包含项目的演示文件和使用指南。演示文件通常以视频或图文形式展示项目的主要功能和操作流程,使用指南则详细说明了如何配置开发环境、部署项目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毕业设计参考:对于正在准备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说,这些资源包是绝佳的参考材料。每个项目不仅功能完善、结构清晰,还符合常见的毕业设计要求和标准。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Web系统,并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