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叉树学习总结-建立、广度优先算法,前序中序后序非递归算法

二叉树的知识前后学习过几遍,学习过后过段时间总是会遗忘,记录下这次的学习内容,权当做笔记了。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树节点定义:

 

struct treenode
{
	int data;
	treenode *lchild;
	treenode *rchild;
};
指向树的结构:

struct tree
{
treenode *root;
};
 

 

一、树的建立

树的建立用的是插入结点的算法:将待插入的结点表示为tempptr,将这个结点值从树根开始向下进行比较:若大于一个比较结点tempptr1则转向比较的右子女,否则转向左子女,直到比较的结点tempptr1为空。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辅助指针pretempptr1,作为比较结点tempptr1的父结点。最后将tempptr作为pretempptr1的子女,当然还要判断是做左子女还是做右子女。

 

void maketree(treenode *&root)
{
	int temp;
	treenode *pretempptr1,*tempptr1;
	cout<<"please input a number:\n";
	cin>>temp;
	if(temp==-1)   //若输入-1表示结束树的输入
	{
		root=NULL;
		return;
	}
	treenode *tempptr=new treenode;
	tempptr->data=temp;
	tempptr->lchild=NULL;
	tempptr->rchild=NULL;

	root=tempptr;
	
	cout<<"please input a number:\n";
	cin>>temp;
	while(temp!=-1)
	{
		pretempptr1=root;
		tempptr1=root;

		tempptr=new treenode;
		tempptr->data=temp;
		tempptr->lchild=NULL;
		tempptr->rchild=NULL;


		while(tempptr1!=NULL)
		{
			pretempptr1=tempptr1;
			if(tempptr1->data>tempptr->data)
				tempptr1=tempptr1->lchild;
			else
				tempptr1=tempptr1->rchild;
		}
		if(pretempptr1->data>tempptr->data)
		{
			pretempptr1->lchild=tempptr;
		}
		else
			pretempptr1->rchild=tempptr;
		cout<<"please input a number:\n";
	    cin>>temp;
	}
}


二、广度优先算法

广度优先算法,采用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来遍历。遍历借助队列来实现,实现的要点为:每访问一个结点,若此结点的左子女非空,则将此左子女加入队列;若右子女非空,则将此右子女加入队列。通过这种方式即可保证每一层的结点自左到右依次加入队列。

 

void breadfirst(treenode *&root)
{
	queue<treenode *> queue_tree;
	treenode *temp=root;
	if(root==NULL)
	{
		cout<<"the tree is empty!"<<endl;
		return;
	}
	queue_tree.push(temp);
	while(!queue_tree.empty())
	{
		temp=queue_tree.front();
		queue_tree.pop();
		cout<<temp->data<<" ";
		if(temp->lchild!=NULL)
			queue_tree.push(temp->lchild);
		if(temp->rchild!=NULL)
			queue_tree.push(temp->rchild);
	}
}

 

三、树的非递归遍历

 

前序:

void iterativeNLR(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 stack_tree;
	treenode *temp;
	if(root==NULL)
	{
		cout<<"the tree is empty!"<<endl;
		return;
	}
	temp=root;
	//stack_tree.push(root);
	while(temp!=NULL||!stack_tree.empty())
	{
		while(temp!=NULL)
		{
			cout<<temp->data<<" ";
			stack_tree.push(temp);
			temp=temp->lchild;
		}
		if(!stack_tree.empty())
		{
			temp=stack_tree.top();
			stack_tree.pop();
			temp=temp->rchild;
		}
	}
}

中序:

void iterativeLNR( 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 stack_tree;
	treenode *temp;
	if(root==NULL)
	{
		cout<<"the tree is empty!"<<endl;
		return;
	}
	temp=root;
	//stack_tree.push(temp);
	
	while(!stack_tree.empty()||temp!=NULL)
	{
		while(temp!=NULL)
		{
			stack_tree.push(temp);
			temp=temp->lchild;
		}
		
		if(!stack_tree.empty())
		{
		    temp=stack_tree.top();
		    cout<<temp->data<<" ";
		    stack_tree.pop();
		  //  if(temp->rchild!=NULL)
			   temp=temp->rchild;
		}
	}
}

后序:

后序稍微复杂一些,因为在访问完一个左子女后待访问该结点的父结点时,需要判断该父结点的右子女是否已经访问:可以借助于一个bool型变量来实现。当bool=true时表示右子女已经访问。

void iterativeLRN(treenode *&root)
{
	stack<pair<treenode *,bool>> stack_tree;
	treenode *temp=root;
	if(root==NULL)
	{
		cout<<"the tree is empty!"<<endl;
		return;
	}
	while(temp!=NULL||!stack_tree.empty())
	{
		while(temp!=NULL)
		{
			stack_tree.push(make_pair(temp,false));
			temp=temp->lchild;
		}

		if(!stack_tree.empty()&&stack_tree.top().second==true)
		{
			cout<<stack_tree.top().first->data<<" ";
			stack_tree.pop();
		}
		if(!stack_tree.empty())
		{
			stack_tree.top().second=true;
			temp=stack_tree.top().first->rchild;
		}
	}
}

2018.12.30 上述后序非递归方法保存所有的节点状态,耗费内存,可以进行优化:遍历到当前节点时,只保留下当前节点的遍历状态即可。代码如下:

vector<int> postOrder(TreeNode *root)
{
    vector<int> res;
    if(root == NULL) return res;

    TreeNode *p = root;
    stack<TreeNode *> sta;
    TreeNode *last = root;
    sta.push(p);
    while (!sta.empty())
    {
        p = sta.top();
        if( (p->left == NULL && p->right == NULL) || (p->right == NULL && last == p->left) || (last == p->right) )
        {
            res.push_back(p->val);
            last = p;
            sta.pop();
        }
        else 
        {
            if(p->right)
                sta.push(p->right);
            if(p->left)
                sta.push(p->left);
        }

    }


    return res;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实验1:顺表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定义线性表的顺存储类型,实现C程的基本结构,对线性表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具体的函数定义。 2.掌握顺表的基本操作,实现顺表的插入、删除、查找以及求并集等运算。 3.掌握对多函数程的输入、编辑、调试和运行过程。 二、实验要求 1.预习C语言结构体的定义与基本操作方法。 2.对顺表的每个基本操作用单独的函数实现。 3.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编写程实现顺表的下列基本操作: (1)初始化顺表La。 (2)将La置为空表。 (3)销毁La。 (4)在La插入一个新的元素。 (5)删除La的某一元素。 (6)在La查找某元素,若找到,则返回它在La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否则返回0。 (7)打印输出La的元素值。 2.编写程完成下面的操作: (1)构造两个顺线性表La和Lb,其元素都按值减顺排列。 (2)实现归并La和Lb得到新的顺表Lc,Lc的元素也按值减顺排列。 (3)假设两个顺线性表La和Lb分别表示两个集合A和B,利用 union_Sq操作实现A=A∪B。 四、思考与提高 假设两个顺线性表La和Lb分别表示两个集合A和B,如何实现A=A ∩B ? 实验2:单链表基本操作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定义单链表的结点类型,实现对单链表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具体的函数定义,了解并掌握单链表的类定义以及成员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2. 掌握单链表基本操作及两个有表归并、单链表逆置等操作的实现。 二 、实验要求 1.预习C语言结构体的定义与基本操作方法。 2.对单链表的每个基本操作用单独的函数实现。 3.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编写程完成单链表的下列基本操作: (1)初始化单链表La。 (2)在La第i个元素之插入一个新结点。 (3)删除La的第i个元素结点。 (4)在La查找某结点并返回其位置。 (5)打印输出La的结点元素值。 2 .构造两个带有表头结点的有单链表La、Lb,编写程实现将La、Lb合并成一个有单链表Lc。 合并思想是:程需要3个指针:pa、pb、pc,其pa,pb分别指向La表与Lb表待比较插入的结点,pc 指向Lc表最后一个结点。依次扫描La和Lb的元素,比较当元素的值,将较小者链接到*pc之后,如此重复直到La或Lb结束为止,再将另一个链表余下的内容链接到pc所指的结点之后。 3.构造一个单链表L,其头结点指针为head,编写程实现将L逆置。(即最后一个结点变成第一个结点,原来倒数第二个结点变成第二个结点,如此等等。) 四、思考与提高 1.如果上面实验内容2合并的表内不允许有重复的数据该如何操作? 2.如何将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La分解成两个同样结构的单链表Lb,Lc,使得Lb只含La表奇数结点,Lc含有La表的偶数结点? 实验3:循环队列基本操作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并能实现循环队列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2.了解用队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二、实验要求 1.进行队列的基本操作时要注意队列“先进先出”的特性。 2.复习关于队列操作的基础知识。 3.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任意输入队列长度和队列的元素值,构造一个顺循环队列,对其进行清空、插入新元素、返回队头元素以及删除队头元素操作。 2.约瑟夫环的实现:设有n个人围坐在圆桌周围,现从某个位置 i 上的人开始报数,数到 m 的人就站出来。下一个人,即原来的第m+1个位置上的人,又从1开始报数,再是数到m的人站出来。依次重复下去,直到全部的人都站出来,按出列的先后又可得到一个新的列。由于该问题是由古罗马著名的史学家Josephus提出的问题演变而来,所以通常称为Josephus 问题。 例如:当n=8,m=4,i=1时,得到的新列为: 4,8,5,2,1,3,7,6 编写程选择循环队列作为存储结构模拟整个过程,并依次输出出列的各人的编号。 实验4:矩阵的压缩存储及相关操作 (第11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下三角矩阵的输入、输出、转置算法。 2.理解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类型定义,掌握稀疏矩阵的输入、输出、转置算法。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本实验的算法思想。 2.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三、实验内容 1.所谓上(下)三角矩阵是指矩阵的下(上)三角的元素均为常数或零的n阶矩阵。此时除了存储上(下)三角矩阵的元素之外再加一个存储常数的空间即可。三角矩阵的重复元素c可共享一个存储空间,其余的元素正好有n×(n+1)/2个,因此,三角矩阵可压缩到向量Sa[0……n×(n+1)/2],其c存放在向量的最后一个分量。用向量Sa[0……n×(n+1)/2]压缩存储下三角矩阵,编写程任意输入一个下三角矩阵,对其进行转置,输出转置后的矩阵。 2.用三元组顺表压缩存储稀疏矩阵,编写程任意输入一个稀疏矩阵,对其进行转置,输出转置后的矩阵。 四、思考与提高 如何计算一个三元组表表示的稀疏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以及两个三元组表表示的稀疏矩阵的乘积? 实验5:二叉树建立及遍历 (第十三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学会实现二叉树结点结构和对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掌握对二叉树每种操作的具体实现,学会利用归方法编写对二叉树这种归数据结构进行处理的算法。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编写程任意输入二叉树的结点个数和结点值,构造一棵二叉树,采用三种归遍历算法(、后)对这棵二叉树进行遍历并计算出二叉树的高度。 2 .编写程生成下面所示的二叉树,并采用遍历的算法对此二叉树进行遍历 四、思考与提高 1.如何计算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度数为1的结点数? 2.已知有—棵以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root指向根结点,p指向二叉树任一结点,如何求从根结点到p所指结点之间的路径? 实验6:二分查找、Hash查找算法的程实现 (第十五三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二分查找算法并能在有进行查找操作。 2. 掌握Hash表的相关算法。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复习顺表及二叉树的基本操作过程。 3.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4.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二分查找又称为折半查找,它要求要查找的顺表必须是有表,即表结点按关键字有.并且要用顺存储结构。 基本思想是:首先将给定值key与表间位置记录的关键字相比较,若二者相等,则查找成功,否则根据比较的结果确定下次查找的范围是在间记录的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然后在新的查找范围内进行同样的查找,如此重复下去,直到在表找到关键字与给定值相等的记录,或者确定表没有这样的记录。 编写程构造一个有表La,从键盘接收一个关键字key,用二分查找法在La 查找key,若找到则提示查找成功并输出key所在的位置,否则提示没有找到信息。 2.编写程实现Hash表的建立、删除、插入以及查找操作。 程应包含的主要功能函数有: Hash( ):计算哈希地址 InitialHash( ):初始化哈希表 SearchHash( ):在哈希表查找关键字 InsertHash( ):向哈希表插入关键字 DeleteHash( ):删除哈希表某一关键字 PrintHash ( ):打印输出哈希表 四、思考与提高 如何利用二分查找算法在一个有插入一个元素x,并保持表的有性? 实验7:至少三种排算法的程实现 (第十六周星期三7、8节)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插入排、冒泡排、快速排、堆排以及归并排算法并加以应用。 2.对各种查找、排技术的时间、空间复杂性有进一步认识。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实现下述五种算法至少三种,并用以下无列加以验证: 49,38,65,97,76,13,27,49 1.简单插入排 2.冒泡排 3.快速排 4.归并排 5.堆排 四、思考与提高 1.设有1000个无的元素,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挑出其10个最大的元素,采用哪一种排方法最好?为什么? 2.如何构造一种排方法,使五个整数至多用七次比较就可以完成排任务? 实验8:集成实验 一、 实验目的 目的:扩大编程量,完成模块化程设计的全过程。 二 、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将已经实现的模块装配在一起,由菜单进行管理,形成一个小型多功能软件。 while(1){ menuList(); scanf(&n); switch(n){ case 1:……;break; case 2:……;break; . . case 0:return; } } 如: • MenuSelect( ){ int select; SqList A , B , C ; MenuList( ); /* 打印菜单 */ scanf(“%d”,&select;); switch(select){ case 1: InitList_Sq( &A ); break; case 2: InitList_Sq( &B ); break; case 3: Insert(&A);break; case 4: Insert(&B );break; case 5: Union(&A ,B);break; ………….. default: printf(“\n ERROR\n”); } } 四、思考与提高 1. 优化已完成的程,使整个实验形成至少三级菜单管理; 2.美化输出界面,使得操作友好。
#include #include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1 //#define ok 1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char TElemType;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struct BiTNode{ //树的结点 TElemType data; 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 }BiTNode,*BiTree; typedef BiTree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 datatype data[MAXSIZE]; int top; }sqstack; typedef sqstack *STK; Status CreateBiTree(BiTree *T) { //先建立叉树 char ch; ch=getchar(); if(ch=='#') (*T)=NULL; //#代表空 else { (*T)=(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ch; CreateBiTree(&(*T)->lchild); //先建立左子树 CreateBiTree(&(*T)->rchild); //先建立右子树 } return 1; } STK initstack() //栈的初始化 { STK s; s=(STK)malloc(MAXSIZE*sizeof(sqstack)); s->top=0; return s; //返回指向栈地址的指针 } Status stackempty(STK s) //判断栈是否为空 { return(s->top==0); } Status push(STK s,datatype *e) //压栈函数 { if(s->top==MAXSIZE) //栈满,则返回错误 return 0; else { s->data[s->top]=*e; (s->top)++; return 1; } } Status pop(STK s,datatype *e) //出栈函数 { if(stackempty(s)) //判断栈是否为空 return 0; else { s->top--; *e=s->data[s->top]; //用e接受栈顶元素 return 1; } } Status inordertraverse(BiTree T) //归遍历二叉树 { STK s; s=initstack(); // BiTree T; BiTree p; p=T; while (p||!stackempty(s)) { if(p) { push(s,&p); p=p->lchild; } else { pop(s,&p); printf("%2c",p->data); p=p->rchild; }//else }//while return 1; }//inordertraverse void main() { BiTree T=NULL; printf("\n Creat a Binary Tree .\n"); //建立一棵二叉树T* CreateBiTree( &T ); printf ("\nThe preorder is:\n"); inordertraverse(T); }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