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不要极力推崇一种标准|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聊《道德经》第三章第一句话:“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个“尚”是高尚的“尚”,这话什么意思?
首先,您看这语气就是给领导者讲的,不是对老百姓说的,他告诉领导者,你怎么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怎么样,您看这语气,根本就是对领导者讲的,所以,我们如果要是说觉得他对老百姓讲这话,那您会觉得糊涂的。
这话什么意思?告诉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高尚的这种导向,如果你这么做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起争执之心,为了这个名分,为了这种虚名就会去争执,你不提倡、不宣称自己有这种崇尚贤德的取向的话,老百姓就不会为了这个虚名而去争。
我们不是应该树立道德楷模,让老百姓跟着学吗?为什么老子会这么说呢?他的思想怎么跟别人讲的不一样呢?这是老子的管理思想,有可能我们看《道德经》的很多观点,跟您平时管理的恰恰是不一样的,正好相反的。
这话我们怎么解读呢?首先老子有一个思想,老子认为老百姓的行为和你这个领导者的行为,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作为公司领导,你的一举一动,你喜好什么,会直接影响整个公司员工的喜好,领导者和员工之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非常密切,这是老子的一个观点。在《道德经》里,老子一直在运用这种观点来阐释他的理论。
为什么领导者不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道德标准,这种贤德,不天天讲这个,老百姓就不争了呢?老子认为,我们所宣称的一些美德都是相对的,这世界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换一个角度就可能完全变了。所以老子认为作为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我就推崇这个标准,这是不恰当的。如果领导者认为某种行为就是贤德,我就喜欢这种贤德,您推举出来一个标准,我们单位谁谁谁就是楷模、就是标兵,您等于是肯定了一个人,否定了大多数人,您觉得其他人就不好吗?可是您这么推举一个人,大多数人可能就怎么样?不一定真的就向他学,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我拿我们人的行为举例子,比如说小时候,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就有这个特点,他就喜欢某个孩子,班级里面就喜欢这个孩子,这孩子就是特入他眼,这孩子说话他就喜欢听,这小孩多么讲礼貌等等,每次一开会就夸这孩子,每次一上课就夸这孩子,您认为全班同学都能跟这孩子学吗?我小时候我的一个老师就夸一个孩子,这女孩子多好啊,她多么模范等等,我们一开始想努力学,但是你努力,下回还是夸人家。所以,干脆我们不努力了,我们朝逆反的方向走。我们看那孩子,越看越来气,我们放学之前,先在自行车棚里,把那个孩子的自行车的气皿芯给拔了,把气给放了。
这小时候够坏的,但是确实,您说为什么这样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如果您就捧一个孩子,就觉得他符合我的标准,这个孩子多么聪明、多么讲礼貌,别的孩子不讲吗?你再鼓励鼓励别的孩子多好啊。所以,你这么做的结果,是肯定了一个人,否认了大多数,别人如果时常得不到您的鼓励的话,就会走向反面。所以,当时班级有些孩子就跟坏孩子接近,慢慢行为越来越出格。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跟老师的单一标准有关,这种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各自有他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值得肯定。所以,老子后面会讲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用,没有弃才——“物无弃才”。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你认为善良的,我一样用你,我是很好的用你,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的用你,也让你变得善良,这才是真正的明白善的含义,老子眼里,根本就没有废才,每个人都有其特点,您觉得这个人善良,换另外一个人一看,他孝顺,再换这个人呢,这个人聪明,这个人呢,体力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您非拿一个标准来统一所有的人,一个人是天才,其他人都是笨蛋,肯定一个人,否定大多数人,一定不是管理之道,大家记住。
所以,在一个单位里面,如果一个领导就说某某员工,他就是最有用的,他是最聪明的,他的才干是最强的,您就这么肯定一个人,其他人心里什么想法呢?都觉得我们努力也没用。所以,他的干劲就会慢慢慢慢被打消掉。这个是由领导者的喜好造成的,所以老子说,领导者就不要总是宣称自己喜欢一个什么标准,这些标准不要去随便往外讲。
老子这话里还有一个含义是什么呢?这个“尚贤”,就是崇尚、推崇的意思,老子告诉你,不要没事儿去宣称自己喜欢什么标准。真正的管理者应该什么样呢?应该是制定规律,然后你自己去做,让大家在无声中跟着你学习,老子认为这种做法才真正高明,所以老子总说“不言之教”。老子特别推崇不去用嘴教化大家,而是用行为去做。大家跟着你一起做,在做中他就掌握了整个的规律,他就纳入了整个运作的步骤里面去,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所以大家看,“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个话,我觉得值得我们管理者多多思考,我们多少公司里面不断地提出什么?样板、标兵,这种做法全都不入老子的法眼,老子认为这种做法是什么?您用单一标准来评价所有人了,这是不聪明的,每个人都应该各尽其材,这才是管理之道。所以,老子曾经告诉领导者不要经常宣称自己,崇尚某种德行,这些内容都不应该做。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
今天跟大家聊到这,明天聊后边,老子一下列出三个标准来,我们明天聊第二个标准:“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第三章2领导者的偏好会影响员工|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昨天跟大家聊的是“不尚贤,使民不争”,这话说的是,作为领导者不要标榜自己崇尚贤德,我多么高明,我多么圣贤,你看我喜欢标准就是那种圣贤的标准,不要这样。你不去标榜自己,可以使老百姓不起纷争,因为你标榜自己是一个标准的话,用单一的标准来考察老百姓,推举出一个标兵来,等于是肯定了少数人,否定了大多数人。
昨天,我讲完以后,我们网友们有反映,大家说罗博士,你小时候那么坏啊,把那好学生自行车的车胎都给放气了?还真是这样,在学校里面真是如此,老师就夸一个孩子,天天就夸一个孩子,这孩子怎么都入我眼,别的孩子怎么都不对,您等着吧,我们做的并不是向这孩子学,而是什么?孤立这孩子,我们会提前去,真的把他自行车的轮胎气给放了,那干嘛?我让你是好学生,我让老师夸你,我让你倒霉,这么想。这个就是“尚贤”的结果。
我再举个例子,我中学时候外语不好,为什么外语不好?我记得当时上课,有一个老师他就喜欢我们班里一个孩子,每次发言,别人都举手了,他就叫那孩子,别人举手白举,他每次发言都叫这一个孩子,每次发言都叫这一个孩子,结果后来我们都泄气了,你举手也没用,老师也不叫你,每次都是摆设,哎呀,这打击呀!你想啊,自尊心大受打击,觉得这课上的没意思。所以,对英语就失去兴趣了,直到后来高考的时候拼命学,才把英语追上来,否则的话,我的英语应该是一塌糊涂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就是老师“尚贤”了,他有一个标准,他认为这就是好学生,结果别的学生都不行,就这学生好,您看这就是道理,公司里面也如此。
今天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哪句话呢?他讲的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话什么意思?这话还是对领导者的,告诉领导者,你怎么样?不要去推崇珍贵、珍爱,某种难得特别贵重的东西,如果你真的就珍爱这东西的话,老百姓就会变成强盗;如果你不去珍贵它,老百姓就会平静,就不会变成强盗。这话什么意思?老子在前面一直做铺垫,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您说这高和低,有参照物它才有高和低;前和后,有参照物才有前后,您说您在前面,可是人有还在更前面的,一比,您在后边了。贵和贱也如此,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贴的标签,老子告诉你作为领导者,不要因为自己的欲望,我喜好什么东西,我就给它贴一个珍贵的标签去追捧它,这样老百姓会跟着学的。所以,老子这里面还是体现了一个法则,就是领导者和群众的关系。领导者做什么,群众就会跟着效仿,这是一个互动关系。你不用说怎么做大家就跟着效仿。
举个例子,这是大约十几年前的事了,不是现在的事。我曾经到一个港口去办事,我发现这个港口的人,无论上下,无论哪儿,无论在什么饭店里面,喝酒都喝一种白酒,叫“全兴”,我说这全兴酒怎么在这港口做广告做这么好呢?所有人都喝全兴,为什么呢?后来一问,他们跟我说,我们港务局的局长,他就喜欢喝这个全兴,您瞧见吗?就是您喜欢什么,下面人都跟着学,都推崇它,这是两者的关系,你不用讲,你就天天去做,你放心,下边人都跟你学,您做好了,下边人跟您学好,您做不好的东西,下边一样跟您学。
老子告诉你“不贵难得之货”,不要把这难得的东西搞的很珍贵,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和田玉,您说和田玉到底干嘛使的?您说它能吃、能闻?不能,就能看,把玩,一拿来觉得很圆润、润泽,看着晶莹,感觉非常好,像羊脂一样,非常美,对吧?只是看而已。这东西难道真的就珍贵吗?人为抬上来的。玉就在中国有价值,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玉,国外人不喜欢玉,他们就没有这个传统,说玉有什么好,没有这个传统,玉在他们眼里就是石头,您在中国拿和田玉来,人们给它贴个标签叫珍贵,这东西不得了;到国外去,我告诉您,您给他一堆,他都干嘛了?垫了花园的小路了,垫土道了,他不会拿来摆家里,哎呦,把玩,真美啊!不会的,外国人不喜欢这东西。这个东西在中国就觉得贵,这是我们贴的标签,可是如果您就追求这东西,比如领导者,我就喜欢,大家都给我找,好的玉给我找来,我喜欢,得到一个玉,太美了,整天把玩不已,就这东西好,您觉得老百姓跟着您学不?其实这玉本身就是石头,但是您把它位置抬得太高,就糟糕了,大家就会全体推崇。
老百姓怎么会成为盗贼呢?比如说这东西很值钱,有个小伙子要找一姑娘,要结婚,求婚了,人姑娘说了,我就要点值钱的东西,我爸爸就喜欢这和田玉,你给我弄和田玉来我们就结婚,那这小伙子没钱怎么办呢?他就开始想,我怎么能把别人家门撬开,把和田玉给拿出来呢?您看民为盗了。所以,老子说任何一个领导者,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里面的领导者,你在这个系统里面,不要提倡什么,我特别喜爱什么难得的东西,您这一提倡,下边所有人心思都会离开他该做的事上,去追求这种东西了。宫里面,楚王好细腰,宫人多瘦死,都饿死了。楚王就喜欢那细腰,甭说别的,大家都勒腰,您看吧,这些宫里的妇女,就都跟着挨饿,越饿越瘦,最后饿死了。所以,老子在讲这个道理。
在现代管理中也是如此。您以为公司领导喜欢什么员工不知道吗?您要是推崇什么东西,其实公司里面任何一个最底层的员工,他都能知道,这叫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观察,洞察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有的领导者特别朴素,员工就跟着平实。
河南漯河肉联厂老总叫万龙,万龙先生其实特别的低调,他这个人做到什么份上?这人就是住普通住宅,平时绝对不会住大别墅,什么深居简出的,他就在普通住宅,跟老百姓一起住,然后每天还锻炼身体,跑几圈、走几圈,随便都能看见他。他这么低调,他公司里的员工就特别低调,大家把心思放到工作上,也不追求“难得之货”。
有的公司就不这样,有的私企,老总喜欢什么、老总喜欢什么东西,员工就会受影响。有的老总就喜欢赌博,天天去赌,甚至员工汇报工作,都要到澳门赌场汇报,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就不知道你的心在哪儿吗?员工知道你的心没在企业上,所以怎么样呢?员工的心也会拿出来,他觉得你花那么多钱,一赌就花了几千万,天呐,老板这么有钱,原来我们这不行啊,怎么办呢?他把心思放到钱上了,结果呢,他会跟公司争利,你不给我钱那是不行的,钱不够不行的,这个钱是唯一标准,您看没有?这个时候就开始出问题了。所以,这样的企业就没有发展前途,类似的企业非常多,有的老总有各种各样的喜好,但凡您的喜好有偏差了,您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员工全都知道。那么,大家就会关注你这个事情,就会把心从该做的事上拿出来,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营。
所以老子告诉大家“不贵难得不货,使民不为盗”。作为领导者,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喜好摆在外面,喜欢一些什么难得的东西,觉得它很珍贵,你要是这么做的话,老百姓跟您学,也会追求这种虚浮的光影,把心不再放在那些该做的事上,这样您的整个系统能运营的好吗?所以,各位公司管理者要知道,我们自己要把自己放的平实些,如果您追求那些难得的东西,那些珍贵的东西,对公司文化来讲,未必是好事。所以,我一看到有的企业家在拍卖什么东西,又买个什么难得的东西,我觉得这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员工都看着呢,我觉得大家把心思放到经营上会比较好的。所以,老子给我们的智慧,我觉得值得大家去思考。
明天,讲下面一句:“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第三章3领导应放下自我的欲望|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
今天这句话是“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句话是帛书乙本的版本,通行本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加了一个“心”字,我认为加“心”和不加“心”的解读差不多,但老子前面讲的“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不乱”,应该是比较通畅的。所以,我们觉得帛书乙本的更为妥贴一些。这句话的意思讲的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轻易暴露出自己的喜好,这样可以使老百姓的心不乱,使老百姓安于他应该做的事上,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是老子的一个领导法则,老子前边说了“不尚贤”,什么意思?不要标榜自己的道德高地,抬高自己的名望,这都是对领导者讲的。
除了前面说的对声望上不要抬高自己之外,“不贵难得之货”是对难得的宝贝不要太珍视它,不要抬高它的架式,这样老百姓就会平静一些。
到了第三点,老子说“不见可欲”,这个“见”是见字,就是表现出来的意思,不表现出来我自己需要什么,我的欲望是什么,我喜好什么。“使民不乱”,为什么会这么讲呢?老子在这里边一直在讲领导者和老百姓的互动关系,因为领导者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您的一举一动会直接引起老百姓的效仿,所以,领导者要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老子管这种状态就叫“无为”,什么是“无为”?不抬高自己的声望,标榜自己道德高地,不去淘求那种珍贵的物品,然后不把自己的欲望彰显出来,要把自己的欲望放平淡一些,老子认为这就是“无为”,对于这种解读。历朝历代是有名人的,比如唐太宗,那是明眼人,他知道这是什么含义。
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什么意思啊?让老百姓安定,让国家安定就在领导者,“君无为则人乐”,你看,他说“无为”了吧,如果领导者“无为”的话,老百姓就高兴。他用什么跟“无为”对仗啊?他说“君多欲则人苦”,您看他多清楚,他说如果领导者你的欲望多的话,老百姓就苦了,就倒霉了。您欲望多,老百姓为什么会苦呢?这一看我们就知道,欲望多了就会捞取,您捞取老百姓就会被搜刮,就苦了,所以唐太宗太清楚了,他知道“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人家就没说“清虚无为”,什么都不做,而是说“无为”跟“多欲”对应,“无为”是对自己的,你“无为”,老百姓就放心了,你“多欲”,你的欲望多,为自己捞取,老百姓就苦了,所以唐太宗特别清楚的知道,“无为”并不是对别人的,是对自己的,是你对你自己的欲望,你把欲望放低了,不追求“名”、不追求“利”,这就是“无为”。
唐太宗,我觉得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对“无为”的认识是超过古代很多学者的,其实我们可以把所有学者对“无为”的解释列出来,大家会看,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差的,都把“无为”解成了清虚无为,不要去作为,不要去胡乱作为,不要去妄为等等等等,唐太宗非常清楚,“无为”就是把自己的欲望清空,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特别明白,你领导者好什么,下面就容易跟着喜欢什么。
唐太宗会不轻易暴露出来自己的欲望,他做过这样的事。唐太宗作为一个人,也有喜欢的东西,比如他喜欢养鸟。有一天,他自己拿一个小鸟正玩呢,突然来人汇报,说大臣魏征来汇报工作来了。唐太宗一听急了,不行,不能让大家看到我喜欢养鸟啊,尤其这个魏征,喜欢批评人,他经常给皇帝上谏,批评皇帝,点评治国方针等等。唐太宗说不能把我的欲望暴露出来,暴露出来好鸟这哪行啊,所以情急之下赶快把鸟放到自己的怀里了,拿衣服一裹,不让人看到。结果魏征来汇报工作,这个人就看,哎呦,这皇上的怀里是什么东西在扑腾,一动一动的?魏征多聪明啊,一看有问题,脑袋一转,明白了,皇上喜欢什么?可能在养鸟,所以魏征也是一个很鬼的人,汇报完工作不走,还跟唐太宗聊天:皇上您看,最近这天雾霾没了,风一吹天不错啊,皇上您看最近有什么好吃的……聊天聊家常。唐太宗这时候什么心情?急的,我的天呐,你跟我聊什么,怎么还不走?可是没辙啊,只能忍着,结果魏征聊着聊着,看唐太宗怀里这个东西不动弹了,然后觉得时间到了,微臣告辞了,于是这魏征就走了。结果唐太宗从怀里把它的鸟拿出来,他非常沮丧地发现,原来这鸟已经闷死了。
你看,这么大一个帝国的皇上,连养一只鸟都给闷死了,为什么呢?他知道一个道理,不要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来,我喜好什么不要暴露出来,您别看它事小,但是真的一点点往外传的话,全天下的人都开始养鸟了。唐太宗特别清楚作为一个领导,有多少人在揣摩自己的心思。
在公司里面也如此,一个公司里面,您做了领导了,您会发现周围有一群人在猜测您的心思,在琢磨您喜欢什么,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为了讨好您,他不断的想你喜欢什么,然后希望借这个来接近您。所以,经常出现这种情形:一个单位里面,领导好围棋,大家都跟着学围棋,把各路围棋高手请来,希望跟领导接近,这领导喜欢打乒乓球,全单位的人都跟着练乒乓球。领导一定把自己的欲望控制住,您这喜欢运动,喜欢乒乓球还是好的,对健康有好处,您万一喜欢点喝酒,您万一再喜欢点什么珍贵的翡翠,再喜欢点其他东西,那这可就不是好事了,为什么?整个公司有多少人在揣摩,一些小人就会接近您,就会借此来接近您,就会以此来讨好您,其他人看到这种事,就觉得人人都能接近您,那我们干工作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会让很多人丧失工作积极性的。
你想这宋朝的高俅,就凭踢的一脚好球,他就能够封官晋爵,其他人会觉得,连这样都能上,那我们认真工作有什么用呢?所以慢慢的,大家就都放弃了本职工作,去挖空了心思琢磨我该喜好什么?皇帝喜欢什么?我们怎么去讨好?所以,奸臣就慢慢的汇集到了皇上周围,这样,正常的工作就没法进行了,所以金兵来的时候宋朝溃不成军,为什么?因为有那么多奸臣。
所以,在一个公司里面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老子讲的“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也就是领导者应该保持一种冷静的、清醒的状态,把自己的欲望放低,不要轻易暴露出来,这样对管理公司是有好处的。这就是老子的智慧。
第三章4找到欲望与实际需要的平衡点|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接着来聊《道德经》。这句话叫“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这话什么意思呢?前面老子讲了,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不尚贤,使民不争”,你不推崇自己,拔高自己,把自己定位到我多么高尚啊,我推崇这种圣贤啊,不这样,老百姓就不会为了虚名去争夺,这是老子讲的领导者与老百姓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个,“不贵难得之货”,你只要不把什么东西搞成珍惜的,越炒越高,不喜欢这种难得的东西,老百姓也不会因此而追求那种稀罕的物品,而成为盗贼,老百姓的心会平静的。然后“不见可欲”,不表现出,“可”是很的意思,是甚的意思,是非常的意思,自己那种非常多的那种欲望,老百姓的心也就不乱了。那么老子前面讲了,领导者如果做到了这些品质的话,老百姓心会平静,平静会进入什么状态呢?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他说的“圣人”,我讲过,不是做学问的“圣人”,而是有“道”的领导者,这种“有道”的领导者,他治理一个系统会变成什么样呢?会让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让他心空然后肚子饱,大家说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愚民政策吗?老子是明确提出要愚民的,为什么要愚民呢?“虚其心”,让他心空,让他的肚子饱,这是什么意思呢?心和腹各代表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还用目,就是眼睛和腹做一个对比、比较,讲的都是一件事,什么事呢?心和眼睛代表的都是什么?都是欲望。腹代表的什么?代表生活所需要的根本的东西,心和腹这两者各有特点,什么特点? 首先这个心,欲望是无穷的,大家想想对不对?欲望永远是无穷的,肚子和心有什么区别呢?肚子它吃饱了就不会有更多的欲望了。
举个例子,您说这牛肉做的好吃,我们吃一碗可以,给您两吨牛肉让您吃下去,您能吃下去吗?不可能,为什么?肚子自己清楚,吃饱了再撑就撑死了,肚子它知道饱以后,就不会有更多的需求了,但是心却截然不同,心怎么样呢?欲望无穷啊,有十万块钱,想一百万,有一百万,想一个亿;住一个单间想三室一个厅的,住三室一厅的想别墅,住别墅的想住十套别墅……我想起郭德刚讲的相声,好家伙,我们家厨房从这头走到那头要走十公里,我们家房子大不大?家里边开公共汽车,这大!欲望就是这么想的,满天下都是我的才好呢!欲望是永远无穷的,所以心和肚子比,两者不同,老子这话,“虚其心、实其腹”什么意思呢?是让老百姓尽量减少欲望,生活达到温饱,能吃好、喝好、睡好,那就可以了。但是欲望尽量减少一些,这么做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完成统治吗?很多学者说,这是老子为了统治阶级去如何更好地统治,在出谋划策,愚民,让老百姓觉得心空了,吃饱就行了。其实我觉得没这么简单,我分析这句话,其实是对每一个人好。这么说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把握好到底什么是需要的和什么是多余的欲望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一个非常需要智慧去考量的一件事情。
一个人做事业,到了45岁以后,我觉得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要想的问题是你自己身体的体量和你未来要做事业的愿景到底能不能相吻合?其实,很多人把这个事给搞乱了,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身体日渐衰退,一看满头白发,脸色苍白了,上楼气都喘不上来,每天晚上失眠等等等等,身体出现了种种衰退的征兆,吃完饭肚子就胀,然后血压高了、血脂高了,到了40多岁以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事业可能却越做越好,在这个时候很多人的欲望开始膨胀,因为年轻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个平台,没有公司,您可能有欲望也无法多想,但是这个时候开始大展宏图了。我的天呐,我现在一年能挣几百万了,我明年的目标是做到10个亿!我争取再过几年做到全国第一!你看,很多人就开始有这种欲望了,这个时候会为了这个欲望拼命做事,我觉得您的身体的平台越来越小,您的欲望却越来越大,两者之间能取得平衡吗?好多人在这个时候,忘记了这个平衡,结果最后一下出问题了。
我在商学院讲课,发现企业家人群,是我见到的所有人里面健康状况最差的一群人,但是很多人仍然在拼命,凌晨三点睡觉,早晨八点半上班,每天拼命地运转,开各种会,各种目标,明年的方案,经济下行如何转型等等,想了各种各样的事。这个时候,各位要想的是什么?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体量有多少。我们如果能够做减法,能够学会保有现在我的身体体量与之相匹配的事业,我觉得就是一种智慧。再做多大,随缘去做,赶上机会了,随缘了,我的结构优化了,可能会做的很好,而且我如果照顾好我的身体了,可能我的事业会做得更大。这个就是要平衡自己心和腹的关系,我的腹是身体的支撑,是我身体必须的这些骨干性的东西,心是我的欲望,两者之间一定要平衡,这是一种智慧。
所以老子看似在讲管理,告诉领导者怎么治理国家,实际上,拿到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获得智慧。这段话,我觉得在我们的健康中获得的智慧更多,这是第一;第二,在管理中获得的启发也会很大的。现在我们经常提日本的匠人精神:认真做好一件事,做到底。比如我看到数据说,日本百年以上的企业有两万多家,中国只有十家,这个差距非常大,为什么呢?我觉得日本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认真做好一件事,一直扎根做下去,把这个东西做成精品,做成百年老店,基业常青,这种扎扎实实的做事就是腹,肚子,维护我本行业的最根本的东西,把它做好。另外一种就是欲望太多的企业,刚刚把本行业做好,忘记腹了,忘记肚子根本的需求了,忘记立足之本了,结果开始追求欲望,欲望越来越大,多元化经营,我要生产手机,我要生产电脑,我要生产电视,我要生产洗衣机,我要生产冰箱,我全部都生产……这怎么样?欲望太多了,结果把自己陷入到完全被动了,人不够了,服务质量下降,产品质量下降,您每一个产品都能跟上整个世界发展的潮流吗?不可能的,结果每一个都不是精品,最后大家忘记你到底生产什么了,所以企业就会陷入经营的困境,这个是很多中国企业犯的错误,一旦有了什么优势,有了成绩,马上开始欲望出现,这个欲望不断地、不断地扩大。
今天又看到一个评价,我觉得比较好,是华为,它说要把力量集中到针尖上,任正非说把力量集中在火柴头上都不行,都不会成功,集中到针尖上才成功。为什么?我就做好一件事,一直做下去,认准这个方向做到底,好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我看现在日子都比较难过,不但没选准未来的方向,反而容易出问题,所以老子讲的“虚其心,实其腹”,并不是简单的愚民,而是告诉你一种平衡的智慧,这个大家如果理解了,对您的生活和工作,一定会有启发的。
第三章5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聊《道德经》,我们昨天讲过“虚其心,实其腹”,今天讲“弱其志,强其骨”,这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管理状态。
老子认为“圣人之治”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个“弱其志,强其骨”是什么状态呢?什么是“志”?“志”就是心的方向,为什么是心的方向呢?“志”这个字的繁体字下面是一个心,过去是画一个心的图形,上面这个“志”一横翘起来,是箭头。所以“志”,志向的“志”,又指骨头做的箭头,代表心的方向,就是我心里要边向往的方向。“弱其志,强其骨”跟前面“虚其心,实其腹”都是一样的,就是把这个人的欲望给他降低,然后把他生活的最基本的这些物质,让他充足起来,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做成这样呢?一定要领导者先把自己欲望放下,你通过把自己欲望放下,去感化老百姓,结果百姓就会变得把欲望放低,去把生活本来的事做好。
老子为什么让大家把欲望放低呢?我们一再强调这个事,老子认为欲望是无穷的,欲望是不断增长的,可是我们的肚子、我们的骨骼,这些身体需要的必备的这些物质却不是说可以无限增长的,它是有限的,所以要把它保护好。但是对于那个无限增长的欲望,老子认为没有必要去鼓励它,要控制它,你即使控制它,它都还会无限的冒出来。所以,要控制的是它,对身体本来的东西我们要鼓励。这种思想在生活中、在企业管理中,都会有非常大的用处的。
我们昨天稍微举了一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确实如此,欲望如果无限增强的话,对企业来讲,未必是好事。我们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比如企业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前沿性等等,在我们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没做好的这种情况下,您却把欲望增加了,就糟糕了。举个例子,我们的奶业,某乳产品品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做全世界乳业第一的品牌,也就是要做全世界第一,可是您有那么大的牧场吗?您有那么多的奶牛吗?没有啊!下面人就想方设法,要完成领导的意愿: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规模做大,我怎么增加产量呢?就开始想怎么如何勾兑等等,用各种复杂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如果在中间某环节出问题的话,一旦曝光,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所以当时的奶业,或多或少都出现这样的问题,等到真的出问题了,声誉无法挽回了,现在奶的质量已经好到了极点了,现在质量的监控已经到了一个没法再严格的地步了。但是,老百姓对声誉一旦失去信任了,还是不会买你的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形呢?就是自己的质量没有做好,结果欲望却无限增加,赶超一个什么目标,结果导致企业的崩溃。这样的教训有很多很多。
刚刚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俏江南的张兰,已经从俏江南彻底的离开了,基本上是净身出户了,天呐,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创业几十年的企业,为什么会失去控制权呢?因为当时急于扩大,急于上市,引入了风险资金,风险资金进入的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上市,你如果没有达到上市扩张速度的话,你需要回购我给你投入的这些钱,投入的这个股份。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急速地扩大,不断地去投资,开了好多店,而这个时候,欲望又越来越大,是控制不住的,要提高我的品牌价值,把它变成高档的餐饮,把档次往高提。其实你把菜做好,把质量给提高,大家会追捧您的,完全没有必要在您菜的质量跟以前一样的情况下,您非要把自己这个东西变成一个高档的东西,盲目的提高自己的附加值,有那么多附加值吗?没有,结果档次越高,大家越不追捧您,价位越高,大家觉得吃不起,然后,八项规定一出来,雪上加霜,高档的没人吃了,结果导致什么?她没有力量去回购当时投资公司投的这些股份了,最终一步一步地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彻底离开了公司,这是什么问题呢?各位这就是忽略了企业本质经营的东西,把欲望扩太大了,结果导致企业出了问题,这样的例子特别多。
对于“心”和“志”,对欲望的内容,我们应该去打压他,我们尽量把它放的平淡一些,然后对于企业经营的根本的东西要精益求精。比如说我手中拿的苹果手机,您觉得它从5到6,到6S,变化大吗?其实它没什么大的变化,外形看上去差不多,只不过屏幕大一点而已,但是里边呢?它精益求精,越做越细,越做越细,您说苹果盲目投资搞其他东西了吗?没有。我再搞一个其他的苹果类型?没有。认真做好一件事到底,它这个苹果仍然受到大家追捧,我现在用了很多手机,我发现,目前真的没有哪款手机它的操作的体验感超过苹果的,我一直在观察这个事,最后我还是选苹果,是我经常用的手机。就是这种企业能够保持住自己的骨骼,我的经营的实质的东西,我认真把它做好,其他的欲望我没有,我做好以后,别人追棒我。所以乔布斯总说一件事,不要做市场调查,没有必要,为什么?你把产品做到极致,大家会追捧您来的,这其实是一种有智慧的状态。
在对员工的管理里边,这句话也有它的道理,我们说这不是愚民吗?让员工傻,让员工把欲望都放掉,然后就好好干活,您仔细想想,如果员工欲望特别多的话,公司会是什么结果,其实我们说匠人到底好不好?其实公司的员工正需要匠人这样的员工,认真去做事,那么自己欲望放下,如果公司里面员工虚浮的飘了起来,自己事没做好,但是愿望特别多:我要到法国旅游去,我下礼拜要买什么包,我要换车……天天在讨论这些事,天天脑袋在想这些事,自己的工作没做好,您的公司会有前途吗?公司没有前途,这人的包去哪买呢?所以我们需要匠人精神,现在企业里面员工最缺乏的是匠人精神,从企业里面员工拧一颗螺丝、钉一个钉子,他的认真的态度,都能看出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因为企业是由员工构成的,员工如果都有匠人精神,扎扎实实的把本质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的话,您的整个企业一定运转的很好,如果员工自己的事做的稀松平常,但是欲望很多,我要做什么什么,我将来也要成为企业家,我将来要怎么怎么样,我要住什么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天想这样的事那只是空中楼阁啊。
老子认为作为一个劳动者,应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吃好、穿好、睡好,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怎么能达到这点呢?难道你去劝员工吗?你必须把欲望放低,不要劝,没有任何作用,应该怎么做?领导者自己把欲望放低,领导者本身就做一个踏踏实实的、扎扎实实的人。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这是老子一直在推崇的领导者和员工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用任何说教,你自己做到了,下面员工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老子这两句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都是需要领导者先做到的,然后员工才能扎扎实实的安心于本职工作,才能让整个组织强壮起来,才能把虚浮的欲望去掉,这样实际上对员工、对领导都是有益的,这是老子的思想。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明天再聊。谢谢大家!
【缺少第六章】
第三章7 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人|解读经典
朋友们,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昨天讲老子说,怎么去治理国家呢?要“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我讲这句话,我告诉大家不是老子在愚弄老百姓,不是给统治阶级出谋划策,告诉你骗老百姓,让老百姓没钱、没饭吃的时候还安于现状,让你没有任何想法,不是这样的。人家老子是想告诉你要“食其腹,强其骨”,一定让你吃得好,穿得暖,身体健壮,这些情况下再去掉你的欲望,这样管理才能让老百姓安于生活、过好生活。
今天接着昨天讲的“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老子接着说:“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这个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乙本的内容,乙本少了一个字,我们根据甲本来校正一下,判定是应该这样:“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什么意思呢?这个“知”应该是技巧,使那些为了获取虚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使用各种技巧的那种人不敢这样做,不去这样做而已。这话怎么理解呢?这是老子告诉领导者用强力压制他,不让他去做,让他不敢做,吓唬他?一般会理解成这样。老子是这样的人吗?我觉得对老子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有时候看《道德经》越想越觉得老子真可惜,大家居然对他有那么多的误解,这句话绝对不是老子告示领导者,你要用武力,用强力去让大家不敢去做,一方面告诉你去掉欲望,一方面告诉你不敢去做,不是这意思,老子前面那个“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是怎么做的?是让你的物质基础、让你的生活、让你的身体丰盈起来,然后让你去掉欲望。
第二句,“使夫(知)智者不敢,弗为而已。”也不是用强力、用武力去压制你,让你不敢,我们看这个“敢”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解释核心在这个“敢”字,我们通常说勇敢,勇和敢,实际是两个字,“勇”是什么意思呢?“勇”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上面是甬,下面是力,还有一写法是上面是用甬,通道,下面是心,心脏的心,这个“勇”字是气在体内走的通道,我们气在体内走,我们气充足了以后,这个人就会有力气,这种状态叫“勇”,所以勇是形体的丰盛,就是气足了,人有劲,所以现在把心换成了力量的力。“敢”字是什么呢?“敢”实际上是一个图形,右边一个像手的东西,左上边有一个人,右边的手去动它,实际“敢”的意思是在低的位置去触动高的位置,也就是说叫“以卑犯上”,就是地位低的人,有那个勇气去动高的人,“敢”更是一种胆量。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说勇猛,没有说敢猛的。“勇”是指身体,“敢”是胆量,我能够去做,我以下可以犯上,这叫“敢”。老子这句话的“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是使民众没有胆量去违背、逆着领导者的意愿走,这叫不敢。为什么你能做到不让老百姓逆着你的意愿走呢?这个核心在前面,因为后面两句话,全是在解释前面两句话,你难道是用武力让他没有胆量去逆着你的意愿吗?意愿,你用武力逆着也不起作用的,是领导者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欲望,领导者做到怎么样?清空自己,不尚贤,不标榜自己多么高明,不把这些珍贵的东西拿来觉得非常珍贵,抬高它的价格,然后不表现出自己的欲望,领导者先把自己的欲望放下。
老子的思想是领导者和老百姓之间是互动的,你怎么做,老百姓跟着怎么做,这就像一个家庭里边家长跟孩子的关系一样,您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怎么做,小朋友心里如果不愿意做的话,他会逆反的,甚至长大了他恰恰就按照您所规定的相反的方向去发展,到底应该怎么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先做到,家长先做好,孩子自然而然就跟着做好,因为你们处于一个同样的环境里面,您的气场会影响他的气场,您的行为会影响他,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如果您对您的父母不好,整天对父母说话,一说话就带刺,一说话就讽刺,一说话就拮抗,跟老人喊,您想让孩子对您孝顺,对我必须客气,这小孩心里绝对绝对不会真正去做的,一旦他年龄大点,他会暴露出来对您的暴力的,所以您孝敬父母,对老人好,孩子也开始跟着学习,这叫什么?两者的感应关系,老子一直在强调两者的这种感应关系,“行不言之教”,不要用言语去教育,而是用行为去感化。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真的把自己欲望放下,生活平淡,然后认真的踏踏实实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您放心,您带领的员工也一定会这样的,他一定会具有这样的品性的,这是一种两者感应的关系,所以老子这句话的言外之音是什么呢?是指领导者要怎么做,而不是你用武力、用暴力强迫他不敢,老子绝对没有这意思,这两句话大家看,前面“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老子的言外之音是让老百姓的物质丰盛,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去掉欲望,下一句“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是让领导者你自己去做到,然后用你的行为去影响百姓,让他们不会忤逆违逆你,而是跟你达到一致的状态,这样就会进入一种状态,老子下面说的:“则无不治矣”,这样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所以大家看,老子讲的是管理之道,老子这里面通篇都用什么?“治”,无不治矣,已经可以管理好了,没有管理不好的国家,没有管理不好的组织,没有管理不好的公司。我们这么看,老子这里真的是在讲管理者的智慧,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如果您从这里面悟出来说老子是不是在讲修炼的方法啊?在讲如何修道啊?如何成仙啊?各位您要这么讲也可以,那是您领悟出来的,我们说一个《道德经》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讲法,各种各样的理解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老子原来是在说什么,老子是在讲领导者法则。这个讲完以后明白了,您再有其他领悟,那是您的发挥,因为我们能够正确的理解老子原来在说什么,对发挥也能把握住,否则就会彻底把老子搞的面目全非,把它变成一个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
各位,您看我这两天讲的,您说老子哪个地方避世了?哪个地方消极了?他是多么的高明的去做管理啊。所以,这是真正的管理学大师,人家讲的组织行为讲的太透彻了。所以,我们明白这个以后再看《道德经》,就会很清楚老子在说什么,而且这些智慧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会用到,这是《道德经》的魅力,它能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指引。
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我们开始聊《道德经》的第四章,在第四章里面,老子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秘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